曹春曉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二科,河南 南陽 473000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多發于老年人群,以易疲勞、呼吸困難等為主要癥狀,是影響運動耐力的重要因素,不僅威脅健康,還耗費大量醫療資源,增加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近年來,CHF患者的運動康復訓練在臨床中逐漸發展,已成為心衰患者非藥物治療的一部分[1]。相關研究指出,運動鍛煉可有效改善心衰患者功能狀態,提高其生活質量[2-3]。但我國目前對心衰患者運動康復訓練的研究仍處于發展階段,尚無統一、規范的運動訓練處方。階段化運動康復訓練是根據患者病情階段特征,提供針對性康復運動指導,滿足患者動態變化需求[4]。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其機體功能衰退,加之伴隨多種基礎疾病,可能無法適應常規運動康復訓練。為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在老年CHF患者中應用階段化運動康復訓練護理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9 年6 月—2020 年12 月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86 例老年CHF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43 例。對照組患者男20 例,女23 例;年齡61~82歲,平均年齡(70.43±4.49)歲;合并慢性病種類為1 種7 例,2 種19 例,3 種及以上17 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為Ⅱ級10 例,Ⅲ級33 例。觀察組患者男21 例,女22 例;年齡61~84 歲,平均年齡(70.92±3.86)歲;慢性病種類為1種5例,2種22例,3種及以上16例;NYHA分級為Ⅱ級8例,Ⅲ級3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納入標準:符合CHF 診斷標準[5],年齡≥60 歲,患者知情同意。(2)排除標準:嚴重肝、腎等臟器疾病,惡性腫瘤,認知障礙,精神疾病等。
兩組患者用藥方案均由同一組醫師制訂。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包括院內整體護理(講解疾病知識、各項體征監測、指導飲食與休息、鼓勵患者適當運動)和出院指導與隨訪(每月2次電話隨訪,給予家庭護理指導)。觀察組患者加用階段化運動康復訓練護理,主要分為院內和院外階段,具體如下。(1)院內。①健康教育:第1 周,向患者介紹病室環境,講解CHF康復程序,指導飲食、飲水、排泄、用藥等;1 周后,教會患者自測脈搏、協調運動與呼吸、控制運動強度等。②運動康復訓練。第1~2 d,練習床上坐起,活動四肢,協助床邊活動;第3~4 d,協助室內站立、步行訓練,100 m/d;第5~6 d,走廊步行,300~500 m/d;第7 d,室外步行600~800 m,嘗試上下樓;7 d 后,室外步行1 000 m/d,每日上下2 層樓。③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第1~3 d,協助床上進食、洗漱、更衣等;第4~5 d,床邊自行進食、洗漱,協助進衛生間;第6~7 d,自主進入衛生間,床邊座椅1~2 h/d;7 d后,生活自理,維持每日座椅2~3 h,做好出院準備。(2)院外。每周電話隨訪,延伸康復護理:①護理指導。出院后第1周,患者采用心率和borg自感勞累分級法控制運動時間、強度及頻率,保持運動時心率不超過靜息時心率10~20 min/次;第2 周~3 個月,患者運動時由家屬陪同,備好急救藥品。②運動康復訓練:出院后第1 周,選擇人少的道路步行1 000~1 500 m/次,2~3 次/周,運動前進行5~10 min 熱身運動,包括關節活動、伸展等;第2周,每周步行3~5次,20~30 min/次,約1 500~2 000 m;第3周~3個月,每日快走20~30 min,運動前進行5~10 min 熱身操,恢復運動慢走5~10 min。均連續干預3個月后進行效果評價。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運動耐力、心功能、心功能分級、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1)6 min 步行距離(6MWD):選擇平坦、長直路面或走廊,測試患者6 min分步行最大距離,共測試2次,取2次測試結果平均值,距離越大表示運動耐力越強。(2)心功能指標:檢測患者左心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和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儀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儀。(3)NYHA心功能分級[6]:Ⅰ級為體力活動不受限,Ⅱ級為體力活動輕度受限,Ⅲ級為體力活動明顯受限,Ⅳ級為不能從事任何體力活動。(4)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估,共8 個維度,各維度分值0~100分,生活質量與評分呈正相關。(5)護理滿意度:滿意度調查表為我院自制,滿分100 分,其Cronbach’sa系數為0.85,重測效度為0.87,按照總分≥80分、60~79分、<59分納入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6MWD 比對照組患者長、LVEF比對照組患者高、LVEDD、LVESD 比對照組患者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6MWD及心功能指標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6MWD及心功能指標情況(±s)
組別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6MWD(m)干預前235.53±24.76 233.48±21.37 0.411 0.682干預后327.60±29.18 411.34±31.69 12.747 0.000 LVEF(%)干預前46.82±5.67 46.23±5.44 0.492 0.624干預后49.03±4.36 56.74±4.42 8.143 0.000 LVEDD(mm)干預前61.03±8.45 61.11±8.52 0.044 0.965干預后58.02±4.89 55.23±4.32 2.804 0.006 LVESD(mm)干預前50.19±7.76 50.26±7.84 0.042 0.967干預后46.69±5.74 41.28±5.25 4.561 0.000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NYHA心功能分級比對照組患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NYHA心功能分級情況 例(%)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F-36評分各維度評分比對照組患者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F-36評分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F-36評分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軀體疼痛干預前60.25±5.30 60.74±5.27 0.430 0.668干預后72.16±5.43 83.05±5.79 8.996 0.000心理健康干預前61.47±5.19 61.23±5.26 0.213 0.832干預后72.45±5.37 90.88±4.12 17.856 0.000情感職能干預前56.89±4.89 57.05±5.10 0.149 0.882干預后68.45±5.88 79.87±6.15 8.801 0.000社會功能干預前56.71±4.87 56.62±5.03 0.084 0.933干預后69.11±6.05 80.12±5.75 8.650 0.000組別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生理職能干預前62.31±5.26 62.74±5.40 0.374 0.709干預后73.17±5.70 84.21±5.84 8.871 0.000軀體功能干預前61.52±5.49 61.62±5.34 0.036 0.932干預后73.97±5.44 84.88±4.54 10.097 0.000生命活力干預前56.98±4.52 57.12±5.63 0.127 0.899干預后69.48±5.12 80.24±6.27 8.716 0.000總體健康干預前60.88±4.97 60.92±5.05 0.037 0.971干預后73.44±6.17 85.94±5.88 9.271 0.000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5.35%,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1.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 例(%)
CHF 是多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臨床治療難度大,疾病康復速度慢,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原因[7]。CHF患者治療過程中,不僅需給予針對性藥物治療,還需配合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以保證最佳治療效果。傳統護理中限制患者運動鍛煉,會導致患者運動能力下降,同時增加便秘、血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阻礙康復進程。
運動康復訓練在臨床中的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CHF患者肌肉收縮能力和骨骼肌血流狀況得以改善,促進患者心功能的不斷恢復[8]。LVEF 與心肌收縮能力有關,二者呈正相關,因此LVEF 是反映心衰患者心功能的重要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6MWD大于對照組患者,LVEF、SF-36各維度評分及護理滿意高于對照組患者,NYHA 心功能分級優于對照組患者,LVEDD、LVESD低于對照組患者,提示老年CHF患者應用階段化運動康復訓練護理能夠改善心功能及生活質量,提升運動耐力護理滿意度。本研究根據老年CHF患者病情特點,分為院內和院外兩階段對患者進行運動康復訓練護理,能夠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動態調整干預方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積極配合護理工作。階段化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充分認識到運動在康復中的積極作用,強化其運動配合度,保證運動康復訓練的有效性。研究證實,適當的肢體活動可改善機體血液循環,提高骨骼肌氧化代謝能力,進而增強骨骼肌耐受性,提高機體運動耐力[9]。階段化運動康復訓練以老年CHF患者機體耐受能力為依據,確保每位患者可以從被動運動循序漸進地過渡至主動運動,運動強度隨著康復時間延長而增加,運動計劃完整,且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安全性,能夠在不加重原有病情的前提下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從而提升其生活質量。另外,老年患者長期在家屬協助下進行運動,會增加其依賴性,導致患者自理能力逐漸退化,從而難以堅持有效的運動訓練[10]。因此階段化運動康復訓練還在注重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鍛煉患者自主穿衣、洗漱等能力,并教會患者自我監測心率、評估勞累程度,使患者能夠合理控制運動強度,利于健康行為習慣的形成,獲得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階段化康復訓練護理利于提高老年CHF患者運動耐力,改善心功能,促進疾病康復,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