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娟,楊梅玉,王小華,章虹虹
泉州市中醫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急性闌尾炎是外科常見病,居各種急腹癥的首位??稍诟鱾€年齡層發病,其病死率低于1%,而沒有及時醫治,進展為彌漫性腹膜炎后病死率可達10%左右,因此,對于符合手術指征的急性闌尾炎應及時給予手術治療[1-2]。近年來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已成為闌尾切除的首選治療手段[3-4]。有研究[5]顯示,腹腔鏡闌尾切除術能減少術中出血量,促進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具有安全、美觀、恢復快速的優勢。但腹腔鏡術后會發生脹痛、惡心嘔吐等不適癥狀,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緩解急性闌尾炎術后多種不適癥狀具有臨床意義。有研究[6]表明,中藥外治法可促進術后患者快速康復。本研究旨在探討擇時中藥貼敷配合手指點穴對急性闌尾炎術后恢復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泉州市中醫院普外微創外科收治的100例急性闌尾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50 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齡(43.75±9.32)歲;身體質量指數(21.2±1.7)kg/m2。實驗組男27名,女23名;平均年齡(40.65±11.28)歲;身體質量指數(20.3±1.8)kg/m2。納入標準:(1)年齡18~60歲。(2)術前診斷急性闌尾炎[7]并行椎管內麻醉下腹腔鏡闌尾切除術。(3)術前評估無明顯嚴重基礎疾病。(4)所有病例均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實驗室和影像學(下腹部CT)支持急性闌尾炎診斷。排除標準:(1)研究過程中中藥貼敷意外脫落。(2)術后出現嚴重并發癥。(3)不能理解疼痛數字評分法。(4)妊娠期婦女。(5)有糖尿病、心臟病、肝腎脾肺等器官性病變。(6)研究過程中服用其他鎮痛止嘔藥物。(7)對中藥或者醫用敷料過敏。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身體質量指數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并通過。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患者返回病房暫禁食水,去枕平臥6 h,心電監護10 h,低流量氧氣吸入10 h,給予頭孢類消炎、奧美拉唑保胃、凱紛止痛、乳酸鈉林格補液、氨基酸、脂肪乳營養等對癥治療。術后6 h 改為半臥位,協助患者翻身,鼓勵早期床上活動,四肢功能鍛煉,促進四肢血運循環和腸蠕動。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擇時中藥貼敷配合手指點穴護理。患者術后返回病房,在采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護士對其進行手指點穴,取合谷穴(手背第1、2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內關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足三里穴(犢鼻穴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按壓穴位共3 min。之后取適量調好的院內自制中藥膏放于醫用敷料上,用拇指同身寸定位好穴位,用生理鹽水清潔穴位點,貼中藥于選定的穴位:中脘穴(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和天樞穴(臍中旁開2寸),4 h后撕除醫用敷料。在術后第1 d、第2 d上午8:00,進行同樣的手指點穴和中藥貼敷操作。手指點穴和中藥貼敷都是由受過專門中醫護理操作培訓并考核合格的護士操作。手指點穴采取的手法是按法,利用護士指腹在患者身上選定的穴位,有節奏地一起一落按下,左右的兩個穴位同時按壓,每個穴位60次,按壓頻率1 s/次,秒表計時共3 min。按壓力量和速度一致均勻,動作輕柔和緩,慢慢滲透入內。中藥貼敷上每塊醫用敷料取中藥約花生粒大小即可。中藥是由院內自制五苓散10 g 加吳茱萸5 g 混合而成,姜汁為賦形劑,用姜汁調制成膏狀備用,每日調制。選取穴位用記號筆標記,便于穴位的定位操作。兩組患者均護理至出院。
(1)記錄兩組患者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術后3 d 惡心嘔吐癥狀積分(癥狀按輕到重程度記0~6 分,0 分表示無明顯癥狀,6 分表示癥狀較為嚴重,得分與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術后3 d 疼痛視覺模擬評分(疼痛程度用0~10 分的數字依次表示,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最痛),對患者進行療效比較。(2)評價患者對總體治療的滿意度,包括非常滿意、比較滿意、 滿意、 不滿意4個維度。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首次肛門排氣時間早于對照組,術后惡心嘔吐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術后3 d 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情況(±s)
組別實驗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首次肛門排氣時間(h)16.7±6.3 25.9±7.4 6.93<0.05術后惡心嘔吐癥狀積分(分)2.72±0.27 3.71±0.62 10.35<0.05術后3 d疼痛評分(分)3.30±0.84 4.49±1.56 4.75<0.05
實驗組對總體治療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總體治療的滿意度情況 例(%)
急性闌尾炎是普外科常見急腹癥疾病之一,屬中醫“腸癰”范疇,多因濕熱毒膿夾淤[8],積于腸道所致,實質是實癥、熱癥。外科手術目前已成為急性闌尾炎最廣泛接受的治療方法,但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常見患者惡心嘔吐、腹脹、疼痛、排氣排便功能紊亂。西醫是以鼓勵患者早期活動,糾正酸堿平衡、維持電解質,使用促胃動力藥、開塞露塞肛等。而中醫認為這些病癥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認為其病機乃是正氣虧虛、臟腑失和、氣滯血瘀、痰濁蘊結腹內。因此,中醫主張通過補正益氣、健脾和胃,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來消除術后嘔吐腹脹疼痛等不適癥狀。隨著中醫藥的發展,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對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應用中西醫結合護理,可有效促進患者在短時間之內康復[9]。但目前國內外對急性闌尾炎術后中醫護理干預相對單一[10],如耳穴埋豆、中醫熱敷、穴位貼敷、針灸等。目前關于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進行擇時中藥貼敷配合手指點穴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空白[11-12]。故本科室進行相應的研究。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中醫護理干預,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后患者的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術后惡心嘔吐和疼痛評分均有明顯改善,術后恢復良好,且對總體治療滿意度高。通過中醫外治法,對急性闌尾炎術后患者進行早期護理干預,無侵入性中醫護理操作,副作用比西藥小,便于患者接受。
本次研究充分考慮到時間因素和生物因素,中醫操作選擇在兩個時間點:第一個是術后返回病房時,此時患者從手術室搬運到病房病床,由于體位移動、肌肉遷拉、麻醉藥還未全消退,患者易出現眩暈惡心嘔吐、傷口輕微疼痛等不適感。此時對患者進行早期中醫護理操作,刺激穴位,以改善其不適感和心理壓力,也體現護理人文關懷。第二個時間點是術后的上午8:00,此時麻藥藥效已退,傷口疼痛感加劇,患者因脹痛多數拒絕下床,易導致腸粘連[13]。上午8:00屬于辰時,根據“子午流注”理論,十二時辰與五臟六腑的關系,經脈氣血運行的盛衰規律[14],辰時為胃經氣血最旺盛的的時間,本研究中的足三里穴和天樞穴屬胃經上的腧穴。在辰時對所屬胃經的穴位進行刺激,可以起到祛邪扶正,促進胃腸蠕動,達到緩解疼痛和促消化的最大效益。
本研究中的手指點穴,取穴依據其穴位的特點:合谷穴為萬能穴,屬于大腸經,多氣多血,可調腸胃、止痛。內關穴為打開內在機關,聯絡三焦,補益氣血,寧心安神,理氣止痛止嘔。足三里穴屬于胃經,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扶正祛邪。本研究的中藥是由五苓散加吳茱萸,其中五苓散出自《傷寒論》,由豬苓、澤瀉、白術、茯苓、桂枝五味藥組成[15],具有溫陽化氣行水、健脾除濕、通利三焦的功效。另一中藥吳茱萸,歸肝、脾、胃、腎經,有鎮痛鎮吐、調脾胃、解肝郁、溫經散寒等作用。貼敷取穴中脘穴為胃經募穴,可和胃調脾,降逆利水,防治各種胃腸功能絮亂。天樞穴所屬經絡是足陽明胃經,是手陽明大腸經募穴。本研究通過時間、藥物、腧穴、經絡、臟腑的共同作用,達到促進急性闌尾炎術后快速恢復的目的。本研究中,實驗組止痛止嘔促消化的效果比對照組好。
隨著微創外科、精準醫學、循證護理的飛速發展,如何讓患者術后疼痛更小,并發癥更少,住院日更短,患者舒適度更高[16],醫療費用更少,是臨床醫護人員工作探討的重點??焖倏祻屯饪疲?7]應運而生,并且被熟知應用發展,有研究[18]顯示,急性闌尾炎患者圍手術期實施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可促進患者康復。手術祛邪,中醫扶正,兩者結合,相得益彰。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中加入中醫護理操作,通過結合“子午流注”理論、采用手指點穴配合中藥穴位貼敷加速急性闌尾炎的術后恢復,減少術后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不適感,提高康復質量,提高患者住院的滿意度,且成本低,費用低,操作簡便,且自制中藥保存更為便利。
綜上所述,擇時中藥貼敷配合手指點穴護理,可促進急性闌尾炎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有止痛止嘔療效,能夠提高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且操作簡單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