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瀛彪 于泓源
(1.中國法學會法治研究所,北京 100081;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北京 100720;2.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北京 102299)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提出,全黨要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從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建黨百年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披荊斬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史。其中,各個歷史時期的特區建設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獨特輝煌的一筆。特區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各個時期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結合發展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因時因地制宜設立的特別區域。需要說明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特區具有鮮明的改革功能與探索意義,是我國經濟制度變遷的突破口,是中國改革開放道路的起點與載體。然而,“特區”這一名詞并非是在改革開放后才出現的,其肇始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盡管不同時期特區的表現形式不同,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亦有不同,但中國共產黨特事特辦,以特區形式解決時代問題、不斷促進發展的思想一脈相承、一以貫之。作為制度探索的重要抓手,特區在政治或經濟等方面實行特殊的政策和管理模式,發揮了排頭兵與試驗田的作用。不同歷史時期設立的特區就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探索發展策略的縮影,特區發展歷程是黨的百年歷史的精彩印證。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1](P399)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本文旨在梳理中國共產黨在各時期設立與發展特區的基本規律,為充分理解百年大黨不斷開創“中國之治”新境界的獨特治理密碼提供有益視角。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提出,黨的百年歷史可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四個不同歷史時期分別孕育了肩負不同歷史使命的特區。
毛澤東同志在其《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中認為,在中國的革命形勢下,有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地存在是世界各國從未有過的奇事,這些小塊紅色政權的長期存在不但沒有疑義,而且必然地要作為取得全國政權的許多力量中間的一個力量。[2](P48-50)這是毛澤東同志對中國革命形勢的深刻理解,也正是這一指導思想為陜甘寧特區提供了理論基礎。[3]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的中國社會,其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此,中國共產黨制定了同國民黨合作、建立廣泛的民族統一戰線方針以抵御帝國主義入侵的策略。1937年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開啟二次合作,中國共產黨將所轄區域設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以謀求和平、民主、團結的全民族抗戰局面。自此,陜甘寧特區政府成立。[4]
政治上,陜甘寧特區實行邊區參議會制度,采取邊區、縣、鄉三級議會制。為了貫徹“三三制”,1941年邊區議會實行了徹底的普選制度,這為推進當時全國的民主運動起到了重要作用,亦團結了邊區內的各革命階級,為抗戰的勝利提供了穩定的后方支撐。例如在邊區二屆參議會大會上,各階級選民都參與了各項議程和活動,這使得中國共產黨在處理黨與非黨的關系、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上得到了鍛煉。[5]為建國后我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政治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經濟上,陜甘寧特區亦十分注重解決因經濟封鎖導致的問題。如1940年8月22日毛澤東同志在給邊區政府秘書長謝覺哉的信中強調了發展經濟和平衡出入口這兩個問題的重要性。[1](P366-368)皖南事變后,國民黨對邊區實行經濟封鎖政策,邊區財政遭遇重大困難,毛澤東同志針對經濟工作這樣談到:“我們必須注意經濟工作。離開經濟工作而談教育或學習,不過是多余的空話,離開經濟工作而談‘革命’,不過是革財政廳的命,革自己的命,敵人是絲毫也不會被你傷著的。”[1](P465)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自力更生的精神,邊區政府采取了縮減編制、分級收稅、獎勵免稅、發行公債等政策,促進了邊區內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給人民群眾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國家危難之際,厲行勤儉節約的良好面貌。同時,邊區政府在農業生產上實行減租減息的政策,解放并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聯合抗日根據地內的各個階級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減租減息政策的實行在社會層面亦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松動了原有的帶有剝削性質的農業土地關系結構,在改善勞動人民社會地位方面成效顯著。在軍事上,陜甘寧特區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持久戰的大后方,為開辟敵后戰場、擴大根據地、打擊侵略者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解放戰爭乃至勝利后的抗美援朝戰爭提供了生力軍,有效鍛煉了人民軍隊。[6-7]可以說,陜甘寧特區在國內革命、抵御外敵、建立新中國的時代課題上發揮了關鍵作用,中國共產黨亦在這段時期里成長壯大起來,為后來領導全國性的人民政權積累了經驗。
1949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指出,在全面勝利的局面下,黨的工作重心要由農村轉移到城市。我國開始將工業建設作為重心,中國共產黨的任務由革命過渡到建設。我國成功進行了“三大改造”后,正式步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由于當時對經濟工作的認識和經驗還不足,對社會發展速度的預測過于樂觀,1959年到1961年國民經濟遭遇困難。為了克服困難、完成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1961年黨的八屆九中全會正式通過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按照該方針,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設立了幾個工業特區,特定政策使得工業特區內的產品質量有所提高,在經營管理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方面都獲得較大提升,同時也滿足了當時我國的三線建設任務。以建立的時間先后為序,以下幾個特區在當時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新中國成立初期,石油儲備的匱乏是我國工業化發展的一大阻礙。1959年,黑龍江松遼地區發現了石油,大慶油田自此迅速發展,至1963年時已經能夠年產600萬噸原油,建造油井1178口,占全國原油產量的67.3%,基本實現我國石油資源的自給自足。[8]為了提高生產能力與生產水平,1965年1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安達特區,實行政企一體化領導體制。安達特區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第一個工業特區。特區政策加強了黨對于礦區的集中統一領導,精簡了礦區政府,有利于油田的統一規劃與工作安排,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管理與工作模式為后來我國開發勝利油田與遼河油田等提供了寶貴經驗。其次,在20世紀60年代,因國際形勢的惡化與國內經濟形勢的好轉,國家開始重視三線建設。攀枝花地區擁有的鐵礦儲備與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攀枝花鋼鐵聯合企業成為了我國“三五計劃”的建設重點。1965年,中央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攀枝花特區基本上采用大慶形式,實行有利于鋼鐵工業發展的政企合一的制度。[9]最后,在三線建設過程中,為了配合攀枝花地區的鋼鐵工業發展,1965年國務院在六盤水地區設立了工業特區。六盤水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同時地處峽谷、深山、溶洞等特殊地貌區域,符合當時“三線建設”的“山、散、洞”原則。國家政策對于六盤水地區重點傾斜,煤炭部從全國各地煤炭行業單位抽調技術骨干及勞動人員,短短一年便調集了5萬名建設者支援六盤水地區。[10]資料顯示,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共向六盤水投資29億元,使得六盤水飛速發展。[11]由此可見,我國在建設時期為解決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即人民對于建立先進工業國家的要求同落后農業國家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以及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在多地設立了政企合一的工業特區,企業行使行業管理職能。工業特區在計劃經濟時期對當時全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鄧小平同志指出全黨的工作重心應當重新轉移到經濟工作上來,會上提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為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拉開序幕。黨中央本著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目的,決定充分釋放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使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相配合來共同促進經濟發展。鄧小平同志對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地區帶動后發展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2](P373-374)改革開放時期的經濟特區在這一思想引導下產生。
在改革初期的1979年,習仲勛等廣東省委主要領導到中央匯報工作時就已經有了創辦經濟特區的想法。對廣東方面的想法,黨中央和鄧小平同志給予了大力支持,鄧小平同志提出設想,劃出一塊地方,叫做特區,陜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你們自己搞。[13]同年黨中央及國務院決定率先在深圳、廈門、汕頭、珠海四個沿海城市試辦出口特區,廣東省與福建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設立出口特區是為了突破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沿海經貿便利地區進行市場經濟試點,這符合國際化大生產的趨勢。1980年,“出口特區”被正式命名為“經濟特區”,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歷程。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創辦經濟特區自然會產生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鄧小平同志通過提出經濟特區的思想解決了這一問題,同時指出經濟特區從功能上看是為了發展經濟,從國家戰略上看則承擔著試驗功能。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經濟特區的定位更加突出地表現為支持制度創新的試驗田。[14]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如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五大經濟特區在2009年以全國0.44%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4.04%的GDP,[15]有力說明了設立經濟特區的正確性。2010年,為了平衡區域發展并配合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央新疆工作會議上正式批準喀什設立經濟特區,并賦予國家計劃的單列權限,加速該地區發展。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深圳是最具標志性的經濟特區,地區生產總值在2021年已達3.07萬億元,實現了經濟的飛躍發展。[16]從一個邊陲小鎮跨躍成為國際化大都市,這期間深圳的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縮影。
綜上所述,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從實際出發,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態度建設經濟特區,領導我國融入世界經濟,帶領中華民族實現富起來的目標。歷史經驗表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創辦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創舉。這些歷史成就正如《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所述,黨把對外開放確立為基本國策,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開發開放浦東、推動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經過持續推進改革開放,我國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1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雄安、深圳、浦東、浙江等陸續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雄安新區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要打造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深圳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浦東要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浙江要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2019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指導意見》發布,中共中央支持設立雄安新區,雄安擔負起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板的重要使命。建設雄安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是繼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經濟特區與上海浦東新區后又一重大戰略抉擇。2019年8月9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發布,明確了深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戰略定位。[18]自此,深圳不僅要引領經濟發展,而且將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為我國未來的發展積累經驗,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未來發展道路。2021年4月2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發布,明確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戰略定位。為貫徹中國共產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浦東新區將在高水平、深層次的改革開放事業上闖出一條新路,為全國提供可復制推廣的經驗。202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發布,明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戰略定位。浙江自改革開放以來,在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等關乎民生的重要領域方面實現了“蛋糕做大”的目標,當前更強調通過共同富裕保障未來各項事業發展的可持續性。除此之外,為了實現貿易繁榮,配合全球分工,在2013年到2019年,我國陸續批準了18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帶動了全國經濟貿易蓬勃發展。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奇跡。但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日益凸顯,環境污染等問題逐漸成為了阻礙我國進一步發展的“短板”。為了進一步謀求發展,跨越大國發展中的“卡夫丁峽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直面發展中的問題,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共同富裕示范區均是為破解改革開放以來存在的問題而誕生的。這些示范區、引領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實踐地,它們被賦予了新的更深層次的內涵,更加有針對性地指向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是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上提出的目標性改革、關鍵性試驗、重要性探索。從地理位置上看,雄安新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縮影;浦東新區是通過發揮上海的輻射作用,實現長三角一體化;深圳是在“雙區”驅動與“雙區”疊加的歷史機遇下推動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而浙江則是在我國沿海發展較均衡的地區發揮共同富裕的試驗田作用。從功能定位上看,雄安、深圳更加強調改革,通過政策試點等方式以改革促開放;浦東更加強調開放,要求在科技、金融等領域形成開放高地,為全國提供有益借鑒;設立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則是在經濟發展較為前沿,發展較為均衡的地區為未來實現共同富裕提供示范。示范區、引領區之間也在相互借鑒、學習,以謀求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謀求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現代化的重要特征。[19]這凸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而不斷地摸索與實驗,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會在這些地區率先實現協調發展,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這也是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同時,彰顯新時代中國銳意進取,努力尋求更為均衡、更為充分的發展之路,破解時代難題的決心,更是中國共產黨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精神的充分體現。
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中起到的作用、產生的效果有所不同,各時期特區在特事特辦理念的傳承及政策試驗方法等方面是具有共性的。以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為主線,縱觀各時期建立的特區,我們可以觀察到在特區的建設背景、建設內容與建設成果方面的規律是有跡可循的,由此可以歸納建黨百年來不同歷史時期特區建設的經驗。
從上述四個歷史時期的特區發展來看,特區一直都是在各時期為了解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適應時代背景而設立的,實行特殊制度的特別區域。首先,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外有帝國主義入侵,內有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壓迫人民,中國共產黨必須分清當時的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選擇合適的政治策略。設立陜甘寧特區便是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聯合各個有意愿對抗帝國主義的階級的政治策略。陜甘寧特區向全國人民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向全中國展現出陜甘寧特區的巨大政治前景,中國人民有機會看到共產黨人的工作方式。這也使得中國共產黨通過建設陜甘寧特區,摸索出一條改造中國社會,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路徑;其次,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以及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當時的歷史背景是社會主義改造后的中國社會,工業特區實行的高度集中統一領導、全面規劃、統一管理,是對當時政府的條塊式體制的一大突破,有利于各地重工業的發展。政企合一制度下,特區政府在領導企業生產的同時,行使政府職能,提供社會產品,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工業建設的特殊時期實事求是、特事特辦思想的體現。據不完全統計,毛澤東同志曾在不同場合21次提到“三線建設”,其中明確提到攀枝花開發建設的就達6次,這體現了工業特區對我國工業起步發揮的關鍵作用。[20]復次,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新中國經過了三十多年的發展,積攢了足夠的發展經驗與教訓,新的經濟模式已經呼之欲出。此時的社會主要矛盾業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種背景下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了經濟特區,突破了只有計劃經濟才適用社會主義的片面思想,破除了思想桎梏。中共中央開放沿海城市,使得國外先進資金、人員、技術得以流入,發揮了幾個經濟特區的區位優勢,同時又帶動內地人員的就業、創業與內陸地區的發展。最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特區需要找到新的發展“支點”。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中央先后支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共同富裕示范區等,為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這凸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一步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而不斷進行的摸索與實驗。
各時期特區肩負不同的歷史使命,特區建設內容與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人面對的時代課題、國家發展重大戰略規劃等息息相關。首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態,政治、經濟、文化十分落后,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陜甘寧特區內的政治制度建設如參議會制度、“三三制”建設,皆是新中國政治制度也即人民代表大會與政治協商會議的雛形;[21]經濟建設方面,陜甘寧特區積極調整貿易稅額,擴大政府財政,在物質條件匱乏的情況下努力減輕人民的負擔;在文化方面提倡男女平等,推廣文化教育,提倡社會主義文化,這在當時的中國社會是十分先進的。陜甘寧特區所具備的強大政治號召力,激發了億萬中國人民的熱情,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其次,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為了便于發展工業,集中統一規劃各地區重工業部門,中國共產黨設立了眾多的工業特區,實行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創造了大慶油田、攀枝花鐵礦、六盤水煤礦等工業成果,這是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情況下,老一輩的共產黨員與勞動人民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開拓出的工業化之路,為我國的工業起步提供了契機。1953到1977年間,我國GDP年均增長速度為6.5%,雖然不及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但也是一個不低的經濟發展水平。這些特區為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基礎,保障了各項事業的順利推進,也為改革開放后的國家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復次,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面臨的主要任務是,繼續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人民擺脫貧困、盡快富裕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中國共產黨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創造性地設立經濟特區,帶動全國經濟的發展。以“先富帶動后富”思想為指導,經濟特區走出了一條有別于以往傳統模式的發展之路,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激發了人民的勞動熱情。最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努力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成為當前的歷史任務,特區的使命也必將進行戰略升級,如深圳被賦予在經濟發展、法治建設、城市文明、民生幸福、可持續發展各方面樹立新時代標桿作用的重要使命。又如浦東新區被賦予成為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自主創新發展的時代標桿、全球資源配置的功能高地、擴大國內需求的典范引領、現代城市治理的示范樣板的歷史使命。再如浙江則被賦予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先行區、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引領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試驗區、文明和諧美麗家園展示區的歷史重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改革開放也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特區建設直面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中的問題與挑戰,努力開辟高水平、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路徑,這不僅是對中國未來發展方向的指引,也為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參考。
不同的時代課題孕育不同的特區建設成果,特區的建設成果側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各時期完成的歷史使命。首先,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高舉民族統一戰線的大旗,同國民政府進行合作,擱置政治分歧,創立陜甘寧特區,團結同胞共同抵御外敵。這既解決了當時中國的主要矛盾,又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影響力,政治成效不言而喻。陜甘寧特區政府還在婦女權利、土地改革、政府治理等方面有長足的進步,提升了中國革命的影響力。同樣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建設也走向成熟,開展了整風運動等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的自我革命。其次,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工業特區成功使得我國擁有了一條較為完整的工業鏈條。從1965年工業起步開始,我國的工業體量開始較快增長,如前述之攀枝花鐵礦,1970年7月達成了“七一”出鐵的勝利,1971年達到出鋼的能力,1974年已經可以達到150萬噸鋼的綜合生產能力。[9]這些工業特區為當時身處波詭云譎的國際環境的中國提供了大量的資源儲備,使得我國軍工、民用產業開始興起,推進了我國工業化進程。該時期的特區制度為我國后來的經濟發展,尤其是資源豐富、易于發展重工業的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但是,建設時期的特區制度畢竟是為了我國工業初期發展而構建的。國家對特區的巨額投資使得國家財政負擔加重,長時間實行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降低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政企合一制度雖然短時間內可以夯實我國工業基礎,但從長遠來看也有弊端。這為我國后來的發展提供了經驗教訓。復次,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深刻總結改革開放前的經驗與教訓后,中國共產黨開始謀劃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隨著經濟特區政策落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也被逐步摸索出來,我國發展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先進經濟模式。[22]該種經濟制度是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高速發展的制度緣由。隨著外資的引入和國內市場發展,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向前,經濟體量隨之不斷擴大,人民的生活質量、社會教育水平、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人才、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通過經濟特區這一對外開放的“窗口”不斷引入,助推創造了40多年來我國的發展奇跡。人們對于市場經濟的認識也逐步成熟,市場經濟與國家性質無涉,只是一種經濟發展手段,市場的作用被不斷肯定。最后,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也進入了新時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暴露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亟需破解。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直面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共同富裕示范區均是為破解發展中的新問題而誕生。這些示范區、引領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實踐地,它們被賦予了新的更深層次的內涵,更加指向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攻堅,這是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上提出的重要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重大時代課題決定了深圳等示范區的建設不惟強調經濟建設,且需努力在推動五大文明協調發展上、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上、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上發揮先行先試的排頭兵與試驗田的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奮勇爭先。
特區的建設與發展成果是中國共產黨人與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中國共產黨以建立特區的方式解決時代問題的理念在不同時代承繼。對各時期特區建設的經驗進行總結,有助于厘清發展路徑,為我國的制度創新提供迭代升級的發展思路,這是唯物史觀的要求。
特區發展歷程是黨的百年歷史的精彩印證,其中堅持黨的領導與發揮人民主體性相結合是一個鮮明的經驗。首先,當代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長足發展,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23]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統籌規劃,統一領導,堅持全國一盤棋的思路是十分切合中國實際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有力領導特區,大力發展經濟與軍事,聯合各革命階級,才保證了革命火種得以在陜甘寧特區延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中央推動工業特區政企一體化發展,協調生產與建設;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中央果斷設立經濟特區,給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中央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面對艱巨復雜的改革任務,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把握好改革正確方向,同時兼具靈活性與創造性。
其次,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領導者是中國共產黨,落實到實際建設過程中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陜甘寧特區作為戰略基地,發動全國人民同帝國主義、反動勢力作斗爭,人民戰爭路線在此實踐;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工業特區的勞動者以其勤勞勇敢的品質鑄就了“鐵人精神”“攀枝花精神”等重要精神財富;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特區人民勇敢創業,敢為人先,有力推動了特區的經濟發展,為全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做出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雄安、深圳、上海浦東、浙江等地人民奮發圖強,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奮勇爭先。
最后,堅持黨的領導與發揮人民群眾首創精神相結合。我們黨歷來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特區發展的創新創造活力。百年特區建設歷程啟發我們,我們黨科學指引人民群眾奮斗的正確方向,人民群眾就能在黨的領導下有方向、有信念、有力量地不斷創造更多的奇跡。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陜甘寧特區里,中國共產黨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提高了人民的勞動積極性,為革命事業提供了有力的物質基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工業特區的黨員同志與人民群眾積極配合,實現了工業技術的本土化;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人民群眾艱苦創業,共同形成的“特區精神”依舊引導新時代的中國前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時刻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推進深化改革,用新發展理念探索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等,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激發人民的創造熱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起到了領導核心作用,保障并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與生活水平,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從根本上說,社會主義就是一種有關“公平”分配的理論,所有社會主義方案都是以分配為起點。[24]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表明,在黨的領導下改革的紅利終會體現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上,實現改革發展成果全民分享是頂層設計中的應有之義。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25]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在社會保障、收入分配、醫療改革、食品藥品安全等方面做出巨大努力,推動我國民生事業巨大進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更好地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才能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使得黨的領導同人民群眾主體性充分結合起來。
真理是不斷發展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絕對性,也具有在一定條件下的相對性。真理也是一種認識,認識同樣因為不同歷史條件下人的實踐所受到的局限而具有相對性。[26]各時期特區政策的施行就是與時俱進理念的貫徹,結合現實社會發展看問題才能保障事業順利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彼時中國共產黨無法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革命政權,陜甘寧特區因此設立。特區內部發展民主政治、經濟、文化等就是黨在實踐中不斷探尋社會發展的途徑,為勝利奪取全國政權打好基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經濟發展遇到瓶頸,無論是設立工業特區還是經濟特區都是為全國經濟發展探路。經濟特區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也是不斷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國共產黨破除萬難推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現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客觀實際相結合的工作方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在總結我國發展的經驗后,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基礎上,中國共產黨正帶領人民探索一條高質量發展、全面發展之路。“先富帶動后富”的指導思想必然要求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示范區、引領區作為新時代發展的社會試驗,也勢必會提供更豐富的發展經驗。
事物的發展是依靠矛盾的推動,矛盾雙方互相克服,互相轉化。列寧有言,“辯證法是一種學說,它研究對立面怎樣才能同一,是怎樣同一的——在什么條件下它們是相互轉化而同一的。”[27]矛盾具有特殊性與普遍性,往往呈現出共性和個性,一般和特別的關系。特區的建設是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統一。縱觀我國社會主義各個時期建設歷程,從來都是特區率先試點試驗,而后先進經驗推廣全國。特區實質上就是一種試驗,[12](P130)在這種試驗中一直遵循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規律。特區的因地制宜如深圳沿海和毗鄰港澳的經貿便利是矛盾特殊性的體現,而特區的普遍有益經驗則為矛盾普遍性的體現。對于矛盾的態度,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奉行實事求是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28]特區的發展歷史證明了當我們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時,人民的事業就能無往不利。
堅持先行先試與法治保障相結合是特區發展乃至特區經驗推廣全國的重要路徑。
首先,政策在特區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先行先試作用。作為法律的源頭,通過政策試驗既保證了不會產生同既有法律的沖突矛盾,又保證了特區發展在法律框架內的靈活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所轄區域對煙毒一直采取禁種、禁運、禁吸的“三禁”政策。陜甘寧邊區政府正式成立后隨即制定了一系列更為嚴格的禁毒禁煙的政策法規。[29]1941年,陜甘寧邊區通過了《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在邊區政權中實行“三三制”原則,明確規定保護人民的各項民主權利。[30]1942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同年陜甘寧邊區政府頒布了《陜甘寧邊區土地租佃條例草案》,從法律上推動了減租減息政策的貫徹落實。對于民間糾紛的處理,陜甘寧特區政府摸索出一條由村級、區級到鄉級的逐級調解模式,這是對社會權威及文化習俗的尊重,是一項遵循法治原則的進步政策;[31]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為了提高生產力,中央政府為工業特區提供特殊政策。如攀枝花特區在1956年開發初期遇到生產問題,冶煉技術差,產品質量差,于是中央政府在1958年同蘇聯擬定的《中蘇關于共同進行和蘇聯幫助中國進行重大科學技術研究的議定書》中特別提出“制定攀枝花釩鈦鐵礦綜合利用的技術工藝”,以此進行技術引進,改進生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質量。[20]同時在各工業特區內政府安排勞動者生活,統籌特區內工業發展,推出相應政策;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并沒有現成的改革經驗可供參考,對于如何進行起步工作,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到:“在全國的統一方案拿出來以前,可以先從局部做起,從一個地區、一個行業做起,逐步推開。中央各部門要允許和鼓勵它們進行這種試驗。”[32]這句話充分闡釋了中央創辦特區的“先行先試”思想。此后特區的外資流入、中外合作經營等利于發展生產力的方式逐步被政策許可,逐步帶動了商貿旅游業、電子工業等多個行業的發展。[33]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央為了實現更為平衡、更為充分發展,先后探索建立了先行示范區、引領區等,為我國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中央一攬子推出27條改革舉措和40條首批授權事項,給予深圳更大的自主權,在相當程度上為深圳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其次,在特區內的政策試驗成功后及時通過立法固定下來,通過法律法規的方式予以復制推廣,使特區成果更好惠及全國人民,是特區建設的重要經驗。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陜甘寧特區通過了《陜甘寧邊區各級選舉委員會組織規程》《陜甘寧邊區公產管理辦法》《陜甘寧邊區禁煙禁毒條例(草案)》等重要法規,這些都成為新中國法治建設內容的雛形。其中,《陜甘寧邊區民刑事件調解條例》的頒布實施促進了陜甘寧特區的民間調解工作走向制度化、法律化,乃是陜甘寧特區時期對司法制度的一大探索;[34]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國務院批準設立安達特區、攀枝花特區等,同時發布政策允許特區內發展特殊管理體制。1965年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聯合發布《關于攀枝花工業基地建設計劃管理體制問題的復文》中規定,攀枝花內的各項建設項目,根據特區內政府統一領導和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建設,[35]這是對當時高度集中政策的一大變通;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深圳等經濟特區取得改革試點成功后,中央通過修改憲法和制定相關法律,允許土地使用權轉讓和資本市場探索發展等舉措,確認了改革的成果。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基本經濟制度也確立了下來。《民法典》是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法治成果,《民法典》適應我國發展要求,向市場主體提供受法律保障的自由,使市場主體獲得自主決定的行動空間,令市場中勞動、資本、知識、技術、管理各種資源要素活力迸發,以激勵各類市場主體,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36]
最后,法治保障與先行先試相結合的法理基礎在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法律源于經濟基礎,也服務于經濟基礎,社會經濟基礎發展變化也將反映到上層建筑,引起法律變動。在特區內根據經濟發展的情況,對法律進行暫時性的調整,進行政策試點,是制度創新的必由之路,是為特區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法治支撐空間。[37]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陜甘寧特區的政治號召力,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工業特區的生產驅動力,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經濟特區的世界影響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先行示范區等的示范引領力均是特區制度靈活性與優越性的體現。
首先,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優勢之一。在任何時期里,全黨全國將人力、物力集中到發展重難點上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經驗。[38]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曾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提出要集中優勢兵力,重點打擊敵人力量,取得一個又一個戰役的勝利,最終獲得整場戰爭的勝利的思想。[2](P227)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面臨工業化的問題,黨中央創辦工業特區,調動全國科研、管理人才和產業工人,在幾年時間內實現實質性的工業發展。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創辦經濟特區,發展市場經濟,在特區內引進人才、技術及資金,創造了40多年來的經濟奇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了應對發展中的諸多難題,中央適時調整發展策略,牽住示范區、引領區等“牛鼻子”,集中力量以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其次,分清各時期的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兼顧次要矛盾。深刻分析基本國情,科學完成各時代課題,將力量集中于所需之處是我國取得優異成績的制度優勢。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能夠充分調動現有的資源、著重解決當前時代所面臨的主要矛盾的能力,是中國共產黨創辦好特區的底氣。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聯合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階級共同奮斗,建設陜甘寧特區,實行減租減息政策,正確處理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從根本上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投入大生產運動和抗日戰爭,最終成功獲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國緊緊抓住資源型區域的發展機會,設立工業特區,實行特區內集中領導的制度,最終實現我國的工業發展;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順應世界經濟發展潮流,設立經濟特區,同國際生產供應鏈接軌,創造國民經濟發展的奇跡。現在的中國恰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又是一大發展機遇。特區制度的優勢在于能夠補齊我國發展的短板,為我國發展尋找新的增長點。[39]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提出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40]認真分析各時代的主要矛盾,靈活調動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并集中力量予以解決,這是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工作的科學方法。
最后,重視央地關系的發展,也是特區制度帶來的重要經驗。在中國這樣超大規模體量的國家內領導發展建設,不得不注意到中國幅員遼闊,民族、地方差異巨大的現實。如果不具體分析各地情況而進行“一刀切”的政策,勢必不利于國家發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于時局限制,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特區內發展民主政治,鼓勵生產與抗戰,通過向全國人民的宣傳,展現了陜甘寧特區的發展成果與共產黨人的風貌,同當時國內其他地區政局形成了鮮明對比;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安達特區的成功使得黨中央可以在更多資源豐富型地區設立工業特區,考慮到一般政府體制難以協調工業生產與地方發展,中央發展出集中統一領導型政府,區別于一般地方政府同時,同中央緊密聯系,促進工業發展;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經濟特區吸取了建設時期的經驗教訓,中央將權力逐步下放到經濟特區,使其得以更靈活地對各項社會政策進行“先行先試”試驗。鄧小平同志對廣東辦經濟特區問題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廣東要快一點,寬一點。[41]深圳經濟特區40多年來的發展成就,依靠的不僅是文化、地緣等自身優勢,更在于深圳不斷地獲得中央的賦權。[42]這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中央將深圳的地位提升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要緣由。這也要求在注重深圳自身優勢的同時通過深圳的先行先試獲取能夠普及全國的優秀經驗。在發展中將中央的統一性與地方的差異性結合起來,就要通過特區制度將國家發展戰略目的同地方發展實際狀況相結合。我國發展出的特區制度就是建立與發展和諧央地關系的有效路徑。
特區發展貫穿于建黨百年各個時期,其發展歷程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的精彩引證。建黨百年來特區的發展就是中國共產黨銳意進取,不斷奪取各歷史時期勝利,帶領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壯麗篇章。從陜甘寧特區到工業特區,再從經濟特區到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等,特區就是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應對各時代問題的理念載體。盡管不同時期特區的表現形式不同,需解決的時代問題亦有不同,但中國共產黨特事特辦,以特區形式解決時代問題、不斷促進發展的思想一脈相承、一以貫之。堅持黨的領導與發揮人民主體性相結合,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堅持法治保障與先行先試相結合,堅持具體國情與制度優勢相結合,才能將特區的制度創新使命貫徹到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所強調的,我們要“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43]當前,要把握歷史發展大勢,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從特區歷史中汲取智慧與經驗,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地走好中國道路。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上,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等要發揮先行先試的排頭兵與試驗田的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奮勇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