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陽
奧運會、世界杯、世博會等大型體育賽事或國際重大活動,對于舉辦國和舉辦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和廣泛深遠影響,被譽為一國或一城的“成人禮”。成功舉辦高級別的重大體育賽事和國際活動,不僅能夠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大發展、增強城市軟實力、提升城市品質,而且能夠帶動旅游、住宿、餐飲等服務業大發展,對增進文化交流、加快城市的現代化國際化進程也具有重要意義。
從國外來看,英國倫敦、法國巴黎、西班牙塞維利亞、日本東京、韓國首爾等城市借助國際重大賽事或活動成功崛起。從國內來看,不僅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國內一線城市紛紛舉辦國際頂級賽事來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而且杭州、廈門、成都等新一線城市也積極舉辦國際大型賽事或重要國際活動,助力城市“脫胎換骨”、走向世界。本文選取了國內外6個典型案例進行重點分析,并以此為基礎總結提升大型賽事綜合效益的路徑。
2012年倫敦奧運會在可持續發展與奧林匹克運動結合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不僅打造了一場奧林匹克盛會,也展現了英國的現代化國際化水平,激發了英國國民的文化、民族自豪感,在促進區域發展方面成效顯著。
奧運會開幕之前,倫敦正經歷著低迷的經濟與滯后的東區發展雙重考驗。因此,倫敦奧運會立足于倫敦的可持續發展和長期利益,明確了以人為本的奧運愿景和服務全球的奧運計劃,鼓勵人人參與體育活動和倫敦奧運。倫敦奧運會主會場定在倫敦東區,引導投資蜂擁而至,創造就業機會,改善居民生活質量,進而實現了東區再造。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倫敦設立了奧林匹克董事會、倫敦2012年可持續發展小組、倫敦2012年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等機構。倫敦2012年可持續發展小組由大倫敦管理局等6個部門構成,負責落實可持續發展具體事宜。其中,大倫敦管理局負責確保做好奧運會的準備工作,在賽后推進倫敦奧運會奧運遺產發展。倫敦2012年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是監督、保障可持續性戰略實施的獨立機構。其他相關機構包括倫敦遺產開發公司、英國遺產信托基金、各場館運營機構等。倫敦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奧林匹克運動深度融合,首次頒布了《奧運會遺產行動計劃》和《殘奧會遺產計劃》,為倫敦留下可持續利用的豐富奧運遺產。倫敦依靠舉辦奧運會再造了倫敦東區,實現了城區均衡發展①。
西班牙塞維利亞是1992年世博會的舉辦地,當時只是一個擁有70萬人口的中等規模城市。為了舉辦世博會,塞維利亞投入巨資對陸路與水路交通設施進行改造,帶動城市建設巨變:從馬德里至塞維利亞長達470公里的高速鐵路讓西班牙南部地區徹底擺脫了對外交通不便的束縛;城市公共交通因新的地鐵路線變得更加便捷;城市道路交通因三條環路建設變得更加通暢;主辦地卡圖哈島與河岸地區因河道拓展和新建橋梁而變得生機勃勃。
通過大規模公共投資,世博會提升了塞維利亞的基礎設施水平,促進了該地區的經濟高速增長。世博會閉幕以后,旨在推進世博會會場—卡圖哈島未來發展的“93卡圖哈計劃”拉開序幕,充分利用世博會提供的基礎設施,開發卡圖哈島。 “93卡圖哈計劃”包含兩個內容:一是卡圖哈公園,將園區內的本國展區轉變為主題娛樂公園;二是將園區內的國際展區轉變為高科技產業園區,吸引國內外的高科技企業入駐。該屆世博會被視為借助世博會促進區域開發的典范。
2002年世界杯對亞洲金融危機后的韓國經濟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1997年金融危機后“如何重振韓國經濟”一直是韓國政府面臨的最大難題。
在促進區域發展方面,韓國世界杯帶給我們一些經驗。一是出臺相關政策措施,鼓勵本國企業與與國外企業集團強強聯合,共同開發世界杯市場。二是積極營造開放合作氛圍,吸引外資大規模流入。三是有針對性地選擇國外大型跨國公司合作,推動韓國傳統產業、核心產業、戰略產業發展壯大,擴大對外貿易。四是精心選擇漢城、仁川、大田、水原、光州、個州、大邱、蔚山、釜山和濟州島等10座承辦城市,帶動沿海旅游業發展。特別是韓國最南端的濟州島,賽后迅速成為世界著名旅游勝地。五是借機加快開發西海岸進程,促進新科技園區發展。通過大力實施開發西海岸計劃,新建科技園區,加速發展以微電子、機電一體化、精細化工、生物工程、新材料、航空、光產業等為代表的核心戰略產業,推動韓國進入世界科技先進國家行列。
北京通過奧運會和冬奧會推動京津冀地區實現融合與協同發展,重點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北京奧運會場館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分布模式,北京冬奧會場館更是分布在北京和張家口兩地。北京奧運場館分布在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大學區、西部社區和北部旅游區。2022北京冬奧會場館十分注重賽后利用,除了已有場館的改擴建外,新建的單板大跳臺場地選址于首鋼園區遺址內,在非冬季可改為滑草等戶外運動場地,賽后將改造為風景園區對游客開放;延慶賽區新建的高山滑雪場地及奧運村在賽后計劃轉型為山地旅游滑雪景區;張家口賽區將結合在賽區內新發現的太子城遺址,在賽后轉型為冰雪小鎮②。
第二,將鳥巢、水立方、國家會議中心等打造成為奧運場館賽后利用的典范,擴大其國內外影響力。鳥巢在賽后從旅游參觀、大型活動、商業開發以及社會公益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市場化、多元化場館運營之路,成為首個榮獲全國企業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的體育場館。水立方賽后形成旅游參觀、大型活動、市場開發、游泳健身、公益事業多業融合的發展格局,在探索“互聯網+大型場館”模式上走在前列。水立方經過改造后,將疊加“冰立方”功能,成為世界首個“冰水交融”的奧運場館。國家會議中心是奧運工程最大的單體建筑,賽后改造成為全亞洲最大的會議中心。從2009年開業至今,國家會議中心累計接待會議、展覽、活動萬余個,接待總人數接近5千萬,成為 “北京服務”、 “中國服務”的代表,實力領跑國內會展場館。
第三,提前規劃冬奧會后的發展。2008年北京奧運會擴大了中國的影響力,有力地帶動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對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津冀地區發展起到了明顯帶動效應。2022冬奧會對京津冀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同樣具有巨大促進作用。通過聯合申奧,破除了京張對接的一系列障礙,京張進入同城化發展和全方位融合發展的嶄新時期,使得張家口在接受北京輻射帶動和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等方面優勢增強,成為環首都經濟圈的新增長點。根據“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遺產戰略計劃”,未來將形成六大區域發展遺產,分別涉及到京張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聯防聯建、冰雪產業健康發展、公共服務均等化、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促進就業等方面③。
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全球最高級別的展覽會。上海世博會后,公布了《世博會地區結構規劃》,標志著世博園區后續利用建設將全面展開。上海市成立了世博園區后續發展領導小組,作為世博園區后續開發的決策和協調結構,成立了市屬國企——上海世博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具體負責實施世博園區的開發建設和管理。目前,上海世博園區已經成為促進上海城市功能轉型和中心城區功能提升的重要功能載體,成為大型企業的全球或地區性總部集聚地、文化創意基地、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和國際性旅游會展目的地以及國際機構的匯聚地。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園區初步形成了“五區一帶”的功能結構,即依托原浦西企業館區的文化博覽區、整體保留的城市最佳實踐區、依托世博村地塊的國際社區、知名企業總部聚集的會展商務區、預留戰略空間的后灘拓展區,以及依托濱江綠地和休閑公共服務設施形成的濱江生態休閑景觀帶,融文化博覽創意、總部商務、高端會展、旅游休閑和生態人居為一體。
具體來看,上海世博會永久保留場館(包括世博軸、中國館、主題館、世博文化中心及世博中心)和城市最佳實踐區的后續可持續利用效應已經顯現。世博軸被改造成了綜合性商業中心——世博源購物中心。中國館被改建為中華藝術宮,成為上海美術館永久的展示場地和綜合性藝術博物館。主題館被改建成了上海世博展覽館,承接不同規模的各類專業展會。世博文化中心冠名為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演藝中心,既可以舉辦冰球賽、滑冰比賽、籃球賽、演出等,又匯集了購物、娛樂、餐飲、休閑等功能,成為上海世博會場館后續利用的樣板。世博中心成為上海國際性會議和活動中心,每年的上海市兩會會議都在此舉辦。城市最佳實踐區是上海世博會的亮點項目,匯集了幾十個最具代表性的可持續發展城市建設案例,會后成立了公司專門負責開發和運營。目前,城市最佳實踐區已經成為上海文化時尚、設計展示的中心,吸引了很多企業和機構入駐。其中,由舊發電廠改造成的上海當代藝術博覽館成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雙年展——上海雙年展的主場館,高達156米的世界最大的煙囪溫度計成為上海的新地標。此外,2012年以來“世博旅游”成為上海地區旅游新熱點,整個世博園區成為上海旅游的目的地④。
第七屆園博會不僅為濟南留下一個園博園,更為其西部新城建設留下了寶貴的區域發展遺產,助力濟南“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落地生效。
第一,園博會推動濟南長清區形成了以園博園為核心的休閑旅游集聚區。濟南園博園于2008年10月19日開工建設,2009年9月22日建成開放,占地面積5176畝,是國內最大的陸地園博園。從成為國家4A級景區時門票60元,到重建世博山東館時門票價格降低一半,再到景區免費開放,園博園成為濟南及周邊市民休閑度假的主題公園首選地。園博園與周邊景區資源日益融合,形成了以園博園為中心,以濟西濕地公園、濱河公園、大學科技園、崮云湖、國際高爾夫球場、五峰山旅游度假區為特色景點的組團式觀光休閑旅游區。
第二,園博會推動實現了園博園與城市發展的水乳交融。一方面,濟南園博園積極貫徹生態、環保、節能等新理念,很多基礎設施都代表著未來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園博園所有的臨時展園、展館和主題建筑設施都與永久的城市發展相結合,從規劃到建設都體現了文化傳承、社會共融、科技創新有機結合。它四面環山,各個景觀圍繞1平方公里的長清湖水面,再現了老濟南“一成山色半城湖”獨特魅力,不但打造了一道亮麗的城市風景線,而且成為拉動區域發展和新區建設的引擎⑤。
第三,園博會推動濟南長清區形成了大學科技園(含園博園)、經濟開發區和主城區三區協調發展、城市發展空間不斷拓展、城市品位形象明顯提升的現代化西部新城和城市新區。園博園成為長清區對外宣傳的標志和名片,為長清區的繁榮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⑥。依托長清區大學科技園的文化資源優勢,園博園成為重要的載體,大文化產業加速聚集,長清區的商業、文化、旅游三大產業圈應運而生。園博會助力濟南一城兩區戰略布局(中部老城、東部新城區、西部新城區)變為現實⑦。
不管是奧運會、世界杯等大型體育賽事,還是世博會、園博會等重大展會活動,上述典型案例告訴我們,評價大型賽會活動成功與否,不僅要看舉辦期間帶來的經濟社會收益,更要看舉辦之后對城市和區域發展的持續推動作用;不僅要看對城市和區域發展短期的直接經濟效應,更要看長期的間接經濟效應⑧。
舉辦盛會不是最終目的,借機發展城市經濟才是主要驅動力,即利用舉辦契機,對城市的落后地區進行開發建設。這一點可以從上述案例選址多位于城市落后區域或偏遠市郊得到證明。在盛會開幕前,大規模基礎設施改造與建設,大大改善了城市落后區域的基礎條件。盛會以后,對該區域繼續進行后期建設,就可以使之成為城市發展中一個新的亮點區塊,跟上整個城市發展步伐。
大量案例表明,會后園區的功能轉換及場館的再利用經歷了從完全不考慮后續效應的拆除恢復原狀階段,到無意識利用或有意識地保留一處或幾處展館階段,再到對整個園區場地的再利用階段。現代大型體育賽事或活動在規劃時都會將會后場地利用和園區開發問題一并考慮。雖然不同盛會的主題與內容不同,但園區場地功能的轉換基本上有三類:城市公園綠地、城市公共設施用地或復合功能用地⑨。
大型體育賽事的承辦區域在會后的發展方向現在越來越趨向于發展服務業,或開發成會展中心、商務中心,或建成科技園區、文化產業中心,或建成主題公園、生態公園等,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科技、文化、會展、旅游等產業發展。
場館或園區的經營,由封閉式管理向開放式經營轉變,由收費模式向開放免費模式轉變,由政府主導向社會共同參與轉變,通過企業的市場化運作,融合生態、旅游、文化、體育、休閑、地產、商業、餐飲等多重功能,實現多元化發展,進而實現總體價值最大化,提升園區自身價值和區域價值⑩。
舉辦大型賽事或活動,除了給舉辦地帶來的國際影響之外,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大量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示范、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及對園區、場館、標志性建筑的再開發再利用等,都成為帶動整個城市功能提升的強力抓手,彌補城市發展的短板,完善城市空間的布局,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
注釋:
①孫葆麗、孫葆潔、劉婧怡: 《倫敦奧運會可持續發展實踐研究》,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0年第5期。
②王月、孫葆麗: 《可持續發展視閾下北京2022年冬奧會遺產探析》,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
③參見2019年1月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發布的《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遺產戰略計劃》。
④李佳寶、孫葆麗: 《青奧會與奧運會遺產之比較》,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⑤徐宇華、林顯鵬: 《冬季奧運會可持續發展管理研究:國際經驗及對我國籌備2022年冬奧會的啟示》,《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
⑥袁書營、孫葆麗: 《2012年倫敦奧運會遺產計劃分析》,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7期。
⑦竇玉生、劉富國、王迪生: 《讓園博園和城市發展水乳交融》, 《走向世界》2009年第27期。
⑧宛斌: 《從韓國利用世界杯契機振興經濟中得到的啟示》, 《未來與發展》2002年第3期。
⑨繆建奇、胡震宇: 《我國體育場館賽后利用現狀及對策:兼析北京奧運會場館賽后利用方案》, 《體育文化導刊》2008年第8期。
⑩高峰: 《運動會新建體育場館的賽后利用與管理:以廣州亞運會場館為例》,2012年全國體育管理科學大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