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
(延安大學 陜西延安 716000)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推進“三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集體經濟是農村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支柱,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近年來,棗園村緊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最新發展方向,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按照“立足實際、突出特色、發揮優勢、服務旅游、轉型發展”的工作思路,開創出一條盤活資源、租賃經營、服務創收、紅色帶動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增強了村集體經濟組織自我發展能力,壯大了村集體經濟規模,增加了農民收入,有力地促進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棗園村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生活戰斗過的地方,這里有“棗園革命舊址”“為人民服務”講話臺等諸多舊址,是馳名中外的紅色旅游勝地、傳統教育基地,區位資源優勢突出。棗園村位于延安市區西北6.5公里,村域面積1.5平方公里,下轄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267戶782人。近年來,在村黨支部的正確領導下,在新發展思路的引領下,該村緊緊圍繞棗園大景區建設,大力推動三產經濟融合發展,積極創新紅色旅游發展模式,變單一發展紅色觀光旅游向全方位發展紅色體驗式旅游、民俗風情旅游、休閑生態旅游等經濟模式轉變,有力地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
市、區部門按照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試點立項競爭要求,嚴格執行“五步法”遴選識別程序,通過市、區、鎮三級實地調研考察摸清摸實遴選村相關信息,經調研評估認為,棗園村級組織領導能力強,三委會領導班子成員團結和諧,互相配合,干事創業熱情高、群眾基礎好,監委會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揮,村民要求做大做強集體經濟熱情高;有運營管理合作社的經驗,加上地處棗園紀念館,地理區位、人口聚集優勢顯著,既有發展村集體經濟生產建設用地,又有大批前來接受紅色革命傳統教育的游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條件得天獨厚。通過層層遴選,棗園村最終被列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村,較好地解決了“扶持誰”的問題。
在市區部門的支持與幫助下,為充分發揮棗園村區位資源優勢,完善“三資”管理臺賬,增強村級集體造血功能和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科學合理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市、區、鎮多次深入實地調查研究,外聘專業團隊,就如何發揮當地區位資源優勢,研究試點項目建什么、怎么建,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并就村集體經濟項目發展的現狀、前景和未來走向等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論證,落實了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為科學制定產業發展方案提供了堅實保證,有力解決了“發展什么和誰來發展”的問題。
建立了區、鎮、村三級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試點發展責任落實工作機制,較好地解決了項目建設“誰來抓、誰來管”的問題,實現了試點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抓。通過試點建設資金200萬元整合撬動各類建設資金467萬元,完成了棗園革命舊址南側1.6萬平方米大型生態停車場和58間商業鋪面建設,進一步擴大了村集體經濟規模和建設力量,較好地解決了“誰來幫和資金哪里來”的問題。
棗園村將健全村集體股份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等決策運營機構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健康發展的關鍵,不斷完善集體經濟組織運營機制,加強三產房及停車場的消防安全檢查,嚴格按照5A級景區標準落實承包經營管理責任;健全完善財務管理、收益分配、投資入股、民主審計監督等制度,落實了村民參與決策和監督制度,規范了村集體資產的運營管理,確保村集體經營收益全民共享,助推村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有力地解決了“誰來運營,誰享有收益”的問題。
棗園村通過發展集體經濟項目,有效地解決了120余名村民的就業問題,每年可獲得集體經濟收入500多萬元,每戶村民每年可分得1萬多元集體經濟收益,實現了村集體收入和農民收入的雙增加;棗園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既解決了村上“無錢辦事”的尷尬,又提升了為民辦事的能力和水平,該村集體每年出資50萬元為村民提供教育、醫療、養老等多方面的保障,讓村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棗園村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同時,利用合作社有效地把集體、村民連接起來,組織發動群眾參與入股合作社和就業務工,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引領群眾增收致富的作用。村集體和村民均有股份,村民有了主人翁的責任感,村內矛盾明顯減少,黨群關系更加和諧,群眾對黨組織的滿意度和向心力增強。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過程中,廣大村干部和群眾自覺學政策、學法律、學市場知識,有力地促進了黨的聲音傳播,拓展了黨的活動陣地,吸引了一批優秀人才回鄉創業,形成了農村發展與人才的良性循環,培養鍛煉了一批農村致富帶頭人,也為村級班子儲備了一批能力較強的后備人才。
集體經濟收入增加,有力支持了黨建活動開展、村內公益事業建設和公共設施管護,既解決了游客的購物難、停車難問題,又使村內管理秩序井然,增強了村民關心集體、支持集體經濟發展的意識;村民通過參股村級集體經濟,實現了自治組織、經濟組織、合作組織間的良性互動,強化了黨組織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實現了黨組織向社會經濟組織的拓展延伸,進一步健全了村民自治機制,提高了村民參與民主決策的能力,發揮了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推動了鄉村治理體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為農村社會長治久安奠定了良好基礎。
棗園村通過發展村集體經濟項目,盤活閑置的村集體土地資源,激活了村集體資源和農村生產要素,實現了資源、區位等優勢生產要素向經濟優勢的轉變,促進了紅色旅游和村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農文旅兼容發展和一二三產業升級發展,助推了村級集體經濟的規?;⒔M織化、專業化發展。棗園村集體經濟試點項目的實施,開闊了村級黨組織發展集體經濟的眼界,拓展了村級組織和村民的發展致富思路,堅定了村民發展集體經濟的信心,下一步,棗園村將投資1.54億元打造紅色旅游商業一條街,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棗園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證明,要實施好村集體經濟項目,就必須建立起黨委領導、政府主管、組織牽頭、部門配合、村組織主辦、社會力量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集體經濟發展工作機制,研究制定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實施方案、集體資金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協調、解決集體經濟發展中的問題,督促各級組織認真實施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協調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棗園村的發展實踐證明,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一刻也離不開黨的領導。要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選好配強村“兩委”班子,把有經營頭腦、有致富本領、有奉獻精神、有民主作風、有群眾基礎的農村優秀人才選拔到村“兩委”班子中,不斷加強村“兩委”班子帶頭致富能力、產業經營能力、創新機制能力建設,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向規?;?、規范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棗園村依托紅色資源、地理優勢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抓住延安市村集體經濟發展3年行動計劃機遇,積極爭取資金、政策等方面支持,鼓勵帶動群眾參與發展紅色鄉村旅游特色產業,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棗園村的發展證明,發展集體經濟必須因地制宜,靈活多樣,不能搞千篇一律,要立足本村實情,堅持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宜工則工,走出一條“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村一韻”具有本村特色的發展集體經濟的路子。
棗園村兩委班子始終清醒地認識到“管理決定成敗”,要實現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和收益全民共享,必須建立一套科學的、精細的管理機制,進一步健全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制度,加強村級財務村務公開,完善經營管理模式,提高村集體資產管理水平,使集體資產在使用、經營的過程中保值增值,實現村集體資產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約型管理轉變,由傳統經驗化管理向科學化管理轉變。
棗園村采取市場化的方式加大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將財政資金量化為村集體的股份并投入經營主體,財政投資形成的配套基礎設施交由集體經濟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建設管護。建立以股權為紐帶,整合農村、政府和社會的各種資源要素,形成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使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