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慕強 林紫鳳 吳琪 黃之琦
(汕頭大學 廣東汕頭 515063)
從1994年《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首次提出培養復合型人才,到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才工作的系列講話與各類國家人才政策,背后實質是新時代下我國對復合型人才需求的激增。[1]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新工科、新文科等新學科概念被提出。緊接著,新文科中與社會發展關系最緊密的新商科也開始活躍在人們的視野中,其概念在2019年被提出。新商科時代背景下,傳統商科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適應時代需求,高校如何向社會輸送復合型商科人才,這是急需解決的巨大挑戰。
復合型商科人才培養離不開“雙一流”建設——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而“雙一流”建設需要國際教育認證去衡量、引領和推動。[2]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國內部分高校注重向外界證明其學科建設績效,而陷入無實質發展的“內卷”。[3]如何與國際教育認證接軌,結合自身實際充分貫徹認證宗旨,培養順應時代的復合型商科人才,這是國內高等學校需要深思熟慮的。本文以汕頭大學商學院(通過EPAS歐洲管理發展項目認證體系認證)研究對象,以經濟管理類專業為例,探索如何在國際認證驅動下培養復合型商科人才。
高等教育認證是教育質量控制的過程,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其規范性、科學性和嚴謹性在高等教育評估領域得到充分驗證。教育認證主要有四個理念:“使命驅動”的目的、“持續改進”的流程、“國際共識”的標準、“特色發展”的定位,這些理念對我國建設世界一流高校和世界一流學科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而國際教育認證是高校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手段,是他們認清家底,了解外界,結合自身特色,高質量推進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不可或缺的手段。[2]
復合型商科人才與傳統商科人才差異在于:復合型商科人才是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其知識和能力較傳統商科人才有很大的提升,具有“一專多用”“能于務實而善于創新”“干中學、學中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的特點。[4]復合型商科人才培養路徑中有多方參與,包括政府、企業和高校,其中高校是關鍵。[5]但是目前來說,在高校中,其培養路徑存在一定的偏差,培養效果并不理想。[6]如果高校想要改變現狀,培養出時代所需的真正的人才,必定要基于自身實情,調整思路,進行教學、資源和人才等方面的創新,確保人才培養緊密契合時代需求,而這恰恰與國際教育認證的理念不謀而合。[7]利用國際教育認證作為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參照物,探究適合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是高校需要而且較難掌握的一項技能。
汕頭大學商學院以“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與時俱進的復合型商科人才”為目標,2010年起進行全方位改革,2012年成為亞洲首家本科項目通過EPAS(歐洲管理發展項目認證體系)認證的商學院。EPAS認證以OBE(結果導向教育)為核心確定培養目標,規范領導者、管理者、教師行為以及軟硬件配置,把控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形成專業定位、課程設計、實施路徑、保障體系等閉環以驅動商科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持續改進。
根據國際認證要求以及復合型商科人才培養標準,本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標準。第一,基于以結果為導向(OBE)制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區分為知識、能力和素質(思維)三大類。第二,確定從知識復合、能力復合到思維復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標準。第三,四年一貫、多層次、全方位地落實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第四,采用因課施教、跨學科雙創訓練、工藝必修課、書院全人教育、公益必修課等以實現OBE培養目標。第五,建立構建“教保發評”四位一體的質量保障體系。具體內容和關系如圖1。

圖1:復合型商科人才培養模式示意圖
基于OBE,確定“知識復合-能力復合—思維復合”的復合型商科人才培養目標,通過知識傳授方式和思維植入模式改革,形成獨具特色的“RICES”綜合能力培養目標,即培養本科生的社會責任(R,共享理念)、國際視野(I,開放理念)、溝通協作能力(C,協同理念)、創業創新(E,創新理念)與可持續發展能力(S,綠色理念),無縫契合新時代發展理念(如圖2)。

圖2:契合新時代發展理念的RICES能力培養目標
1.學科基礎課O2O(線上線下)模式。理論講授在線上中國大學慕課、校內edX等公共平臺完成,減少40%以上授課學時,線下采用實踐應用導向的翻轉課堂教學,全面提升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2.專業理論課PO(項目導向)模式。依托“工商管理”和“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進行科研項目導向的“學徒式”理論教學和RICES能力培訓。
3.專業實踐課IO(請進來走出去)模式。基于創業項目或MBA企業導師為依托,建立企業導師制,讓學生與實踐充分接觸,嘗試與企業聯合開設專業實踐課,全方位提升理論知識應用能力。
1.以住宿學院、創業學院等為依托的校內跨學科平臺。以跨專業混住交流的住宿學院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自學與自我管理能力),以跨學科融合的創業學院培養創業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2.以項目制、公益課等為紐帶的校外服務地方平臺。以“通關流程、機場服務等”大創項目培養團隊協作及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公益必修課”培養社會責任及社會實踐能力。
3.以國際交流、學科競賽等為載體的復合型實踐實訓平臺。以“國際企業管理挑戰賽、挑戰杯、互聯網+、國際案例”學科競賽,培養國際視野、團隊協作與溝通、創新創業能力。
1.四年一貫制的整合思維植入鏈。全校必修課《汕頭大學整合思維》講授批判性思維理論與方法、商學院《整合思維應用與實踐》專業課注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所有商院專業課要求植入思政元素及系統性思維,從知識復合、能力復合到思維復合,四年一貫落實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2.多層次的素質拓展營。商學院學生所在的住宿學院,設置30多個素質拓展營,如服務學習、社會創業、職業模擬、角色扮演、商務實踐等,形成多層素質提升體系。
3.全方位的國際實踐網絡。依托學校的國際資源,從四大權威學科競賽到幾百個長短期國際交流項目,商學院已織出學生國際交流實踐和學科競賽一張網。
1.教研團隊。依托創業學院、高教研究所、華商經濟研究所、全球研究中心,形成雙創、商科、思維教學及研究教師近40名。其中,國際化和整合思維教學雙雙入選省級教學團隊。
2.質量保障委員會。由非院領導資深教授為主任,專業協調人為成員組成,全面審核教學大綱、考核、軟硬件指標等。
3.專業發展委員會。由知名校友、雇主、學者等組成,討論專業發展、培養質量、持續改進等問題。
4.評價體系。(1)全方位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2)教研團隊開發經廣東心理學會鑒定的“大學生思維能力”量表;(3)學生綜合能力指標;(4)四大學科競賽。
改革實施8年來,本成果已培養8屆共2486名學生,畢業4屆。近5年,第一、權威量表和麥可思第三方評價表明,學生綜合能力顯著提升。第二、本科生參加國際競賽,汕頭大學獲國家級和省級選拔賽獎年均分別提高約10%和13%,其中90%以上為商學院本科生項目。第三、挑戰杯與互聯網+競賽獲省獎以上,商院學生牽頭項目占全校約70%,其中75%以上項目為跨學科合作。第四、商院畢業生占全校14%,獲汕頭大學獎章及提名獎(每年7名)高達23%。
1.解決專業定位和培養標準模糊。當今,商科人才培養“重學科建設、輕專業定位、缺培養標準”,人才培養缺最低標準的把控,導致整體培養質量難以保障。
2.課堂教學模式陳舊。當今,商科課堂教學“重理論傳授、輕實踐應用、缺因課施教”,學生興趣缺失、教學效果差。
3.復合型人才培養平臺單一。當今,復合型商科人才培養“重知識復合、輕能力復合、缺平臺整合”,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長期處于相互分割狀態。
4.能力訓練不成體系。當今,商科人才培養路徑“重課堂教學、輕能力訓練、缺體系打造”,學生思維、實踐和問題解決能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