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若坤
(廣州大學 廣東廣州 51000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1]習近平總書記還告誡我們:“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2]核心價值觀必須根植于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生活實踐,才能成為持久且深層的力量。而在新時代,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生活實踐主題就是美好生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跟這個時代主題相契合,否則,便會喪失掉其現實指向與價值意蘊,以至于模糊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屬性。因此,如何將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真正融入人民群體追求美好生活的現實實踐中,這既是一個有待研究的理論課題更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實踐課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契合我們時代的實踐主題,彰顯著其實現美好生活的本質屬性,而美好生活是中國人民共同向往的生活,彰顯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圖偉業的價值屬性,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互構關系,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美好生活實踐提供價值引領,美好生活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奠定實踐基礎。
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新時代美好生活實踐提供價值引導。從哲學意義上來看,美好生活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所謂合目的性,即美好生活是新時代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向往的生活價值愿景。所謂合規律性,指美好生活遵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客觀規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美好生活的引領作用表現為價值引導與實踐規范兩方面。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體現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也是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謀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價值應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國家價值目標定位,從“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一普遍的社會價值準則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一特殊的個體價值準則兩翼展開,顯然了美好生活訴求的有機統一性,既明確了“美好生活是什么”的美好生活理念,也明確了“何以致美好生活”的生活實踐路徑,從根本上建構了美好生活的價值內涵,即只有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所向往的生活才是值得一過的美好生活。
另一方面,美好生活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了實踐基礎。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實踐既是生成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也是培育核心價值觀的土壤。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而生活在本質上就是人民群眾的生活,就是人民群體創造歷史的實踐活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與提出在客觀上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相一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實質上就是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社會實踐的歷史進程,其形成與提出是在人民群體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生成,亦在生活實踐中發展,并非閉造車的產物,是對人民群眾主體追求社會主義美好生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理想、信念、信仰等高度概括。因此,離開人民群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并非止于理論與觀念形態,還應該回到人民群眾向往與追求美好生活的社會實踐中,并以此為土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使之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價值自覺與行動規范,這正是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根本目的所在。
總體上看,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其基本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起到了整合價值、凝聚人心的作用。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正成為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的巨大動力。
然而,我們還面臨著兩個現實困境: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日常生活實踐的疏離困境;二是社會生活實踐中美好生活共識缺失的困境。這兩者都影響和制約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踐行和美好生活的現實進程。
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日常生活實踐相疏離。不可否認,作為上層建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意識形態理論建構,與社會民眾生活之間存在一種天然的疏離,而在其生活化過程中,又因話語表達方式未實現有效轉化、對日常生活關注度不夠等原因,結果導致與具體的生活實際產生隔膜。作為國家和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又具有理論性、抽象性、概括性等突出特征,欠缺日常生活所彰顯并為大眾生活感知和體驗的重復性、經驗性、情境性、多元性等民間大眾意識的本質特征,主流意識形態與民間大眾意識之間存在一條有待跨越的鴻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日常生活之間天然地存在著話語不對稱、關聯性不夠強、互動不通暢等客觀現實。比如核心價值觀的公共性與價值主體的多元性、理論言說與具體踐行、理想抽象性與現實情景性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價值張力甚至矛盾沖突。”[3]主要表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有余,培育不足。在核心價值觀生活化的實踐中,核心價值觀難以真正轉化為社會大眾的情感認同和習慣養成,主要表現為話語表達方式過于政治化、學理化,不夠接地氣;宣傳和融入方式單一,滲透力薄弱;對日常生活和生活中具體的人關注不夠,與大眾生活的契合度存在偏差等。[4]這些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宣傳上花了大力氣,投入不少,無論城市還是鄉村,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多以“二十四個字”的標語為主,而且圖文并茂,易于識記。然而,這類宣傳大多停留在表面,甚至多是作為美化環境的手段。換言之,核心價值觀只是作為客體而存在,仍然外在于主體,對主體未產生實際的意義,并沒有認識、情感的移入,遠談不上對核心價值觀產生認同與內化的培育。
第二,美好生活并非等同于日常,但美好生活的向往產生于日常生活,美好生活的實現體現于日常生活,脫離日常生活而談美好生活顯然是抽象空洞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呈現出自發與本能狀態,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失序與行為失范共存。首先是人們的生活價值觀念還很混亂,一些不正確的思想意識仍然影響著人們。諸如,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少數人以求神拜佛求祈求美好生活;文化生活中,以丑為美,娘炮盛行、飯圈文化等等;網絡上惡搞、調侃為國家為民族奉獻犧牲的英雄等等。這些價值上的混亂嚴重影響著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創造與實踐,而且很多是打著“這就是美好生活”的名義破壞著我們的美好生活實踐,這是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失序造成的必然結果。其次是行為實踐領域失范現象依然嚴重。比如,法治生活中,以權謀私、違法犯罪等現象依然存在;經濟生活中,不講誠信、坑蒙拐騙以及不正當競爭等;社會生活中,道德冷漠現象還很嚴重;生態環境問題上,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等頻繁發生。盡管每個人都向往與尋求美好生活,但在資源相對稀缺以及價值觀相對混亂情況下,便會有人不擇手段,以至于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有的人放縱自我,貪得無厭,致使矛盾激化等等。當人們對于“什么是美好生活?我們應該怎樣實現美好生活?”遠沒有達成共識,每個人有都有各自的理解,每個人都采取各自以為行得通的方式,結果在交往過程中,常常導致相互之間陷入一種囚徒困境。于是乎我們看到的是追求各自的美好生活卻招致了破壞美好生活的自反結果。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是新時代的主題,是黨的奮斗目標,這是統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的基本共識,但是,這僅是意識形態觀念上的共識。“在當代中國,雖然大家在觀念和價值上存在一定的同一性,但是在行為上并沒有按照這個同一性進行活動,甚至出現了與同一性相背離的情況。”[5]這還遠不是美好生活的行為實踐共識,實質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未能得到真正的培育轉換,還遠沒有成為“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轉換不到位與美好生活共識的缺失內在關聯、互為因果。
我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踐行必須根植于創造美好生活這一國家和民族的主題實踐中,融入日常生活,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使之轉換生成為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生活共識。在核心價值觀對日常生活的價值引領與行為規范中建構美好生活共識,由一種意識形態的抽象轉換生成為行為準則與實踐智慧。
共識通常即在一定社會中不同群體、不同利益主體在長期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共同認知模式、理想目標與價值體系。共識的實質是強調個體之間共同的感覺和認識,既非由某個虛擬集體抽象出來的,也非由某個主體由外在強行灌輸的,而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在生產、生活與交往中形成的共同理解與認可的見解。美好生活共識是人們關于什么是美好生活以及如何實現美好生活的可通約性理解與認識,包括兩個最基本的層面:即關于“什么是美好生活”的價值與信念共識和“怎樣實現美好生活”的規范與實踐共識。形成美好生活共識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踐行的本質內涵。這充分體現了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根本指導思想:“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因此,美好生活共識的建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以美好生活共識的建構為指向,而美好生活共識則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美好生活共識轉換必須做好三個方面工作:
第一,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生活化。眾所周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源于意識形態上層建筑,應浸潤于現實生活細微處,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要注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個人都能感知它、領悟它,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所謂生活化,即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生活、指導生活并成為生活,有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以人民群體最熟悉、最能夠接受的方式來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盡可能消除話語的抽象性與學術性;二是根據人民群體日常生活中的實踐需要有針對性地實施核心價值觀教育,因時因地制宜而不是千篇一律;三是通過生活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民主體。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是自上而下的落實,但如果僅僅只是這種單向的運動則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善于從現實生活中發現人民群體的價值自覺與創造,并予以概括與提升,這就是自下而上的運動,這樣既有自上而下的理論灌輸,也有自下而上的理論豐富,從而建立真正的核心價值觀的人民主體性。這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向生活化的真正要義。
第二,核心價值觀融入基層文化建設實踐。基層文化建設以“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為主要目標,這是文化建設最基礎的內容與是最普遍的途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在本質上就是最高層面的文化價值觀,理當融入基層文化建設并發揮其價值引導作用。為此,我們要著力從兩個方面開展:一是引領文化風俗傳承。文化風俗是廣大人民群眾思想觀念和文化傳統的集中表達,對那些公序良俗我們要妥善利用與傳承,因為公序良俗既是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徑,也是建構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我們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蘊含的先進價值理念融入地方風俗文化,賦予新時代內涵以推動地方文化習俗的現代轉化。二是開發鄉規民約文化資源。鄉規民約是由鄉民共同制定和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現代價值規范體系融入鄉規民約,有助于培養現代公民素養,推動鄉規民約的現代化發展。
第三,推進公民道德建設。道德與美好生活不可分:一方面,道德是為了美好生活。這就是“道德為什么”的價值設定;另一方面,美好生活需要道德。這是“為什么需要道德”的本體設定。道德價值與信念共識是一體兩面,沒有美好生活的價值方向,道德會走向對人的壓制;而沒有道德的本質建構,美好生活便不是美好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的具體內容來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本身就涵蓋了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及個體層面最基本的倫理準則,是我們是明辨是非、評價善惡的根本和基礎,在道德活動中起引領作用。在當代中國,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才能使道德治理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人民向往美好生活是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動力,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則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的神圣使命。以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引領人們的美好生活實踐,多措并舉為人們的美好生活實踐提供清晰的價值導向,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愿望,必將成為認識和實踐美好生活的重要環節以及推動美好生活實現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