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峰婷
(蘭州理工大學 甘肅蘭州 730050)
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亙古不變的生活追求,也是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望。《禮記·禮運》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1]。古人所尊崇的“大同思想”、所向往的“大同社會”,正是今天所堅持的“共同富裕思想”、所期盼的“共同富裕社會”的原始雛形。英國的莫爾在《烏托邦》一書中也寫到,“雖然每一個人一無所有,大家卻都很富足”[2]。無論是傳統中國的大同理想,還是西方最早的烏托邦社會,都是后來的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論淵源之一。也由此可見,共同富裕不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國家主權受辱,中國人民生活受難,中華文化由人踐踏。我們黨就是在這樣的動蕩時局中應運而生,一經成立,就把“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百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創造了一系列偉大成就。在種種偉大成就的背后,始終都貫穿著讓中國人民過上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即實現中國人民共同富裕這一主線。經過百年的不懈奮斗,我們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順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目標,將我國的發展推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也為促進共同富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3]因此,為了順利推進共同富裕,我們應該科學正確地理解共同富裕的真正內涵。
“共同富裕”一詞涉及到兩個概念:一是共同,二是富裕。新發展階段的共同富裕應是“共同”與“富裕”有機統一的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一文中明確指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這一論述為我們準確理解共同富裕內涵提供了理論向導。以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論述為基礎,可以從范圍、質量、差異、統籌四個向度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
自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自人類社會出現差距,人們就開始了對“共同富裕”的追求。縱觀中國的歷史,從“均貧富”“等貴賤”到“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4],再到“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5],無一不樸素地體現著共同富裕本質。共同富裕的“共同”是全體人民的共同,是沒有區域發展差距、沒有城鄉發展差距、沒有收入差距的共同。共同富裕的“富裕”不是某一部分人或少數人的富裕,不是某一地區或少數地區的富裕。中國的共同富裕是不分民族、不分性別、不分年齡的14億中國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不分東西、不分南北的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共同富裕。
中國共同富裕的發展前景是光明的,但過程是充滿艱辛曲折的。雖然經過百年的不懈奮斗,我們取得了一系列偉大成就,為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我們仍然面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巨大挑戰。首先,從基尼系數來看,我國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依然較大。“據世界銀行數據,我國的基尼系數從19世紀90年代到2010年呈持續上升的狀態,且在2010年達到了0.45的高點,在2010年之后雖有下降,但仍然遠遠高于歐日水平;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的基尼系數從2001年開始均保持在0.45之上,也遠遠高于美歐日水平”[6]。其次,從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我國城鄉發展依然不平衡。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25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9248元,二者的比值為2.61,雖比前一年同期縮小0.07,但差距仍然明顯”[7]。然后,從省市GDP來看,我國區域發展也不平衡。“2020年全年東部地區生產總值為525752億元,比上年增長2.9%;中部地區生產總值為222246億元,增長1.3%;西部地區生產總值為213292億元,增長3.3%;東北地區生產總值為51125億元,增長1.1%。”[8]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穩步推進下,各個地區的GDP都有所增長,但地區的發展差距也一目了然。雖然目前我國發展不平衡,卻也逐漸形成了先富帶后富的發展格局。新發展階段的共同富裕應是在先富的幫扶帶領下逐漸實現共富的過程。
雖然先富可以、也應該帶后富,但歸根結底還是要靠發展。不僅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發展才是共同富裕的根本之路。共同富裕等不來,高質量發展也搶不來,只有通過奮斗才能實現。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發展則是全體人民的發展。促進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某一地區的事業,不是富人、發達地區的事業,而是全體中國人民、各個地區共同的事業。共同富裕更不是把現有的蛋糕重新劃分,而是通過奮斗創造一個更大的蛋糕。“共同富裕”一詞看似簡單,卻內涵豐富。它不僅是全體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還是全體人民的艱辛奮斗事業。只有人人奮斗,才能人人享有。
新發展階段的共同富裕是“物質”與“精神”協調統一的“兩條腿走路”的共同富裕。協調統一則意味著缺失其中一方或是一方富足、一方貧瘠都是行不通的。自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的生活也因此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僅要吃飽穿暖,還要吃好穿好。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全國居民消費支出構成除了日常的衣食住行,文化娛樂也占據了很大比重。“從2016年至2019年,國內游客人次逐年增長,在2019年已達到60.1億人次的高點,即便受疫情嚴重影響,2020年也有28.8億人次。”[8]由此可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類型也越來越豐富。
在物質生活不斷富足的時候,人們的精神世界卻逐漸式微。趁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一部分人已經實現了先富的目標,但是在他們富起來之后卻忘記了來時的路。范冰冰因“陰陽合同”涉嫌偷稅漏稅,其被責令繳納的稅款、滯納金、罰款高達8億元,給國家的財政稅收政策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鄭爽也是如此,制造“陰陽合同”,偷稅漏稅,屢次挑戰法律底線,給社會作出了嚴重的錯誤示范。近年來,朝陽群眾也舉報了眾多享有聲譽且具有金錢地位的吸毒嫖娼明星。更有甚者,一些略有經濟實力的粉絲為了給其偶像應援將購買的牛奶直接傾倒進下水道。無論是偷稅漏稅者,還是吸毒嫖娼、浪費資源者,亦或是官商勾結者,都給國家和人民群眾造成了巨大損失,他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都已嚴重失衡。因此,在促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除了重視物質的富裕,還要重視精神的富足,以解決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失衡問題。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沒有物質生活富裕的共同富裕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物質生活富裕是衡量共同富裕的重要標準,卻不是唯一的標準。沒有精神生活富裕的共同富裕更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只有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都富裕的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真正的富裕。人民群眾所追求的富裕也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富裕,而是包括物質在內,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方方面面的富裕,體現著質與量的統一。新發展階段的共同富裕一定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相統一、相平衡的共同富裕。新發展階段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富裕,就是在把口袋富起來的基礎上,把腦袋富起來。首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提升人民群眾思想覺悟、文明素養、道德水平,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其次,打造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的并符合時代潮流的文化作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發展階段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在我國近代史上,太平天國運動就是在平均主義指導下的失敗實踐。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里描述了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的理想“天國”,這里的“同”就是“均”的意思。這一理想“天國”也體現著共同富裕社會的樸素形態。在古代封建等級制度的壓迫下,富者田連阡陌、累巨萬,貧著無立錐之地、食糟糠,因此,人們總是向往著“均貧富”的理想社會。“均貧富”思想雖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農民階級的思想,但由于其思想本身的局限性無法成功指導農民運動。在洪秀全領導之下的農民起義取得短暫的勝利后,逐漸走向了歷史的反面,理想中的美好“天國”也隨之流產。歷史證明,平均主義是行不通的。新發展階段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共同富裕,是不同等的共同富裕。當前,我國的發展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的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勞動在現階段還只是一種謀生的方式,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如果按照平均主義的原則進行分配,不符合市場發展規律,挫傷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阻礙了社會的發展,也與真正的公平背道而馳,最終將形成平均主義下共同貧窮的局面。現實證明,平均主義是不可取的。因此,新發展階段的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財富平均的共同富裕,是不同等的共同富裕,是承認相對于差別的共同富裕,也只有如此才能不斷激發出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力促進真正的共同富裕。
新發展階段的共同富裕不是齊步走的共同富裕。我國的發展雖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就意味著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水平存在差距,發達地區具備了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和條件,欠發達地區則還需要進一步發展才有可能具備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和條件,這就決定了促進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一個速度,也不可能是同一個起點。為了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中促進發展,我國已經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即“先試點,后推廣”。“先試點,后推廣”這一方法在改革開放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與實踐。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經濟特區,再到現在的國家級新區建設,都體現著這一從個性到共性、從特殊到統一的建設方法。目前,我國的浙江作為共同富裕示范區,先行一步促進共同富裕,其建設工作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一方面可以用具體的實踐來檢驗我國的共同富裕理論與政策是否可行有效,一方面也為國內其他省市促進共同富裕打好樣并提供經驗與啟示。因此,新發展階段的共同富裕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共同富裕,是不同步的共同富裕,是允許部分地區先試點積累經驗后推廣的共同富裕,是逐漸探索分階段促進的共同富裕,是一步一步腳印、久久為功的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目標,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有充分估計,辦好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黨的十九大已經明確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生活的需求越來越豐富,但是社會的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大,兩極分化也越來越嚴重,需求與現實出現了嚴重的不平衡,獲得感與幸福感缺失不足。我們黨的歷史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一切努力、一切奮斗、一切創造都是為了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如果不積極落實人民群眾對共同富裕生活的美好期盼,很有可能會失掉民心,從而失去根本的執政基礎。因此,促進共同富裕等不得,必須把促進共同富裕問題作為新發展階段必須解決的問題,必須把促進共同富裕問題作為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必須實現的問題。在新發展階段刻不容緩地促進共同富裕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治情懷與政治擔當的生動體現。
實現共同富裕是全國各族人民由來已久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的奮斗目標,但是實現這一愿望、實現這一目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統籌全局,從長計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的歷史任務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個真正屬于中國人民的新中國,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根本社會條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的歷史任務是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我們的歷史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開創、堅持、捍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充滿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的歷史任務是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因此,共同富裕急不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要完成不同的歷史任務,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地將共同富裕推入新的發展階段。當前,我們如期打贏了脫貧攻堅戰,順利實現了第一個百年目標,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發展建設經驗,但如何解決共同富裕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索,還需要在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路上進一步實踐,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推進。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指導思想正確了,我們的行動才不會走彎路、走錯路。在新發展階段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前提就是具備科學扎實的共同富裕理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結合中國具體實際的中國化的共同富裕理論,是繼承和發展歷代核心領導人共同富裕思想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創新的共同富裕理論,是我們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科學理論指導,我們要在促進共同富裕的實踐中深入貫徹學習其論述,客觀正確地理解其內涵。
促進、實現共同富裕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不僅有利于中國人民,還有利于世界人民。中國與其他國家戚戚相關,是命運共同體,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世界是中國的世界。中國關于促進共同富裕的理論在解決我國共同富裕問題的同時,也為世界其他向往共同富裕的國家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經驗,中國關于促進共同富裕的實踐在解決我國共同富裕問題的同時,也為世界其他向往共同富裕的國家提供中國方案與中國參考。
促進、實現共同富裕是人民和歷史的選擇,在新發展階段,在意氣風發邁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必將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腳踏實地、久久為功,不斷取得共同富裕的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