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丹 申若茜 李煥萍
(1.廣東藥科大學 廣東中山 528400;2.華南農業大學 廣東廣州 510000;3.中山市石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廣東中山 528400)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402萬人,占總人口的18.70%;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萬人,占總人口的13.50%;全國老年人口撫養比為19.70%,比2010年提高7.80個百分點[1]。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高齡失能老人快速增加和老年人家庭獨居化空巢化日益嚴重等特點,老年人尤其是高齡、失能老年人的照料和康復護理服務需求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養老需求增加與供給不足的矛盾尖銳,為數量龐大的老年人群體提供高質量的養老服務是目前養老工作的重中之重。促進從老有所養轉向老有厚養——即讓老年人除了有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外,更要關注他們的多元化需求,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學。
SQ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成立于2015年底,是其所在Q街道公共服務辦下設的社會公益性部門。中心面積約1556平方米,配置醫療康復保健室、長者飯堂、日間托養休息室、多功能培訓室、棋牌室、音樂室、舞蹈室、感統室、心理舒緩室、書畫室、美術室、乒乓球室、健身室、閱覽室等功能齊全的場室,面向社區老人提供休閑學習的平臺。該中心配置19名工作人員,設置社工部、護士部、保安部和保潔部四個部門,服務下沉延伸至Q街道19個社區。開展助餐、家政兩項民生兜底性養老服務,并拓寬至醫療保健、文體康樂等多項養老服務內容,為長者打造“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樂”的綜合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營造“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社區文化。中心具體服務內容共劃分為六個板塊:
協助上級統籌工作,包括協助統籌社區老年人口基本信息數據、對社區養老服務開展進行監管、協助進行養老專項服務,在日常工作中協調各個利益相關方做好資源整合工作;委派專任責任社工負責與政府建設的智慧養老平臺對接,完成日常審核與管理工作;養老業務的辦理申請及評定工作,主要包括關愛鈴、長者飯堂、家政服務以及對助餐、助潔服務的滿意度評估,每月向接受助餐、助潔服務的長者進行服務滿意度調查,跟進長者所接受服務的情況;按需開展各類老年人興趣班,包括形體舞、太極班、旗袍秀、歌唱班、樂器班及古典舞等;為老年人提供身體基礎測量、慢性疾病健康指導、康復儀器使用指導以及健康宣教等康復護理指導服務;開展愛心行動義工隊管理、志愿平臺管理、志愿導師的發掘與培育、義工技能培訓與關系維護、日常義工工作安排及協調等義工培育工作,致力于挖掘并培育社區內的老年志愿者資源,打造穩定性強、特點鮮明的老年志愿者隊伍。
社工部負責對政府兜底老年人及經濟困難老年人定期進行探訪。護士部除日常定點康復護理指導外,還參與協助社工進行巡訪服務,為老年人開展身體機能評估工作和上門康復護理指導工作。
充分利用中心及服務站的場室資源,積極聯動各類具有老年教學經驗的公益導師,以“社工+義工+導師”的聯動方式開展各類公益性質的文體康樂活動,開設書法、美術、手工、音樂、舞蹈等培訓班。
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提供關愛探訪、精神慰藉、微心愿對接、身體機能評估、入戶健康指導、政策咨詢和幫扶政策宣傳及根據老人需求協辦居家養老相關服務(如家政服務、關愛鈴服務),并按需提供個性化關愛服務,鏈接社會資源,為老人排憂解難。
養老服務的統籌協辦業務主要包括三大板塊:家政服務、長者飯堂以及關愛鈴。各社區的責任社工每月會對家政服務進行滿意度調查,抽查長者飯堂的堂食及送餐服務。此外還對4000多戶使用關愛鈴的家庭進行服務數據統計及核算,并抽查400多戶家庭的關愛鈴使用情況。
對各類養老服務數據匯總及服務對象分類排查、老人節日補貼名單整理、協助、老人保險名單整理協助、每月老人乘車卡申請辦理協助、每月經濟困難與特定群體名單實時情況更新及匯總、協助各項養老工作檢查與評估、養老服務培訓及相關聯席會議。
對于重點關注老人(指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殘疾老人和經濟困難老人)而言,上門健康指導服務較受歡迎;對于一般關注老人(指除重點關注老人之外的老年人群體,分為護理康復需求老年人及文體娛樂需求老年人兩類)而言,中心的養老康復理療服務較受歡迎。但是,由于服務人員少,所能提供的服務內容有限,許多老人面臨的買藥難、看病難、住院難的問題,暫時都沒有較好的解決方法。
在政府購買服務的背景下,中心需要協調購買方及機構的利益,同時滿足購買方及機構的工作要求。購買方要求中心將“月巡訪次數達到40人次”作為社工的績效考核要求之一。然而,在繁重的巡訪指標之下,社工需要兼顧多項任務,一天之內走訪多戶人家,完成工作“量”上的要求的同時,無法達到工作“質”上的要求。社會工作者的服務不以老人需求為導向,而以工作指標為導向,這就導致在倉促的探訪中很難真正和老人推心置腹交談,亦很難深入發掘老人的問題及真實需求,無法為老人鏈接相應資源。這也是許多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的需求遲遲得不到回應的重要原因。
雖然中心依據相關的政策規定將老人劃分成了不同關注類型,并以此為基礎為不同類型的老人提供服務,但實際生活中,許多老人存在一些特殊情況。比如,部分經濟困難老人同時也是殘疾人家屬,經濟援助固然重要,但是他們更需要分擔照顧病患的壓力;部分經濟困難老人雖為政府兜底對象,靠領取政府發放的救助金生活,但是他們本人有較強的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內心更希望過自給自足的生活,希望得到“造血式”的就業支持,而不是“輸血式”的補貼發放。
文體康樂活動和日常行政工作均在SQ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所在地開展,而巡訪服務頻次不高(對重點關注老人一月一訪,對一般老人兩個月一訪),社工服務嵌入社區的實際效果有限。服務實踐中發現,能夠來養老服務中心參與文體康樂活動的一般老人,身體狀況較為健康,擁有自主活動的意志和能力,能夠廣泛參與社會活動。而那些經濟困難、孤寡獨居、重度殘疾的弱勢老人由于身體衰老、身體功能退化、經濟條件不佳、受照顧條件不佳以及殘疾等情況,沒有太多選擇的空間,只能待在所在社區。目前,SQ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能夠為弱勢老人提供的服務僅是日常探訪、物質資源鏈接,在提高弱勢老人晚年生活質量方面的服務工作有待拓展。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主要的服務對象為六十周歲以上的老年人,老年人因其自身的生理特點,對健康護理指導服務的需求強烈。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打造“社工+護士+義工”的綜合服務體系,有利于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服務。為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補充人員時,需重視醫療資源、康復資源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的突出作用,引進醫療衛生人才。在管理辦法上,需與社工部區別管理,優化其工作環境,減少文書撰寫、探訪記錄、健康指導活動策劃等工作,以緩解醫療衛生人才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中的行政壓力,充分發揮其專業作用。
養老服務評估是由專業人員依據相關標準,對長者健康狀況、精神心理、經濟條件、生活狀況等進行的綜合分析評價,為確定長者養老服務需求、養老護理等級及其服務補貼資格等提供科學依據的重要工作。“社工+護士”相互配合,共同走訪社區,為老年人提供身體機能評估工作,把評估結果作為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開展健康教育的必備要素,并將健康信息錄入養老服務智慧信息系統,把評估結果作為后續開展服務的依據。開展多層次醫養結合服務需聯動多主體共同行動。在實務層面,社會工作者扮演資源鏈接者的角色,組建社區名醫工作站,邀請中西醫專家到服務站講課或義診,為社區老年人普及健康知識,做好老年疾病預防宣傳;組建社區心理工作站,聘請心理咨詢專家到服務站講課或舉辦沙龍活動,提高老年人對于自身心理健康狀況的覺察能力,協助老年人正確分析自身心理困惑產生的原因機制,以便更好地解決步入老年期后身份角色適應問題,提升晚年生活質量。
SQ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采取的主要是團體督導方式,督導頻次較少,許多一線社工雖已有一定工作經驗,持有社會工作師資格證,但是對于理論的掌握和操作有所不足。社工慣于運用過往工作經驗為服務對象開展服務,忽略理論知識的指導作用,導致社工思維在實務工作中的缺失,面對服務對象困境時感到束手無策,不知從何入手幫助老人。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督導培訓機制,將督導培訓機制常態化作為專業技術支持,提升社工對理論知識的重視,引導社工將理論和實務相結合,可持續地為工作提供創新能量,減少社工在實際工作中產生無力感、職業倦怠感。
社會工作者秉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利用社區走訪的機會發現、挖掘老年人多方面不同層次的需求。在微觀實務層面,特別關注社區內弱勢老人更高層次的需求,這對于提高其晚年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借助社區場地增設多種興趣班或文體康樂活動,促進老年人的社區參與,支持老年人與老年人、老年人與社工、老年人與社區構建良好的交流關系;培育本土義工隊伍作為服務延伸至社區的補充力量,通過公益活動或志愿服務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或心理支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