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瓊(安徽省合肥市少兒藝術學校,230011)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我在體育教師崗位上已度過了31個春秋,多年的體育課堂教學讓我深深地愛上了體育教育事業。體育課堂像一座舞臺,在這里我體驗著各種角色;校園操場像一個煉爐,練就出我一身本領。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我櫛風沐雨,砥礪歌行;我奉獻青春,播撒火種。
31年前的我是省體校的一名體操技巧運動員,在省體工隊體操房訓練的4年經歷讓我對于體育運動情有獨鐘,也堅定了我對體育教育教學的信心。記得剛工作時我在一所鐵路學校,我的師父是學校唯一一名體育教師,師父是非體育專業的老教師了,他既教數學又教體育,還承擔著學校的后勤工作,他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工作的第一年,學校要求我參加市級教學比賽,接到任務后,我一籌莫展、無從下手。師父只說了一句話,而這句話卻讓我受益終生:“小李呀,不要怕,唯有學習,才能解決問題。”那時候參賽課題是自己選擇的,于是我找來當時所有能找到的體育類書籍,認真研學,反復斟酌,在師父的指導下,根據我個人的體育專業,最后確定了五年級課題《技巧:前滾翻轉體180°——接后滾翻》,撰寫設計教學時,師父一遍一遍地指導,我一遍一遍地修改。經過師父多輪的研磨指導,課題又是我熟悉的技巧動作,比賽那天我的狀態特別好,信心十足,我的自信感染了學生,學生也得到了極大的鼓舞。課堂中新穎的教學方法,有趣精準的課堂講解,準確優美的示范動作,教學效果的顯著呈現,給現場的專家和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終我榮獲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績,至此我嘗到了學習的甜頭。從此,我如饑似渴、堅持不斷地學習,學習體育教育教學先進理念和體育專業知識,積極參加安徽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的自學考試,拿到了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正因為矢志不渝地學習,讓我逐漸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教書育人觀。教學上我更是勤于鉆研,不斷探索,走在課程改革的前沿,勇于嘗試多種教學模式和方法,大力推進體育課堂教學的改革,努力向研究型、學者型教師轉型。在不斷的努力下,我的課堂教學連續3年在全國比賽中獲得一等獎:2010年10月《手倒立》一課榮獲全國第二十三屆“十城市”體育教學錄像課評比一等獎。2011年9月《仰臥推起成“橋”》一課榮獲全國第二十四屆“十城市”體育教學現場課評比一等獎第一名。2012年10月榮獲“全國第五屆中小學體育教學觀摩展示活動評比”一等獎。我所執教的校隊在廣播體操、創編操、啦啦操、校園集體舞等比賽中多次榮獲區、市、省一等獎的好成績。2014年我被評為“安徽省優秀教師”,2015年被評為“安徽省特級教師”,2017年被合肥市人民政府評為“合肥市第八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這是對我工作的一種認可和肯定,更是一種鞭策和鼓勵。面對成績和殊榮,我感到更多的是責任和壓力。因此,我更加認真履行職責,努力發揮示范引領輻射作用,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責任和擔當。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愛運動場上嬉戲的學生,我喜歡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以此激勵他們,在我的眼里沒有差生,我平等、公平地對待每一名學生,時刻關愛、關心他們,用真情、真心、真誠教育和影響他們。
我喜歡和孩子們做朋友,我尊重他們也得到他們的敬重和喜歡,記得在一次區教育局組織的教工運動會上,百米沖刺中我不慎摔倒,左踝關節嚴重扭傷,每走一步都疼痛難忍。那天正是四年級的體育課,想到學生們期盼的眼神,我就堅持一步一步挪向操場,心想該有調皮的學生叫我“瘸子老師”了。可我剛到操場邊,就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操場上,學生們站成整齊的隊伍,就像等候著首長檢閱似的,眼睛齊刷刷地盯著我,這時3名男生向我跑來,一把扶著我說“李老師,我來扶著您。”“李老師,我們都在等著您呢。”“李老師,我們一定好好上課,再也不惹您生氣了。”一股暖流涌上心頭。當我被攙扶到隊伍面前時,全班學生一聲震天動地的“老師好”,再次讓我感受到了這股暖流。那天的課堂學生們都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最佳狀態。
教學中,我在教授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從教多年,有一名學生讓我印象頗深。那是2011年的一個新學期,我新接手三年級的一個班。在一次仰臥起坐練習課上,一個小胖墩居然一個也做不起來,當數數的學生不經意報出“0”的時候,全班學生哄堂大笑,當時那名學生的表情至今我都記憶猶新:害羞、恐懼、厭惡、憤怒……后來的幾節體育課,他總以生病為由在旁見習,再后來干脆不來上課。我甚是著急心焦,思考著讓他重回課堂的良策,我給他的媽媽打電話了解情況,找他談心,找同學幫助他,為他量身定制了“體育成績記錄表”,讓他把每一次練習仰臥起坐的成績記錄下來,和他一起商討設置達到30個的目標。在我和同學們的鼓勵下,他按時上課,并慢慢地進步了,“3個、5個、10個……”,他一有進步,我就會在全班學生面前大大地表揚他,并及時反饋給他媽媽,同時讓他媽媽晚上帶著他按照我的方法練習體能,學期末這名學生輕松地達到了“30”個的目標,全體學生經久不息的掌聲,他燦爛自信的笑容,和諧美好的畫面,那一刻至今想來仍回味無窮。我想,那種學生經過汗水、痛苦后體驗到的喜悅,就是超越自我的體育精神;那些熱烈掌聲是肯定和鼓勵,也將成為那名學生終生難忘的記憶。
為上好課,我除了深研教材,還特別關注學情,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需求以及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及時反思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注重教法學法及課堂組織教學,每一節課都合理安排讓學生多方位地得到鍛煉和發展。低段教學中,我安排各種游戲激發學生上體育課的興趣,培養學生規則意識。中段教學時,我將教材內容融入游戲教學,潛移默化地訓練學生的動作技能。高段年級我以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及體能、技能水平進行教學。每備一堂課我一定先備場地,再備器材,然后活用場地器材來備教材、備學生,始終“以生為本”,巧妙精準地運用學生喜愛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知道,培養學生的體育素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學生在每一節常態課中真真實實地去感受和學習,我深知每一節常態課的重要性,因此多年前我就給自己立下一條規矩,要認真上好每一節體育課,把每一節課都當作公開課來上。記得在2021年12月的一天上午,我正在體育館上課,一群人拎著包走進了體育館,接著有坐下來認真聽課記錄的,有拿著相機拍照的,還有全程給我錄像的,我雖然很詫異,但依然按照原計劃把我的課上完,下課后一問才知道他們是參加省國培班的全省中學體育骨干教師,是到和我們學校共用一個場地的中學部去聽課的,結果跑錯了場地誤入了我的課堂,那天有部分教師連續聽了我四節體育課,上午兩節、下午兩節。像這樣的事情在我的課堂是屢見不鮮。常態教學是教育的回歸,更是教師的自我超越,希望我的課堂能讓學生成為真正站在學校正中央的“主人”。
天道酬勤,有耕耘必有收獲,憑著扎實的工作作風、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體育教育教學的熱愛,我的課堂“趣、實、活、新”的教學風格,也深受學生的喜愛。體育課堂成了學生們學習的樂園,在這里,學生們不僅學會了運動技能,提高了身體素質,還學會了求知、共處、創新與合作;在這里,我努力做到以體健身、以體啟智、以體育人。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安徽省特級教師、合肥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幫助青年教師專業成長是我責無旁貸的任務。為此,我申報了瑤海區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合肥市教育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帶領青年教師開展各項教研活動,幫助年輕人實現專業化成長。
課堂是教師的主陣地,工作室成員的成長離不開課堂教學的磨煉。工作室活動始終以課堂教學為抓手,我要求工作室每名成員上好一節展示課,每月通過有主題教研、有現場教學、有沙龍研討的“三有行動”,讓教師身臨其境、深切感受、深有體會,從而產生新的教學動力。通過上課—聽課—評課—研討—反思—再實踐的形式,聚焦現行課程標準,立足教材,聚焦課堂,讓每名教師都能吸納亮點,反思不足,在不斷進步中為轉化而學,為轉化而思,為轉化而教。
心中有夢,腳下才會有路。工作室成員通過學習研修,取得了諸多優異成績,其中凌宏金、李婷、楊建、謝小妹、吳海波、王忠群、張芳等多名教師榮獲“合肥市骨干教師”榮譽稱號;多名教師榮獲“瑤海區骨干教師”稱號;張芳、王忠群、邾娟等被評為“瑤海名師”;在全國第十三屆新媒體新技術課例比賽中金甫、范運恒榮獲入圍獎項;在省級優質課評比中,5名教師榮獲區級一等獎,其中李爾敏的課評為安徽省優質課一等獎第一名,并將代表安徽省參加全國第九屆中小學體育健康課教學觀摩展示。工作室團隊研究撰寫的體操類(水平一)單元作業設計《落實“雙減”展妙招,家校攜手助健康》獲得安徽省一等獎。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基本功比賽、錄像課、微課、教學案例等各級各類教學評比中均能看見工作室成員的身影,并取得可喜的成績,目前已有多人在國家、省、市級教學評比中獲獎。
疫情期間,我帶領名師工作室成員積極教研,切實踐行“使命在肩,奮斗有我”的精神,發揮體育學科作用和專業特長,為學生科學健身做好設計,精心錄制《天天健康體適能》視頻教學課程11期,共175個視頻,每課內容包含:準備活動、心肺功能及有氧耐力練習、肌力和肌耐力練習、柔韌拉伸練習、親子愉悅放松活動五大模塊,課程內容科學合理、簡單易學,有針對性、指導性、趣味性、安全性,幫助親子在室內共同練習。以此不斷向社會傳遞正能量,為疫情防控作貢獻。此次錄制剪輯視頻歷時十個晝夜,每一個鏡頭的背后都在不斷地推翻和重來,每一名成員的專業能力都得到提升,每一個人的愛國情感都得到升華。一絲不茍地工作,和藹可親的態度,扎實豐富的理論基礎,規范到位的示范動作,這是合肥市李亞瓊教育名師工作室成員日常工作的真實寫照,更展現出李亞瓊名師成員們在防控疫情特殊期間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工作室的事跡刊登在“瑤海先鋒崗——抗擊疫情,人才在行動”中。
在此期間,合肥市少兒藝術學校體育組教師團隊設計錄制了3個學段的6個“30分鐘線上大課間”,線上大課間實施2周后,學校通過問卷進行反饋調查,好評如潮,得到家長的高度認可,大課間成了合肥市體育學科教師培訓資源庫建設中不可或缺的課程。疫情期間我還指導工作室多名成員錄制省平臺教學課,供全省體育教師學習借鑒。
疫情期間,《中國學校體育》雜志《草根爭鳴》總第132期話題研討“有效實施健康教育的策略”教研活動由安徽省合肥市名師團隊主持,“李亞瓊名師工作室”承擔此次活動分會場的工作。針對本期“健康教育”話題,工作室于2020年3月30日召開“為‘疫’而鳴,別樣教研”主題的研討活動,活動的開展探索了健康知識與技能轉化為健康意識和行為的方法與途徑,社會反響較好,在疫情期間有著特殊的意義與價值。
此外,我作為合肥市小學體育教師培訓基地領銜名師,3年來和基地團隊的專家們遵循骨干教師成長規律,設計合肥市小學體育種子教師培訓方案,構建優質、高效、開放的培訓平臺。多次邀請國家級專家于素梅博士、耿培新主任、陳雁飛院長、安徽省教研員吳橋、浙江省教研員余立峰、江蘇省教研員孟文硯、重慶市教研員牛曉等多位專家為合肥市小學體育種子教師授課。我們不僅仰望星空,更注重腳踏實地,同時,還邀請了重慶向宏釗等名師為種子教師們上現場課,讓合肥市的體育教師知道名家名師是我們的星空,站穩課堂才是我們的根本。目前,已組織種子教師培訓近40場次,培訓近1600人次;指導青年教師“送培送教”近30節課;我和團隊的專家們在安徽師范大學、合肥學院、合肥師范學院等高校及省內各地市講座60余場,起到了較好的引領輻射作用。
體育教育教學工作,是體育教師的人生驛站,是體育教師實現人生價值的最佳平臺。
日出日落,年輪更換,不變的是體育人一顆愛崗敬業的心;潮漲潮落,情懷依舊,不變的是體育教師一片教書育人的情。我相信,愛崗敬業的精神、無私奉獻的品德、追求卓越的信念就是體育教師職業的原動力,也是這個時代一直呼喚的真、善、美。我堅信,在我們遇見的最美好的時代里,有著為了體育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勤勉耕耘、默默奉獻的全國體育教師們,沐浴著時代的陽光,我們一定會創造出更多更美的體育教育篇章。讓我們一起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