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近日印發(fā)了《關于規(guī)范臨時用地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明確,與建設項目施工、地質勘查等無關的用地,使用后無法恢復到原地類或復墾達不到可供利用狀態(tài)的用地,不得使用臨時用地。臨時用地應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制梁場、拌合站等難以恢復原種植條件的,不得以臨時用地的方式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可以建設用地的方式或臨時占用未利用地的方式使用土地。臨時用地確需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必須能夠恢復原種植條件。
《通知》規(guī)定,縣(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臨時用地的審批工作,其中涉及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的,由市級或者市級以上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審批。不得下放臨時用地審批權或委托相關部門行使審批權。
《通知》適當調整了臨時用地期限和復墾期限,以增強可操作性。細化了不同類型建設項目的臨時用地期限,其中,建設周期較長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施工使用的臨時用地,期限不超過4年。進一步完善了復墾期限的規(guī)定,臨時用地使用人應當自臨時用地期滿之日起一年內完成土地復墾,因氣候、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影響復墾的,經(jīng)批準可以適當延長復墾期限。嚴格落實臨時用地恢復責任,臨時用地期滿后應當拆除臨時建(構)筑物,使用耕地的應當復墾為耕地,確保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使用耕地以外的其他農用地的應當恢復為農用地;使用未利用地的,對于符合條件的鼓勵復墾為耕地。
此外,《通知》要求建立臨時用地信息系統(tǒng),關聯(lián)建設用地審批、年度國土變更調查、衛(wèi)片執(zhí)法檢查等項目,全方位強化監(jiān)管。建立定期抽查和定期通報制度,部、省兩級應加強定期抽查工作。同時,落實臨時用地復墾責任,按年度進行統(tǒng)計,縣(市)范圍內的臨時用地,超期一年以上未完成土地復墾規(guī)模達到應復墾規(guī)模20%以上的,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要求所在縣(市)暫停審批新的臨時用地。
(資料來源:央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