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男 于嬌龍 李彥旭 劉金歲月
摘 要:在鄉(xiāng)村振興的大背景和大趨勢下,鄉(xiāng)村將成為旅游演藝的天然舞臺。旅游演藝是旅游目的地對當?shù)匚镔|(zhì)資源和文化資源的“整合-再利用”過程,其中少數(shù)民族獨有的民俗演藝更是一次對本民族文化的集合和提煉升華,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浙江省畬族自治縣為例,以扎根理論為研究路徑,以網(wǎng)絡文本為資料來源,探究民俗演藝如何塑造游客地方感的作用機理并嘗試構建理論模型。經(jīng)過多重分析明確影響游客地方感塑造的因素包括:空間氛圍、互動體驗、管理服務和情感建構,針對這4個范疇,本文建立理論模型并對相關問題提出建議,助力民俗演藝的發(fā)展。
關鍵詞:鄉(xiāng)村振興;少數(shù)民族;民俗演藝;地方感;模型
本文索引:王亦男,于嬌龍,李彥旭,等.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少數(shù)民族旅游演藝中的游客地方感建構[J].中國商論,2022(03):-043.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2)02(a)--04
為充分發(fā)揮少數(shù)民族文化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振興中的基礎性與戰(zhàn)略性作用,民俗演藝有機結合了旅游業(yè)與藝術表演。雖然文旅融合給民俗演藝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發(fā)展空間,但也存在民族民俗文化被過度消費的問題,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旅游產(chǎn)品的同質(zhì)化現(xiàn)象。要想避免同質(zhì)化,必須立足本民族的原真性和地域性。協(xié)調(diào)旅游者與旅游目的地的沖突,在新的機遇中發(fā)掘民族文化的當代價值,滿足游客需求,塑造游客地方感,并讓游客的愉悅感受反饋于地方,助力民俗演藝發(fā)展。
1 文獻綜述
關于“旅游民俗演藝”,國外最早由Dean Mac Cannel在1976年基于社會學和人類學視角提出的“上演的本真性” [1]開始。國內(nèi)關于“民俗演藝”的討論最早是在1998年召開的“全國主題公園文娛表演藝術研討會”,會上闡述了文娛表演在主題公園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問題。近年來,學界的研究大多遵循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的理論范本,缺乏基礎理論探索和手段方案運用。
關于“地方感”國外相關研究中,通常采用測量量化指標的方法來劃分維度。如Relph通過構建地方感因子模型, 將地方感分為自然環(huán)境、活動、意義和地方精神4個因子[2];Zube強調(diào)地方感中的互動過程, 提出了一個由人和景觀相互作用,從而構成的景觀感知模型[3];Hammitt認為游客對旅游地的地方情結存在一定的層級,并根據(jù)這種演變過程構建了一個包含26個指標的地方感測量量表[4];Michela、C.M.&A.Paggiaro運用結構式方程(SEM)調(diào)研旅游者對意大利節(jié)的感知[5]。國內(nèi)關于“地方感”的研究最早在1970 年由段義孚等基于人本主義[6]的角度重新闡釋“地方”概念開始。他強調(diào)地方感體現(xiàn)的是人對地方的主觀感受和情感,是一種特殊的“人—地”關系。
廣義的地方感可以被劃分為根植性(rooted)和地方感(sense of place)兩個方面,它們分別代表心理層面的情感依附和社會層面的身份認同。近年來,國內(nèi)學者對此也進行了研究。如唐文躍、張捷等(2007)對九寨溝觀光旅游者的地方感進行了研究,獲得了自然風景、社會人文、旅游功能和情感依戀四個地方感維度[7];吳偲、朱竑、李軍(2021)基于多群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了粵港澳大學生的美展感知及地方感影響差異[8]。由上述可以看出,國內(nèi)外研究都是主張利用數(shù)學模型或是以定量數(shù)據(jù)為基礎進行測評,忽視自上而下的定性資料研究,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論的研究路徑對游客地方感維度進行理論研究并嘗試建立機理模型。
2 研究路徑和數(shù)據(jù)來源
2.1 研究路徑
扎根理論(Grounded theory)是由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在1967年創(chuàng)立的一種質(zhì)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9]。扎根理論的基本邏輯是,在收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相關分析和深入研究,從中歸納和衍生出理論。扎根理論的相關研究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資料收集和分析、資料編碼、生成理論并進行相關檢驗等3個環(huán)節(jié),其中資料編碼環(huán)節(jié)包括: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等。2004年扎根理論首次被 Hottola[10]應用到旅游領域。
2.2 數(shù)據(jù)來源
本文以浙江省畬族自治縣為例,以網(wǎng)絡點評和旅行游記為主要資料來源。在所得的所有網(wǎng)絡文本(來自攜程旅行網(wǎng)、馬蜂窩旅游網(wǎng)、驢媽媽旅游網(wǎng)、美團和微博)中選取近兩年(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的內(nèi)容,并反復篩選共得到評論406條和17篇旅行游記,共計50820字。
3 數(shù)據(jù)分析和研究過程
3.1 詞頻分析
文章運用Word Art軟件對17篇旅行游記和406條評論進行分詞,過濾掉無關的高頻詞匯后,提取前30名與民俗演藝形象感知相關的詞匯。其中“三月三”所占頻率最高,作為畬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近年來“三月三”逐漸成為畬族對外文化傳播的窗口,也是當?shù)孛袼籽菟嚨闹匾d體。由表1可知,畬族民俗演藝通常借用“鳳凰”“婚嫁”“舞蹈”等符號還原“原真”的畬鄉(xiāng),再現(xiàn)民族地方性,由此可以初步推斷游客依賴這種地方符號、儀式與表征建構地方感。
3.2 語義網(wǎng)絡分析
為了驗證前文的猜想,文章利用ROST CM 6.0軟件,構建評論與游記的語義網(wǎng)絡圖,對民俗演藝中的名詞性詞匯與游客感知的關聯(lián)性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圖1中線條和箭頭表示演藝符號與游客感知之間的社會聯(lián)系,線條越粗表示兩者之間的關系越密切。由圖1可知,從畬族這個中心點出發(fā),游客在“節(jié)日”通過“表演”“服飾”“舞獅”等觀看演出,以及“體驗”“婚嫁”“對唱”等互動方式,建立了如“熱情”“獨特”“古老”這樣的氛圍和心理感受。這說明游客對民俗演藝的個別代表性演出活動有較強的地方性感知。
為了進一步研究游客對民俗演藝的情感偏好對構建地方感的影響機理,文章采用ROST CM 6.0軟件,在微博和小紅書這兩個大眾社交平臺以“畬鄉(xiāng)”“畬族”“畬族演藝”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并篩選具有參考性的評論,繪制游客情感分析表。由表2可知,大部分游客對畬族演藝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
3.3 編碼過程
在開放性編碼階段,每一份文本資料都將進行人工概括并編碼。主要過程:對原始文本資料進行分析編碼,為資料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進行定義,形成新的概念或概括性內(nèi)容。為保證結果的科學性和普遍性,研究者按照點評和游記最后修改時間進行排序,分別以“R”和“N”進行標識,“R”為游客評論,“N”為游記,經(jīng)過編碼共形成初始概念34個,初始范疇10個。
通過對初始范疇的進一步歸納演繹,連接概念與概念、概念與范疇、范疇與范疇,界定初始范疇的性質(zhì)和范疇維度,獲得主范疇4個,分別是空間氛圍、互動體驗、服務管理和情感建構。為了得到全面反映原始資料中現(xiàn)象的推論,科學地設置命題假設,充分體現(xiàn)理論抽樣的科學價值,研究者對事先預留的74條隨機抽取的游客評論和4篇游記進行同一流程的扎根編碼理論分析并進行飽和度檢驗,以確定是否停止采樣。結果顯示,不存在模型之外新的范疇和關系。
3.4 模型建構與闡釋
通過對10個初始范疇以及最終提取出的4個主范疇進行深入分析,文章確定的核心范圍為“游客地方感建構”。“環(huán)境氛圍”和“文化氛圍”為民俗演藝的整體空間氛圍建立起“古樸”“安靜”“生活化”這樣的感知,而在游客參與的種種“互動體驗”以及演藝組織者所提供的管理和服務中,為游客建立起“反結構”式情感認知,三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在當前語境下,無論是“空間氛圍”“互動體驗”“管理服務”還是“情感建構”,最終的目標都是通過營造文化與情感的融合氛圍,從而塑造“游客地方感”。最終當游客已經(jīng)建構起對當?shù)氐摹暗胤礁小被蛘呤恰暗胤秸J同”之后,這種支持或是認同感受可以通過反饋機制,進一步應用到民俗演藝中去,如圖2所示。
3.4.1 空間氛圍
民俗演藝離不開恰如其分的空間氛圍,導向鮮明的空間氛圍可以提高游客的參與感和體驗感。空間氛圍的營造主要依靠“環(huán)境氛圍”和“文化氛圍”,“環(huán)境氛圍”作為一種最為直觀的方式,將景觀化、符號化的畬族元素體現(xiàn)在舞臺、燈光、服飾上,注重挖掘畬族當?shù)匚镔|(zhì)文化的獨特地域性、民族性。通過不同媒介營造敘事空間,以直觀空間形式展示演藝內(nèi)容。“文化氛圍”就是以一種非直觀的空間語言,將畬族文化、民俗文化意境表現(xiàn)在人們的相處過程、生活方式中。蘊含深意的空間氛圍在演藝開始之前就為后期游客體驗和感知奠定了豐沛的情感基調(diào)。
3.4.2 互動體驗
互動體驗是指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語言或其他手段而發(fā)生的產(chǎn)生相互依賴的一種行為過程,本文中的“互動體驗”主要分為“肢體互動”“語言互動”“角色扮演”和“觀賞性表演”。游客通過品嘗美食、參與歌舞、婚嫁體驗等旅游項目與當?shù)芈糜螐臉I(yè)者進行互動,直接獲得感官認知并建立認知印象,之后通過信息反饋機制進一步促進當?shù)芈糜窝菟図椖俊?/p>
3.4.3 管理服務
結合高頻特征詞統(tǒng)計和語義分析,可以看出游客對畬族民俗演藝內(nèi)容的評價和印象基本持積極認可的態(tài)度,但是針對景區(qū)的交通規(guī)劃、景點分布以及節(jié)假日人群分流,部分游客認為道路狹窄、交通擁堵、人流過大是導致景區(qū)管理失衡的主要原因。管理服務的好壞極大地影響游客體驗和感知, 良好的景區(qū)管理系統(tǒng)對塑造游客地方感有促進作用。
3.4.4 情感建構
游客在游覽過程中,一方面,因為游客天生的探求異性的天性,會在民俗演藝中將當?shù)亓曀缀臀幕M行自我內(nèi)化。另一方面,因為旅游活動具有反結構性,游客在參與民俗旅游的過程中往往離開了自己的慣常環(huán)境來到一種獨特的場景中,這個過程會激發(fā)游客的審美、情感需求,從而建立起別具一格的地方感。
4 建議
4.1 革新舞臺技術,滿足游客審美
現(xiàn)代化的高科技舞臺布景可以給游客帶來真實的視覺效果和生動立體的感官享受,但目前畬族民俗演藝的舞臺造景還處在相對落后的階段,雖然游客樂于感受民俗生活的“原真性”,但是對于舞臺效果的呈現(xiàn)還有待旅游經(jīng)營者的探索和革新。
4.2 創(chuàng)新演藝形式,打造精品節(jié)目
畬族演藝大部分采用歌舞、風情秀的形式,對傳統(tǒng)劇目缺乏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如“婚嫁習俗”表演在所有演出中占主導地位,但是演出方式單一,基于這個問題,可以酌情加入話劇、雜技、魔術等其他現(xiàn)代表演方式,將傳統(tǒng)民俗與高雅藝術相結合,吸引不同游客的游覽需求。
4.3 加大廣告宣傳,制定合理票價
經(jīng)過研究可知,影響游客地方感建立的因素包括各類媒體宣傳的預期縱向比較和當?shù)亻T票價格的“合理性”,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以下兩方面建議:一方面,畬族民俗演藝缺乏有效的對外宣傳手段,而且在營銷方面沒有發(fā)揮自身民族的獨特性,使得旅游形象塑造同質(zhì)化現(xiàn)象明顯。另一方面,通過研究游客評論可知,旅游演藝的定價存在不合理的問題,應該針對不同季節(jié)和不同旅游項目進行差別定價。
5 總結與討論
5.1 總結
在旅游過程中,少數(shù)民族民俗演藝對游客地方感塑造有著極大影響,相反的,作為一種情感流動和文化認同的過程,地方感也是衡量旅游民俗演藝好壞的試金石,只有游客認可并參與的演藝才會在未來的發(fā)展中獲得持續(xù)的動力。民俗演藝能否通過對景觀、文化符號、文化表征的改造,實現(xiàn)原真性與地方特色相結合,對于民族旅游業(yè)發(fā)展來說是一個永恒的議題。
5.2 不足
文章立足旅游演藝的主客體關系,從網(wǎng)絡評價入手進行分析,雖然有數(shù)據(jù)來源廣泛、游客數(shù)量眾多的優(yōu)點,但是也存在游客信息不明確等問題,后續(xù)研究會著力解決此問題。
文章的研究結論是基于畬族民俗演藝的相關網(wǎng)絡文本分析得出的,關注的是民俗演藝的社會效益,每個民族都具有其獨特的地方性,所以民俗演藝對游客地方感的塑造模型和結論的普遍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BREMER T J J O T R.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Dean Mac Cannell. Schocken Books, 200 Madison Avenue, New York, N.Y. 10016. 1976. 214p. $5.95 [J]. 1977(16):41 -41.
[2]RELHAN N, FLYNN H J C O I O. The 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 historical review and relevance to today’s management of diabetic macular edema [J]. 2017(28):20U 212.
[3]ZUBE E, PITT D, ANDERSON T W J L R. Perceptions and Measurements of Scenic Resources in the Southern Connecticut River Valley [J]. 1974(1):10-1.
[4]HAMMITT J, ROBINSON L J J O B-C A. The Income Elasticity of the Value per Statistical Life: Transferring Estimates between High and Low Income Populations [J]. 2011, 2(1):1-27
[5]SCARSELLA E, CINTIO M, ZECCONI A, et al. Milk microbiome: evaluation study on the differences among cows with a different health status classified by leukocyte pattern [J]. 2020, 23:67-73.
[6]WATSON J, TUAN Y J T G J.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 [J]. 1976(142):330.
[7]唐文躍,張捷,羅浩,等.九寨溝自然觀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 [J]. 2007(6): 41-50.
[8]吳偲,朱竑,李軍.粵港澳大學生的美展感知及地方感影響差異:基于多群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J]. 地理科學,2021,41(4): 645-55.
[9]WAGNER H R J S F.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By Barney G. Glaser and Anselm L. Strauss.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67. 271 pp. $6.75 [J]. 1968(4): 555.
[10]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nse of Place of Tourists in the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of Ethnic Minor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009
WANG Yinan? YU Jiaolong? LI Yanxu? LIU Jinsuiyue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and general tre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areas have become a natural stage for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Tourism performing arts is a process of “integration-reuse” of local mater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by tourist destinations. Among them, the unique folk performances of ethnic minorities are a collection and refinement of their own national culture, which is worthy of in-depth study. Taking the She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aking grounded theory as a research path, using online texts as a source of data,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folk performing arts can shape tourists’ sense of place and try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model. After multiple analyses,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sense of place of tourists: space atmosphere, interactive experience, management services and emotional construction. Aiming at the above four categories, the article establishe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makes suggestions on related issues to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folklore performing art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ethnic minorities; folk performing arts; sense of place; model
HOTTOLA P J A O T R. CULTURE CONFUSION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in Tourism [J]. 2004(31):4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