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凱心
(大慶市祥閣學校,黑龍江 大慶 163711)
縱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體育事業百年發展歷程,是一部乘風破浪、披荊斬棘,在重重困難下不斷孕育磅礴生機的雄壯史詩。黨的歷屆領導人深切關心體育事業發展。毛澤東同志在1917年 《體育之研究》 中提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鄧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體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要進一步研究,提出方針,制訂規則”的論斷。江澤民同志曾深刻指出:“為人民服務,為增強人民體質服務,是黨和國家對體育工作的基本要求。體育事業是群眾的事業,廣泛開展群眾參與的體育活動,是我們體育工作重點。”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要堅持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為目標,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體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這些論述有著明顯時代性,彼此間繼承與發展,完整呈現黨的體育思想發展體系。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明確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教育、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從“科教興國”到“體育強國”、從強身健體到健全人格、從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育”的內涵正在不斷豐富集聚,“體育”正在被時代賦予更多責任和使命。
原始人類面對“與狼共舞”的嚴苛生存環境,必須不斷通過實戰鍛煉出強健體魄,所以在悠久的歷史中,有人的地方就有體育運動,只不過當時沒有“體育”的概念。“體育”一詞的推廣使用源于法國著名教育學家盧梭1762年出版的教育著作 《愛彌兒》,于19世紀被普遍使用。在19世紀中后期隨著德國和瑞典體操的推廣進入中國,所以體育最早在中國叫“體操”。“體操科”就是現在體育課的前身,直到20世紀初,隨著日本留學生將“體育”一詞帶回,于1923年,在 《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 中正式更名為“體育課”[1]。隨著體育的發展演變,體育本身內涵外延不斷擴大,發展成了狹義體育與廣義體育。“狹義的體育”偏向于大眾熟知的運動方式,通過體育活動,增強身體體質,保持身心健康、配合專業知識,有計劃、有目的的培養高尚道德和意志品質,是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重要的組成,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而“廣義的體育”則是將人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融合看待,通過個人身體心理的健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社會發展[2]。體育已經由過去單純的“運動”,演變成具有更多意義、具備更多功能的教育生活形式。
體育同德育是相輔相成、未曾分割的。作為體育運動中的典型代表——武術,“止戈”即為武,習武不僅是要強身健體,更是要在習武修行的過程中,不斷深入認知人與自然、社會發展間的客觀規律。在傳統武術中,有種說法叫“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由此得知,“修身”實為表,“修心”乃為里。武術中的道德禮儀標準明確、范圍廣泛,當代武術宗旨即是“為和平和友誼服務”,在具體要求中則涵蓋抱拳禮、鞠躬禮、持械禮等等,而持械禮又包括抱刀禮、持劍禮、持槍禮,這些都在強調著“德”的重要地位。現代的體育運動的道德規范就顯得更加嚴苛,成為運動員們必須要遵守的職業規范。在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2021年度西部決賽快船隊主場迎戰太陽隊,太陽隊保羅帶領球隊在比賽還剩5分49秒的時候,已經將領先優勢擴大到26分,比賽結果已成定局,這時快船隊球員貝弗利在保羅背后將人狠狠推倒在地,正因此事快船隊被評價為“輸球又輸人”。舉例的目的在于,體育教育可以通過其自身設置靈活、開放包容、外延廣闊等特點,憑借動態教育優勢,以體育練習為主要內容,通過生動案例,講述體育與道德的關系,不斷加強對學生德育、智育、心理等方面教育[3]。在實際教育中,許多優秀的道德品質,如,遵章守紀、尊師重道、不怕苦難、勇攀高峰等等,都會通過體育課程,在學生們身上生動的展現出來。作為體育教師,除了本身業務素質過硬外,還應該具備一雙“慧眼”,及時發掘優秀品質,糾正不良品性,幫助學生更好成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嚴格履職盡責,讓體育綻放更多色彩。通過體育與德育融合發展,以中小學生為根本,推動體能、心智健康協同發展,帶動社會全面發展。
體育課程作為傳統教育中的弱勢學科,在“十三五”期間地位一路攀升,目前體育中考已經普遍推開,并且在高考錄取“強基計劃”中也已明確要對特定類型考生進行體育加試,隨著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全社會對體育教育的不斷重視,未來體育很有可能成為高考的重要組成。作為“小三門”強勢崛起的典型,證明教育課程一體化改革已經進入勢不可擋的階段,從體育課程目標的層次化設置、體育課程內容的結構化編排,到體育課程實施的多樣化呈現、課程評價的多元化應用等,體育教育未來在一定程度上將承擔“生命教育”的核心作用。如,強化生存技能,使人的生命更有保障;強健身體體魄,使人的生活更有質量;強調生命意義,使人的存在更有意義。現在的體育,受到了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的更多關注,獲得了教師、學生、家長三方群體的更多支持,現階段的教育要求學生除了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強調高尚興趣愛好、個性化發展、健康人格品格的養成。所以,當下推進體育德育相互融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優勢、更合時宜、更有成效。
眾所周知,體育的范疇很廣泛,在不同的體育運動中,對于德育的重點展示卻有所傾向。比如,在足球、籃球、排球等團體項目上,偏向于強調集體間的配合,“籃球是五個人的”,需要彼此間建立絕對信任,打出默契配合,在贏得比賽的同時,充分展示團隊風采。在耐久跑、立定跳、鉛球等個人項目上,主要培育養成吃苦耐勞、克服困難、挑戰極限的毅力和勇氣,重點在意志品質上下功夫,闡述精神的價值與意義,幫助學生堅毅品質養成,更有韌性的去面對人生的起起伏伏。在健美操、武術、舞蹈等具有表演性質的體育項目上,注重引導學生對美的認知與向往,無論是柔美,還是真實美、力度美,對于青少年來說,都需要教師引導學會去觀察美、評價美,學習如何通過肢體語言和表演對外表達情感、表現美。要根據學生實際表現和個人情況,把握時機適度進行挫折教育,在幫助學生客觀分析失敗原因的同時,培養自我調節能力,養成良好心態,持續拓寬眼界、廣闊胸懷、放大格局,化解心理和外界壓力,因為挫折和失敗都是人生中不可避免,要學會以一種開朗、豁達的心理素質迎接更多挑戰。還有規則和紀律的養成,在比賽過程中的體現就更加明顯,對足球、籃球、排球等運動中的犯規行為,裁判及時給予公正的判罰,都是在引導學生尊重紀律、尊重規則。
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的開局起步之年,立足當前中小學體育德育融合發展,用好大慶優秀教育教學資源,抓住黨史學習教育契機,深入挖掘踐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從自身工作出發,從體育教育新形勢、新要求出發,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以優秀的體育教師人才隊伍為堅實基礎。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育人才隊伍,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堅實基礎,為學生們提供一套適合的、高素質的、專業化的優秀教師組合,體育教師亦在其中。教師作為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需要切實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重要戰略任務抓緊抓實。從當前體育課程壓力的不斷加強,以及當前體育教職工隊伍建設需要,可以通過定向招聘、公開考錄等方式,及時補齊配強體育教育師資隊伍。注重師德教育,通過教育引導和監督考核等手段,一方面,不斷強化職業理想,通過開展新時代“四有”好老師和“四個引路人”等實踐活動,推動教職工隊伍嚴格落實職業行為準則,加強樹典立標,濃厚爭創氛圍。另一方面,各級各類學校要扛起主體責任,注重責任分解,層層壓實落靠,嚴肅師德考核和獎勵懲戒機制,發揮制度管長遠作用,把各項工作落實到位。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更要注重自律,嚴以律己、率先垂范,積極發揮正向引領作用,積極帶動學生健康發展,帶動校園德育體育工作良性發展。
二是以豐富的體育教育實踐活動為實施路徑。中小學體育課程應該以室外訓練活動為主要教學方式,減少室內照本宣科的古板路徑,結合當前國家重點、社會關注、人文所需,在增強身體素質的同時,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目前,隨著“雙減”的不斷開展,學科類培訓機構受到急劇壓減,中小學學業課業負擔得到有效緩解,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學生們在業余時間做些什么?經與一些學生交流,了解到學生們課后除了學習、娛樂外,更多的是在通過自己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去塑造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那么體育教育實踐活動對學生們在這一方面的引領作用將是其他學科無法提供的。縱觀當前體育教育,其實已經形成了一個涵蓋早操、課間、運動訓練、體育賽事等單元模塊在內的大體育格局。體育課程憑借自身優點另辟蹊徑,以更加多元的授課環境、更加豐富的教學內容、更加靈活的活動形式,向學生們生動展示體育與德育有機融合后的成果,引領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即便由于天氣原因,體育課被迫室內授課,體育教師也可以適當的跳出書本,通過奧林匹克的由來、許海峰的故事、女排精神等等這些生動案例,去講述體育運動中的可貴品質,吸引學生興趣,以體育教育為載體,推動與德育教育間的深度融合,促進理論向實踐轉化,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三是以良好的“崇德尚武”社會環境為發展空間。全社會對體育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無論是從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年8月印發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強調以承辦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推動冰雪運動強勁發展的角度,還是從體育課程“重量”不斷加碼,包括學生群體、家長群里在內的社會各個階層,都在對體育教育投來越來越重視的目光。客觀來看,對于學生而言,有主動喜歡的,有被動接受的,作為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要讓喜歡體育運動的學生們更加熱愛體育運動,不斷教授健康的、標準的、有益的運動形式和運動方法,同時,還要讓被動接受的學生們,逐漸感受到體育運動的快樂,糾正對于體育課程刻板印象,享受在體育活動、競技賽事中的珍貴收獲,逐漸轉變成主動接受,甚至喜愛上體育運動。體育教師需要在不斷觀察中,適當調整教學策略,借助當前有利發展環境,以校園教育為出發點,將體育工作進一步向全社會推廣開來。目前,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將體育運動作為興趣愛好,這給我們體育教師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既然我們要做的教育是人民滿意的教育,那么也應該在課程選擇上更加傾向于滿足學生們實際需要,在增強體質的同時也要注重體育運動水平能力的增強,以此為基礎,注重在德育教育方面上的引導,逐漸形成“熱愛運動、強身健體、懂禮知儀”的良好運動風尚。
四是以黨和國家活動契機為實施載體。近年來,黨先后組織開展了“三嚴三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等一系列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在全黨全國范圍內取得了很大的教育成效。這些教育實踐同樣也應該深化開展到校園中,黨的教育、紅色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深入淺出、寓教于樂,通過提供給學生們適合的教育形式和教學內容,廣泛、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從學生們“寫給黨的母親一封信”“有句話兒對黨說”等影視、文字材料上看,這種教育是有明顯效果的,學生們用自己稚嫩、樸素的語言講述著對偉大黨的熱愛。在國家層面,每年國家安全教育日、世界勤儉日、紀念抗戰勝利紀念日等重要日期,都是我們抓好體育與德育相結合的重要節點、觸點。比如,在“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可以組織同學們前往國家安全教育展參觀,在九一八事變紀念日,深入了解學習歷史,勿忘國恥、砥礪前行。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長期影響線下教育教學開展,在這樣的條件下,德育教育在懂規則、守紀律方面的教育顯得更加重要,一方面,對保護學生自身健康發揮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以學生為橋梁紐帶,通過“小手拉大手”,帶動每個家庭投身參與到社會共同抗疫的偉大實踐中。
五是以紅色基因紅色資源為精神食糧。大慶這座英雄的城市、光榮的城市,自誕生之日起,大慶就傳承著家國情懷心向黨的紅色基因,孕育出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作為黨的紅色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響徹天安門廣場,“七一”晚會也有大慶元素閃亮登場,我們要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榮譽。全市中小學生作為一顆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作為黨和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推動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進校園,讓鐵人王進喜作為全社會、全體師生的共同榜樣,要認真領悟學習鐵人身上豐富精神內涵。以“四個一樣”為例,轉化到體育課堂上,就可以教育學生們“老師不在和在一個樣”“自己的努力需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教育學生們自覺地、認認真真地完成每節課的體育訓練。要用好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油田歷史陳列館、博物館、石油館、烈士紀念碑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學生群體中廣泛開展紅色教育,不斷加深對黨和國家的理解認同,“花開向陽、丹心向黨”,不斷教育出優秀的青少年,為黨和國家發展積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