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平
秦尊文教授新作《武漢城市發展定位研究》是我國少有的研究城市定位的專著,也是第一部研究武漢城市定位的力作。
(一)經年鉆研,厚積薄發。秦尊文教授從事區域經濟、城市經濟研究近三十年,長期關注武漢城市定位和城市發展,2002年就撰文對武漢當時的城市定位提出不同看法,2005年向武漢市有關部門提交《尋找武漢的城市坐標》研究報告。2009年他書面建議武漢市實施“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建設中部中心城市,第二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第三步建設國際化大都市。這一建議得到武漢市委、市政府采納。經過8年奮斗,武漢市終于在2016年12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中心城市”。2019年秦尊文教授承擔江漢大學武漢研究院一項研究武漢市“十四五”城市發展定位的招標課題,時逢湖北省、武漢市開展“十四五”規劃研究。秦教授通過課題研究提出,武漢市要堅持“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定位不動搖,并加上“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的新定位。這一定位后來被省、市“十四五”規劃所吸納。本書就是該項課題的最終成果。
(二)邏輯清晰,層層遞進。全書由九章構成,緊緊圍繞“武漢城市定位”這根主線展開。第一章,闡明研究武漢城市定位的背景和重大意義;第二章,介紹城市定位理論、中心地理論、增長極理論、城鎮體系理論、城市分工與共生理論、城市競爭力理論等相關理論;第三章和第四章,對21世紀以來武漢城市定位進行回顧、梳理和總結,對武漢城市定位進行SWOT分析;第五章將武漢與另外8個國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成都、鄭州、西安進行比較分析;第六章介紹國內外城市定位經驗及對武漢城市定位的啟示;第七章論述武漢作為省會的最基本城市定位,提出武漢要發揮湖北省域“主中心”功能,在全省“一主兩翼”區域布局中進一步做大做強武漢城市圈;第八章,論證武漢打造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的必要性,提出武漢要鞏固長江中游城市群龍頭地位和長江流域管理中心地位;第九章,分析武漢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基礎條件,對標學習國內外大都市發展經驗,提出武漢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路徑;第十章,提出武漢要面向2035年宏偉目標實施引領型發展,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北、對武漢的殷殷囑托,這是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
(三)勇于創新,彰顯特色。本書對武漢城市定位作了系統全面的研究,我讀了很受啟發。特別是“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這一創新性的定位,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其論證比較充分:從歷史文化來看,武漢是“長江之城”,唐朝大詩人李白就稱其為“江城”,革命戰爭年代在這里三度設立“中共中央長江局”;從管理職能來看,武漢是“長江總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航務管理局等國家管理長江的機構基本都設于此;從江段名稱來看,在武漢只稱“長江”。相比其他城市,武漢“代言”長江最純正、最地道、最正宗、最服眾。事實上,武漢市委機關報是《長江日報》,門戶網站是“長江網”,服務全省的移動政務客戶端叫“長江云”。更重要的是,湖北是“長江經濟帶”這一概念的提出者,1988年這一概念提出后武漢就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先行者。這比國家層面確立“長江經濟帶”戰略早了26年。“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舍武漢其誰?可能有人要問了:長江經濟帶范圍205萬平方公里,涉及11個省市,武漢“代言”得了嗎?武漢是“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了,把上海往哪兒放?實際上,上海也是“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只不過上海因有更高的定位——“卓越的全球城市”,可以不提這個罷了。因此,對武漢來說,“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的定位是精準的,極具特色。
近二三十年,很多城市都提出了自己的定位。但其中有一部分定位不準,往往定得“大而空”。讀一讀本書,可能會對有些城市謀劃發展戰略定位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