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強
成都市溫江區人社局秉承“調解辦案,調裁結合”理念,著力探索勞動爭議立案前疏導機制,持續提高辦案質量,為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持續貢獻人社力量。
2021 年,成都市溫江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共立案受理案件1676 件,同比增長81%;審結案件1676 件,結案率達100%。其中,撤訴結案449 件、調解結案401 件、裁決結案826 件,勞動爭議調解率達50.71%;共為1676 名勞動者挽回經濟損失3775.42 萬元。
地域分布特點。2021 年,溫江區勞動爭議案件分布呈現出“較為集中、多點分布”的特點。分布最為集中的前三個鎮(街道)占比70%以上,其余6 個鎮(街道)合計占比不到30%。
案由分布特點。勞動爭議案件呈現出“類型多樣化、訴求多元化”的特點。勞動爭議案件的訴求分布在勞動報酬、經濟補償金、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工傷賠償以及確認勞動關系五個方面,其中勞動報酬類型案件占比最高,達到33.7%。不少案件還呈現出多種訴求疊加、群體糾紛多發等復雜情況。
行業分布特點。勞動爭議案件呈現出“服務行業多發頻發”的特點。服務行業類型案件占比最大,達49.2%;制造行業、建筑行業分布在中位區間;銷售行業、網約行業均有涉及。
受疫情沖擊等影響,企業承壓較大。2021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產業結構調整等影響,企業轉型縮崗、效益下滑現象較為普遍。尤其服務行業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用人單位通過壓縮勞動力、遲支勞動報酬、不繳納社保等形式降低成本,勞資關系日益緊張。
用工主體法治觀念淡薄,用工不夠規范。部分企業經營者法治觀念淡薄,無視或規避勞動法律義務。主要表現為用人單位未嚴格建立用工管理制度、未依法訂立勞動合同或解除勞動關系、與勞動者簽訂各種不同形式的兼職協議等,用工管理不規范導致勞動關系糾紛多發。同時,用人單位主體責任意識的缺位導致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隱患增多、工傷事故頻發。
勞動者維權意識提高,調裁難度加大。近年來,勞動者依法維權意識顯著提升。同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的“零門檻”和“零費用”讓勞動者維權便利,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成為勞動者采取的最主要、最直接、最快速的維權方式,勞動仲裁案件逐漸呈現出訴求內容多元、訴訟請求金額大、累訴現象多發、律師參與比例高等特點,調裁難度持續增加。
社會誠信缺失,惡意訴訟行為增多。一方面,部分企業利用訴訟技巧,通過虛假陳述、隱匿或偽造物證、強迫在職員工偽造人證、組建關聯公司混淆實際用工主體等手段,進行惡意訴訟和拖延訴訟,逃避法律責任。另一方面,部分勞動者誠信缺失,濫訴纏訴。主要表現為推諉拒簽勞動合同后又向企業索要雙倍工資、拒絕參加社保置換現金后又以企業不繳納社保為由索要經濟補償等,浪費仲裁資源,導致仲裁院案多人少矛盾愈加凸顯。
要達到提升仲裁質效的目的,就要對標省級示范仲裁院,種好“責任田”。提升仲裁“線下”建設,打造“功能齊全、場所適用、設施完備”的辦公環境和標準化仲裁庭。提升仲裁“線上”建設,運用“互聯網+”技術手段,打造集政策宣傳、仲裁進度查詢、文書送達等功能為一體的仲裁微信公眾號,提升仲裁流程、庭審、調解員管理等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建設帶動仲裁院的規范化管理。
要緩解案多人少的矛盾,就要抓住案前調解,增加“疏通器”。
按照“鼓勵和解、強化調解、不用仲裁”的總體要求,充分發揮溫江區勞動糾紛“一站式”聯調中心的前置化解作用、“石老師工作室”在勞資領域調解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同時密切聯系鎮(街道)調解委員會和企業調解組織,通過建立案件分類處理制度,實行繁簡分流,啟動簡易案件優先調解快速處理,積極組織勞動糾紛案前調解,暢通法院司法確認渠道,積極引導當事人通過非訴訟方式解決勞動糾紛,確保將大多數勞動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實現勞動爭議案件緩增長、促下降的目的。
要解決“法治觀念淡薄”的問題,就要用好普法宣傳這個“播種機”。把勞動爭議仲裁庭作為宣傳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重要陣地,通過公開開庭、以案說法、法律大講堂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等。同時,搭乘“360 號就業社保便民服務直通車”,加強對企業和群眾的普法宣傳,切實增強全社會普法守法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