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勇 馬磊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如何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人社公共服務有效供給,需要準確把握建設群眾滿意的人社公共服務體系的內涵和要求,確保在疫情常態化防控下,人社公共服務能有效供給。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如何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人社公共服務有效供給,需要準確把握建設群眾滿意的人社公共服務體系的內涵和要求,著力推進疫情常態化防控下建設群眾滿意的人社公共服務體系。
成都都江堰市結合轄區人口分布及城市布局,已建成以1 個市級就業社保綜合服務中心為主體、11 個鎮(街道)就業社保服務站為支撐的服務體系,標準化平臺建設實現全域覆蓋;打造鎮(街道)、社區就業社保服務大廳,全市統一配備電腦、打印機、查詢機、讀卡器等辦公設備1553 臺;每年統籌解決各就業社保服務中心(站)的VPN 專網運維經費,建成“12333”標準化咨詢室,設立6 個人工座席,電話咨詢接聽率達96%以上。
社區業務經辦仍存在短板。社區業務經辦是實現群眾“就近辦、馬上辦”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都江堰市113 個社區已實現人社業務網絡、硬件全覆蓋,但因全市網點較多,后期維護資金投入不足,同時受網絡維護專業化限制等原因,導致社區網絡、硬件維護不到位的情況時有發生。同時,大部分社區負責人社業務經辦人員需同時兼顧計生、民政等工作,而人社業務較專業、系統、龐雜,需專職人員經辦,社區經辦人員疲于應付的問題仍然突出,導致人社業務在社區經辦質效不高。
行政區劃調整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都江堰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后,一方面,行政資源的調整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另一方面,行政區域調整后可能會導致人社經辦體系空間布局上需重新進行優化調整。同時,都江堰市人社業務勞動保障業務辦事處也在事業單位改革中進行了調整,涉及的業務經辦人員全部劃轉到各鎮(街道)。為保證各項工作“不斷檔、不脫節”,需加強與各鎮(街道)以及相關部門聯系,鞏固前期人社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成果,重新構筑起新的業務經辦管理模式,這些也為構建新的人社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產業功能區人社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亟待加強。目前,人社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主要是針對行政區劃布局而產業功能區建設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如何重新審視現有人社基層服務網絡,轉變以行政區劃布局的模式,緊跟產業發展和功能區建設需要,進一步優化布局人社基層網點,整合力量資源、優化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質量也是下一步需解決的問題。
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思維破解人社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瓶頸。人社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要緊跟信息化時代步伐,充分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思維以及網絡技術,強化部門聯動。深度挖掘人社部門工作與互聯網相融合的發展潛力,促進就業創業、社會保障、人才服務等工作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拓展線上辦理渠道,提升服務智慧度和便捷度,努力實現“辦事不出門”“辦事不出功能區”,有效破解人社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瓶頸,構建起新的人社公共服務供給體系。
以功能區品質提升為導向,創新人社公共服務體系。結合功能區空間布局和管理機制改革,重新審視現有人社基層服務網絡,轉變以行政區劃布局的模式,緊跟產業發展和功能區建設需要,整合力量資源,優化服務功能,提升服務質量。同時以惠企利企便企和惠民利民便民為工作導向,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人社服務企業信息平臺。
優化人社公共服務,保證疫情期間業務“不打烊”。以“互聯網+人社”作為支撐,強化疫情期間人社業務網上辦理,深入推進“馬上辦、網上辦”,將社會保險、就業培訓、用工招聘等人社業務“搬”到網上,并梳理出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精心編制人社業務網上操作指南,通過各種政務新媒體大力宣傳。依托覆蓋全市的11 個鎮(街道)就業和社會保障中心下放人社業務經辦權限,讓需到現場辦理業務的群眾能“就近辦、一次辦”,有效減少人員聚集風險,降低疫情防控風險。同時,著力提升人社系統干部職工政策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增強網上業務經辦能力,提升為民服務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