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萬源市人社局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深入企業了解分析其經營現狀及用工需求情況,并制定服務措施,打造快捷、便利、尊商、安商的良好發展環境。
今年以來,達州萬源市人社局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服務效能,通過搭建供需平臺、助力企業用工穩定、提升企業職工技能水平等手段,當好企業的“娘家人”,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企業用工需求總體穩定。今年,萬源市企業用工需求總體穩定,崗位較往年有所增加,主要體現在制造業、服務業等企業由于新投產、擴產和訂單需求增加,用工數量均有增長。需求缺口約為2100 人,多為操作工、縫紉工、打磨工、包裝工。
崗位技術含量普遍不高。從產業來看,全市企業多集中在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勞務建筑、銷售商貿等產業鏈下游,生產線工人缺口較大,約占崗位需求的70%,年齡要求一般在22-50 歲,對學歷基本不做限制;機械與裝備制造、鋰電及新材料、油氣鹽化工和電子信息等種類的企業占比約20%;互聯網行業基本為廣告、教育培訓、電腦數碼等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崗位需求占比不足10%。
薪資福利等水平較低。從薪資待遇來看,管理人員工資約6000 元/月,普通工人約3500 元/月,技術工人約5000 元/月。從保障配套來看,只有部分企業提供崗位培訓服務,一些企業未為職工購買五險一金。
探索推進“互聯網+就業”模式。依托達州市公共招聘網、“萬源市就業局”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推送就業信息,實時共享相關就業資訊,加速人才對接和儲備。今年,全市已開展招聘活動5 場次,參加企業130 家,涵蓋銷售、餐飲、安保、制造業等多個領域,提供崗位3000 余個。同時,借助東西部勞務協作政策紅利,將務工人員“點對點”輸送到浙江省杭州市、寧波市等務工地點,共輸送150 人次。
實施“互聯網+技能培訓”的方式。支持中小微企業自主組織職工開展與本單位業務技能相關的線上培訓,已有8 家企業的351 人結業,發放線上培訓資金28.08 萬元。
擴大見習規模,減輕用工負擔。共開發22 家青年見習基地,可提供見習崗位100 余個。同時組建全市就業見習人員儲備庫,對有見習需求的高校畢業生開發合適的見習崗位,對屬于就業困難的高校畢業生,通過“見習+ 公益性崗位”的模式給予就業援助。
本地企業吸納就業能力不強。萬源市企業數量較少且規模偏小,大部分企業用工環境不優、勞動強度較大、工資待遇不高,無法吸引年輕的農民工就業。
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全市“4050”人員、殘疾人員、下崗失業人員,尤其是農村貧困勞動力等就業困難群體文化水平、就業技能水平整體偏低,難以滿足大部分企業的技術及管理型崗位要求,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
專業技術人員短缺。目前制造業普遍存在技術人員短缺問題,特別是焊工、沖壓工、機修工等專業技術性較強的崗位人才缺乏。另外,具有專業技術的大學生跳槽頻繁,企業留不住人。
暢通信息渠道。探索建立國企、企業聯合會、行業協會、商會與民企的對話機制,相互分享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體驗與經驗。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優化基層就業服務中心、人力資源市場、人力資源網等公共平臺,進一步拓寬信息交互渠道,建立從企業到個人雙向互通的供需信息傳導體系。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多條渠道開展專項招聘,“點對點”解決部分企業人才短缺和“招工難”問題。
加強技能培訓。加大企業學徒制培訓、線上培訓的獎補力度,鼓勵企業根據用工缺口定向培養緊缺的技術技能人才。
加大援企穩崗力度。落實對不裁員或少裁員企業的穩崗補貼,幫助企業開發更多的工作崗位,穩定就業;稅務部門繼續落實好涉企稅費優惠政策,對于能夠直接減免的各類稅費等,調整繁瑣的申請程序,抓好普惠性政策落地落實。同時延續部分惠企政策時效,側重對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保障吸納大部分就業的民營市場主體穩定。
強化主體意識。引導企業樹立主體責任意識,提供合理的薪資待遇,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創造安全有序的生產環境。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增強對員工的人文關懷,提高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依法保障員工權益。
推動企業轉型提效。鼓勵企業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推動企業產權多元化、治理規范化、管理科學化,增強企業競爭實力和發展活力。引導企業提高生產線自動化、智能化、機械化水平,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擴大市場占有率,增強企業盈利能力和人才吸引力。 (供稿單位/萬源市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