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細康 何滿雄
在邏輯結構上,思想體系由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三大部分構成。世界觀是人們對于世界及人與世界關系的根本觀點與看法,回答客體的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質和狀況“怎么樣”等問題。價值觀是人這一主體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去確立客體的價值與意義,回答所期望的世界“應該是怎樣的”。而方法論則是主體把自己的知識、才能、需要等本質力量對象化,以實現改造客觀世界的目的,回答“應該怎么做”。從哲學角度看,主客體之間存在著認識、價值和實踐三大關系。就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言,其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則分別對應著人與自然之間的認識關系、價值關系和實踐關系。認識關系探究人與自然關系的規律性之“是”;價值關系著眼于實現人類活動辯證統一于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之中,回答人與自然關系“應當”是怎樣的理想圖景;實踐關系則聚焦于人類活動價值圖景如何實現之思維和方法,即“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
習近平秉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世界趨勢和人民意愿,著眼“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和歷史高度,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生態文明和為什么要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以及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一套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系統完整的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的邏輯體系。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認識所取得的重大理論成果;又是人與自然關系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當代中國以生態文明建設探索人類新型現代化道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和東方智慧。
任何一個科學理論體系的形成,都“必須先確定一個最基本的范疇作為邏輯起點,這樣,全部理論才能從起點開始逐步展開”①馮振廣、榮今興:《邏輯起點問題瑣談》,《河南社會科學》1996年第4期。。從農業文明時代人對自然的臣服,到工業文明時代人與自然的對抗,再到生態文明時代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人類文明無疑是一部人與自然關系不斷演進的歷史。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毫無疑問成為生態文明的核心和邏輯起點。
習近平繼承和發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精髓,汲取和升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反思和批判西方生態哲學的思想偏誤,以深邃獨到的哲理思考、寬宏的歷史視野、深切的人文關懷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生態文明”“為什么要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性問題。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世界觀的直接源頭,無疑來自馬克思主義,是“人與自然的思想”的中國思考。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大致可概括為人屬自然、人靠自然、人不能“勝”天等。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自然整體中的一個部分”。人和動物一樣,要“靠自然界生活”,人類生存離不開自然基礎。同時,馬克思主義堅持認為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人不能“勝”天。正如習近平不止一次地引用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中的名言所講:“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報復”。習近平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改革發展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造性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內涵。比如,強調了自然規律的客觀存在性,指出“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是規律,誰也無法抗拒”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13頁。。再比如,對人類文明定理進行了新的揭示,“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③習近平:《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10月13日,第2版。,“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歷史地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古今中外,這方面的事例眾多”④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第6頁。。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世界觀根植于中華文明肥沃的文化土壤和卓越的生態智慧中。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華民族認識人與自然關系一直秉持的基本準則。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我們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這些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第6頁。。結合當代社會生活實踐,習近平對中華古代生態智慧進行了許多新的闡釋。比如,他借鑒莊子生態哲學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古老智慧,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觀點,“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②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5月5日,第2版。,“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③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6日,第1-4版。。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世界觀是對西方生態哲學的超越。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是西方生態哲學思想派別中的兩大著名陣營。人類中心主義高揚人的主體性,從人與自然的“主從”關系出發,視自然為滿足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價值工具,而無視自然自在運行的內在規律性。自然中心主義是在人與自然矛盾沖突激化的背景下對人類行為和工業文明的一種反思,也是后現代主義思潮中生態思想的一種典型表現。客觀地講,自然中心主義思潮的出現對于緩解工業文明時代人地矛盾具有積極意義,但缺乏邏輯自洽性。基于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抗辯,自然中心主義則走到另一極端,宣稱自然主體性的存在,認為自然本身也具有自主性、主動性、目的性和價值評價能力,從人與自然“雙主體”甚至“仆主”的關系出發,推論出自然具有不依賴于人而存在的內在價值。但是,這一思想完全拋開人類生存利益的尺度,把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穩定和美麗作為人類行為的終極目標和人對自然道德行為的終極尺度,陷入了主體泛化的理論窠臼,面臨種種難以解決的理論難題④劉福森:《自然中心主義生態倫理觀的理論困境》,《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3期。。馬克思將“價值”(value)理解為“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因此,馬克思主義無疑是視自然價值屬人性的⑤錢犇:《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新論——兼議馬克思的自然價值觀》,《理論探討》2015年第2期。。作為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習近平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的整體論思想出發,在承認人具有價值主體性的基礎上,認為人和自然既不是主宰關系,也不是對抗關系,而是一種共生關系。他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0日,第2版。,“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⑦習近平:《堅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人民日報》2015年1月22日,第1版。。為了生存,人類需利用并改變自然,但終歸只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縱然人類進步到足夠強大,也不能高于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共生的。
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不僅是人作用于自然的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目的和結果,還是評價人與自然認識關系和實踐關系的重要尺度,是比人與自然的認識關系和實踐關系更為本質的關系⑧錢犇:《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新論——兼議馬克思的自然價值觀》,《理論探討》2015年第2期。。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是作為主體的人在對滿足其功能性需要的自然的一種規律性認識基礎之上而建構的一種預期性憧憬,體現的是應當建成“什么樣”的生態文明的未來圖景,回答的是為實現理想圖景所應當遵循的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邏輯體系的落腳終點。其中,綠色發展理念、生態民生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繪就這一美麗畫卷的三原色,也是構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價值觀的三大核心要素。綠色發展理念彰顯了生態優美和經濟增長“雙贏”的現代化發展價值取向,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更高視角、更深層次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觀;生態民生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民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貫通融合,描繪了“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詩意棲居畫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呈現了美麗世界、美麗地球的發展愿景,為人類未來和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指明了方向。
傳統發展理念根植于人類中心主義,帶有明顯的功利主義色彩。其立足于人的需要,視自然為滿足人類生存、發展需要的價值工具,把自然當作可任意索取的對象,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發展可以不斷地采掘自然資源。傳統發展理念僭越天人關系,由于其包含一系列內在矛盾而使自身陷入困境并導致了發展危機①楊小軍、周曉敏:《傳統發展理念的內在矛盾》,《陜西省行政學院.陜西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主要表現在:技術樂觀主義的虛妄及其對有限理性的漠視;消費享樂主義的濫觴及其對生態倫理的缺席;發展至上主義的盛行及其對生存家園的遺忘;等等。作為一種新的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根植于馬克思主義的自然發展觀,既是對人類中心主義功利化、工具化發展理念的超越,也是對自然中心主義超現實發展理念的矯正。
基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整體論思想,習近平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方式、發展道路的價值圖景。馬克思主義一方面肯定自然所具有的社會歷史屬性,把現實的自然界看作人類實踐改造的對象和人類歷史性實踐的結果,是“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又認為人是自然整體中的一個部分,“社會給予自然的烙印和自然的獨立性質構成了一個統一體”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6頁。,人就生活在這個統一體之中。因此,人和其他存在物一樣必然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人類的活動必須受制于自然系統的“閾值”。這也昭示著,作為一種具有能動性的自然物,人在自然界中負有特殊責任,肩負著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的責任。習近平深刻揭示了綠色發展的本質特征,將其納入五大新發展理念予以系統化,上升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并指明了綠色發展的方式與路徑,描繪了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圖景。關于綠色發展的本質特征,他指出,“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問題”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第32頁。。從本質上看,“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在實踐和認識上不斷深化的重要成果”④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人民日報》2012年11月19日,第2版。。因此,“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⑤習近平:《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人民日報》2017年5月28日,第1版。。“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①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求是》2019年第3期。。“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②習近平:《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 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民日報》2021年5月2日,第1版。。“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③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1版。。關于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他指出,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準則和政治立場。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所以一切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在其政治實踐中必須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作為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習近平發表了關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其中,生態民生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價值觀圖景中的一道靚麗色彩。他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④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1版。。據此他提出了“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⑤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9頁。的著名論斷。同時,習近平把生態民生建設上升到關乎人民主體地位之體現、共產黨執政基礎之鞏固的高度,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多做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好事,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⑥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求是》2019年第3期。。要把國家建設得更加美麗,讓人民生活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之中。
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糅合了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和智慧,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全球治理主張和政治智慧,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2017年2月10日,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協商一致通過將“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要國際理念正式寫入聯合國決議。這一行動表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其世界影響力正與日俱增。為緩解全球生態治理赤字、破解人類生態治理中的“集體行動困境”,習近平創造性地將生態文明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機結合起來,提出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呼吁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世界,極大豐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涵。
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當今全人類最關注的長期風險,《2020年全球風險報告》顯示,世界排名前五的風險都與生態環境問題密切相關①馬麗、張首先:《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治理困境、邏輯必然與中國貢獻》,《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期。。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更是觸發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反思。生態的不可分割性和生態利益的整體性,使得所有國家自然成為一個利益攸關的利益和命運共同體。因此,人類要真正跳出生態公地悲劇化怪圈,“唯有攜手合作,我們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物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②習近平:《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人民日報》2019年4月29日,第2版。。必須倡導全球共同的生態文明價值觀念,將整個地球、全人類作為整體,樹立自然整體性、人類整體性、人與自然整體性相統一的整體思維,以基于集體利益最大化的共同行動替代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單邊行動。
實踐作為一種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人類社會活動,必須要以科學方法論為指導。脫離了實踐的方法論必然是空洞虛浮的,脫離了科學方法論的實踐也必然是盲目自發的。科學方法論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看家法寶和顯著優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包含著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原則,也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而智慧的方法論要素,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人類經濟活動需要消耗一定的物力(自然物)和人力,占據一定的生態空間,并產生一定的廢棄物。在一定的“閾值”內,由于生態環境具有自我修復能力,經濟活動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沖擊。但當經濟活動的沖擊力超過生態“閾值”后,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便會趨于緊張,這也是造成當今世界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因此,處理好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問題自然成為世界發展的時代之問。
基于其在河北、福建、浙江等地的實踐與思考,結合對中國國情的深入考量,習近平提出了環境與發展雙贏之道的“兩山論”,并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標志性觀點和代表性論斷。“兩山論”以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的闡述最為全面、經典——“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③新華社記者:《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人民日報》2013 年9 月8 日,第1版。這句話從不同角度闡明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既是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也是一套科學的方法論指導原則。既為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也極大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基本原理的內涵。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告訴我們,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④習近平:《貴州代表團審議講話》,《貴州日報》2014年3月8日,第1版。。要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壞了,而是要把它保護得更好。“經濟要上臺階,生態文明也要上臺階”①習近平:《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人民日報》2014年12月15日,第1版。,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必須兩手抓。如果只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保護,這種“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是不會長久的”②本書編寫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45頁。。習近平特別指出:“強調發展不能破壞生態環境是對的,但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而不敢邁出發展步伐就有點絕對化了”③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第22頁。。生態問題不能用停止發展的辦法解決,保護優先不是反對發展。應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經濟與社會的和諧。
“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這句話旗幟鮮明地回答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能兼得的時候該如何處理的問題。習近平指出,生態環境保護是一條不能逾越的底線,任何以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的做法,都是不被允許,也不能原諒的。一旦兩者發生沖突矛盾時,必須毫不猶豫地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首位,而絕不可再走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的老路。他反復提醒我們,綠水青山可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懂得機會成本,善于選擇,學會揚棄,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④習近平:《之江新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3頁。。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都走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發展過程中把生態環境破壞了,搞了一堆沒有價值甚至是破壞性的東西。再補回去,成本比當初創造的財富還要多。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調生態環境本身所蘊含的經濟價值和財富特征,從根本上改變了生態環境無價或低價的傳統認識,揭示了生態環境資源作為生產力要素與消費力源泉的內在稟賦特點,突破了把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力對立起來的僵化思維。習近平指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更是長期持續發展的前提,“生態環境是資源,是資產,是潛在的發展優勢和效益”⑤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第190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是長遠發展的最大本錢”⑥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09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生產力,我們必須堅持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系得到和解,讓資本化的自然在更高層面回歸家園化的自然。
理念是制度的先導,制度則是理念的具象化。特定時期、特定社會下的制度,往往是通過與之相應的理念而顯露其特征,并維持其運作的。沒有好的理念,制度的成效很難保證;沒有好的制度,理念就會馳于空想。因此,二者間存在一定張力,需要達至一種動態平衡。
從堅持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同向發力,到把貫徹新發展理念與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緊密結合,處處閃耀著習近平關于理念與制度相統一的方法論思想光芒。2016年2月,習近平在江西視察時指出,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不是固定不變的,發展環境和條件變了,發展理念就自然要隨之而變。如果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發展理念就會失去引領性,甚至會對發展行動產生不利影響。他指出,各地區各部門要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①習近平:《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人民日報》2016年12月3日,第1版。。生態紅線的觀念一定要牢固樹立起來,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
習近平反復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不僅要有立竿見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續的制度安排。“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盡快把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②習近平:《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人民日報》2016年12月3日,第1版。。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對任何地方、任何時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責的,必須一追到底,決不能讓制度規定成為‘沒有牙齒的老虎’”③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求是》2019年第3期。。“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④習近平:《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 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民日報》2021年5月2日,第1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總計出臺數十項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具體改革方案,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制修訂了近30部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相關法律,生態環境法律體系日趨完善。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只有發現問題、找到問題根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問題導向,把握和運用唯物辯證法普遍聯系、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透過現象看本質、量變與質變相互轉化等原理與方法論,提出了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道與治標之策。習近平強調,我們既要治理環境污染的存量,也要遏制破壞環境的增量,建立有利于標本兼治的治理機制,“要堅持標本兼治、常抓不懈,從影響群眾生活最突出的事情做起,既下大氣力解決當前突出問題,又探索建立長久管用、能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體制機制”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第83頁。。
生態環境治理不能等。習近平指出“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付出的代價會更大。”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第3頁。他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要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
生態環境治理必須雙管齊下、標本兼治,防止治標不治本。習近平指出,保護生態環境,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只顧旁枝末節不顧源頭,必須順應時代發展對生態治理的不同要求,從生態問題的源頭、根本入手,制訂實施追本溯源、正本清源的方略。特別是在治標空間逐步收窄、末端治理潛力不大的情況下,更需要在治本上多想辦法,下硬功夫、苦功夫。他指出,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奢侈消費造成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既為生態問題科學診斷、找準病灶,也提供了對癥下藥、靶向治本的良方妙藥。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既需要明確方向,規劃好藍圖;更需要有戰略定力,久久為功。習近平立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階段特征和時代要求,運用馬克思主義戰略思維的理論和方法,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美麗中國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千年大計勾畫了清晰的“路線圖”。
歷史一再提醒和告誡我們,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是一朝一夕、幾年幾十年的事情,而是千秋萬代的事業,需要長期延續,要有耐心耐力、持久發力。習近平指出,“美麗中國就是要使祖國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華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①習近平:《倡導人人愛綠植綠護綠的文明風尚 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人民日報》2021年4月3日,第1版。。同時,他又反復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②習近平:《堅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 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人民日報》2015年1月22日,第1版。。要做好頂層設計,“一張藍圖干到底,以釘釘子精神腳踏實地抓成效,積小勝為大勝”③習近平:《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6月14日,第2版。。他特別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一茬接著一茬干,把接力棒一棒一棒傳下去。
重點與系統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沒有重點思維,就難以達到以點帶面,實現系統性變革;沒有系統思維就難觀全局、難把重點,就難以找到工作突破口。習近平堅持馬克思主義系統觀,創造性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新論斷,強調“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了重點突破與系統推進相統一的方法論體系。
習近平強調生態環境保護要堅持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相結合的工作方式。既要注重總體謀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既立足當前,著力解決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約性強、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又著眼長遠,持之以恒打好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當前,一些地方存在的垃圾圍城、飲水不安全、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等環境問題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社會極其關注,群眾反映強烈。習近平強調,“人民群眾對環境問題高度關注。環境保護和治理要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著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④習近平:《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 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人民日報》2013年5月25日,第1版。。
習近平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系統性推進,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要按照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從而達到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的目標”⑤習近平:《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民日報》2021年4月23日,第2版。;要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⑥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求是》2019年第3期。。
工業革命以來,約占世界總人口1/7的發達國家,主要依靠消耗傳統的化石能源和排放大量溫室氣體進入了“富人俱樂部”。應對氣候變化無疑是全球應當采取的共同行動,但這同時也意味著對其余6/7的全球人口來說,繼續依靠傳統能源來謀求發展的“機會窗口”正逐步關閉。因此,實現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世界的目標,考慮環境正義的價值訴求成為了不可回避的現實難題。因此,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不應該強迫發展中國家承擔與發達國家相同責任是廣泛共識,這也是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正式批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所明確提出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習近平提出,“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的共同責任,全球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①習近平:《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人民日報》2019年4月29日,第2版。。他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呼吁推動全球共同行動,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同時,習近平指出,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應實現自主貢獻與共同行動的統一。他在國際場合多次提出了應以環境正義為價值訴求,厘清不同民族國家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不同責任和義務,要“堅持公平公正惠益分享,照顧發展中國家資金、技術、能力建設方面的關切”②習近平:《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0年10月1日,第3版。、“發達國家要切實加大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能力建設支持”③習近平:《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人民日報》2020年12月13日,第2版。等主張,展現了大國領袖卓越的戰略眼光和恢宏的全球視野,贏得了國際社會普遍贊譽。
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切實提高自主貢獻力度,有力展現了我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的良好形象。2020年9月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他在各種國際場合始終承諾,中國將繼續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百分之百承擔自己的義務。相對于多數發達國家在1990年就實現了碳達峰,并計劃205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比發達國家整整提前了30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