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身份認同與共同體意識
——最新諾獎作家古爾納《最后的禮物》的創作旨歸

2022-02-03 20:59:42朱振武游銘悅
山東外語教學 2022年2期
關鍵詞:生活文化

朱振武 游銘悅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234)

1.引言

“身份”是社會中個體與社會關系互動的綜合展現,“認同”則意指“人或物在所有時間及所有場合與自身等同”(方文,2008:90)。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認為,“認同是人們獲得其生活意義和經驗的來源,它是個人對自我身份、地位、利益和歸屬的一致性體驗”(2003:4)。故歸根結底即為“我是誰”和“我歸屬于哪種群體”的問題。經歷過殖民浪潮的非洲,正深深陷入到自我尋找和重新確立的漩渦之中。當下,作家們對于邊緣人民身份的解構及重構做出了多樣的假設與嘗試,其中不僅有知識分子振聾發聵的疑問,更有普通小市民的低迷與尋找。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的第八本小說《最后的禮物》(TheLastGift, 2011)書寫了一個生活在英國的移民家庭故事,展示了現代移民及其后代所面臨的復雜文化環境。作者將沉默的移民者、探尋自我價值的尋找者、在非洲身份與英國假面中切換的偽裝者和擁有雙文化心智的適應者,都放置在家庭群體的框架中。故事以父親阿巴斯中風這一突如其來的苦難事件為導火索,引導人物在回憶和壓抑里重新確立身份。通過成員個體間關系的動態調整,探索他們之間從微妙平衡到矛盾迭起再到回歸平靜的過程,借以揭示移民者面臨的身份認同問題,探究他們重建個人身份認同的路徑。古爾納在作品中更借隱喻將關注范圍輻射至超越家庭的社會群體,他將筆觸指向了生活在邊緣的身份錯位人群,書寫出“一種集體危機的文學”(蔣暉,2016:23),彰顯了作者對于文化共同體中普遍性問題的反思。

2.異邦的精神苦難與認同困境

后殖民時代,非洲人與殖民者在碰撞中遭受的社會和心理傷痛很大程度上體現為流散者嚴重的身份認同問題?!爱斦J知驗證的不同過程,他者的承認(recognition)、日常經驗的確證(corroboration)以及過去知識的共鳴,三者之間產生沖突時,人們有選擇性地根據當下的情境調整他們的身份認同”(韓曉燕、田曉麗,2016:175)。因而移民者在社會文化和生活困境的擠壓下或回避、沖突,或融合、偽裝。其變形與異化的根源在于流散者及后殖民地人民在面對多種社會文化時,個人身份認同的動搖與矛盾。古爾納在《最后的禮物》里,展示出他對于流散非洲人、邊緣女性及其后代重建身份認同過程的探究軌跡。

小說將故事鎖定在阿巴斯一家的生活體驗和思想發展,為讀者刻畫了移民兩代人在記憶和語言交換下的家庭生活圖景。父親阿巴斯是家中唯一一位真正來自非洲的人。他因難言之隱從家鄉桑給巴爾乘船出逃成為海員。十幾年中他隱瞞過去在世界不同海域輾轉。行至埃克塞特時,阿巴斯邂逅了瑪利亞姆并果斷地攜她私奔并在諾維奇定居。長久的英國生活并沒帶給阿巴斯心靈和身份的安定感。在英國,他是無法融入的“異邦流散者”。當“流散者攜帶在母國習得的經驗、習俗、語言、觀念等文化因子來到一個歷史傳統、文化背景和社會發展進程迥然相異的國度,必然面臨自我身份認同的困境”(朱振武、袁俊卿,2019:140)。因而面對錯位的文化空間,街道、天氣或是陌生語言,阿巴斯都難以適應。小說第一章從阿巴斯回家的途中突發中風寫起。“他下了公車走進二月的空氣中,這是一個突然變得寒冷的日子”(Gurnah, 2011:3)。①面對氣溫的驟降,阿巴斯并未穿上合適的衣物,“他穿得不合適”,“他穿著一年中大多數月份都穿的大衣”(3)。與他的顫抖和冷汗相對應的是路人暖和舒適的衣物,“周圍的人穿著厚厚的羊毛大衣,帶著手套和圍巾”(3)。文本中對“衣物”展開的多次對比使其性質出現了轉化,輕巧但不適合當下生活的衣服本質上是阿巴斯個人過去生活習慣和個人思想發展的綜合結果,是他在英國街道中展示出的別扭身份。在阿巴斯眼中,穿著輕薄是因為“他的煩躁不安,一個陌生人不適應周圍環境的心理習慣”(4)。始終存在的陌生感促使阿巴斯對英國的一切都采取了謹慎和防備的態度,“這種陌生感加劇了被生活拋棄的感受”(27)。在這段歸家途中,阿巴斯本可以坐在人行道上等待身體不適消散,但他卻選擇了向家里走去。在他病弱的眼中,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街道皆是“荒野”,如果不在力氣耗盡之前抵達家中,“他的身體就會被撕成碎片,散落一地”(4)。對于流散者阿巴斯而言,英國始終是冷酷的異邦,是他不得不蜷縮之處。阿巴斯不止一次談論他所居住的“陌生的地方”,而“在這里的日子是毫無用處的生活”(9)。在過去平淡日子里,輕薄衣物代表的脆弱假面為阿巴斯提供了在英國生存的掩體,但當生活的苦難橫亙在阿巴斯面前時,他身份的不適感被放大到了極致。

著名學者艾里克森(Erik Erikson)討論自我同一性的“漸成性”(epigenetic model)模型時提出,社會語境鑲嵌在個體的自我和人格之中(方文,2008:91)。阿巴斯的膚色、出生等原生性(primordial)特征奠定了他的“元認同”基礎,而童年體驗和青年生活大部分打下了他一生的身份基調。阿巴斯從桑給巴爾的出逃在本質上宣告著他將長期在不合適的國境中戍守著自己的過去,以絕對沉默的姿態承受時間的鞭笞?!昂甏蟮纳鐣Y構、社會制度和社會歷史語境,因為自我同一性,而與現實的個體及其活生生的社會行動發生關聯”(方文,2008:91)。阿巴斯的沉默明示著他在盡量避免與英國生活產生更深一步“關聯”,他的身份問題本質是社會與個人關系出現了部分斷裂。阿巴斯及現實生活中的“阿巴斯們”盤踞于回憶和家園之中,導致在流散發生后,他們無法構建新的自我同一性,造成了同一性的混亂或危機,進一步導致身份認知障礙。

阿巴斯的妻子瑪利亞姆可以被縮寫為一位不斷尋找個人幸福和價值的女性“尋找者”。她出生時遭到拋棄,幼年輾轉于多個寄養家庭,命運曲折坎坷。寒冷,黑暗,擁擠,貧窮,受歧視成為她在前幾個寄養家庭的共通記憶?,斃麃喣返幕貞浿校幼〉牡胤健皬N房靠著炒菜和燒洗澡水保持它的溫暖”(22)?,斃麃喣吠甑纳顨埧崆覄邮?,年幼的她像一件物品被不同家庭接納又丟棄。她對個人的認知等同于與收養家庭對她的個人態度,“無價值”(26)成為她給自己貼上的標簽。換言之,出生的卑微與幼年的輾轉使瑪利亞姆對自我身份認同具有主體間性特點。拉康提出,主體由其自身存在結構中的“他性”所界定,此概念發展至社會學領域,為霍耐特所補充和闡釋。他接受了黑格爾“為承認而斗爭”的社會沖突模型,即“自我意識是為承認而斗爭的結果,它只有在主體間相互承認的基礎上才可能產生;自我認同也必須以主體間的相互承認為基礎,它只有通過自我承認與承認我的他者的認同,才是可能的”(王鳳才,2006:57)。霍納特在此基礎上提出個人身份的圓滿依靠主體之間的相互承認,并將主體間的承認模式設定為“愛、法律與團結”,結合瑪利亞姆的經歷,這些“主體間承認”便是她生活中所缺失的“情感依附、權力賦予或共有的價值取向”(霍耐特,2005:102)。所以愛和幸福一直是瑪利亞姆內心的期盼。在聽說自己被撿到的故事時,她幻想啼哭的嬰兒被一條乳白披肩包裹,乳白色的織物于瑪利亞姆而言象征著安寧與幸福感。這是她幼年無法確認的記憶,也是她之后一生的追求。

殘酷的生活曾不斷錘擊著年幼的瑪利亞姆,直到她進入最后一個寄養家庭。在第五對寄養父母維杰(Vijay)和佛羅茲(Ferooz)家中,瑪利亞姆感受到與之前不同的關注和包容。作為回報,她開始為家中做一些繁雜的家務以證明自己的價值,這種微小的價值自證也勾畫出了她之后的工作軌跡。在維杰家里,瑪利亞姆雖得到了短暫的安定但好景不長,原有的家庭秩序被突然出現的表哥打破。于瑪利亞姆而言,表哥擁有著超越自己的血緣關系,原生家庭認同必然壓制了養父母對自己的愛。表哥先是借住在家中沙發上,后以學習的借口侵占了瑪利亞姆的房間,且逐漸變本加厲,開始猥褻并污蔑瑪利亞姆?;裟吞卣J為,“這種形式的肉體傷害的特殊之處在于……它們所引起的并非純粹是肉體的痛苦,而是一種與在他人淫威之下感到的孤獨無助、無法自衛相聯系的痛苦,以致個人在現實中感到失去了自我”(霍耐特,2005:141)。表哥從空間到身體再到言語上的侵犯,讓瑪利亞姆在這個家庭中徹底成為沉默的一份子,生活和個人身份認同重新陷入一片混亂。所以她再次逃離,重新走上尋找個人價值、獲得身份認同的長路。

家庭中的女兒漢娜和兒子賈馬爾則是生活在西方社會的流散家庭第二代代表,“移民后代會通過調整自己的身份認同,使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避免遭受歧視造成的心理落差。影響移民身份認同的因素包括家庭、學校教育、居住環境等”(李蔓莉,2018:102)。出生在英國卻缺失民族與國家認同感的安娜和賈馬爾必須面對父母的沉默,應付父母對英國文化的過度反應。他們以個人經驗敘述著邊緣化的生活,展示出不同的個人態度。

安娜是英國社會中的“偽裝者”。大部分時間她不斷地借用“英國身份”來掩飾自己最初的“非洲身份”。即“將自尊作為中介變量。即通過標榜自己‘當地人’的身份,可獲得較高的自尊,以回避移入國居民對于外族的隔離和排斥”(李蔓莉,2018:102)。在母親瑪利亞姆眼中,安娜“好像在故意把自己從一個她不喜歡的人身上改造出來”(31)。她將自己的名字從漢娜改為“Anna”,因為這讓她聽起來更貼近英國,她的聲音、眼神和穿著方式都在不斷變化,她“放棄了一種聲音而采用了另一種聲音”(31)。安娜的努力本質上是為了獲得后致的群體資格,使困擾已久的“非洲身份”龜縮到心靈深處?;钴S于社會活動的安娜開始重構與個人發展平行的社會認同,她享受著英國身份帶給來的自信和自由。但這種裝扮嚴實的英國身份在遇到本土白人審視和質疑時陷入完全被動的境地。在英國人眼里,安娜仍是貼著標簽的流散移民,是來自非洲的女性,她的個人展示只是流于俗套的文化模仿。安娜的認同危機猶如伊各尼·巴雷特(Igoni Barrett)在《黑腚》(Blackass, 2015)描寫的主人公黑人弗洛。他一覺醒來后成為了白人,只剩下黑色的屁股不斷提醒自己的黑人身份。黑與白,種族與權利的沖突使安娜在夾縫中感到極為痛苦,“他們(父母)沒有找到另一個合適的地方讓我們生活。不是因為其他地方沒有殘酷和謊言,而是為了擺脫這么多丟人現眼的偽裝。我們不用再假裝自己和那些自視甚高的人沒什么不同”(46)。對于安娜,英國是她出生與生長的地方,但她帶有的原生特性使她被納入了相關的地域群體,被迫接受他人的審視。她不得不借用偽裝的身份發聲,這種生活狀態使她的表面和內心陷入深深的拉扯。

兒子賈馬爾在家中學歷最高,亦是歐洲生活與身份的“適應者”。他進修博士學位,將研究重點放流散者群體。這種學習過程表面上使賈馬爾一定程度上擺脫了父輩身份問題的陰影。他坦然承認自己的復雜身份,學會跳脫出個人的束縛思考其它社會事件。面對家人,賈馬爾成為父母生活歷史經驗的聆聽者,以獨有的個人姿態反思和勾勒著這一群體的未來;面對其他黑人流散者,賈馬爾會下意識施以個人同情。但于他自己而言,賈馬爾與非洲本土的距離似乎通過書面和研究愈發遙遠。對于模糊的家鄉,賈馬爾不斷徘徊在“流散”本質之外。雖無嚴重的個人身份認知焦慮,但人文學者的身份不斷催促著他重尋失落的非洲身份,構建起跨民族、跨文化的雙文化身份認同。

故事中四人面臨不同類型的身份認同危機。父輩懷念自己的童年、家人和故土,即“流散者在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間的張力下流離、徘徊、焦灼、無望,既有對新世界的向往,又有對故鄉的留戀”(朱振武、袁俊卿,2019:155)。逃離的選擇將第一代移民帶到全新環境,給他們之后的歲月帶來了生活與情感上的復雜交錯。而第二代流散移民面對父母的身份困境和獨有的沉默陷入新的迷惘和困惑。他們在異邦或是新的故鄉,以何種姿態面對新的文化,如何解構并重構個人身份,如何在家庭中保持微妙的平衡,是《最后的禮物》所探尋的根本。

3.認同困境下的家庭失衡與身份重構

文本中四位主角就像四個不合適的楔子,處于一個名為家庭的小型木器中。古爾納將他們收束于一起,展示出身份認同困境者在相同文化集體中的相處矛盾。前期他們相互忍耐磨合,每個人的隱瞞和有限的交流一定程度避免了家庭內沖突,使這個家庭卡進微妙但穩定的生活軌道?!蹲詈蟮亩Y物》關注了四人的生活互動與心靈動態體驗,也挖掘出個體面臨個人認同困難時如何維持文化群體中短暫的穩定。古爾納將其歸為兩個原因:長輩無意識美化回憶;對后輩選擇性講述。

《最后的禮物》依托阿巴斯與瑪利亞姆的回想和敘述大量展示了他們的往昔生活,并揭示出他們身份認同危機的最主要原因。“由于其本國或本民族的文化根基難以動搖,他們又很難與自己所定居并生活在其中的民族國家的文化和社會習俗相融合,因而不得不在痛苦之余把那些埋藏在心靈深處的記憶召喚出來,使之游離于作品的字里行間”(王寧,2006:174)。因而在阿巴斯患病的前期,瑪利亞姆常會想起過去,“他回頭看了看她,又看了看,笑了。這讓她感覺很好”(14)?,斃麃喣纺X海中飛旋起的回憶只有他們在??巳仡A言般的相遇、小玩笑和最后逃離的約定“Yallah(走吧),讓我們離開這里”(18)。回憶時她無意識隱藏了年幼時生活的一片混亂,而只用“生活變得艱難了”(14)指代了一切。面對尖銳的身份認同問題,阿巴斯和瑪利亞姆借過去獲得心靈治愈,當下生活的不適本質被回憶和曾經沖動的愛情渲染上朦朧的幸福。

除了回想往昔,阿巴斯和瑪利亞姆面對子女的詢問一致采用了選擇性講述,即敘述中的“扣留信息”。對于書中兒女和讀者,阿巴斯和瑪利亞姆是典型的不可靠敘述者,他們只選取浪漫離奇故事告訴孩子,隱瞞痛苦換取平日的幸福和平靜。關于出逃的原因,孩子們只獲知“維杰和佛羅茲并不喜歡他(阿巴斯),所以他們逃走了”(27)?!癥allah(走吧),讓我們離開這里,這是他所說的話。這就是他們的愛情故事”(27)。在瑪利亞姆的隱藏下,這次私奔成了年輕人為愛沖動的正當選擇。阿巴斯平日則有意回避個人話題,選擇和孩子們講述不同的童話和節日慶典。在他的描繪中,他作為冒險的主人公總是可以從大象、鯊魚或鬣狗的威脅下逃生。講述節日時,阿巴斯描述的往往也是家人團聚,歡聲笑語。在賈馬爾看來,阿巴斯“有一些時間里毫無防備,仿佛在遐想中說話”(43)。這些口述故事里,所有結局都完滿幸福。

父母訴說的故事充斥著純潔、虛幻和美好,使孩子忽視了阿巴斯緘口不言的黑暗過去。而父母的選擇性敘述實質是對個人身份危機的下意識回避。阿巴斯不提過往出逃的經歷,遮蓋英國生活的錯位;瑪利亞姆美化幼年的生活體驗,隱瞞個人價值被打壓的過程。亨利·詹姆斯提出:“小說中的一切敘述細節必須通過這個‘意識中心’人物思想的過濾,而這種過濾行為本身能更好地揭示這個人物的心靈”(趙毅衡,2013:127)。這種選擇性講述使他們的創傷更赤裸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在重述中,昔日的行為得到新的闡釋,記憶得到更合理的安置。家庭痛苦的內核被日?,嵥檠蜎],個人矛盾退居到心靈深處,以此獲得家庭中痛苦與幸福的平衡。

父母選擇性的敘述和父親長久的回避讓安娜和賈馬爾屢次感受到個人回憶的“被剝奪感”。對于第二代流散者,誕生的創傷、先賦的社會群體分類已經明示著成長時可能遭受的挫折。在異國,家庭是幫助流散二代構建個人身份的基本途徑。想要完成二代移民的個人身份重構,需要先完成對原生身份的解構。但安娜與賈馬爾在成長過程中從未擁有對遙遠故鄉的知情權。對于個人身份認知的殘缺導致在此基礎上搭建的新身份總是搖搖欲墜,難以融合當代社會。阿巴斯病倒后短暫失去了語言能力。賈馬爾與安娜第一次面對父親再也無法訴說的恐懼。當生活缺少了故事性的掩蓋,前期建立的微妙平衡逐漸坍塌。突如其來的家庭危機與精神困境促使家庭中的四人不得不正視之前生活中的種種漏洞和混亂的敘述。古爾納在文本中呈現了四人不同的求索,描繪出群體間的個體互動以及對個人身份的和解與重構。

疾病使阿巴斯從主動沉默轉向了無法發聲的狀態。他于病榻上不斷回想過去,陷入低沉的自我反思中。長時間的緘默和恢復緩慢的身體狀態讓阿巴斯敘述的沖動日益增長?!霸诶杳髑暗哪菐讉€小時里,當世界在他周圍寂靜無聲時,他躺在床上,感覺到身體的內部正在腐爛。他用手撫摸著支撐著一切的骨骼,想著有一天它很快就會坍塌在他體內融化的腐爛中?!?126)最終在黑暗里,阿巴斯艱難地開口和瑪利亞姆述說了故鄉和逃離的婚姻?!坝洃浭侨祟惤嫴⒋_立自我身份的重要手段”(尚必武,2011:87),長久以來,阿巴斯第一次將個人經驗轉變為語言敘述,在藥物、疾病的混亂之中,他用冷靜的語言展示了隱藏已久的個人記憶,同樣在這種敘述中回顧了在異國文化中被擠壓和侵犯的個人身份,與自己達成了無奈的和解。

阿巴斯的回憶與自述強烈地刺激了妻子瑪利亞姆。在不斷地糾結和反復中,瑪利亞姆決定按照“將苦難常態化”的個人準則,向子女述說了自己在寄養家庭中被打壓和猥褻的時日?,斃麃喣氛J為,面對苦難,語言和信息的交換“可以把她的震驚降到更為普通的程度,把所發生的事情納入熟悉的劇情”?!八犎∷笥褌兊闹v述,她們之間把悲劇變成了可以容忍的事情。把她們所描述的不幸歸咎與醫生,命運甚至是不幸本身”(12)?,斃麃喣穼搨臄⑹?,“可以建立敘事、自我和身份之間的聯系,并有助于受創者在社會環境中形成對自我和身份的認識”(曾艷鈺,2014:10)。這意味著瑪利亞姆在內心中選擇不再與過去的苦痛做無意義的斗爭。苦難的吐露促使她拔去了記憶中的銳刺,得以重構個人身份認同?,斃麃喣纷兊酶鼮樘拐\。她剪發,從醫院辭職,來到難民中心工作。她的改變得到了丈夫和兒女的支持,她在家人的認同中尋得了新的情感自洽?!氨M管古爾納文本中的人物經常面臨著不對稱的定位,但當個體角色通過融洽、同理心或愛的體驗認識到他們彼此之間的聯系,自由的時刻就會出現在古爾納的文本中”(Steiner, 2010:128)。在家庭的互動和個人的發展中,瑪利亞姆跳脫出悲劇的桎梏,開始更為主動地尋找個人價值。

父母的訴說在本質上為這個本身死水一潭的家庭帶來了集體的精神解脫。安娜逐漸意識到她前期的偽飾并沒有在白人男友家庭中獲得“認同”。隨著男友尼克在工作上的成功,他的本土優越感愈發顯現。尼克開始無意識默認自己掌握了更大的話語權力。兩人交談時他多次打斷安娜的敘述,也不再對自己的言論加以解釋。霍耐特將強暴、權利剝奪和侮辱列為蔑視的三中類型,對于殖民者而言,“我們所辨別的三種蔑視中的其中兩種形式就深深根植于歷史發展過程當中”,且“這種蔑視經驗也不可能簡單地隨著歷史時間或文化構架而發生變化”(霍耐特,2005:142)。男友家庭對于安娜的蔑視促使她的“反應性民族認同”(reactive ethnicity) 被激發,她的非洲身份隨著歐洲身份的退讓逐漸顯現出來,即“當移民在移入社會里受到歧視的時候,因為感受到威脅與排擠,反而會加強對原有種族身份的認同”(韓曉燕、田曉麗,2016:176)。男友最后的越軌行為促使安娜與自己的雙重身份真正和解?!岸藲q,一個美好的年紀,她的生活再次開始了,她應該感到充滿活力和希望?!?237)作為“適應者”的賈馬爾也開始嘗試自己觸摸歷史,觸摸自己最初的身份。他加入了大學中的伊斯蘭閱讀社團,彌補對個人信仰了解甚少的局限?!?·11”事件后,宗教與種族的沖突和平衡問題被放大橫置在每個人面前。社會和生活兩線體驗的交叉,使賈馬爾一面處于民族群體和外部世界的沖突,一面在生活中更加貼近流散人群,傾聽他們的聲音。鄰居敘述的平行記憶、家庭塵封記憶解鎖都使賈馬爾更加理解流散的本質。

生活的混亂在阿巴斯去世后得到了平息,家園和生活中真相的剝離讓留下的人重新審視生活。故事從疾病和沉默開始,以和解和團圓結束。阿巴斯用回憶作為引子引導剩下的三個楔子回到了自己合適的凹槽:瑪利亞姆與舊日的養父母家庭團圓,在愛與當下幸福中確證個人的主體性;安娜在與家人和情人的拉扯中脫下身份面具,擁抱自我;賈馬爾建構起與英國身份平行的非洲身份,與流散群體更加貼近。在古爾納長期的創作里,他書寫創傷均是嘗試為不同人物的身份認同危機探索合適的自我和解道路。從《朝圣者之路》中達烏德踏入教堂的選擇,到《絕妙的沉默》中逐漸顯露的個人聲音,再到《最后的禮物》中家庭對苦難的接納,對自我的解碼。小說中四人通過個人嘗試與互動使名為家庭的文化群體漸歸平衡,“關系性身份”取代了“根源性身份”,流散者在異國重構了自我身份認同。

4.文化群體的普遍困境與共同出路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提出,古爾納“毫不妥協且充滿同理心地深入探索著殖民主義的影響,關心著那些夾雜在文化和地緣鴻溝中的難民的命運”。②他不僅書寫個人,更關注群體中人物的相互影響與動態發展,并以俯瞰的形式概括整個群體的普遍性身份認同危機?!肮艩柤{的后殖民立場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一種彰顯非洲本位的世界主義立場”(石平萍,2021:108)。這種書寫特點扎根于古爾納作為流散移民者的個人經驗。1963年,桑給巴爾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但緊隨而來的是阿比德·卡魯米總統對于國內阿拉伯裔的迫害與屠殺。古爾納作為阿拉伯裔受害者不得不以難民身份逃往英國。青年時期的流散經歷使他長期對難民和移民群體抱有高度關注。古爾納在作品中往往以小見大,用某個行動的開始、某個地點的轉換展示主人公面對新社會環境時的個人選擇,并借隱喻將主人公作為某個群體的代表,挖掘其身份認同發展?!蹲詈蟮亩Y物》中,古爾納將移民者的遷移縮小至“搬家”的行為里,通過小范圍地理位置的變換,描繪“家庭”這一文化群體中人物的心理發展。第二章《搬遷》(“moving”)里古爾納展示了阿巴斯夫婦、賈馬爾和安娜三次搬家的場景,每次搬家的過程都昭示著人物在異國空間的走向。四位角色的搬家行為勾畫出在“家庭”文化共同體中,不同成員面對異邦文化時的普遍性矛盾。古爾納以家庭為出發點,輻射了整個后殖民時代中擁有平行經驗的文化共同體,他還以高度的知識分子自覺,為這些邊緣人物群體與自我身份和解提出了自己的想象。

阿巴斯夫婦搬家是出于家庭需求,正如他們不得不逃離故鄉。搬家時,阿巴斯提出“應該租一輛手推車,從租來的公寓帶著他們僅有的幾件東西走走”(83)。而進入新空間時,他對房屋做出了一系列主動改變,從修繕到種植再到建造,“他裱糊墻紙,重新鋪好浴室的瓷磚,把需要修理的地方都修好了”,“他成了一個不知疲倦的園丁,種了蔬菜、花和一棵李子樹……”(83)。下意識攜帶舊物、對新空間無意識改造都彰顯著阿巴斯作為流散者始終是攜帶著最初身份面對社會。當下,眾多移民面臨著相似的“阿巴斯困境”。南非作家艾捷凱爾·姆赫雷雷(Ezekiel Mphahlele)袒露,輾轉于不同國家之間,卻從未有過在家之感。面對流動的異國文化,阿巴斯這類流散者生存矛盾的本質是個人經歷的創傷與對異國文化的抗拒。他們以回避為抗爭,從邊緣化逐漸淪為他者。而且他們長期堅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主動將生活環境改造成適合生存的舒適區。這類西方文化的“他者”通過回憶和舊物為自己建立起一個與家鄉平行的空間,以取得精神的慰藉和生活平衡。同時,他們自認為流落在異邦陌生的荒原,不斷放大自己的文化不適感,強硬拒斥西方文化與價值觀念,成為文化與思想的保守主義者。瑪利亞姆在前期搬家時幾乎未能體現能動性,展示出強烈的依附特質。她雖不屬于難民群體,但她的種族、階級、個人經歷逼迫她長期居于邊緣。與瑪利亞姆經驗相似的女性群體長期囿于充滿創傷的回憶,難以建構個人身份認同。雖然在文本中,瑪利亞姆終獲兒女和丈夫給予她的“身份承認”,得到了真正的精神解脫;但在現實社會,處于種族、階級、文化間隙的女性依舊面臨著難以發聲的困境。她們背負生活的多重壓力,在他者話語下徘徊尋覓建立自我身份認同。

家庭中的第二代流散者接受著歐洲國家教育,但家庭對歐洲社會的拒斥和社會環境的不友好促使他們不斷審視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進而產生焦慮、抗拒、自卑等無所歸依的情感。他們的困境如作家奈保爾(V. S. Naipaul)所言,“我們被剝奪了很多東西。我們沒有背景,沒有過去。對我們許多人來說,過去已在祖父母那一代結束了,除此之外就是一片空白。倘若你能從天空俯瞰我們,會看到我們居住在大海和叢林間狹小的房屋里;那就是我們的真實寫照,我們被移送到那個地方。我們就只是在那里,飄浮著”(qtd.in King,1994)。古爾納借安娜和賈馬爾兩人的搬家特點和不同的生活軌跡,展示了第二代流散群體重建個人身份認同的艱難歷程。

女兒安娜是陷于解構與重構身份矛盾的代表。搬家時她選擇保留部分舊物、接納部分新物以獲得個人平衡。搬動自己的物品時,她往往會發現其中有些受到損壞,或是一株植物,或是一把舊椅子。舊物的損壞暗示著安娜最初的非洲身份在數次移動中逐漸被新空間侵占。最后一次搬家時安娜為了尼克而放棄了職業。他們這次搬家有專業機構幫助,但安娜心中想的是,“當人們完全可以自己搬的時候,卻讓他們(搬家公司)在自己的東西周圍忙忙碌碌,這很令人沮喪”,“為什么他們要搬所有東西呢?拿那張破床有什么用?”(75)在此之前,安娜對生活和情感擁有個人選擇權。通過表面事物的掩蓋,安娜一直將自己設定在“英國主人”的身份中,但本質上安娜總是無意識流露出自己的“他者”特征。面對歐洲文化和社會的強勢話語,安娜最終背道而行。對于流散二代而言,“一個文化范疇內的個體或群體往往有著天然的文化歸屬感與文化認同,盡管受到外來文化影響,但是文化的主體性認同是不變的”(朱振武、袁俊卿,2019:143)。長期的生活共同體奠定了她們內心對非洲主體文化認同的趨向。另一方面,在整體社會環境中,“當社會認同令人不滿的時候,個體會力圖離開其所屬群體”(王瑩,2008:52)。在古爾納筆下,類似安娜這樣的文化“夾心人”在種族、階級和多樣的社會矛盾里飽受創傷,最后依靠個人覺醒完成對身份的重構。這些女性形象還映射出當代一部分邊緣女性、流散女性的心靈探索與個人調整?,斃麃喣穼^去的探尋和安娜對自我身份認識的重構都寄托了作者對邊緣女性尋找個人幸福的強烈期盼。

賈馬爾是兩代人中最具“英國特征”的人物。他搬入公寓時整潔有序,沒有攜帶自己的任何家具,一切都由房東準備就緒,表現出對新空間完全接納。在新公寓中他與不同人種和諧相處。前期賈馬爾曾認為流散者搬家是“毀滅和失敗的時刻,是一個無法再避免的失敗,是一個絕望的逃亡,是每況愈下。從家到無家可歸,從公民到難民,從可以忍受甚至滿足的生活到卑劣的恐怖”(73)。但賈馬爾當下的居住空間并不如他所言,他的個人經驗也不再與流散者的經驗重合。在他的眼里,搬家后所有植物是亮色并帶有活力,他與新空間的有序融合展示出一部分流散者對他鄉的接納與個人的同化。賈馬爾通過教育與社會活動逐步成長,可以使讀者窺見一部分流散者如何成為新國家中文化共同體的成員。類似賈馬爾這樣的流散群體將他國的社會文化、語言都逐漸內化為個人的表達方式,導致“其結果,不存在凝固的文化實體”(方文,2008:101)。這類人最后取得了雙文化或多文化的心智,他們對于不同文化展示出高度包容態度,并可以進行一定的文化框架轉換。憑借個人對社會的接納與適應,“賈馬爾們”更為坦誠面對個人經歷與文化沖突,亦能更輕松完成對個人身份認同的重構。這位年輕的知識分子形象一定程度也是古爾納個人經驗的言說者。

不同身份人物搬家時的行為昭示著當下非洲流散者和第二代流散個體面對新社會,新文化時的差異態度。文中四人雖為一個完整的家庭群體,但所面對身份認同問題并非完全復寫和重合。古爾納為讀者揭示了流散群體面對的社會知識體系具有不連貫與不平行特征。他們受到多種動態社會力量的影響,在不同文化環境中施以個人努力以面對身份認同問題。古爾納以個人流散經驗為基礎,敏銳關注并書寫了以家庭為單位的文化群體中既存在差異又具有共通性質的經歷,使文本逐漸從“一家之言”上升至整個后殖民流散文化共同體。

5.結語

“身份認同問題猶如蟬蛻之變,歷久而彌新”(陶家俊,2004:44)。古爾納的個人生活經歷使他傾向書寫“歸屬、斷裂、錯位”(Mohan & Datta, 2019:4),“深入探究了那些不太走運的移民的經歷,他們由于經濟、政治或情感原因移民,但卻未能達到自己和家人對自己的期望”(Hand, 2012:39)。在《最后的禮物》中,古爾納勾畫的四位邊緣人時刻處于不同文化力量的動態交流下,展示出文化夾縫下的張力。古爾納不僅讓人物走向“尋根”的結局,更重要的是書寫出其身份重構的過程,探尋他們的生活走向與心靈救贖,為流散者個體在重建身份認同做出了樂觀的嘗試。

面對后殖民時代的失聲群體,古爾納更將個人的關注點擴展至不同文化共同體中人民的身份認同困境。他發展了石黑一雄關于“國際主義寫作”的嘗試,文中“包含了對于世界上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都具有重要意義的生活景象”(石黑一雄,2013:608)。古爾納的書寫流散不僅局限于非洲人民,也將社會中固執的、失聲的、混亂的“他者”放置在整個人類文化共同體下展開思考,去描繪更廣闊的世界,“他的根狀敘事聯系使讀者得以認同不同事物,以發現共同的人性”(Steiner, 2010:134),進而探尋當下被異化者身份認同的共同出路。古爾納亦展示了文學創作者對美好未來的期盼。“最后的禮物”不只是阿巴斯在病后為家庭帶去的最后引導,更是古爾納為后殖民流散文化共同體帶去的一份滿懷希望的禮物。

注釋:

①引文出自Abdulrazak Gurnah,TheLastGift, London: Bloomsbury, 2011. 以下出自該著引文僅標明頁碼,不再一一注明。

②參見諾貝爾獎官方網頁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literature/2021/gurnah/facts/[2022-01-10]。

猜你喜歡
生活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誰遠誰近?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特別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無厘頭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水煮生活樂趣十足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91热爆在线| 综合亚洲网| 亚洲综合18p|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中文字幕在线观|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无码人中文字幕|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午夜欧美在线| 看国产一级毛片|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网址|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婷婷丁香| 日韩二区三区无| 亚洲无线观看|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啪啪| 高清国产在线|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欧美第二区| 欧美日韩导航|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草性视频|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色天天综合|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二区三区|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亚洲bt欧美bt精品| 久久香蕉国产线| 国产美女叼嘿视频免费看|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欧美第一页在线|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久久免费成人|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91青青在线视频|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热九九精品|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