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瓊, 劉穎沙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課程思政是目前教育改革的熱點,也是落實教育部以立德樹人為教育根本任務的具體措施,將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專業教學內容中,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高度融合[1]。“食品微生物及檢測”課程是高職院校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專業的專業平臺課,在一年級下學期開設。一方面,該課程將微生物知識與食品生產相結合,對微生物的認識過程包含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也包含人們在利用和控制微生物的過程中,體現出的愛國情懷、科學精神等思政觀;另一方面,該課程將食品安全和微生物檢測結合起來,體現食品安全責任。因此,進行課程思政實踐,能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本文從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和目標、案例與對應知識點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及教學效果與反思等方面進行探討。
“食品微生物及檢測”課程圍繞高職院校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專業建設,將思政內容適當適量融入課程,達到“德融課程,鹽溶于湯”的效果[1]。通過充分挖掘提煉蘊含在“食品微生物及檢測”課程知識體系中的思政元素,著重將民族自信、辯證思維、環境保護、學術誠信、創新思維等理念融入教學過程,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2-4]。
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微生物學的發展簡史,掌握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術,具備正確解讀食品微生物檢驗標準的能力,能夠完成常見食品微生物檢驗指標的檢驗任務和結果報告。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實施,培養學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生物安全、辯證思維、食品安全責任等思政素質[5]。
“食品微生物及檢測”課程內容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許多知識點和技能點具有德育的潛力和價值。搜集食品微生物檢測領域知名科學家的事跡、微生物污染食品引起的社會熱點問題,并將這些思政案例融入課程教學中,從而培養學生強烈的食品安全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進而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愛國主義情懷[6-7]。課程設計思政內容與專業內容銜接點如表1 所示。

表1 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融入點對照Tab. 1 Correspondence between course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points of course
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和育人成效非常關鍵。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自然融入思政元素[8]。
3.1.1 理實一體、線上線下混合教學
基于高職學生的認知特點,采取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體現“做中學,學中做”的高職教學特色;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專業課教學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9]。
借助本課程的優幕課平臺討論區,教師發布討論話題:查找資料,談談還有哪些中國古代利用微生物制造和保存食品的實例,以及近代我國微生物學者對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作出的貢獻。使學生在進一步學習食品微生物發展簡史的同時,了解在課堂上未提及的中國古代文明,以及中國科學家的開拓創新精神和愛國報國情懷。課程平臺組織線上測試,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測試題中,檢驗學生對相關思政元素的理解程度,提高學生在專業課學習過程中對課程思政的參與度。
以檢測項目為導向的開放性實驗設計課后作業作為課程思政的良好載體,學生查找資料,制定檢驗方案,對身邊的食品進行微生物檢測,通過此項訓練,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食安責任,進一步增強治學嚴謹的科學精神[10]。
3.1.2 角色扮演教學方法
在綜合實驗部分,以實驗小組的形式開展綜合實訓,小組成員集體討論和設計食品微生物檢驗方案,教師引導學生完善方案設計,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團隊協作能力[11]。通過角色扮演法讓學生以檢驗員的身份完成檢測項目,按照事先制訂的檢驗方案有條不紊地進行檢測,培養無菌操作的意識同時,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檢驗結果記錄和匯報時,學生從實際出發,通過規范填寫檢驗報告單、整理實驗器材等,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
3.1.3 結合課程特點
課前幾分鐘講思政,通過課前精心選取思政素材,教師圍繞思政主題,進行精短演講,主題包括食品安全新聞案例、行業熱點話題、名人事跡、食品微生物檢測新技術等。課中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專業知識傳授中,如從專業知識中衍生出普適的哲學道理和為人處世之道。從微生物適應性強的特點引伸出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道理,培養學生具備社會競爭憂患意識。課后“第2 課堂”顯思政,通過開放實驗室、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方式,使學生進行課后探索創新,培養其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5-7]。
教學評價具有引領學生學習的作用,它是教育教學的指揮棒[8]。將思政元素納入“食品微生物及檢測”課程考核中,過程性考核(占60%)與結果性考核(占40%)相結合,課程思政考核融入全過程。過程考核包括線上考核(占30%)和線下考核(占30%)。線上考核包括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情況、在線測試、課堂討論等,思政考核點包括思辨能力、法律意識等,設定評分標準,分項打分,由線上平臺提供統計數據。線下考核則包括學生學習態度、食品微生物檢驗方案設計能力、實驗操作能力,思政考核點包括工匠精神、團隊協作能力,實驗報告的嚴謹規范度等。結果考核以期末試卷呈現(占40%),在不同題型中融入思政元素,如某食品生產企業生產的食品檢出大腸菌群超標,進行低價銷售,試述可能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和解決措施。多元化和動態化的考核體系,使學生端正了學習態度,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相結合,深化了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3.3.1 創新教學方法
鼓勵學生結合食品微生物檢驗知識和技能、當前食品安全熱點問題,通過分組討論、查閱文獻、咨詢教師等方式自主擬定食品微生物檢驗內容、設計檢驗方案并完成檢驗任務[10-11]。每個實驗小組的檢驗內容和結果均不相同,避免出現實驗報告抄襲現象,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實現自主探究、誠實守信等價值引領。
3.3.2 全過程、多元化評價
對學生學習成效評價體系中,充分考慮思政元素在考核指標中所占比例。理實一體、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過程,均有思政考核點;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中,均體現思政元素考核。
3.3.3 教、賽、德“3 位一體”的實踐教學
“食品微生物及檢測”課程實操訓練,要求學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能,為勝任檢驗員崗位工作奠定基礎。對于檢驗能力的訓練,僅通過有限的課堂實訓是很難達到熟練掌握,需要反復練習才能掌握操作要領。通過“第2 課堂”,實行“立足實驗教學→面向企業實訓→培養創新能力→塑造優良品格”的進階型實驗實訓教學模式,促進課堂教學、技能競賽、企業實訓、思政教育有效銜接,將課堂所學專業知識延伸到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大賽和企業實訓中,使課程思政從課堂走進課后訓練,實現全程育人[5-8]。
4.1.1 學生課程思政意識顯著增強
“食品微生物及檢測”課程思政在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專業實施,從2020 級開始,通過2 年課程思政的實施,學生的職業道德、科學精神、人文素質等各方面得到了顯著提高。問卷調查結果表明,78%的學生認為課程思政元素植入課堂對自己產生了積極的影響;75%的學生認為思政教學的實施提高了食品微生物及檢測專業知識的學習效果。在對課程思政教學滿意度評價中,19.5%的學生認為非常滿意,75%的學生認為基本滿意,僅5.5%的學生認為不太滿意。調查數據表明,該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實施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了同時提升專業知識和思政素質的教學目的。
4.1.2 學生課程綜合成績穩步提升
課程思政的效果要通過對學生考核后的成績來體現。2020 和2021 級該課程綜合成績如圖1 所示。2020 級學生的成績主要集中在60~70 分;2021 級則集中在70~80 分。隨著課程思政教學的推進,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有了較大提升,綜合成績顯著提高。“食品微生物及檢測”課程思政的實施,促進了教學效果的提升,課程思政各教學環節設計合理。

圖1 2020、2021 級學生課程成績分布Fig. 1 Distribution of course scores of students in 2020 and 2021
回顧兩年來“食品微生物及檢測”課程思政建設,通過挖掘思政元素、設計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優化考核方式,使學生學習態度逐步端正,學習目的更加明確。課程思政的實施,使學生進一步增強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動力,最終促進了學習效果的明顯提升。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懷、職業道德等思政品質,實現了“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統一[3-5]。然而,課程思政是一個長期性、持續性建設的過程,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需要不斷總結與完善,該課程思政需從以下3 個方面改進。
(1)思政資源方面,繼續深入挖掘典型性、時代性和代表性的思政案例,并及時更新網絡課程中的思政討論話題和案例庫,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和推廣。
(2)教學方法應用方面,進一步探索多元化的課程思政教學策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繼續挖掘學生潛能,提升其個性化發展和職業技能。
(3)課程思政考核評價方面,繼續優化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將信息化手段引入評價體系中,實現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客觀、科學、合理評價。
從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和目標、案例與對應知識點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教學效果與反思4 個方面介紹了高職院?!笆称肺⑸锛皺z測”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課程思政的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體現為學生課程思政意識顯著增強,課程綜合成績穩步提升。在今后的課程思政建設和應用中需要繼續豐富思政資源,應用多種教學方法,進一步優化課程思政考核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