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裕臻 李常慶

【摘要】作為我國文學史上的重要門類,狹邪小說產(chǎn)生于清末新舊交替的動蕩時期,它的出現(xiàn)昭示著青樓文學傳統(tǒng)的終結(jié),也標志著小說出版向市場化的演進。在文學機制市場化歷程中,印刷資本主義的介入促使狹邪小說進入商品流通領(lǐng)域,并受制于商業(yè)文化的運作機制。縱觀狹邪小說的出版路徑,連載于刊的出版模式旨在拓寬讀者面向,營銷層面則采用廣告宣傳、折價促銷、書報網(wǎng)絡構(gòu)建等策略。晚清出版者有意識地對小說市場把控與開拓,無不體現(xiàn)出以讀者為本位的市場觀念,最終助益大眾出版市場悄然成型。
【關(guān)鍵詞】狹邪小說 出版策略 市場化
【中圖分類號】G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2)1-104-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1.016
狹邪小說①曾由魯迅定名,[1](180)指涉清代咸豐年間逐漸流行起來、以娼妓與優(yōu)伶故事為題材的長篇小說。[2]
作為晚清文學的重要門類,其“上承中國古代‘世情’‘人情’小說的傳統(tǒng),下啟民初言情小說和社會小說的勃興”,[3](1)既承繼了六朝以來青樓文學傳統(tǒng)的余脈,[4]亦孕育了民國初年“倡門小說”與鴛鴦蝴蝶派的誕生。學界對晚清狹邪小說的研究,多從文學層面加以探討,如湯哲聲從文本分析視角論述海派狹邪小說的生成與衰亡,[5]欒梅健則對“溢惡型”狹邪小說的歷史價值及現(xiàn)代性起源加以論述,[6]但未從出版視角梳理其版本數(shù)量、出版路徑,因此尚存一定研究空間。
明清時期小說出版的商業(yè)化傾向已初現(xiàn)端倪,近代隨著印刷術(shù)的迭代及報刊之問世,文學的市場化得以飛速發(fā)展。文學傳播渠道及創(chuàng)作意圖之變化,帶來了從作者、讀者到文學創(chuàng)作的全方位革新。由此可見,近代文學的重要特點即文學傳播機制的市場化。[7]在文學機制市場化歷程中,出版也朝著迎合讀者趣味、拓寬銷路的商業(yè)化道路邁進,狹邪小說成為彼時深受市民階層歡迎的小說類別,令人不得不重新思考:狹邪小說的出版何以成為可能?其出版基礎有哪些?出版者遵循何種發(fā)行策略與傳播路徑?出版后對小說市場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對如今出版市場有何參照意義?本文試圖從出版學視角解答上述疑問,梳理狹邪小說出版歷程,歸納其出版策略,揭示于今而言的時代價值與出版意義。
一、出版概況
曾有學者談及狹邪小說數(shù)量,“從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第一部狹邪小說刊本《風月夢》的出現(xiàn)至清朝末年50多年的時間里,狹邪小說就有40余部長篇”,[3](1)但并未整理具體書目。繼查閱《晚清小說目錄》《中國古代小說總目》《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晚清戲曲小說目》《晚清營業(yè)書目》《上海研究資料》等目錄資料,通過初步考證可知:晚清狹邪小說共計72部,章回體小說共64部,筆記體與傳奇體分別為6部、2部,圖1即晚清時期狹邪小說初版數(shù)量統(tǒng)計,未考證年代的不在其列。
從出版歷程來看,據(jù)版本數(shù)量劃分為三階段:1840年至1899年為萌芽期,1900年至1909年為發(fā)軔期,1910年至1911年則為衰亡期。萌芽期僅出版狹邪小說14部,從“溢美型”向“近真型”過渡。早期狹邪小說承襲了才子佳人小說內(nèi)蘊,隨處充溢浪漫抒情的基調(diào),如邗上蒙人《風月夢》、陳森《品花寶鑒》等“溢美型”狹邪小說,而韓邦慶《海上花列傳》一改過去寫作路數(shù),以“平淡而近自然”[1](189)的寫實筆法還原滬上書寓的歡場百態(tài),成為“近真型”狹邪小說代表及海派狹邪小說之開端。發(fā)軔期出版狹邪小說27部,寫作筆法從“近真型”向“溢惡型”轉(zhuǎn)變,一批以揭露妓院惡行及官場腐朽黑幕為主旨的狹邪小說開始涌現(xiàn),尤以孫家振《海上繁華夢》、張春帆《九尾龜》為代表。衰亡期僅2年,卻出版狹邪小說21部,基本延續(xù)“溢惡型”敘述風格,在書名上昭示仿作痕跡,如陸士諤《十尾龜》、冷鏡山房《多寶龜》等。盡管數(shù)量上呈現(xiàn)突增態(tài)勢,但質(zhì)量上有跟風之嫌,少有流傳后世的經(jīng)典作品。
版本形制方面,晚清狹邪小說遵循清代通用的書刊形態(tài):外殼采用四盒函套形式,除書籍前后切口外均以紙板書套包裹,舌板上多壓印貼有書名題簽的面板,開啟處附有別帶與別子。書籍冊頁采用線裝裝訂,以線條的回環(huán)縫固定內(nèi)頁,書皮多為軟紙;內(nèi)頁結(jié)構(gòu)涵蓋書牌、序言、目錄、正文等要素,偶有題詞、評語等附加內(nèi)容,相當于版權(quán)頁的書牌中寫有書名、作者、刊刻年月及刊刻者,并以直線界格分割行字。版面以四周雙邊邊欄劃定天頭、地腳范圍,正文周圍采用白口四周單雙邊黑魚尾、象鼻裝飾,書刊中多附有繡像插圖,內(nèi)頁“版權(quán)所有”字樣則印證晚清版權(quán)意識的萌芽。
作者方面,其創(chuàng)作動機歸為抒懷、勸誡兩類。前期的失意文人多有仕途失意的坎坷經(jīng)歷,學而優(yōu)則仕的規(guī)約轉(zhuǎn)為壓力,屢試不第的挫敗感、清貧的生活際遇迫使其以狹邪書寫抒發(fā)憤慨之志,在仿才子佳人的情節(jié)路數(shù)上投射理想;后期的風流文人則是借情色書寫表達勸誡之意,警醒世人切勿流連花叢,如《海上花列傳》“為勸誡而作”、[8]《海上繁華夢》“為其欲警醒世人癡夢也”、[9]《九尾龜》“處處都隱喻著勸誡的意思”。[10]
讀者方面,若考慮讀者的購買能力并衡量群眾的識字能力,晚清狹邪小說的受眾涵蓋購買報刊的下層市民,以及官吏、士紳、文人、教師與報人小說家等中上層市民,該群體的收入水平在滿足溫飽的基礎上尚有余裕,且具備識字能力。因此,抱著獵奇心態(tài)的市民、對風月場極為熟悉的名士商賈,均是狹邪小說潛在的讀者群體。
出版社方面,上海作為19世紀末全國主要的印刷出版中心,狹邪小說的刊刻多集中于此,其余則散見于其他城市,如梁紀佩《七載繁華夢》刊于廣州、魏秀仁《花月痕》由福建雙綺笏刊刻、廬醒父《歸來燕》由香港實報館出版。出版狹邪小說數(shù)量最多的是改良小說社,1908年至1911年出版多達9部,該社遵循“改良社會,義主懲勸”[11]的原則,出版包括狹邪小說在內(nèi)的社會小說,既能勸誡世人,又能維系書局的經(jīng)營活動,在滿足大眾閱讀趣味的同時,以優(yōu)惠價格實現(xiàn)盈利。新新小說社、上海申報館、上海書局、新世界小說社曾出版狹邪小說兩部以上,其余均只出版過一部。
二、出版基礎:印刷資本主義①介入小說出版
1. 編輯職能的分工
我國歷史上從事校書工作的開端即正考父校對的《商頌》,有目的地校書源于漢代,漢成帝河平年間便委派專才大規(guī)模校理群書。[12]古時校勘以補闕訂訛為重,校書是對正文加以勘正的工作,需學者具備文字、聲韻、訓詁等方面素養(yǎng),因此校勘可視為最初的編輯工作。雕版印刷術(shù)自隋唐之際發(fā)軔,到宋代已奠定官刻、家刻、坊刻三足鼎立的出版格局,[13]明代經(jīng)濟文化繁盛促成職業(yè)出版人不斷涌現(xiàn),晚明時期各書坊均組建專業(yè)化編輯隊伍。科舉不第的士大夫為謀求生計轉(zhuǎn)而刊刻書籍出售,文人與坊賈交往日益頻密,士商界限的模糊昭顯出以坊賈為首的商業(yè)出版活動漸趨蓬勃,編輯的職業(yè)化分工使出版活動以文學作品為紐帶,維系著社會各階層。晚清時期棲身報業(yè)的文人群體身兼出版者的編輯職能,作為報人需重視小說的社會作用與文學地位,作為小說家又需利用現(xiàn)代化、大眾化的報刊媒介出版并發(fā)行其作品。他們以現(xiàn)代報刊構(gòu)筑公共話語空間,以新興媒介為依托完成自身的文化使命,最終推進職業(yè)作家、現(xiàn)代知識分子轉(zhuǎn)型的進程。[14]
2. 印刷資本的介入
活字印刷自北宋慶歷年間發(fā)明后,一開始并未得到普及,印刷仍以雕版印刷為主,[15](167)直到外國人研制的鉛活字模應用之際,時人方訝于印刷效率之便捷,如《申報》“每日刷印四千張,僅用不過兩時有余,即能告竣”。[16]外國傳教士引進印刷機械,為上海印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新式機器的產(chǎn)業(yè)化則為印刷資本主義提供了一定的物質(zhì)基礎。19世紀70年代,點石齋作為上海首家石印書局獲利頗豐,19世紀80年代國人遂加入石印經(jīng)營之列,同文書局、蜚英館、拜石山房涉足石印印刻,富文閣、藻文書局、商務印書館采用多色照相石印技術(shù),[15](167)不僅昭示我國新式書業(yè)的建立,[17]也促使上海成為以技術(shù)創(chuàng)新為基礎的中國現(xiàn)代性的標志。[18]雕版印刷術(shù)因刻工費時費力而被取代,鉛石印成為彼時主流,狹邪小說中僅《花月痕》乃雕版刻印而成,《風月夢》《青樓夢》《海上繁華夢》均為鉛印,《海上塵天影》《海上奇書》及繡像繪圖版本等則采用石印。
3. 報刊的創(chuàng)辦
晚清報業(yè)的發(fā)展得益于外國傳教士的來華,他們在中國創(chuàng)刊辦報,不僅引進了先進的印刷技術(shù)與設備,也拓展了文學的傳播路徑。西方印刷技術(shù)的傳入為報刊的大量生產(chǎn)提供了條件,由此助益于報刊的傳播增速與范圍擴寬。據(jù)《中國近代報刊名錄》記載,從1815年我國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問世到1911年,海內(nèi)外共出版了1 753種中文報刊,[19]其中460種在上海出版,占比26.24%。[20]上海開埠后商貿(mào)日益興旺,士紳富賈的集聚促進了消閑娛樂的潛在需求,各類消遣場所隨之建立,消閑之風由此盛行。與此同時,報刊的流通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信息接收方式,這種新型的大眾傳播媒介以時效性著稱,它專門登載社會新聞、時事熱點及文人評點,因售價低廉而備受市民青睞。
三、出版策略:市場化發(fā)行策略與傳播路徑
1. 刊物先行的出版模式
近代報刊的出現(xiàn)使得晚清文學逐步向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發(fā)達的報業(yè)改變了文學的生產(chǎn)與流通渠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文人的出版理念。許多知識分子身兼報人與小說家的雙重身份,這些最早棲身報業(yè)的文人群體深諳新興媒介的傳播路徑,利用報刊參與市場機制運作實現(xiàn)盈利成為迫切需求,出于發(fā)表作品的現(xiàn)實因素,狹邪小說大多先以連載形式在刊物上發(fā)表,[21]或直接附贈于報刊后免費發(fā)放,以此拓寬小說的發(fā)行路徑與市場占有率。
以刊物連載形式最先問世的狹邪小說,如韓邦慶《海上花列傳》,起初在作者自創(chuàng)刊物《海上奇書》上發(fā)行;孫家振《海上繁華夢》同樣在其自辦的《笑林報》上連載,再由笑林報館分集排印出版;孫家振《續(xù)海上繁華夢》于1909年在上海環(huán)球社編輯的《圖畫日報》上連載,此后由上海文明書局發(fā)行三集全本,題名為《繪圖續(xù)海上繁華夢》;黃小佩《廿載繁華夢》則先于中國香港《時事畫報》連載,1907年秋再由時事畫報社出版單行本,封面以時事小說歸類;李伯元《海天鴻雪記》最初由游戲報館分期刊行,以單頁形式隨報售賣;吳趼人《海上名妓四大金剛奇書》也曾于《消閑報》連載刊行。
許多狹邪小說由于原先知名度不高,在連載之余隨報附贈從而引起讀者興趣,如李伯元曾于《游戲報》隨頁附贈小說并公告:“《海天鴻雪記》第一期,定于今日出售,恐遐邇未及周知,特于今日附張附送兩頁,俾閱報諸君先見一斑。”[22]作為近代第一份小報,《游戲報》以市民階層為主要受眾,既迎合了消閑主義的娛樂化思潮,又面向大眾市場,以讀者需求為旨歸,該報得以銷量大開,“初出五千紙,日未午即售罄,而購閱者尚紛至沓來,不得已重付手民排印,又出三千余紙,計有八千有奇”。[23]近代小報風潮由此發(fā)端,如孫家振1898年創(chuàng)辦《采風報》,起初“送閱五天,不取分文”,而后“另附石印繪圖《海上繁華夢》新書,每日一頁,蟬聯(lián)而下”。[24]此類仿效隨刊贈予小說之做法,意為“以酬閱報諸君雅愛”,實則借小報影響力使眾人一睹為快,以連載形式增強讀者閱讀黏性,并以免費銷售方式促進報刊發(fā)行量,拓寬了宣傳渠道與讀者面向。
2. 廣告預告的宣傳策略
廣告與現(xiàn)代社會的商業(yè)化、大眾化緊密相連,是人類現(xiàn)代化過程中推銷商品的產(chǎn)物。[25]英商美查于1872年創(chuàng)辦《申報》,彼時影響力最大的報刊開始登載文學廣告,且每年呈上升之勢,1872—1902年書籍廣告數(shù)量占文化廣告總量份額維持在78.53%~99.25%。[26]新著小說通過報載廣告得以進入大眾視野,大眾媒介拓寬了小說的傳播路徑,也改變了文學市場的整體格局。
申報館以《申報》刊登本館即將付梓之作為多,1879年2月8日《申報》登載“《青樓夢》出售”,三天后交由申報館出版,《白門新柳記》《繪芳錄》《風月夢》均遵照此方式營銷,再版版本亦同。重視現(xiàn)代媒體所載廣告益處的文人如韓邦慶,即具有敏銳而超前的市場意識,認識到報刊傳播的宣傳作用,早期任職申報館的筆政經(jīng)歷使其對廣告影響體悟頗深。《海上奇書》出版前重復登載11次告白,刊行前為造勢已耗資近普通市民近兩個月工資,[27]每期發(fā)售后同樣多次刊載廣告,前后發(fā)布45次,長達一年之久,可見其為擴大刊物發(fā)行量所付出的錢財及心力。與《申報》齊名的《新聞報》亦是刊登狹邪小說宣傳廣告之重鎮(zhèn),《花月痕》《海上繁華夢》《海天鴻雪記》《海上塵天影》《藍橋別墅》等均如此。
此后,狹邪小說出版廣告頻見各類報刊。1898年7月《采風報》刊登“附贈《海上繁華夢》繡像”告白;1899年7月《游戲報》登載“《海天鴻雪記》按期出售”啟事,各回次出版廣告多達18次;新世界小說社出版《上海之維新黨》,在《時報》《新世界小說社報》刊登新書廣告,該書二三編出售廣告刊載于《時報》《神州日報》等。出版廣告多是預告新近小說內(nèi)容、印刷版次及發(fā)售地等信息,再版小說亦盡溢美之詞點評,如吳趼人《胡寶玉》在《月月小說》《時報》刊登再版廣告,“此書于丙午初冬出版,頗風行一時,大有洛陽紙貴之概”;[28]《神州日報》提及《新茶花》,“汪洋曼衍、風流月韻,實新小說中第一奇作”。[29]部分廣告則登載小說出版目錄,如《九尾龜》因多次再版,曾在《申報》《時事報》《民呼日報》《神州日報》《疁報》《民立報》①發(fā)布相應廣告,于刊登總書目廣告時穿插列入,對出版社其他出版書目起到了宣傳之用。此類廣告刊載普遍選取影響力較大的報刊,如全國性日報《時報》、銷量幾為上海各報之冠的《神州日報》,《九尾狐》的宣傳預告即分別刊登在《時報》《民呼日報》《神州日報》《疁報》②上。
3. 贈予打折的促銷方式
圖書作為商品進入市場競爭過程中,出版者為保本盈利不得不改變銷售策略吸引讀者,隨報附贈小說的做法便是其一,通過廣告進行宣傳、打折即促進銷售的營銷方式。許多報刊為探查市場接受度首先印行少量小說,以打折方式盡快收回發(fā)行成本,再據(jù)市場反饋決定是否繼續(xù)付梓,該方式既能激勵讀者的購買行為,也能預先探查讀者的感興趣程度,最大限度降低出版風險。
慧珠女士《最近女界現(xiàn)形記》即遵循此模式投入市場,初版時進行打折促銷,在1910年1月《時報》刊載:“先出五集,每集定價五角,五集二元五角。今為初版銷路起見,特定廉價三百部,減收工料洋一元五角,外埠函購寄費二角。”[30]前三百本小說以一元五角的價格售賣,相比原定的五集二元五角而言,即以六折折扣向讀者促銷,無疑是為再版打開銷路。1910年10月,鴻文書局于《時報》發(fā)布:“第六集至十一集共六冊一元五角,第一集至五集共五集二元五角,合購全集減三元”,[31]對小說實行合集捆綁銷售策略,以七五折吸引讀者成套購置。同年11月,鴻文書局在《新聞報》登載促銷廣告,“如單購六集至十一集,減收一元八角,再贈《官商快覽》一部”,[32]以更低折扣并附贈其余小說進行促銷推廣。該書還在1910年10月17日的《民立報》以“初版三百部為限,減價七折”的低折扣宣傳,只一部小說便在三本刊物上實行不同折扣策略,足以達到引起消費者注意之目的。而時務書館出版《繪圖最近嫖界秘密史》時,在《民立報》刊載促銷廣告,以“限二百部,減收六折”[33]的更低折扣發(fā)行。
此外,許多報刊也會在該書再版時刊載促銷廣告,再版小說通常銷量較佳,因初版早已實現(xiàn)保本盈利,再版時更以減價促銷的形式擴大銷路。如《最近女界現(xiàn)形記》多次再版,1911年2月14日《民立報》以“限三百部,減收六折”宣傳,從七五折、七折再到六折,不斷加大的優(yōu)惠力度更能激起讀者購買興致。再版時提高折扣幅度的如《花月痕》一書,在《申報》1893年4月尚“每部核定碼洋七角”,[34]1895年1月再版時價格為“每部四本碼洋四角”,[35]因該書極為暢銷,早在1894年3月6日降低售價,再版時同樣沿用了每本七五折的折扣力度。小說定價直接決定讀者購買行為的發(fā)生,繼而影響出版物市場發(fā)行量,因此這種減價讓利是晚清出版市場競爭的結(jié)果。出版商以讀者需求為導向,在回本基礎上采用滲透定價策略,利用讀者求廉心理,實行保本微利的低價促銷手段,以求短期內(nèi)占領(lǐng)市場份額,為小說的再版發(fā)行提供可能。
4. 書報發(fā)行網(wǎng)的傳播渠道
近代報刊構(gòu)建了全新的文化流通體系,文學作品以刊物為載體進入市場運行機制,即各報館派報處接連形成的全國性書報發(fā)行網(wǎng)絡,相當于現(xiàn)代商業(yè)意義上的連鎖店或代銷點,屬于出版物流通制度中的代理制。[36]這種規(guī)模化的商品經(jīng)營模式,由派報處專門負責書刊代銷與宣傳推廣,職業(yè)化的生產(chǎn)分工昭示著晚清文學市場進入商品經(jīng)濟的流通階段,文學銷售與派報傳輸網(wǎng)絡之建立,使小說可通過報刊發(fā)行,狹邪小說便借助書報發(fā)行網(wǎng)絡的傳播渠道直抵大眾化讀者群,代銷點的增多亦助益報紙銷量的顯著增長。
在外埠建立派報處,以申報館為代表,通過在外埠吸收派報處的營銷方式促進報刊的印行與發(fā)售,《申報》初創(chuàng)時主要依托各商號、報販在市區(qū)代售,“發(fā)行的手續(xù)不過是每天分送各爿商號,托其代售,此外由報館雇用報販沿街零賣”。隨著銷量躍升,發(fā)行范圍拓寬至各信局,主要有全泰盛、全昌仁、盛恒源、亁昌泰、胡萬昌等,到1880年,“已有北京、天津、南京、武昌、漢口、南昌、九江、香港、安慶、保定、廣東、廣西、四川、湖南、杭州、福州、蘇州、揚州、寧波、煙臺等各處,都有本報發(fā)行,外埠各信局一致代售本報,‘發(fā)行網(wǎng)’的組織,雖不夠健全嚴密,但著實算得相當廣泛了”。[37]
申報館構(gòu)筑全國范圍內(nèi)的報刊發(fā)行網(wǎng)絡,凡在《申報》登載文學廣告的狹邪小說均能受益,如韓邦慶所創(chuàng)刊物《海上奇書》于該報登載的告白標注“本埠由賣《申報》人代售,外埠售《申報》處均有寄售”,該刊交由申報館代售;《笑林報》也開設多處代售點,包括京都、天津、南京、江西、漢口等19個城市;《游戲報》同樣增設多處外埠售報點,涵蓋京都、天津、南京、九江、福建乃至日本東京朝日新聞館等25處派報點,代銷點延伸至海外。直接參與銷售的涵蓋各地的書局及報館,這些出版機構(gòu)聯(lián)合形成了全國性書報發(fā)行網(wǎng)絡,如孫家振《繡像海上繁華夢》一書,據(jù)1904年6月19日《警鐘日報》記載,除在笑林報館總售處發(fā)行,還在該報館分售處“繁華報館、新聞報館、游戲報館以及各大書坊、本埠外埠各售報人”銷售;近世小說社出版江蔭香《藍橋別墅》,據(jù)1908年6月26日《中外日報》記載,有多處寄售點,包括“鴻文書局、中國圖書公司、集成圖書公司、南洋官書局、廣益書局、小說林、飛鴻閣、四馬路廣智書局、日新書莊、鼎文書局、協(xié)新書莊、張園照相館”等。外埠設立代售處接連而成的銷售網(wǎng)絡還能彌補經(jīng)濟實力欠缺的不足,如后期出版狹邪小說較多但規(guī)模有限的改良小說社,即通過此方式在上海設立棋盤街南洋官書局、點石齋、江左書林、中國圖書館公司四個分售處,以及遍布各地官書局等24個經(jīng)售處。[38]傳播渠道的構(gòu)筑亦促使狹邪小說之流通無遠弗屆。
四、出版影響:以讀者為本位的大眾出版市場成型
明代末期坊賈身兼出版與創(chuàng)作的雙重身份,其“處在金錢與文化、生意與學問、娛樂與道德、地區(qū)間文化與地方文化的十字路口上”,曾有學者將其指涉為“鍛造了一個新的城市文化,即讀者大眾文化”。[39]書坊主多由科場失意的文人組成,以商人身份經(jīng)營出版,同時廁身于文人之列,到晚清時期衍生為報人小說家群體。作為職業(yè)作家的雛形,[14]他們因家道中落或?qū)以嚥坏谕渡韴髽I(yè),在小說風氣未開的朦朧之際,憑借獨到的市場意識擔負狹邪小說的出版發(fā)行重任。近代報刊傳入之后,與十里洋場內(nèi)盛行的享樂之風相交融,促成以追求消閑娛樂為價值取向的小報發(fā)端,也促成了以新聞為載體、專供大眾消費的文化產(chǎn)品的誕生。
從烏托邦式浪漫幻想的寄托,到風月場中層層黑幕的揭露,狹邪小說的流變受社會語境影響至深,仕途制度的潰敗、道德秩序的崩離改變了文人的根本處境,政治權(quán)力的裂變,加劇了其心理與文化的雙重焦慮,西方報載媒介的傳入,也在改寫其認知觀念及審美表達,狹邪題材的擇選即為迎合大眾閱讀趣味的必由之舉。狹邪小說的盛行映射出市場需求與讀者的閱讀偏好,不斷再版的發(fā)行量堪稱彼時暢銷,如《海上花列傳》結(jié)集成冊后,“一時風行海內(nèi),今已消剩無多”,[40]上海租界內(nèi)無從管轄的灰色地帶為妓業(yè)泛濫提供了庇護,催生著消閑娛樂業(yè)的興起,狹邪題材亦被胡適斥為“嫖界指南”,[41]由此可見奢靡享樂的風氣漸趨主流。圖書一旦進入商品流通領(lǐng)域,便受到市場與商業(yè)交換規(guī)律制約,出版者(亦創(chuàng)作者)為迎合大眾閱讀需求而執(zhí)筆情色書寫,以報刊連載與石印技術(shù)相結(jié)合,初步顯現(xiàn)出現(xiàn)代化出版機制的運作模式,同時在發(fā)行策略上以期刊先行、廣告宣傳、折價促銷等手段,吸引消費者注意,無疑體現(xiàn)出以讀者為本位的市場意識,自始至終貫穿了從小說創(chuàng)作到出版發(fā)行的全部流程。狹邪小說的涌現(xiàn)標志著小說出版向通俗化演進,加之小報載體這類新興文學載體的出現(xiàn),小說與報刊開始孕育共同的文學市場,報人小說家不得不運用現(xiàn)代大眾傳媒宣傳文本,文學創(chuàng)作逐步呈現(xiàn)市場化傾向,開始為迎合讀者而做出改變。大眾出版市場于1902年日趨成熟,而“步入成熟的重要標志,是創(chuàng)作者開始意識到小說市場的存在,并開始有意識地根據(jù)讀者需要把握市場走向”。[42](43)在我國古代,文學僅把控在少數(shù)人手中,普通市民則受限于識字率與購買力,到晚明時方有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yè)出版萌發(fā),清末則昭示著大眾出版市場之成型。近代報刊媒介的傳入,不僅催生報人小說家向職業(yè)作家轉(zhuǎn)型,也促成了大眾化讀者群體及其連帶市場成熟,出版商為了盈利不得不致力于營銷,作者甚至為使小說適應報刊載體而對文本內(nèi)容、裝幀版式屢做調(diào)整,如章回體小說篇幅不能過長,文言逐步讓位于白話文體等。晚清時期“創(chuàng)作者如此自覺和熱情地開拓小說市場,其用心良苦是史無前例的”,[42](44)這種調(diào)整激發(fā)了潛在的讀者群體,他們的參與直接造就了中國現(xiàn)代通俗小說的轉(zhuǎn)型,也彰顯出以讀者為本位的大眾出版市場悄然成型。
結(jié)語
晚清社會政局面臨著內(nèi)憂外患的處境,朝廷的腐敗讓手無寸鐵的文人逐漸意識到小說的重要性,上海租界區(qū)的劃定為妓業(yè)的繁榮提供了庇護,對狹邪小說的盛行產(chǎn)生了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與此同時,近代報刊的出現(xiàn)不僅構(gòu)建了全新的文化生產(chǎn)流通體系,為傳統(tǒng)士人開辟了一條向現(xiàn)代知識分子轉(zhuǎn)型的途徑,也重塑了大眾市場的運行機制。[43]狹邪小說從言情小說的范疇逐步被納入社會小說的畛域,其文體遵循“溢美—近真—溢惡”道路轉(zhuǎn)變時,其出版也經(jīng)歷了從萌芽期、發(fā)軔期再到衰亡期的歷程。士大夫告別仕途后踏上風氣漸開的上海大都市,他們既流連于煙花洋場,又精通報刊媒介的商業(yè)化運作,為迎合市民讀者消閑與獵奇之需,開始依托新興媒介自覺地開拓小說市場并把控其走向,不僅使得小說題材趨向通俗化,也加速了都市通俗文學朝著現(xiàn)代化、商業(yè)化演變的步伐。
因此,狹邪小說的出版被納入商業(yè)文化的運作機制當中,通俗小說開始被視為專供大眾消費的文化產(chǎn)品,讀者群體的培育也催生著小說市場的成熟,最終透過文化市場對文本本身加以形塑、建構(gòu)。厘清狹邪小說的出版路徑,有助于在媒介層面指引出版人化被動為主動的轉(zhuǎn)型姿態(tài),正是晚清報人小說家充分把握媒介優(yōu)勢、拓展市場邊界的種種舉措,使得小說市場日趨成熟,最終推動了晚清文學與小說期刊的繁榮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 齊裕焜. 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M]. 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8:344.
[3] 謝慶立. 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社會言情小說史[M]. 北京:群眾出版社,2002.
[4] 龔斌. 情有千千結(jié):青樓文化與中國文學研究[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8.
[5] 湯哲聲. 海派狹邪小說:中國清末小說的終結(jié)者[J]. 明清小說研究,2003(4):211-219.
[6] 欒梅健.“溢惡型”狹邪小說的歷史價值及文學的現(xiàn)代性起源[J]. 文學評論,2007(2):74-78.
[7] 袁進. 中國文學的近代變革[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7.
[8] 韓邦慶. 海上花列傳[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
[9] 孫家振. 海上繁華夢[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4.
[10] 張春帆. 九尾龜[M]. 武漢:荊楚書社,1989:238.
[11] 改良小說社之開辦緣由及收稿廣告[N]. 申報,1908-08-06(006).
[12] 張舜徽. 中國文獻學[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1.
[13] 何朝暉. 晚明士人與商業(yè)出版[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92.
[14] 郭延禮. 傳媒、稿酬與近代作家的職業(yè)化[J]. 齊魯學刊,1999(6):75-81.
[15] 錢存訓. 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6] 鉛字印書宜用機器論[N]. 申報,1873-12-13(001).
[17] 鄭士德. 中國圖書發(fā)行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98.
[18] 芮哲非. 谷騰堡在上海:中國印刷資本業(yè)的發(fā)展(1876—1937)[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111.
[19] 史和,姚福申,葉翠娣. 中國近代報刊名錄[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1.
[20] 熊月之,張敏. 上海通史:第六卷·晚清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2.
[21] 陳平原. 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3-73.
[22] 今日隨報附送《海天鴻雪記》不取分文[N]. 游戲報,1899-07-28(001).
[23] 陳無我. 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M]. 上海:上海書店,1997:214.
[24] 本館告白[N]. 采風報,1898-07-12(001).
[25] 袁進. 中國近代文學編年史:以文學廣告為中心(1872—1914)[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
[26] 陳昱霖.《申報》廣告視野中的晚清上海社會[D]. 蘇州大學,2005.
[27] 文娟. 申報館與中國近代小說發(fā)展之關(guān)系研究[D]. 華東師范大學,2006.
[28] 胡寶玉[N]. 月月小說,1907-01(256).
[29] 愛情小說、社會小說《新茶花》[N]. 神州日報,1907-05-24(010).
[30] 《繪圖最近女界現(xiàn)形記》五集出版[N]. 時報,1910-01-02(001).
[31]《最近女界現(xiàn)形記》第六集至十一集新版第一集至五集九版[N]. 時報,1910-10-25(001).
[32] 奉送《官商快覽》一部《繪圖最近女界現(xiàn)形記》全書洋裝分為十一集定價五元減收七折[N]. 新聞報,1910-11-21(015).
[33] 快看破天荒之大著作醒世小說《繪圖最近嫖界秘密史》出版[N]. 民立報,1911-06-18(001).
[34] 新印《花月痕》告成[N].申報,1893-04-26(001).
[35] 重印《六部處分則例》及《花月痕》告成[N]. 申報,1895-01-12(001).
[36] 張?zhí)煨? 報刊與晚清文學現(xiàn)代化的發(fā)生[M]. 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120.
[37] 七十五年來:本報的廣告發(fā)行及其他[N]. 申報,1947-09-20(023).
[38] 潘建國. 物質(zhì)技術(shù)視閾中的文學景觀:近代出版與小說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22-23.
[39] 高彥頤. 閨塾師: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女文化[M]. 李志生,譯.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45.
[40] 海上花列傳[N]. 申報,1894-06-24(008).
[41] 胡適. 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228.
[42] 王燕. 晚清小說期刊史論[M].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43] 程麗紅,申暢. 職業(yè)化之初身份轉(zhuǎn)換的困惑與先聲之舉[J]. 明清小說研究,2014(1):199-208.
Literature Marketiz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ublishing Strategy and 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Courtesan Novels
SANG Yu-zhen, LI Chang-qing(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typ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urtesan novels have publish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 not only indicates the end of classical brothel literature, but also marks the publishing of novels quickened the pace of commercia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arketization of literary mechanism, print capitalism prompted the courtesan novel to step into the field of commodity circulation, and was subject to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commercial culture. Throughout the publishing path of the courtesan novels, publishing novels in serialized form broadened the readership, and it also adopted some marketing strategies such as advertising, discount sales, and construction of publisher network. Publishe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consciously exploited the novel market, which reflected the market concept of 'reader-orientation', and it would be beneficial to the mass market ultimately taken shape.
Keywords: courtesan novel; publishing strategy; market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