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有人想方設法拿集體會議為“違規決策”披上“合法外衣”,或是打著“集體研究”的旗號,花樣翻新地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變通執行。而一旦出現問題,就以集體討論通過為借口逃避責任,視“會議紀要”為“護身符”。
2021年11月22日,司法部官方微信公眾號公布了一起案件,案中兩名公務員因按會議紀要執行領導指令被判刑。
什么是“會議紀要”?根據國務院《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規定,會議紀要適用于“記載、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但在現實中,偏偏有人以此為依托,想方設法拿集體會議為“違規決策”披上“合法外衣”,或是打著“集體研究”的旗號,花樣翻新地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變通執行。而一旦出現問題,就以集體討論通過、不是個人作出決定為借口逃避責任,視“會議紀要”為“護身符”。
此類案件給公務員敲響了警鐘,作為執行者的下級工作人員在面對有錯誤的會議紀要或指令時,該何去何從?
不是會議紀要說了算
據某地紀委監委干部金晴(化名)透露,一些領導干部投機取巧,借著會議紀要“先上車、再買票”?!爸?,某單位要找公司做工程,領導定了招標標準后,直接把下面幾個人叫去辦公室,一下子便將事情敲定了。后來工程出了問題,該領導緊急開會補了一個會議紀要試圖為自己開脫?!苯鹎缯f,其實,現在已經很少有人不按流程辦事,即使是打“擦邊球”的事,這些領導干部都會想方設法地把程序走完。這種情況下,會議紀要往往成為他們的“工具”。
不少人認為,領導既然下了指令,想必一定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如果是正確的指令,下屬照辦是按規矩辦事;但如果是別有用心的指令,下屬的命運就被迫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司法部通報案件中的兩名被判刑的公務員,分別是河南省永城市城鄉規劃服務中心原主任夏明旭和該中心原用地規劃股股長劉予永。當地某房地產開發商和業主因車庫建設影響美觀的問題起了沖突,為讓開發商同意停建車庫,河南省永城市政法委書記張某便委托永城市副市長和永城市住建局局長召開會議并形成會議紀要,允許開發商給兩個小區增高樓層。
開發商拿著這份會議紀要來到永城市城鄉規劃服務中心,要求給新增樓層辦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夏明旭和劉予永在明知會議紀要違法的情況下,仍然按照上級領導要求給開發商辦了建筑工程規劃許可證。
根據測算,涉案小區增加的7915.77平方米建筑,形成違法收入1806萬余元。周口市中級人民法院認定夏明旭、劉予永構成濫用職權罪。
一審判決結果出來后,夏明旭不服,稱自己是執行會議紀要并沒有故意濫用職權。但法院認為,其作為規劃單位主要領導明知會議紀要違法但仍去執行,應屬濫用職權,周口市中院終審維持原判。
“明顯違法”難認定
金晴辦過一個國有參股企業偽造會議紀要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案子。一般這種發放貸款的公司需要對貸款人進行審核,看是否符合貸款條件。資料齊全后開貸審會,召集業務、財務、風控等部門進行審核,通過后才放貸。然而,這家公司的貸審會形同虛設,即使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也不予采納,一切都由領導說了算。由于公務員法對這類國有參股企業員工不具備約束力,該案也無法從瀆職這方面來追究企業職工的刑事責任。于是,這個案子的涉案人員最后被定了另外的罪名。
“領導有的時候僅口頭或在電話中吩咐辦事,事后沒有補上‘條子’,作為下級很難辦,說多了擔心領導會不高興。但如果不按程序走,出了事下級又要背鍋?!蹦硣临Y源局干部說,“公務員在現實中也左右為難。一方面是自身的安全與責任;另一方面是上級的指令和要求。拒絕執行上級的命令所帶來的風險與代價,不僅會引發上級厭惡、影響職務升遷,還關系到能否在職場中繼續生存下去。若要避免類似案件再次發生,就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將如何認定‘明顯違法’說清楚。同時,應當建立保護制度,避免公務員因不執行上級違法命令而遭受打擊報復?!?/p>
領導難辭其咎
“現實中,往往只會追究具體執行人員瀆職罪的刑事責任,而下達指令的領導鮮有被追責?!蹦郴鶎痈刹空f,“一些干部也可能因此產生‘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懶政思想。”為什么明知違法,這些領導還要強迫下屬執行?“以‘集體研究’的方式違紀違法,其目的就是想通過‘集體決策’的方式躲避監管?!北本┐髮W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分析。
事實上,根據相關規定,國家機關負責人員違法決定,或者指使、授意、強令其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履行職務或者不履行職務,構成瀆職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以“集體研究”形式實施的瀆職犯罪,應當依法追究國家機關負有責任的人員的刑事責任。對于具體執行人員,應當在綜合認定其行為性質、是否提出反對意見、危害結果大小等情節的基礎上決定是否追究刑事責任。
可見,對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錯誤決策,不僅要追究具體決策執行者的刑事責任,作出決策的有關負責人同樣也不能游離于法律責任之外。
(《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