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摘要:新聞評論作為傳統紙媒的核心內容,是媒體編輯水準和思想深度的重要載體,在強化媒體權威性、提高輿論引導力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新京報》自創辦之日起,就非常重視新聞評論的板塊建設,并將其作為主打特色內容進行廣泛推廣,最后成功將其打造成為獨有的品牌符號,在培育品牌競爭優勢、提高輿論引導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樣,加強《新京報》新聞評論的特色解析,對國內傳統紙媒的內容建設與轉型發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
關鍵詞:《新京報》 新聞評論 主要特色
《新京報》在創刊之初,就在A02、A03版開設了評論板塊,后來又將A04版設為評論專欄,并先后創辦了經濟時評、文娛時評等專欄。它以“積極穩健有見地”為理念,是國內新聞評論的指向標,也是《新京報》最重要的品牌符號之一。目前,《新京報》日均原創新聞評論作品約14篇,包括快評、社評、沸騰、專欄等諸多欄目,其傳播指數長期占據榜首,無論是題材選擇,還是觀點立場,抑或是價值取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學習借鑒意義。
《新京報》新聞評論的題材豐富、多元,所涉范圍廣,無一不關注社會熱點爭議性事件,直指社會問題本質。
1.題材現實性強。在《新京報》新聞評論的諸多題材中,社會題材占比最大,充分彰顯了其注重民生的評論理念,且落腳點基本都是具有廣泛爭議的社會熱點事件,如《編造“李躍華赴韓抗疫”,也是夠“閑”的》、《防糧食危機囤米囤面:別讓恐慌帶亂了節奏》、《90后“包租婆”火爆網絡:世上沒那么多暴富神話》等都是醫療、就業等社會關注度高、輿論爭議較大的民生題材。2020年5月14日,《新京報》刊登新聞評論《“占道經營增8萬崗位”,保就業也需靈活施策》,圍繞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關注度較高的“地攤經濟”政策,以及爭議相對較大的“占道經營”問題進行了評論,其中明確提出:“近些年來,因為城市管理需要,一些地方紛紛取締了流動攤位、夜市、臨時占道經營等。但在當下的‘六保’語境下,‘保民生’的價值優先序理應高于對一些管理因素的考量。這就需要各地靈活施策,并將其跟以人為本式治理和尊重市場發展規律結合,以就業創業為抓手,想辦法讓城市生活的‘毛細血管’暢通起來、活躍起來。”
2.積極穩健發聲。《新京報》堅持“積極穩健有見地”的評論原則,敢于直面社會爭議性較大的話題,促進相關問題的解決,引導民間輿論走向。當前,部分新聞媒體出于利益考量或其他因素影響,面對爭議性話題選擇回避,不敢發聲,不但削弱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與權威性,甚至損害了受眾的合法權益。《新京報》堅持貼近受眾,立足百姓視角,滿足受眾需求,成為民眾發聲的權威平臺。疫情防控時期,對于疫情防控與行業發展的爭議性話題,《新京報》刊發《不妨對受疫情影響行業“減稅降費”》的新聞評論,成為首個站在中小微企業角度呼吁進行精準紓困并給出具體解決方案的媒體,既有戰略格局,又有人文關懷,實現了爭議性與建設性的有效平衡。
聚焦社會問題,直面爭議話題的題材特色,賦予了《新京報》新聞評論天然的親近性,這也是其贏得受眾長期支持和喜歡的重要原因。
《新京報》新聞評論堅持專業化創作原則,以問題為導向,在權威理性發聲中踐行新聞本位理念,充分彰顯了其獨特價值。
1.注重現實問題的解決。《新京報》新聞評論的觀點呈現主要分為三種,即批判質疑、觀點解釋和意見建議,三者占比高達73%,且三者存在密切內在邏輯,通常以具體問題為依托,在靈活組合中進行整體審視與分析,進而實現深度剖析、全面解讀。如2019年5月和10月分別就“孫小果事件”發表了相應的新聞評論文章,第一篇文章屬于批判質疑和意見建議相結合的評論,既指出了相關執法部門存在的問題,又提出了中肯的解決方法和意見建議;第二篇文章則屬于觀點闡釋型的總結性評論,對孫小果案的后續發展情況進行了闡釋,關注案件所反映的司法、執法問題,立足于現實問題的解決,充分彰顯了其堅持問題意識的視角特色。如此一來,就實現了新聞評論專業性、價值性、整體性的統一,充分滿足了受眾知識、情感、價值等維度的多元訴求。
2.堅持新聞專業精神。新聞評論的“見地”,離不開專業視角和專業見解的支撐,而《新京報》所構建的“專業約稿+專業撰稿”的創作模式,就為其“見地”達成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其特約撰稿人幾乎涵蓋了所有領域,如政治、經濟、科學、教育、法律、國際關系等,有效保障了新聞評論的專業細分化、內容優質化。正是憑借專業的創作團隊,《新京報》新聞評論才成為國內頂尖的知識供給體和價值輸出陣地。如在2020年疫情防控階段,《新京報》針對許多社會熱點議題,進行了一系列的評論訪談,并推出了“專家線上圓桌”的評論專欄,就疫情精準摸排、物資調動、復工復產、社會聯動等問題,提出了專業建議,甚至許多建議都得到了決策者的響應,有利于公共決策的合理制定。正是這種專業性、即時性的評論建設,才使得《新京報》在積極穩健立場的全面加持下,實現了大范圍、高階化的公共價值輸出,不僅提高了自身品牌影響力,而且強化了輿論引導,全面踐行了新聞媒體的社會職責。
此外,《新京報》從話題選擇到立場確定,再到觀點呈現,都需要經過深入的集體討論,并堅持言之有物,簡明有力,真正實現了創作者自我表達與專業新聞態度的高度契合,在權威理性發聲中又不失人文關懷,這也是其新聞評論獨具魅力的重要原因。
全媒體時代,受眾新聞閱讀習慣發生了巨大改變,傳統單一文字的嚴肅敘事,已經無法滿足受眾移動化、碎片化、網絡化的閱讀需求。新聞評論作為嚴肅敘事的典型,如何在語言上進行調整,如何在確保專業性的基礎上增強可讀性就成為關鍵,顯然,《新京報》在此方面做得十分到位。
1.書面語的嚴謹精準。《新京報》新聞評論的用詞都非常嚴謹,沒有“正確的廢話”,力求一針見血、簡潔精準。2021年,新京報針對EDG奪冠后所引發的“狂歡”現象,發表《別以極端行為彰顯對電競的“熱愛”》的評論文章,在簡單介紹事件背景后,以嚴謹的態度和專業的詞匯,呼吁受眾“如果真的熱愛這項活動,那就當與非理性行為切割”,言簡意賅,直指問題本質。之所以會形成如此語言特色,一方面是由新聞評論的文體屬性決定的,另一方面是由紙媒的技術特點決定的。由于只能通過圖文形式進行表達,再加上排版對圖片與漫畫的限制,主要依靠大量的文字對新聞事件展開評論,為避免受眾產生閱讀疲勞,文中不能使用過多的長句。因此,形成了《新京報》新聞評論嚴謹精準的書面語風格。
2.個性多元的修辭格。新聞評論是一種集中傳達觀點態度和思想價值的特殊文體,而要想達到預期傳播效果,就需要靈活選擇表達方式,以增強文體的可讀性。就《新京報》新聞評論的表達方式來講,個性多元的修辭格的運用,讓文章變得有理有據,同時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感染力。例如,在其新聞評論文章中,將存有贗品的高校博物館稱為“奶奶廟”,并將高校的這種行為擬人化稱之“登堂入室”;再有,在批判校園形式主義問題時,用“許三多”來表示“檢查多、評比多和文件多”現象,而形式主義下的中小學教師被形容為“表叔”、“表哥”。可以說,在其新聞評論文章中,經常會看到比喻、引用、擬人等修辭手法,在確保嚴謹的同時,增強了文章靈動性和可讀性。這種修辭格的運用并不是曲意迎合,而是結合時代發展需求、全媒體信息傳播語境所形成的全新表達,能夠有效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自媒體的崛起,受眾越來越期待有人情味的新聞評論,希望新聞媒體能夠用他們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講出他們的心聲,無疑,《新京報》的修辭格充分滿足了這一要求。
客觀來講,在強調個性、多變的全媒體時代,《新京報》新聞評論做出了許多“因勢而變”的改革舉措,如為滿足受眾碎片化閱讀需求而推出的新京報快評板塊;為順應受眾對國際重大新聞深度解讀的需求而推出的“精釀館”;為順應短視頻發展趨勢推出的“新京報評論抖音號”,等等。《新京報》始終都在打破傳統的創新之路上、在求變過程中不斷拓展評論邊界,最為重要的是,其堅持傳達公共價值內核始終未變,這也是其得以成功的關鍵。
作者單位 吉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李雅林.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的創新與發展——以《新京報快評》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04).
[2]佘宗明.新京報評論的建設性新聞實踐[J].青年記者,2020(09).
[3]孟然.讓速度與深度并駕齊驅——《新京報快評》獲中國新聞獎經驗談[J].青年記者,2020(01).
[4]張恒軍.追求新聞評論寫作的新、巧、雅[J].新聞愛好者,2011(12).
【編輯: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