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建文
摘要:2020年以來,以《龍嶺迷窟》、《不完美的她》、《我是余歡水》為代表的網絡短劇備受關注,網絡視頻平臺愛奇藝推出的《隱秘的角落》更是突破小眾圈層,在全社會范圍內引發熱烈討論。這些劇集普遍由知名網絡視頻平臺和專業演職團隊制作完成,總集數控制在20集左右,呈現出現實主義題材、快節奏敘事、電影級質感、教科書式演技等諸多特征,成為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影視產業發展的一個亮點。本文從劇集內容、國家政策、視頻平臺以及受眾素養四個方面分析網絡短劇的熱播現象,并嘗試就其長遠發展提出展望。
關鍵詞:網絡短劇 網絡視頻平臺 精品化創作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新媒體終端的不斷滲透,促使電視劇行業產生顯著變化。從早期臺網同步、網絡定制再到當下的網絡反哺,網絡劇不斷在題材、敘事、內容、表現形式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正在以日益成熟的制作體系和營銷流程,與上星頻道播出的電視劇分庭抗禮。比如,騰訊視頻聯合正午陽光推出的“盜墓筆記”系列劇集,以懸疑探秘為主線,制造出節奏快、轉折多、感官強的觀劇體驗,一舉打破了網絡劇低俗搞笑、粗制濫造的標簽,開創了網絡劇類型化的成功先河。
2019年,接連出現的三部現象級網劇《長安十二時辰》、《陳情令》、《慶余年》,不僅為廣大觀眾開啟了截然不同的古裝視角,帶動了網絡視頻產業的繁榮,更是將網絡劇的制作與口碑拉升至新的臺階,引起影視行業和傳媒研究者的持續關注。進入2020年,這股大制作、強體量的網劇熱潮并未持續,相反,主打現實主義題材、較短故事篇幅、精良制作水準的“小而美”劇集受到市場矚目。愛奇藝的《唐人街探案》、《我是余歡水》,騰訊視頻《不完美的她》、《摩天大樓》,優酷視頻《白日月光》等劇集播出時普遍呈現低開高走態勢,網絡討論聲量逐步走高,并延伸至社會公共層面,豆瓣評分也平均保持在7.0分以上。2020年6月,愛奇藝迷霧劇場推出《隱秘的角落》,透過三個孩童視角展現社會變革下幾組家庭的顛沛流離,無論是文本創作、影像制作、藝術價值、網絡熱度都遠超同期電視劇,播放期間多處情節與臺詞登錄新浪微博熱搜。
回顧近年來網絡短劇的發展勢頭和火爆原因,將為網絡劇、電視劇、影視行業帶來新的啟發。
所謂網絡短劇,指的是單集時長45分鐘、總集數控制在20集以內,并由網絡平臺制作和播出的劇集作品。這些作品普遍故事新、篇幅短、節奏快、播放方式靈活,更加符合現代受眾的觀看習慣,并為網絡平臺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回報。相比傳統電視劇,其在故事題材、內容敘事以及后期制作方面有顯著突破。
1.回歸現實主義題材。經歷了情景喜劇、都市言情、游戲探險等題材后,網絡短劇逐步弱化了網絡空間娛樂化、低俗化的“文化侵蝕”,開始追求更加飽滿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文本,以普通人為主角,向社會主流價值觀靠攏。《我是余歡水》改編自青年作家余耕小說《如果沒有明天》,該劇聚焦一位中年男子在家庭、友情、事業多個方面接連遭遇厄運后,因一次癌癥誤診引發了奇妙的人生逆襲。劇情發展過程中反照出大量社會現實,通過黑色幽默的處理手法,引發觀眾深思,是近年來為數不多對社會現實進行辛辣批判的影視作品。
2.快節奏的敘事策略。網絡短劇由于集數偏短,單集內容凝練了諸多矛盾和轉折,通過角色情緒的集中釋放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明確的線索信息、干脆的剪輯風格以及突變的故事情節在網絡短劇中得到充分應用,不論是探險類《龍嶺迷窟》、情感類《白日月光》還是懸疑類《隱秘的角落》都設置了極強的懸念感,帶動情節快速變化。在《隱秘的角落》中,每集劇集開篇都會出現一個關鍵詞,單集劇集會圍繞這個線索展開,每集又會發生劇情走向的重大轉折,觀眾會像解密一般想要了解事情真相。此外,該劇還采用了倒敘、插敘、隱喻、象征等多種藝術創作手法,極大地提升了情節表現力和戲劇可看性,帶給觀眾重復“刷劇”的效果。
3.精良的后期制作。電影質感是近期網絡劇被高度贊譽的特征之一,體現出精良的網絡短劇在編導團隊、視聽藝術、宣傳發行等方面的高水準和高要求。以《隱秘的角落》為例,劇中出現的背景音樂被網友戲稱為“陰樂”,不僅與壓抑、冷峻、寫實的網劇情節搭配得恰到好處,而且與人物性格高度吻合,是該劇被人盛贊的又一原因。以劇中主人公張東升殺掉妻子之后的配樂《記憶之坑》為參照,音樂的起伏完美契合張東升的內心活動,而回歸平靜又暗示角色高度克制。此外,該劇還在劇集末尾中安插了《小白船》、《猶豫》、《偷月亮的人》等12首音樂。無論是編導演、服化道、影視音,網絡短劇的“用心”程度都在向電影藝術看齊,精品化創作將成為網絡短劇的重要發展方向。
網絡短劇的突然爆發,與外部環境密切相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人們在居家隔離期間,只能通過線上進行娛樂休閑活動,加速了影視生態的革新蝶變。隨著影視政策變更、視頻平臺創新以及受眾審美提升,網絡短劇在短時間內獲得了集中爆發。
1.政策出臺,反對內容“注水”。近年來,電視劇集數普遍越來越長,動輒80集左右的劇集體量讓觀眾直呼拖沓,客觀上降低了國產電視劇的藝術水準。盡管長劇集同樣能產生一些佳作,但觀眾在觀看過程中通常會選擇倍速播放,無形中影響了劇集的播放效果。2020年2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劇網絡劇創作生產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反對劇集創作內容“注水”,提倡電視劇網絡劇拍攝制作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加強對“注水”問題的綜合施策、協同治理,并要求相關行業協會進一步研究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符合實際的行業標準。該政策的出臺,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劇目集數,倒逼影視制作方和平臺方把內容口碑放在第一位,帶動影視行業趨于理性;另一方面也協助影視行業解決自身追逐流量、天價片酬等亂象,提升觀眾的觀看體驗。2020年4月17日,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又發布了《關于厲行節約、共克時艱,規范行業秩序的倡議書》,壓縮制作成本、鼓勵節約之風成為行業共識。在“內容為王、精品為本”影響下,電視劇制作方和播出方積極響應,一批劇場化、類型化、季播化短劇應運而生。
2.平臺搭臺,繁榮劇集生產。融媒體時代,基于互聯網應用的移動化和碎片化特點,年輕受眾更傾向于通過網絡收看電視劇。這種趨勢在市場競爭下愈演愈烈,頭部互聯網視頻平臺——優愛騰牢牢把控著電視劇的收視份額。隨著會員付費模式逐漸穩固,各家視頻平臺的用戶規模接近飽和,如何通過平臺自制實現以獨家內容吸引用戶消費成為競爭的關鍵。愛奇藝是網絡短劇的先行者,2017年,其創始人龔宇就提出對標美劇模式,發揮互聯網平臺的資源優勢,著力發展超級短劇集。而同年底推出的12集短劇《無證之罪》,制作班底雄厚,由著名監制韓三平坐鎮,收獲了網友的高分評價。初嘗成功之后,愛奇藝便乘勝追擊,開啟了專注于懸疑類型的迷霧劇場,通過打造短劇集垂直品牌,以優質劇目帶動劇場品牌化運營。商業模式也在短劇集基礎上衍生出更多創新。比如,劇集制作方和視頻平臺深度捆綁,減少雙方成本,共享播放收益。再如,會員付費點播,一次性解鎖全部結局。精品短劇路線的成功迅速受到其他視頻平臺關注,包括頭部影視制作公司、一線演職人員的加盟,促使網絡短劇表現出爆發式增長。
3.受眾成熟,審美標準上升。如今受眾不再滿足于電視劇帶來的消遣,同時也十分注重質感。受眾觀看劇集的選擇余地不斷增多,一部劇集的畫面特效、內容題材、價值追求、社會影響將深刻影響觀感效果,這對電視劇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伴隨互聯網成長的受眾,其網絡劇審美素養同樣經歷了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早期沉浸在網絡亞文化的小眾圈層,以搞笑夸張為主,如《屌絲男士》、《嘻哈四重奏》;中期利用造夢獲取情感認同,追求夢幻甜寵偶像劇,如《匆匆那年》、《最好的我們》;而《精絕古城》、《北京女子圖鑒》、《白夜追兇》等劇集的出現,進一步推動網絡劇打破粗制濫造、內容懸浮等刻板印象,關注社會現實、探討人性變化,內容題材多樣化。此外,受眾選擇觀看網絡劇的理由也不再唯明星論,劇集品質才是觀眾留存的關鍵因素。2020年出現的一眾話題性短劇,多由小說改編而成,導演大多是新人導演,演員選擇上也摒棄了“高話題”“高流量”的年輕偶像,這些主動調整既是藝術創作的客觀規律,也是尊重觀眾的必然選擇。
當前,網絡短劇已取得了一些成績,并為電視劇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實踐經驗。但有關網絡劇的探索仍處于初級階段,還面臨諸多問題,如短劇集形式對于劇集創作有何限制、短劇集模式能否實現可持續盈利等。筆者認為,網絡短劇還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調整,做到既短又精。
1.劇集短不代表內容短,品質依然是短劇集成功的首要因素。一部劇的劇集究竟多少為宜并沒有規定,主要還是看故事情節能否完整表達。在日益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受眾心理傾向于接受短劇已是必然趨勢,一些劇集主創通過剪輯電視劇精華并投放在短視頻平臺,以此收割一批又一批的網絡流量。“短”作為一種形式層面的限制,實則給予劇集創作更多精細化可能。在劇集內容層面,選擇適合短劇集表現的題材,注重故事之間的邏輯性、合理性以及完整性;在劇集制作方面,主張精益求精,把全部心思放在劇集創作本身;在劇集內涵層面,強調短劇的社會價值和教育意義,鼓勵觀眾看完之后有所思考。總之,網絡短劇應始終著眼于精品化建設,在集中緊湊的同時創造更大價值。
2.發揮互聯網的優越性,反哺短劇集創作。相比傳統電視劇,網絡短劇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能夠充分依靠大數據技術找準當前市場的主要偏好,篩選出劇集類型、題材、周期、演員等,最大程度滿足受眾需求。奈飛(Netflix)公司能夠在美國媒體巨頭中脫穎而出,就是充分注重對用戶數據的挖掘,篩選出用戶對題材、內容的偏好,推出了像《紙牌屋》、《女子監獄》等優質劇集。同時,將短劇內容和社交媒體結合,透過更多渠道吸引受眾注意力,解鎖電視劇集更多玩法。挪威數字頻道NRK推出的青春劇《羞恥》,就積極擁抱新媒體渠道,每天在官網及社交媒體平臺上發布各種視頻片段和人物之間的文本對話,不僅能使觀眾參與其中,也令劇中的故事內容更加生動、親切。未來網絡短劇與互聯網的融合程度會更加緊密,劇集所展現的人物、情節以及帶給觀眾的感受也會更為立體。
3.創新網絡短劇制播模式,探索盈利可能。盡管短劇本身能夠削減一定的制作成本,但網絡劇由于影片播出平臺的特殊性,劇集的盈利模式還有待開發。從制作角度來看,當前影片分賬制度已經進行了許多創新,如播出方自制、制播雙方共享收益、影視版權轉播轉賣、廣告商定制化服務等。由于“先審后播”的政策要求,網絡劇無法實現邊播邊調整的生產機制,輕量化、季播化或成網絡劇控制風險的有效途徑。從觀眾層面來看,爭議之中的付費點播模式收費趨向合理,線上劇集互動和線下衍生活動則是提升觀眾付費意愿的兩個方向。總之,網絡短劇的全媒體運營勢在必行。
作者單位 山西傳媒學院影視制作中心
參考文獻
[1]楊紅彬.網絡短劇的發展圖志與內容構建[J].當代電視,2020(08).
[2]尹鴻.國產劇集:短小不是目的,精悍才是追求——從“迷霧劇場”《隱秘的角落》談起[N].中國藝術報,2020-07-13.
[3]鄭煥釗.網絡短劇爆發,改寫影視內容生態[EB/OL].(2020-04-28)[2021-11-02].https://wenyi.gmw.cn/2020-04/28/ content_33792819.htm.
[4]胡蔚.短劇的未來關鍵還要看品質[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0-07-30.
[5]胡鈺鑫,彭侃.告別“裹腳布”網絡短劇正成為國際影視市場的新生力量[EB/OL].(2018-05-27)[2021-11-02].https://www. sohu.com/a/233050185_313745.
【編輯:朱垚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