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梁
(南京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中國近代教育開端于外語教育”(李傳松、許寶發,2006:1)。自京師同文館設立至今,在160年的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中,外語教育在國民教育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2021年正值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回顧百年歷程,這也是在黨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下,在全國外語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外語教育事業飛速發展的100年。“黨領導下的我國外語教育從萌芽到逐步發展、全面發展再到內涵式發展,在外交外事、經濟貿易、教育文化等領域做出重要貢獻”(戴煒棟,2021:7)。為獻禮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宣傳部、校史館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聯合編寫了這部記載100年黨的外語教育偉業、彰顯100年黨的外語教育輝煌的著述——《人類命運的回響——中國共產黨外語教育100年》(以下簡稱《回響》),于2021年由外研社出版。該書與2018年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出版的《改革開放的先聲——中國外語教育實踐探索》和201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出版的《民族復興的強音——新中國外語教育70年》一并構成三部曲,多角度、全方位描繪了中國外語教育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回響》全書共分為5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序言,第二部分為主體內容(五大篇章),第三部分為結語,第四部分為附錄,第五部分為后記。
第一部分序言由北外黨委書記王定華教授執筆。序言首先總結了當今世界格局的變化,指出了國家語言能力的重要性,隨后論述了編者們在編寫《回響》過程中的新體悟:“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延安精神,回眸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外語教育必須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率先發出改革開放的先聲;堅持黨的領導,服務外交大局、聚焦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外語教育發展必須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水平,及時、適時發出民族復興的強音;勇立時代潮頭,引領圓夢征程,諦視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外語教育必須胸懷世界、面向未來,持續發出人類命運的回響”(王定華、楊丹,2021:I—IV)。
第二部分為主體內容,包括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奮進之路:中國共產黨外語教育100年發展歷程”由外研社黨委副書記、常務副社長劉捷教授執筆。該章以時間為線,全景式回顧了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外語教育的8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外語教育(1921—1949年)。這一時期,中國的外語教育比較零散:建黨初期,各類外國語學社相繼開設學習班,教授語種以俄語為主;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為滿足戰爭需要,中國共產黨先后創辦日文訓練班和敵后工作訓練隊,開設延安外國語學校、延安大學;抗日戰爭結束后,為適應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國共產黨又在華北創辦了華北聯合大學、中央外事學校、外國語學校,在東北創辦了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附設外國語學校、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外語教育進入了第二階段:大力推廣和加強俄語教育時期(1949—1956年)。這一時期,“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制定了在政治、外交上向蘇聯‘一邊倒’,在經濟、文化、教育上爭取蘇聯的援助和支持的方針政策,全面學習蘇聯”(王定華、楊丹,2021:28)。在外語教育上,國內大力推廣和發展俄文教育,相繼開設了北京俄文專修學校、上海俄文學校、西南俄文專科學校等教育院系。第三階段為我國外語教育的調整發展時期(1957—1965年)。這一時期,我們同世界各國,尤其是同東方各國的交往逐漸增多,相關語種人才嚴重缺乏。為此,中央決定在繼續辦好俄語教育的同時,逐漸加強其他語種的教學。俄語一家獨大的格局逐漸瓦解,我國外語教育呈現多語種百花齊放的新氣象。第四階段為“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文革”期間,外語教育遭到了嚴重破壞。“文革”結束后,我國的外語教育逐步煥發生機。在恢復和改革的第五階段(1977—1991年)迎來了中國外語教育發展的春天;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后,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階段,外語教育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1992—2000年);21世紀見證了我國外語教育的轉型和跨越階段(2001—2011年);而黨的十八大召開后,外語教育則進入新時代(2012年至今)。第二章“外語之興: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語種教育發展”分別從英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日語、非通用語等角度梳理了黨領導下各語種的發展史,各小節均由北外相應語種的權威專家執筆。各語種教育的歷史發展分期與第一章提及的分期基本一致。第三章“大學之道: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外國語大學建設”分為7個小節,分別介紹了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外語學府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發展歷程,闡述了各高校的辦學特色和發展愿景。第四章“專業之盛: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外語專業建設”分為3個小節,分別介紹了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三所高校的外語學科發展史和外語專業建設情況。百年來,這三所高校對黨忠誠,與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同向同行,為黨和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有理想、有信念的高層次外語人才,為中國外語學科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第五章“名家之憶: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外語學人成長”由17篇中國外語教育名家的文章組成。這些教育名家既包括伊莎白、陳琳、胡壯麟等英語教育專家,又包括陳振堯、李明濱、李英男、岑楚蘭、嚴安生等大語種教育專家,還包括沈志英、易麗君、邱蘇倫等非通用語種教育專家。他們為新中國的外語教育事業奉獻了青春和熱血,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認可。
第三部分“文明之基:推進構建人類語言共同體”為該書的結語,由北外校長楊丹教授執筆。該部分由3小節構成:“人類語言的歷史演變與時代挑戰”“人類語言共同體的共同價值”“建設人類語言共同體的北外使命”。楊丹教授指出,語言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在人類文明發展的不同階段,語言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伴隨著現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人類語言面臨著語言霸權、語言瀕危、語言沖突、語言信息鴻溝等嚴峻挑戰。楊丹教授從“人類命運共同體”衍生出“人類語言共同體”,提出“語言是文明互鑒的橋梁,建設人類語言共同體就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添磚加瓦”(王定華、楊丹,2021:576—577)。那么,人類語言共同體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構建人類語言共同體?楊丹教授認為,人類語言共同體倡導人類語言多元共存、持續發展。建設人類語言共同體的基本途徑是語言教育、語言研究、語言服務和語言保護,并就此四個方面論述了北外的歷史貢獻與時代使命。
第四部分為附錄,是1920—2021年間中國共產黨外語教育的大事記,由外研社總編輯徐建中執筆。第五部分為后記,主要記錄了《回響》的成書過程,闡述了該書的出版意義。
作為一部系統梳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以來中國外語教育發展史的著作,《回響》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點。
第一,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回響》立足新的歷史方位,緊緊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條主線,運用珍貴史料,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鏗鏘有力地展現了百年來中國外語教育的發展歷程、勵志故事、成功經驗和歷史榮光。雖然在外語教育發展階段的劃分上,《回響》與文秋芳、常小玲(2021),戴煒棟(2021)等學者的論述觀點略有不同,但其主旨思想基本一致。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至今,走過了100年的光輝歷程,可謂“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回望歷史,作為中國共產黨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外語教育始終與黨的偉大事業、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緊密相連。在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革命事業和國家發展需要,制定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外語教育政策,為我國外語教育開辟了新路,積累了經驗,培養了人才,做出了突出貢獻。
第二,材料翔實,點面結合。《回響》卷帙浩繁,全書洋洋灑灑600余頁,近60萬字。參考材料既包括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論述,又包括外語名家、史學大家的權威著作、口述資料,還包括部分高校的檔案資料。與同為“三部曲”的《改革開放的先聲——中國外語教育實踐探索》和《民族復興的強音——新中國外語教育70年》相比,《回響》的時間跨度更大,內容更為豐富。與此同時,《回響》的主體部分涵蓋了“奮進之路”“外語之興”“大學之道”“專業之盛”和“名家之憶”五大篇章,精巧的謀篇布局使得該書兼顧了敘述的高度、角度和溫度,完全不落敘史枯燥、單調的窠臼。實際上,《回響》主體部分的五章內容相互交織與補充,點面結合地描繪出一幅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外語教育百年砥礪前行的歷史畫卷。
第三,極具權威性和史料價值。《回響》的編委會可謂群星璀璨,大咖云集:北外黨委書記王定華教授、校長楊丹教授擔任主編;編寫組成員包括伊莎白、陳琳、胡壯麟、戴煒棟、董洪川、李英男、李明濱、寧琦、吳江、常福良等眾多國內外語界權威專家;《回響》由全國權威外語出版機構外研社出版;《回響》選用的許多珍貴史料圖片出自相關高校的檔案館。以上無疑都彰顯了該書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增強了該書的史料價值。
第四,對中國外語學科發展富有指導意義。《回響》融匯了眾多外語界管理者和權威專家的真知灼見。外國語大學的黨委書記、校長聚焦學校發展,提出了所在高校的發展目標和愿景;知名外語專家回顧了自己的教育和學術生涯,以期為后來人傳授經驗,傳遞薪火……該書的作者們既從不同視角回眸了中國外語教育史,又對新時代我國外語教育發展提出了諸多建設性、指導性意見。通過閱讀該書,高校的管理者可以借鑒北外、上外等外國語大學和北大、南大等綜合性大學的外語學科發展經驗,從而制定符合本校定位的外語學科發展規劃;外語教師可以了解中國外語教育的“前世今生”,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積極投身外語教學和科研工作;外語專業的莘莘學生可以汲取眾多教育名家學習外語和成長成才的經驗,順應時代潮流,堅定前進信心,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白璧微瑕。限于篇幅,《回響》第四章“專業之盛”僅介紹了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外語專業建設情況,而未能涉及理工類院校和普通綜合性高校。北京大學和南京大學屬于綜合性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屬于外語院校,三所高校的綜合實力和外語學科實力在國內均屬一流,但對于國內廣大的理工類院校和普通綜合性高校而言,囿于師資力量、辦學規模、經費投入等因素,這三所學校的外語學科發展經驗很難直接為他們所參考和借鑒。因此,如何將《回響》中總結的大學外語專業發展經驗在不同類型的高校進行推廣,從而促進中國特色外語學科融合發展,將有待學界進一步補充與探索。
《回響》梳理和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我國的外語教育史,展現了中國外語教育發展的特點及其對民族和社會的影響,反映了各語種學科的教學、科研成就,體現了外語工作者對外語人才培養路徑的探索與思考。可以認為,該書對中國外語工作者具有很強的指導性,是一部值得細致研讀和推廣普及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