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筠
根據相關數據粗略估算,僅快手平臺三農類創作者數量目前應在1500 萬左右。①以創作者、短視頻發布數量成比例估算:2019 年7 月至2020 年6 月,快手平臺發布作品的創作者超3 億人,三農類作品占比為5.9%(快手大數據研究院:《2020 快手生態內容半年報》)。過去一年內,從快手平臺獲得收入的貧困地區用戶就已達664 萬人。②快手大數據研究院:《2020 快手扶貧報告》。各短視頻平臺用戶去重之后,鄉村實際創作者總量將更樂觀。③抖音、抖音極速版月活用戶分別為5.1 億、0.88 億,快手、快手極速版月活用戶分別為4.3 億、1.21 億,微視月活用戶0.96 億(Questmobile:《中國移動互聯網2020 半年大報告》)。包括縣、鎮在內的鄉村地區用戶可達2 億。④抖音、抖音極速版四線、五線以下城市用戶分別為1.08 億、0.69 億,0.2 億、0.14 億,快手四線及以下城市用戶為1.33億(Questmobile:《中國移動互聯網2020 半年大報告》、快手大數據研究院:《2020 快手生態內容半年報》)。短視頻已成為鄉村人民表達言說乃至賴以維生的重要工具。目前,相關研究尚未充分展開。有關部門主要就短視頻帶動鄉村旅游、推動農產品銷售、開展助農行動層面,肯定其助推鄉村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⑤CNNIC 第45 次、第46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學界研究基本集中在傳播學領域,圍繞消費主義、資本、異化等批判學派視點⑥楊萍:《賦權、審丑與后現代:互聯網土味文化之解讀與反思》,《中國青年研究》2019 年第3 期;劉娜:《重塑與角力:網絡短視頻中的鄉村文化研究——以快手APP 為例》,《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6 期。,或著眼于其反映鄉村現實、城鄉關系等的角度⑦欒軼玫、蘇悅:《“熱呈現”與“冷遮蔽”——短視頻中的中國新時代“三農”形象》,《編輯之友》2019 年第10 期;李紅艷、冉學平:《鄉村社會的另一種“凸顯”——基于抖音短視頻的思考》,《新聞大學》2020 年第2 期。。相關議題并未深入鄉村社會學等多學科領域,短視頻對鄉村的深刻影響尚未得到系統性評估。龐大的用戶數量、創作者數量,表明短視頻已深度介入鄉村生產、生活,僅將之視為一種新興文化現象已言不及義。事實上,借助獨特的鄉村資源稟賦,鄉村短視頻已經形成成熟的生產機制、文化內核、變現模式,在經濟層面催生“半耕半網”業態、在文化層面召喚傳統價值倫理、在傳播效果層面凝聚社會共識,展現出重塑鄉村社會風貌的巨大能量。為使研究更為聚焦,本文將結合相關研究成果,通過對抖音用戶“幸福一家人 周甜麗”①“幸福一家人 周甜麗”2020 年2 月26 日上線抖音平臺,截至2021 年2 月下旬作品計255 個,粉絲400 萬。選取該個案基于以下考量:視頻主要表現鄉村生產生活場景,系鄉村短視頻典范類型之一;用戶所在豫東某鄉鎮,對于中西部鄉村具有一定代表性;用戶通過直播帶貨形式獲取了可觀收益,內容生產已進入良性循環。(以下簡稱“幸福”)進行個案研究,嘗試說明相關問題。
中國鄉村問題的根源在于人多地少,資源稟賦先天不足。半個多世紀前,費孝通就已指出解決農業問題的根本方法在于增加農民收入、興辦農村企業②費孝通:《江村經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213 頁。,以非農崗位應對農業勞動力的隱性失業問題,以非農收入補充農業收入的不足問題。農業經濟專家同樣認為,一方面須不斷提高農業資源生產率,在確保農業收入穩定不變的前提下,推動過剩勞動力向國民經濟其他部門轉移;另一方面,農村地區須提供大量非農就業機會,以推動勞動力轉移的順利進行,實現農村人口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勞動者收入大致相當。③[美]約翰遜:《經濟發展中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林毅夫等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年,第356—370 頁。概括言之,二者均強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問題。
當前,人多地少的過密型農業狀況并未得到根本改善,“半耕半工”作為小農經濟的主要形態,仍在以外出務工的形式轉移剩余勞動力、補充農業收入不足④黃宗智:《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過密型農業(上)》,《讀書》2006 年第2 期。,而這一現象或將長期存在⑤曹錦清:《如何研究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第74—75 頁。。跨地域、季節性的農民工大規模流動,引發了留守兒童等多重復雜的社會問題,伴生家庭分離導致的情感代價、情感傷痛。⑥蔡玉萍:《男性妥協:中國的城鄉遷移、家庭和性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 年,第143 頁。從深層價值層面來說,小農經濟、村社結構本為傳統儒家文化生存的土壤,鄉村家庭的離散狀態對于家庭價值及附著其上的傳統文化價值的沖擊不可估量。⑦甘陽等:《儒學與社會主義》,《開放時代》2016 年第1 期。
但在不具深厚工商傳統的中西部鄉村創辦工業,并不符合規模效應、集聚效應的經濟學原理,在資本配置方面不具效率。手工藝產品因其審美價值、民族文化符號功能而重獲新生,相關產業或可推動鄉村經濟發展⑧張娜、高小康:《后工業時代手工藝的價值重估》,《學習與實踐》2017 年第1 期。;但手工業高度依賴資源稟賦與歷史傳承,先天不足的地區很難形成特色產業。相較前述對資本、技術、配套要求更高的行業,短視頻從業門檻低,生產、傳播鏈條短,易于快速變現。在其運行邏輯內,中西部鄉村原本的不利條件反而成為優勢:保留了更為典型意義上的鄉村形態,可為內容生產提供用之不竭的自然及人文景觀素材;勞動力過剩使短視頻從業人員后備力量充足。在剩余勞動力的在地化轉移與非農收入增加兩個層面,短視頻均堪為理想的非農產業。
“幸?!辈┲骷彝ソ洕螒B系典型“半耕半工”疊加“中堅農民”模式。⑨參見賀雪峰:《誰是農民:三農政策重點與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道路選擇》,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年。公公婆婆為農耕主力,丈夫外出從事暖通工作,博主居家照管子女。⑩訪談資料,2020 年10 月28 日。下文信息來源如無特殊說明,均出自本次訪談?!靶腋!币曨l場景主要為鄉村生產生活,與其他鄉村短視頻區隔度不大,但其主要人物形象有著極高的辨識度:婆婆系所在鄉鎮“十佳好兒媳”,未語先笑,溫柔可親;兒媳形象、口才俱佳,婆媳相處溫馨動人。賬號上線半年,粉絲數量已逾百萬,且維持了較高的粘性與變現率。博主以每月一至數次不等的頻率作直播專場,僅2020 年8 月至11 月,直播銷售額即達360.2 萬元①蟬媽媽,https://www.chanmama.com/authorDetail/1490546118110011/promotion。,參照行業慣例,傭金收入當在50 萬元以上。2020 年11 月份,博主丈夫辭職返家,夫婦二人專心運營視頻賬號,家庭經濟形態由“半耕半工”調整為“半耕半網”。
參照學界關于“半耕半工”定義,所謂“半耕半網”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為單位,至少指涉兩層含義:其一,耕作和短視頻創作為并存關系,受農耕重要時間節點、短視頻收益狀況等因素影響,二者存在主業和兼業的動態互換;其二,二者系互補關系,短視頻收益可以補充農業收入,農業生產亦為短視頻提供主題和素材。就此不難解釋,“幸?!币曨l可以粗略劃分為農忙時節播收、采摘類和農閑時節烹飪、休閑類,遵守農業節律,隨四季時節而動。再者,“幸福”博主丈夫由外出務工到辭職返鄉的軌跡,可見鄉村人民從事短視頻生產的根本動力,仍系紓解前述面臨的基本問題,在于補充農業收入不足、解決農業勞動力就業不充分問題。
博主家庭經濟形態由“半耕半工”向“半耕半網”轉移,一定程度上表征了鄉村創作者群體的職業發展趨勢。仍以豫東地區為例,抖音用戶“楊哥”原在浙江務工,后返鄉專職創作短視頻,目前粉絲量已逾400 萬;“大博奶奶”主創大博原本在外經營小吃生意,受疫情影響停業,后通過拍攝短視頻實現再就業,目前粉絲量已逾200 萬②訪談資料,2021 年6 月25 日。。統計數據印證了相同事實:過去一年,抖音三農創作者中返鄉青年占比54%,創作者多來源于山東、河南、四川等傳統農業大?、鄱兑簦骸?021 抖音三農數據報告》。,表明短視頻創作已成為鄉村人民的職業新選項。
上述現象的產生有其必然性:其一,短視頻創作可產生可觀的非農收入,可以取代外出務工收益而不必承擔其他成本和風險,因而成為經濟理性驅動下的最優選擇;其二,短視頻素材取自鄉村生產、生活場景,構成了鄉村創作者相對城市創作者的比較優勢和差別優勢,在資源供給層面保障了“半耕半網”的可持續性。此處,“半耕”生產方式固然是由于農民身份的限定,但也是創作者的主動選擇。研究表明,對于鄉愁的排解,對于鄉村世外桃源的想象及情感投射,是鄉村短視頻受眾的首要閱聽動機。④石磊、黃婷婷:《情感商品與情感流通:“三農”短視頻的傳播機理》,《編輯之友》2020 年9 期。因此,鄉村短視頻必須深度嵌入鄉村社會之中,以耕作及其派生的庭院經濟、風土人情、鄉村生活等為主要表現內容。進言之,農耕生活并非僅為鄉村短視頻的裝飾性符號,而構成其核心內容與文化基因;耕作不再是農民的強制性義務或“不經濟”行為,而成為孕育、滋養相關產業的“母體”。鄉村短視頻有效利用了鄉村生態資源、文化資源,融合了鄉村多個產業,并最終表現為“半耕半網”鄉村經濟新形態。事實上,改變單一農業的經濟結構、立體開發鄉村生態資源、多業態融合已被視為鄉村未來的發展方向。⑤溫鐵軍:《中國生態文明轉型與社會企業傳承》,《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科版)》2019 年第3 期。鄉村短視頻開辟了發掘鄉村資源稟賦的新型業態,為后脫貧時代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有益探索。
“半耕半網”經濟形態至少具有以下三個層面的積極影響:其一,為外出務工提供一個替代性解決方案。農民工跨地域流動、家庭兩地分隔的情況有望獲得改善,農民非農收入的來源渠道增加,相較原本單一、機械的務工模式,也將獲得更多價值和自由時間。其二,優化既有“中堅農民”加“老人農業”業態。⑥賀雪峰:《誰是農民:三農政策重點與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道路選擇》,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年,第202 頁。年輕農民的留守將在深化農業機械化程度,促進鄉村公共事務參與、基本秩序維護,改進鄉村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層面發揮積極作用。其三,確保鄉村家庭機能的完整性。勞動力的在地化轉移將改變鄉村家庭結構的撕裂狀態,相應改善留守婦女、留守兒童與親代養老問題。短視頻傳播的“正能量”偏好與泛道德化取向,也將進一步在生產端、消費端雙向修復鄉村家庭機能。因此,這一業態的出現將對鄉村社會產生結構性影響:鄉村不斷為都市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提供經濟剩余⑦項飆:《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北京: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18 年,第9 頁。的狀況有望改善,人才、資源、資金有望進一步回流,進而改善當前鄉村社會的空心化狀態,彌合城鄉之間的差距。
綜合言之,“半耕半網”經濟形態成為可能,在于鄉村短視頻生產已具備成熟變現模式、進入良性循環;這一新型業態實現了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保障了鄉村家庭機能的完整性,而后者正是傳統價值倫理存在的前提與依附的對象。在當前國內大循環發展戰略之下,這一新型業態的出現無疑極富啟示意義。當然,相較中西部鄉村主流的“半耕半工”經濟形態,“半耕半網”模式體量尚小,能在多大意義上成為替代性業態尚有待觀察。
既往研究表明,鄉村短視頻土味、獵奇的取向極易導致受眾審美疲勞,也難以確立鄉村短視頻的內涵價值、文化特色,因而并非可持續發展之道。如何詮釋、整合鄉村文化資源,決定了鄉村短視頻的生命力,也是評估其作為一種文化產品、生產模式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為使論述更為集中,以下將主要著眼于代際關系與家庭倫理角度。
對于當前中西部鄉村信奉的價值觀,有學者認為后集體化時代,國家從鄉村社會生活多層面的回撤,導致社會主義道德觀的崩解和以消費主義為特征的資本主義道德觀的趁虛而入。①閻云翔:《私人生活的變革》,龔小夏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年,第260 頁。但也有學者認為,傳統家庭倫理依然貫穿于農民日常生活,農民依然踐行著“家庭主義”的行動邏輯、以家庭為中心的生產生活方式、“家本位”的生活倫理。②陳輝:《過日子:農民的生活倫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年,第11—12 頁。以家庭為主的觀念,恰為傳統儒家倫理賴以生存的土壤,因而當下傳承中國文化傳統的社會基礎,仍在于農民階層。③黃宗智:《中國的小資產階級和中間階層:悖論的社會形態》,《中國鄉村研究》2008 年第6 輯。反觀整個社會層面,現代社會被工具理性、技術理性籠罩,亟須召喚傳統文化發揮相應規范、節制與調和作用④甘陽等:《儒學與社會主義》,《開放時代》2016 年第1 期。,以彌補價值理性的不足,填補經濟繁榮背后“倫理實踐的真空”⑤李猛:《論抽象社會》,《社會學研究》1999 年第1 期。。概言之,對處于現代化進程中、急劇變動的當下來說,各方就重新發掘自身傳統、重建社會有機秩序⑥呂新雨:《鄉村與革命》,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年,第88 頁。已形成共識,其中農民階層的經驗與實踐尤其值得重視。
傳統代際關系的“反饋模式”“回報模式”表明,代際之間存在一種交換邏輯,這一邏輯的支持機制隨宗法社會崩解而喪失,代際交換逐漸呈現不平衡狀態。⑦郭于華:《傾聽底層》,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年,第267—268 頁。當前鄉村社會中,親代資源掌控能力弱化,子代資源掌控能力則增強;資源配置錯位,同樣導致了代際交換的不平衡。與多數鄉村家庭相似,博主家庭代際之間呈現合作、互助關系。⑧王躍生:《當代農村三代直系家庭構成分析——兼與城市比較》,《中國鄉村研究》2008 年第6 輯。婆媳共同照看孩子,合爨既降低了博主工作量,婆婆亦可分身從事輕型農作,作為主要勞動力的父子則在農閑時從事高價值工作。這一分工合作模式有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最大化發揮不同勞動力價值,實現代際、性別之間的優勢互補。就代際責任來看,日常開支主要由公婆承擔,備辦衣食也主要由婆婆負責。婆婆稱“十年看婆,十年看媳”,在孫輩幼年、子代最困難時期盡力照顧,把“十年的任務完成”,兒媳的回報則隨其心意(2020 年8 月9 日視頻);在喪失勞動能力后,將另蓋房子單獨居住,避免成為子代負累。博主稱“你搬到哪兒我就搬到哪兒”,婆婆十分感動,表示“再累我也高興,也值了”(2020 年9 月1 日視頻)。評論區雖以贊賞為主,亦不乏質疑,認為婆婆太過辛勞,兒媳未予相應分擔。由此可見,相較傳統代際之間相對平衡的反饋模式,當下代際關系的確呈現了父母無限責任、子女有限義務的特點⑨賀雪峰、郭俊霞:《試論農村代際關系的四個維度》,《社會科學》2012 年第7 期。,回饋模式的維系也由社會文化的多重制約,降格為子代道德良知這一相對單一的規范。
然而,較為復雜的是,代際交換同樣在如下層面遵循社會交換的準則:兼具經濟層面的外在收益和情感層面的內在意義①[美]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李國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年,第447 頁。;除了子代未來經濟回報、養老承諾之外,當下的天倫之樂也提供了即時性情感報償,僅僅以經濟或勞務付出多寡評估代際關系未盡合理,情感滿足也是衡量代際關系的重要標準。博主以子代道德良知解題代際關系,亦有其內在的合理性:代際之間的情感互動、情感聯結,將成為未來促動子代兌付代際回饋的內在力量。②此處僅就代際責任進行討論。因此,如掙脫以經濟回饋作為單一衡量維度的認知模式,綜合考量心理、情感等因素,代際關系將在長時段的價值互換中獲得動態平衡。由此來看,鄉村家庭代際不平衡問題,并不如學界此前估計那么悲觀。
對于上述代際關系表現,尚有更為重要的解讀維度,即農民階層的價值觀問題。一般認為,農民階層追求的價值有三:以傳宗接代、祖先崇拜為中心的本體性價值;以社會競爭、他人評價為中心的社會性價值;以衣食住行等基本保障為中心的基礎性價值。本體性價值不穩定,則會導致后者洞穿底線并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③賀雪峰:《農民價值觀的類型及相互關系——對當前中國農村嚴重倫理危機的探討》,《開放時代》2008 年第3 期。婆婆的本體價值十分清晰,牽掛家里“還有老還有小”(2020 年10 月23 日視頻),認為人皆“為兒孫活著”(2020 年7 月13 日視頻),不為兒孫則“過著有啥意思”(2020 年8 月19 日視頻)。概括言之,婆婆認為其自身價值系于家庭縱向傳承之中,奉養老人、照管兒孫是其最重要的使命。婆婆的“家庭主義”價值觀令其重視家族延續、和諧,追求家族富足、名譽④楊國樞:《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本土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年,第137 頁。,其任勞任怨、不求回報之舉,均可于此獲得解釋。兒媳的承諾可以理解為對這一價值觀的認可和傳承,因此在更長時段的代際繼替過程中,代際關系可以保持一種“錯時性”的平衡??梢哉f,家庭本位觀念乃鄉村家庭得以延續的深層動力,亦是當下維系鄉村家庭穩定、和諧的核心力量。當然,家庭主義觀念并非鄉村家庭專屬,但都市人群相對復雜的社會參與和人際交往,降低了家庭價值唯一性和至高性的強度,鄉村社會的相對單純則使得這一觀念體現得更為突出、徹底。
在現代性價值序列中,家庭觀念一度遭到貶抑,被視為次于自我價值的低階選項。片面追求個體價值而對家庭予取予求、謀求權利而不愿承擔相應責任,系對事物之觀念、行為、功能進行互相區隔的“心理解離化”行為,本質上為因應現代社會劇烈變遷所作的心理調適機制⑤楊國樞:《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本土化研究》,第331—333 頁。,因而僅為暫時而非常態化的價值取向。社會進入穩態發展之后,復興自身文化傳統動能,涵化外來文化觀念,成為價值層面所作“否定之否定”的必然調整。生發于直系家庭的“家庭主義”倫理,尋求對共同體的歸屬、認同,強調責任倫理和價值的超越性,可以提供糾偏“實用個人主義”⑥閻云翔:《私人生活的變革》,第259 頁。價值觀的思想資源。再者,家庭作為介于個體、國家之間的中間環節,在價值重建過程中的橋梁作用不容忽視。由對家庭的認同、歸屬推延至更大的共同體,有利于克服自我過剩的諸多弊端,進一步塑造集體價值、凝聚社會共識。就此而言,在構筑文化自信進程中,鄉村社會展現了立足本土文化資源所作的有益探索。
須指出的是,“幸?!敝械挠H代系學界所謂“低齡老人”。相較高齡或失能老人,“低齡老人”具有一定生產能力、經濟收入,對子代養老和經濟支持的要求并不迫切,在代際關系中擁有更多“議價權”,這種權力相較其他年齡層或不具普適性。但前述代際之間的情感聯結與互動、家族觀念的代際傳承,或可成為跨越經濟理性、實現代際互助的資源。
經歷了高速增長后,短視頻用戶使用時長占比出現連續回調⑦CNNIC 第45 次、第46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不復曾經的“野蠻生長”,短視頻市場已進入存量競爭。這意味著短視頻用戶獲取、粘性維系已非平臺“紅利期”所能解釋,而必須從內容輸出、意義生成的角度予以闡述。前述“幸福”粉絲較高的增長率、粘性、變現率,已經表明觀看者對視頻價值觀念的認可度。以下將通過受眾分析,對相關問題作更深入的討論。
就粉絲地域分布來看,“幸?!濒敗⒃ァ⑼?、蘇用戶占比62.93%;博主所在地為四省交界,方言、地域文化互通,表明鄉村短視頻傳播具有較強的地域性特征。粉絲性別分布方面,女性粉絲占比85.45%;年齡分布方面,24—30 歲、31—40 歲、41—50 歲的粉絲占比分別為11.08%、50.52%、30.64%。①蟬媽媽,https://www.chanmama.com/authorDetail/1490546118110011/fans。對上述兩項數據合并處理,則24—40 歲女性粉絲整體占比為51%,41—50 歲女性粉絲整體占比為26%。就個人和家庭生命周期而言,多數受眾與視頻主要人物婆媳存在角色對應的情況:前一年齡段的受眾現實生活中應多為兒媳身份,后一年齡段受眾則可能兼具婆婆、兒媳雙重身份。這種身份對應關系,使得受眾閱聽體驗更具代入感,評論文本較能反映其真實心境。以下將就具體視頻進行分析。
2020 年10 月6 日發布的短視頻“今天真的就想逗逗婆婆”,創造了其作品點贊、評論、轉發數據的峰值。該作品發布之前,日增粉絲量一般不超過5000;發布之后,粉絲量連續三天分別新增4.1 萬、13.6 萬、4.4萬②蟬媽媽,https://www.chanmama.com/authorDetail/1490546118110011/aweme。,即令計入平臺算法、推送機制因素,該視頻顯然在彰顯受眾需求、價值觀念層面具有代表性。劇情概要如下:兒媳開玩笑向婆婆討錢,婆婆慷慨贈予;兒媳需索不足繼續討要,婆婆預留兩張百元紙幣備交電費,其余全數給付。見此,兒媳承認方才系出于玩笑,堅持如數奉還,婆婆則以兒媳從未開口要錢為由拒收。視頻延續了一貫輕松、風趣的風格。有幾點值得討論:其一,短視頻所涉金錢話題,是多數家庭關切的重要議題;其二,對這一問題的處理,將綜合體現代際關系的相處狀態、取予邏輯,并將反向作用于代際關系;其三,就過程與結果看,婆媳雙方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處理范本:兒媳并非當真索要,因而堅持奉還,婆婆則誠心給予,但在付出時又守其底線。評論多肯定婆婆淳樸、善良、慈愛的品質;對兒媳的評價則為聰明、風趣,勉勵兒媳善待婆婆。婆媳之間毫無隔閡的相處模式,成為受眾的主要關注點和情感觸發點。此外,出現了如下一類評論:“你自己不會賺錢啊,還找老人要”,“只要老了手里有錢我也會是這樣的好婆婆,但是老了還有閑錢的農村老年人有幾個”,體現出受眾不同的觀察角度與立場。
一般認為,媒介構建集體性通過兩種方式:一是通過媒介內容提供相關性框架,構建集體性的意義邊界;二是提供交流空間和交流實踐,由這一交流空間締造出集體性。③Nick Couldry,Andreas Hepp.The mediated construction of reality,Polity Press,2017,pp.247-248.鄉村短視頻同時采用了兩種方式:既出具特定內容和價值規范,亦開放評論區作為公共文化空間,提供受眾交流個人經歷、生命感悟、情感體驗的平臺。不同于傳統田間、井口、集市等一村一鎮公共空間④王露璐:《從“熟人社會”到“熟人社區”——鄉村公共道德平臺的式微與重建》,《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 年第1 期。相對狹隘的生活經驗的交換,短視頻平臺提供了更大范圍、更為多樣的經驗值的交流互動,對于短視頻內容、觀念的共識或分歧,亦產生了強烈的碰撞意義。婆婆作為視頻的當然主角,其行為、性格,加之表現出的“勤勞能干”“會過日子”(語源評論區)特質,組合成一個典型的中國傳統女性形象。這一形象與典型意義上的現代女性差異頗大:個人價值并非獨立的社會性存在,而依附于家庭建設、家族延續、家庭關系之中。依照女性主義觀點,“愛”和“母性”是資本主義與父權制的意識形態機制?!澳感浴币笈钥酥谱晕倚枨?,發揮自我犧牲精神;“愛”則要求女性在情感關系中持續付出。⑤[日]上野千鶴子:《父權制與資本主義》,鄒韻、薛梅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 年,第32 頁。在此視野中,短視頻所表現的女性形象無疑是保守、不自由的。但評論區并未出現批判性視點,相反多見“很教育人”“向你學習”之類的言論,明確家人之間應“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家庭關系須“用心經營、真誠相待”,甚至互相勉勵“找找自己的原因”,表示要轉發以期“感染更多的人”,表示“感動”“看哭了”的更不乏有之。概言之,既由于視頻內容的框定,也源于受眾的及身關切,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扮演、家庭經營的一般性原則成為評論區關注的焦點。相關言論顯示了受眾確認、維護一套價值系統,并將之作為參照體系與行為規范的努力。
如前所述,鄉村短視頻受眾一般基于鄉愁想象和桃源想象兩種閱聽動機,二者雖有交織,但基本上表征著兩種不同的受眾類型:前者一般具有一定鄉村經驗,后者則完全不具備或僅具備較為淺薄的鄉村經驗。前者還可進一步細分為離鄉離土人士和在地鄉村居民。就評論區留言來看,在地鄉村居民投入了更多熱情,參與度、活躍度更高。究其原因,乃在于視頻內容喚起了對其生活世界、解釋系統的共情。研究指出,現代化導致了一種三重的“個體化”:從傳統語境意義上的社會形式、義務中脫離;與實踐知識、信仰和指導規則相關的傳統安全感的喪失;以及重新植入一種新形式的社會義務。前兩者均為對認同的剝離,后者則為復歸,即以社會團體等的公共參與,替代去傳統化中對社會、個人的認同與責任。①[德]貝克:《風險社會》,何博聞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年,第156 頁。顯然,鄉村女性不易介入這一類公共事務,其從共同體中脫離出來的責任意識、歸屬需要無以安放,家庭無疑提供了一個可以托付的渠道。對于多數鄉村居民來說,調適、安頓身心是一個更具現實性的問題,縱向的家庭血脈傳遞、家風傳承更富有終極價值。在現代文化觀念的持續沖擊之下,傳統文化價值呈現出相對弱勢的特征,價值重建在當下仍處于探索進程中,重新激活、再造傳統價值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從女性主義等的視野出發,對鄉村女性提供更多公共參與機會、社會資源支持,固然有其必要性;但同時,對于女性價值與家庭價值,也不妨存在更為多元的選擇。
仍需指出的是,傳統社會對于女性價值的賦形是在女性失語情況下,強行施與的一種價值標準。這一價值標準未經協商、不容置疑,且不存在替代選項。但視頻評論區相關討論,既涉及具體的婆媳關系處理、金錢議題,也涉及一般性的家庭經營智慧、女性母職角色等問題,受眾攜各自不同的人生經驗,從不同角度作出解讀。留言評論和對于評論條目的閱覽、點贊、對話,開創了一個持續互動的多元公共空間,通過相關議題的交流討論,受眾理想的價值觀念、生活形態得以進一步確認或調適。因此,受眾在此過程中對于女性價值的解讀,具有明確的能動性甚至反身性,是受眾基于自身人生經驗進行判斷和取舍的結果,并不同于傳統倫理的簡單復歸。再者,女性如何在家庭關系中自處、如何處理家庭事務等議題并非單一和排他性議題,相關價值準則并非至高和唯一的律令,因此不具傳統倫理對女性的壓迫意義,也削減了傳統女性價值的保守性格。簡言之,在當下時空環境中,由女性主導對女性價值進行討論、交涉、確立的過程,體現了傳統倫理和現代價值之間的激蕩、折沖;其結果則系立足鄉村文化基體和生活脈絡,對傳統價值倫理的再發現和再創造。
“傳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是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支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②[美]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丁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年,第7 頁。鄉村女性對于家庭建設的投入,成為其參與社會建設、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管道。在此意義上,短視頻展示了鄉村女性的生活經驗、人生智慧、內在能量,相應提升了其在公共空間中的能見度。在當前信息來源復雜多元的情境下,受眾對這一價值倫理的攝取,亦將對前述“實用個人主義”價值觀起到平衡作用,對發揮傳統家庭倫理價值的規范、整合功能深具意義。
一直以來,鄉村被都市人忽視或過度想象。③[日]真野俊和:《“鄉土”與民俗學》,王曉葵、何彬編:《現代日本民俗學的理論與方法》,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年,第236—237 頁。在鄉村建設過程中,鄉村人民的智慧、能動性、主體意識未獲充分展示與實踐。本文的討論則表明,通過鄉村生態資源、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短視頻創作者探索出“半耕半網”鄉村經濟新形態,為“半耕半工”主導的鄉村經濟格局注入新的動力元素。這一新型業態實現了鄉村人民非農收入增加和農業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保障了鄉村家庭機能的完整性,展現了傳統價值倫理應對當前鄉村社會問題的活力。綜合來看,短視頻在鄉村經濟、社會、價值諸層面均將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對于中西部農業大省來說,鄉村短視頻的生產,將有效實現鄉村人民職業選擇的多樣化,推動實現人才、資源回流;其傳播則將召喚對于地域的認同、凝聚,引導更多的人關注鄉村、建設鄉村。于此,“半耕半網”經濟形態或可成為后脫貧時代應對鄉村勞動力轉移、資源流失、文化空心化等問題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本文不足主要在于:其一,相關結論基于個案研究,個案的代表性與結論的效度,仍有待后續研究的檢驗。其二,本文主要研究了鄉村短視頻的正面作用,對如下可能存在的問題未予處理:從屬于短視頻平臺商業邏輯,博主不可避免對其“情感勞動”進行“整飾”①[美]阿莉·霍克希爾德:《心靈的整飾:人類情感的商業化》,成伯清等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20 年,第224頁;Tobias Raun.Capitalizing intimacy:New subcultural forms of micro-celebrity strategies and affective labour on YouTube,Convergence,Vol.24,No.1(February 2018),pp.99-113.,或會導致視頻內容不同程度的失真;視頻在增進興趣共同體交流互動的同時,亦可能降低對臨近共同體的參與,助推公共領域向私人領域回撤②Ling R.,The Mobile Connection,San Francisco:Morgan Kaufmann,2004,pp.191-192.,產生一定的負面社會效果。這些仍有待后續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