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繼文
“如果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整個地球?!备軛U原理在生活中被廣泛運用,那在教育中有沒有用武之地呢?孩子需要的支點是什么呢?能夠撬動起什么呢?
大家都讀過《點》 的故事,那是一本針對教育者的繪本,讀過后會讓每個人陷入沉思。繪本內容很簡單,一個小孩因為不會畫畫,老師鼓勵他可以隨意畫點什么,沒想他用筆使勁在畫紙上面戳了一個點,老師仔細看了看說:“請簽名!”后來這個點被鑲進畫框,掛在了美術教室里最明顯的位置。這個小孩說,自己還能畫出比這個點更好看的點呢。為此,老師為他畫的這些點開了一個展覽,并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故事的內容很簡單,為什么會讓我們如此感動?因為這里體現出教師的教育智慧和情懷乃至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哪怕孩子只是畫了一個點,也請孩子鄭重簽名、精心裝裱,對孩子的作品表達了充分的尊重和欣賞,給予孩子心靈上莫大的支持和鼓勵,激發孩子建立了自信,幫助孩子樹立起自信是老師給孩子撬動學習興趣和好奇心的支點。
自尊是每個人極其珍貴的心理品質,是每個人自我教育、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教育者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恰恰孩子的不完美更值得我們的理解和尊重。在游戲中孩子常常有不會、不懂的疑難問題,孩子是怎么面對問題的,恰恰能夠反映出我們的教育觀,如果孩子們樂于提出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勇于試錯,說明平時教師一定是理解孩子的學習特點、學習方式,不給孩子難堪,激勵孩子在體驗中學習,理解提問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現,邊學邊問、先思后問、才有完整的學問。
張雪門認為,只看到不完備或認為用知識教育去解決完備問題的論點有兩個錯誤:一是準備將來而忽視現在??磧和默F在,感覺什么都不完備,想要達到完備的理想,只有將來,所以教育的目標應該放到將來的一點。不知道兒童生長的歷程各時期的生理心理是不同的,其所需要的不給,所不需要的反勉強給他。二是抹殺兒童的特質。人生的生長,不但是求進步,同時還需要維持與保存。兒童時期爛漫的天真、創造心、好奇心、求知欲等美德,到了成人時反而會逐漸缺乏了。為了兒童,請保護好他們的自尊。
我們都知道陶行知先生《公雞吃米》 的故事。在他看來,教育如同喂雞,強迫是不行的,只有讓孩子發揮主觀能動性,給他自由自主的空間,才會有好的效果。他用深入淺出的生活現象告訴我們強迫灌輸式的方式是沒有學習發生的,啟發孩子自由主動學習才是關鍵。好的教師不是僅僅教書,而是教孩子如何學,給孩子一把創新的鑰匙,讓孩子有獨具匠心的機會和活力。
教育要體現對孩子的正確認知和接納、理解和包容、差異和認可、尊重和接納、鼓勵和真愛……每個孩子的能力發展和所處階段不同,每位老師和家長的教育觀念也不同,所以每個人找到的支點是見仁見智的。針對個別兒童又有哪些獨特的支點呢?撬動孩子一生獲得發展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呢?這些問題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通過觀察、思考、實踐、調整,用慧眼一定能發現這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