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康
(中央財經大學 北京 102206)
我們現在普遍認為,邏輯學起源于古希臘,由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他在其著作《工具論》一書中,第一次詳細闡述了關于推理和論證的理論,強調了理智的地位,特別是系統研究了三段論理論,奠定了西方邏輯學的理論基礎。在此之前,人們并沒有意識到思想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肆意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他們大膽想象,他們認為通過思考,則必然可以了解萬物的真理,而忽視了規律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人們將事物的本質與表象混淆,對傳統信仰與生活秩序造成了嚴重的沖擊。邏輯學的出現正是為了引導人們回歸理性,解決社會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因此顯而易見,實踐的需要推動了邏輯學的起源,它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從實際出發的結果。
亞里士多德在《范疇篇》中,對生活中的事物、語言、數量、關系和種類等作出了明確的界定,為日常的思考提供了一種理性范式。這些概念不單純是思維的結果,更是其長期實踐的產物。這些實踐廣泛根植于各個領域,是對現象與經驗的深刻總結,它不僅為邏輯學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基礎,也在社會和歷史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自亞里士多德后,邏輯學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其發展的每一個階段,每一項理論的完善都與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密切相關。《工具論》的出現與斯多葛學派命題邏輯的提出共同構成了傳統邏輯學的基礎。然而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進步,現有的邏輯學理論不足以解釋研究中出現的所有問題,因此新的理論成果應運而生。
傳統邏輯學是在自然語言的基礎上進行論證,現代邏輯的出現則打破了這一局限,建立了“普遍的符號語言”來進行推演。17世紀,德國邏輯學家萊布尼茨提出了“符號思維”與“理性演算”兩個思想,本意在于構建一種像數學一樣明確的計算體系,以解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爭論,人們可以通過數學推理,直觀地發現錯誤所在,進而化解矛盾。這一思想,在邏輯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和里程碑的地位,奠定了現代邏輯的基礎。19世紀,德國邏輯學家弗雷格發表著作《概念文字》,建立了邏輯學史上第一個一階邏輯演算系統,正式標志現代邏輯的誕生。
在這一過程中,邏輯學家所進行的研究不僅滿足了實踐的需要,更對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有效途徑。根據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1]以萊布尼茨和弗雷格等為代表的邏輯學家,正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另辟蹊徑,提出新的問題。在此前提下,其進行深入的思考與研究,從事物的本質規律與性質出發,揭示了其內在關系。現代邏輯的發展就是在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向前推進的。
在此后的研究中,邏輯學始終立足于實踐的需要,不斷促進社會科學的發展。近代以來,邏輯學家將其應用于更廣泛的學科與領域之中。例如,波蘭邏輯學家Tarski在研究中區分了對象語言和元語言,并建立了一階邏輯的語義;英國數學家圖靈首先提出了“圖靈機理論”[1],并成為當代計算機的理論模型;除此之外,邏輯學還在倫理學與法學的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學者們繼往開來,不斷進行嘗試與探索,將理論研究進行深化與完善,而究其根本,都是基于實踐需要的推動。因此可以說,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促進了邏輯學的起源與發展,同時也為其與各學科的交融提供了可能。
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要求我們對實踐經驗進行理論總結,其本質內涵與邏輯學的研究方法有諸多契合之處。此處以歸納方法為例,歸納方法是根據已有數據,通過已了解事物的性質推斷未了解事物的性質的方法,是從特殊到普遍、從少數到多數的推理。其具體手段則是運用觀察、實驗和調查的方法,對研究對象收集信息并作出具體分析。
根據歸納法的規則,本質是對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于已知事物的觀察與分析,就是對具體經驗總結與加工的過程。觀察是進行社會科學研究、提出實際問題的前提,沒有一項科學理論是通過人們的臆測憑空產生的。如早期的天體運動與現代的生物研究,都是建立在反復觀察的基礎上的。通過觀察,研究者不僅可以提出問題,還可以發現事物中蘊含的客觀規律,這是對實踐經驗的收集與整理,恰恰是對實踐經驗進行理論總結的具體表現。
為了獲得更精確的數據,在觀察的基礎上,往往還要進行實驗,即通過人為的設計收集信息。這一方法有利于研究者檢測理論的正確性,從而總結可靠的實踐經驗。在自然科學領域,伽利略對物體運動規律的研究和牛頓經典物理學的建立,都是大量實驗的成果。另外,在社會科學領域,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建立經濟特區,也是一次大規模的社會改革試驗。實驗的研究方法是概括和總結實踐經驗的實際手段,事實證明,其對社會科學理論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收集經驗材料的方法中,還包括調查研究。調查是一種以有計劃和有目的的方式收集信息的方法,并廣泛用于人們的社交生活中。調查研究是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也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的重要方面。在邏輯學當中,調查是研究材料的主要來源之一,它在極大程度上還原了事物的本質面貌,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真實需求。在社會科學研究中,調查研究立足于社會的客觀現實,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性,為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歸納方法的深入運用方面,也貫穿了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有了實踐經驗的基礎,要根據收集信息的特征,選擇合適的處理方式,來總結事物性質。例如枚舉、類比、假說與統計概括等。
枚舉法是其中最為簡單的方法,它由現有經驗出發,由特殊推至為普遍。這種推理在邏輯學中被稱為擴展性推理,它得出的結論并不能保證完全是真實的,但是它卻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從某種程度來說,當前提為真時,通過枚舉得到的結論一般不會為假,然而為了研究的嚴謹性,學界對枚舉法的可靠性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求盡量提高枚舉的數量,以保障廣泛覆蓋;同時對不同狀態下的已有對象進行考察,以關注特殊情況;另一方要求研究者重視反例,并做出正確處理。由于枚舉法的不確定性,更加需要以馬克思社會科學方法論為基礎,其可靠性的要求,蘊含了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的精神。在研究過程中,如果沒有從客觀實際出發,立足于廣泛的實驗數據,則很容易出現“以偏概全”等問題,對科學研究造成極大的損害。
邏輯學中較為常見的歸納方法還有統計推理,相較于枚舉來說,它的步驟與結論都更為準確與科學。統計方法的目的,在于真實反映事物存在中遵循的規律性,是一種引導我們認識客觀世界本來面貌的研究方法。根據對實踐經驗進行理論總結的要求,“研究問題不能從概念、定義或主觀想象出發,而應當從實際出發”。[2]統計推理是在廣泛選取樣本的基礎上,結合確定的條件進行概括分析。當采取科學的方法進行抽樣時,樣本即能在很大程度上說明總體存在的性質。在當前的社會中,由于時間、經費、數量等限制,統計推理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如對于社會人口、福利政策、經濟消費等方面,統計推理為國家政策和公司戰略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據,推動著社會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向前發展,一切從實際出發。
除此之外,假說方法也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的一種重要體現。雖然假說的提出源于研究者的猜想,然而這種猜想是在已有的科學理論基礎上,對事物規律進行的猜測性解釋。這與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內涵相契合。恩格斯在他的著作中表示“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由此可見,假說的應用,是科學發展的有效途徑。事實上,現有的一切科學理論都是從假說推演而來的,通過邏輯歸納與演繹,學者們不斷提出假說、檢驗假說、修改假說,對已知的事物做出解釋,對未知的事物做出預測,并且通過實踐檢驗,發展科學理論。
在邏輯學的具體研究方法之中,還存在許多以實踐為基礎的運用,在此不再一一贅述。但是顯而易見,邏輯學的研究是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要求的,正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才保證了這些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而正是在這些研究方法的幫助下,邏輯學家才能在研究過程中找到正確的途徑,邏輯學才能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取得如今的成果。
如前文所述,實踐的需要推動了邏輯學的起源與發展,時至今日,邏輯學依然作為一門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學科而存在,然而在當前的研究背景下,如何促進邏輯學研究向更深層次深化,我們需要進一步挖掘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在邏輯學當中的意義與價值。
首先要在實踐中檢驗理論。任何一類學科的發展,都是在歷史實踐中不斷修改與完善自身而成的,邏輯學也不例外。隨著邏輯學的發展,新的研究理論不斷產生,而新的理論是否正確,需要我們將其放置于實踐當中進行檢驗。這要求我們重視實踐的作用,了解實踐標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對于研究理論,要以實踐的結果作為檢驗標準,不能無視結果,更不能以思維來評判;另一方面,要重視具體條件的限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檢驗理論。在邏輯學史上,曾出現過眾多的邏輯悖論,如著名的“半費之訟”和“說謊者悖論等”,有些理論在當時的社會背景與研究狀況下,無法被人們證偽,然而我們并不能定義這些理論就是正確的[2]。也正是因為邏輯學家相繼投入到對理論的檢驗中,才取得了相應成果,促進了邏輯學今天的發展。因此,在如今的理論研究中,仍然要堅持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在實踐中檢驗理論,遵循客觀規律,把握事物內在的本質,從而保證理論的正確性。
另一方面,要在實踐中發展理論。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社會科學理論也是一樣。實踐的發展能夠為我們提供新的視野和途徑,也能夠為我們提供新的經驗、手段和方法。這就要求我們不斷總結經驗,把握實踐發展的規律,做到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工具論》中,最突出的成就是詳細闡釋了三段論理論。文藝復興時期,英國邏輯學家培根在研讀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后,對他的理論進行了批判繼承與發展。他將自己的理論概括于著作《新工具》中,在觀察和實踐基礎上,提出“三表法”和“消除法”等歸納方法,在亞里士多德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傳統邏輯。
最后要重視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在邏輯學研究中的綜合應用。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具有科學性和豐富的內涵,為邏輯學的研究提供了一種方法論指導,使邏輯學能夠在正確的軌道上發展和運行,這對邏輯學的研究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將各種實踐方法有機結合,才能發揮其在理論研究中的最大作用。
邏輯學作為哲學的分支,可以被廣泛應用于諸多領域。然而在我國當前的邏輯學研究中,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我們要充分立足于社會現實,在實踐的基礎上,考慮時代前進的需要,提高對邏輯學的重視程度,加強邏輯學的發展與建設。與此同時,研究者要自覺樹立問題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在進行社會實踐,從事理論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如何提高邏輯學的普適性,如何將邏輯學與其他學科更好地相結合,從而更有效地解決人類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將邏輯學應用于實踐,激發其內在的活力。在此基礎上,積極進行理論總結,對已有的實踐經驗進行概括,同時對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尋找有效的解決途徑。把握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的核心與本質,堅持觀察的客觀性,遵循客觀規律,遵循事物發展過程中內在的聯系,充分將其與邏輯學研究結合起來。
綜上所述,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在邏輯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其內在性質也在邏輯學的研究方法中得到了具體應用。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要將實踐與邏輯學研究有機統一,從而實現其價值,推動邏輯學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