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磊
(南京審計大學 江蘇南京 211815)
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強調“做好就業工作,要精準發力”,精準就業理念隨即進入中國民眾視野。2015年11月,教育部在《關于做好2016屆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文件中指出要“建立精準推送就業服務機制”。2016年3月教育部印發《關于開展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精準就業服務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提出“高度重視精準就業服務工作”“準確掌握供求信息”“建立精準對接服務平臺”。為響應政策要求,“精準就業”服務在各地各高校興起,就業指導部門也逐步深入研究相關理論。至此,高校將“精準服務”納入基本工作范疇。精準就業兼具目標性和過程性,要求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三全統一。“全員”精準就業體現在服務對象囊括全體學生,而非局限于少數學生或特定類別學生;精準就業的“全過程”體現在就業服務貫穿新生入學教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聯動培養、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育、畢業后持續就業追蹤幫扶;“全方位”致力于在樹立就業擇業觀、匹配就業需求、推送就業資訊、拓寬就業渠道、跟蹤就業滿意度上充分貫徹“精準”的要求。信息化大數據時代為實現“精準就業”提供了技術支撐[1];而“自主擇業”模式下的就業市場,更加注重滿足求職者和招聘者的崗位需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在大學生就業中的重要作用,這是建立精準就業服務體系的必要前提[2]。當前國際形勢巨變、國內社會轉型壓力加大、高校擴招導致大學畢業生人數劇增,為應對后疫情時期穩就業,切實解決“數量矛盾”,提高就業質量,亟需將“精準就業”普適化。
受疫情影響,社會待就業崗位大幅度縮水。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受疫情沖擊尤為明顯,而這一吸納高校畢業生的重要領域對于市場環境的依賴性較大、抗風險能力較弱,其運營困難造成了企業裁員和停止招聘。實體經濟包括機械制造、能源、礦產、進出口貿易、物流類企業是招聘需求下降的重災區,薪資待遇普遍降低,人才流失量走高。此次新冠疫情導致勞動力涌現出高比例流動態勢,就業指導亟待順應市場經濟形勢,重新梳理定位、鎖定工作目標。
后疫情時期的現實困境更加催化了原有的大學生就業壓力。例如部分學生缺乏清晰的自我定位和長遠規劃,在考研、考公上盲目跟風,職業生涯選擇過多依賴社會主流期待,自我認識與社會認識存在偏差,在競爭愈發激烈的畢業生當中更易出現“眼高手低”“目光短淺”的不理智行為。同時,也存在另一個極端,對就業過分悲觀和焦慮,讓畢業生急于抓住任意一個“機會”,盲目選擇向下兼容的工作。
高校畢業生就業、升學從眾心理日趨明顯。首先,因中小企業員工收入受疫情影響較大,所以畢業生家長對孩子加入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穩定性行業的期待性增強,制約了大學生的就業選擇。其次,后疫情時期減少區域流動、提倡就地過年等號召,催生了部分家長引導學生盡可能在本省范圍內就業的現象,畢業生就業地區的選擇范圍縮小,就業空間分布收緊[3]。再次,疫情使得國內外線下交流受阻,學生臨時改變留學計劃,轉而加入國內考研的大軍。加之越來越多的畢業生認為本科文憑不值錢,導致國內考研熱度逐年遞增,很多學生不惜二戰、三戰,力求學歷的提升,以達成更長遠的目標。
當前,高校就業信息化平臺未能得到有效開發、使用和推廣。融合信息技術的就業服務能使得信息匹配更加精準高效,但其對就業指導相關工作人員的多平臺運營能力有一定要求。事實上,目前大部分高校就業指導中心未配備專職的網絡運營人員,一線輔導員也缺乏相關培訓,網站、微博、網絡直播、短視頻等線上平臺利用率不高。
此外,高校就業信息化平臺缺乏,諸如學生求職信息畫像、就職能力研判、就業定制服務等個性化應用不健全,就業數據信息未得到充分的價值應用[4]。高校就業手段和服務信息平臺單一,多以面對面的宣講會和微信轉發招聘信息形式提供就業指導和服務,未能有其他行之有效的服務策略,不足以吸引學生。因此,亟需建設專業隊伍管理就業云平臺,有效整合大數據資源,提供精準服務。
實現“精準就業”其實質是實現“各盡所能”的就業,“精準”意味著每一個學生的就業需求都能被滿足。現如今學生就業需求多元,職業期待因人因時因勢而異,其中交織著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短期需求與長期需求、個體需求與社會需求等[5],而且隨著就業進程的推進,就業觀念還常有變化,因此精準滿足學生需求的難度可想而知。除此以外,當今國內外經濟形勢深受疫情影響,中國也在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就業政策調整,這些問題在后疫情時期更加凸顯,給“精準就業”帶來極大挑戰。
雖然高校就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但仍存在服務質效不足、人員專業性差、管理粗放、平臺建設緩慢等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對“精準就業”服務體系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當前,高校就業工作常停留于簡單的統計層面,主要表現為信息采集、同步發布等被動方式。在大數據時代技術壁壘突破以及后疫情時代線上就業需求激增的雙重背景下,就業指導工作更應該主動出擊,統籌就業數據,增加就業畫像分析、就業模型研判、精細化定制服務等深層次的應用,切實提升就業數據的信息價值,從而提高就業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就業軟件服務平臺采用虛擬云技術,根據求職者個體意愿,自動匹配并實時推送就業及服務資訊,實現全程信息化就業管理。就業指導中心利用平臺云端技術,向學生提供招聘直播和時效期內的錄播,以便招聘單位與應屆畢業生開展空中雙選,充分發揮傳統線下宣講會無法比擬的信息化優勢。
改善甚至扭轉“慢就業”現象,必須將全方位教育介入和全流程信息反饋手段運用到精準就業服務中來,以期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質量。高校精準就業指導應貫穿入學教育、專業技能儲備、第二課堂成績、就業服務和幫扶、就業滿意度提升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流程就業價值觀引導、就業能力培育、就業信息匹配、就業質量跟進,并結合實際及時實施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改革,以適應新時期就業市場需求,提高就業服務精準度。同時,應充分考慮學生個性特征、能力素質,建立“一生一檔”,分層次提供全流程就業指導,全方位開展就業服務,推動就業工作精準化發展。
特殊群體精準就業幫扶必須前置,盡早甄別難就業的學生,量身打造個性化幫扶措施。輔導員根據學生日常表現、家庭收入、學業成績、就業觀和就業行動等情況,精準掌握就業能力薄弱、少數民族學生、經濟困難生、自主創業學生的就業意向和需求信息,分類別進行集體答疑或者一對一指導,常態化開展就業動態管理,精準推送就業崗位信息,開展個性化幫扶,助力學生成功就業創業。心系離校未就業學生,追蹤就業動態,持續提供就業資訊和能力培育,構建就業服務全員覆蓋和全程指引新格局。
對接大數據技術推進就業云平臺建設,有利于預測受教育者就業信息、完善受教育者人才數據庫、追蹤畢業生就業市場競爭力。一是信息預判。實時跟蹤學生思想行為狀況,并結合區塊鏈、大數據等信息收集分析手段,進行深度挖掘和有效評估,及時研判潛在問題,預測學生就業競爭力,及時提供個性化就業指導。二是信息推送。完善的人才數據庫為企業與潛在人才提供云端操作、簡歷初篩等服務,再對接面試完成招聘閉環。該技術通過用戶畫像數字轉化、數據的搜索匹配和記錄存儲,大大降低了招聘單位和擇業學生的試錯成本。三是信息反饋。利用云平臺在線跟蹤畢業生就業數據,實時掌握本校畢業生崗位匹配度和就業競爭力,基于此,與時俱進教育策略,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案,不斷培育滿足時代需求的新青年,提升人才與崗位的精準匹配度。
隨著1999年高考擴招,本科教育不再是精英化教育,轉而成為大眾化教育,而此時本科畢業生就業也從包分配轉變成競爭上崗和雙向選擇。起初,大學生還頭頂著“天之驕子”的光環,高校就業工作也相對簡單,只需宏觀上進行粗放漫灌即可,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尚處在“模糊”階段。如今,現代化社會分工更加明確,用人要求細化,競爭激烈,很多本科畢業生能力不足,甚至起薪比農民工低很多,高校就業指導部門為了減少大學畢業生技術性失業問題,逐步將工作方式向精準滴灌轉變。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精準化推進,“精準”主要表現在就業政策精準掌握、工作方向精準指引、數據平臺精準對接、就業資訊精準推送、就業幫扶精準實施、職業指導精準開展等,引導學生既知曉“擇己所長、擇己所利”,也懂得“擇世所需、為國所用”,推動高校畢業生更充分就業和更高質量就業。
信息精準要求整合線上線下招聘與求職的數據資源,構建學生能力素質模型和用人單位需求模型,將學生的求職信息準確及時地匹配傳送給用人單位。信息精準匹配實現“賦崗”的優化對策:一是輔導員及時查看學生的求職數據和用人單位的需求匹配率,對于匹配程度較低的學生,及時了解學生在專業知識、通用技能、實習實踐經歷、職業品質等方面的失分項,結合線上線下數字化反饋結果,精準分析學生求職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對其加以職業選擇的有效引導、求職崗位的視野拓寬教育、求職技能的提升訓練,深度挖掘學生隱性的職業優勢,從而實現信息精準匹配帶來的“賦崗”質效。
欲實現就業供需雙方在目標崗位勝任要求和應聘者能力素質之間進行精準化匹配,必須建立常態化的雇主調查反饋機制,進行受教育者能力精準培育,實現人才培養共銷。在就業服務實際中不難發現學生的能力素質和用人單位崗位要求之間時常存在一定差距,當學生的就業期望高于自身能力水平時,就需要給學生賦能,使得人崗順利匹配,完成就業指導的高質量閉環,最終實現就業供需雙方互利共贏,真正做到精準就業。其一,培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不僅要提高學生學習期間的綜合成績,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團隊協作、學習能力等軟技能,以實現受教育者就業能力的飛躍。其二,高校就業指導應實時追蹤學生個體和用人單位的需求變化,持續優化能力素質評價體系,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賦能指標,保持目標崗位勝任要求和應聘者能力素質之間的動態平衡。
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不僅要重視充分就業,更要重視高質量就業。大學生“慢就業”或者執著于考研“二戰”“三戰”,究其原因則是本科生就業質量不盡如人意。欲實現精準就業,必須高度重視畢業生的職業發展、薪資待遇,實現學以致用、人盡其才。一方面,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應制定高質量就業評定體系,動態調查研究畢業生從業現狀和就業滿意度,實現高質量就業與充分就業考核并重。同時,順應時代需求和社會需求,及時調整在校生教育培養頂層設計,適時進行教育綜合改革,實現畢業生人才素質有效提升,切實提高本校學生就業質量。另一方面,將就業擇業觀引導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一是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視野,接受基層鍛煉、偏遠地區服務、參軍入伍等多元化職業選擇,將個人前途融入國家命運和人民福祉,實現經世濟民的人生價值。二是引導高校畢業生規避就業“盲從”選擇,積極參與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明確職業傾向和清晰的自我定位,提高就業滿意度。三是培養高校畢業生關注自身成長和職業前景的良好心理,打破唯“薪資”、唯“鐵飯碗”的世俗桎梏,拓展就業創業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