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鈺 周芬華
(上海市金山區衛生學校 上海 201599)
長期護理保險是一項以滿足失能老人照護需求,保障照護服務有效獲取的社會保險制度,具有需求導向的特點[1]。2017年起,上海市在徐匯、普陀、金山區進行長期護理保險政策試點,金山區是唯一試點的遠郊區,區域經濟以現代農業和化工產業為主,城鎮化及人口集聚度不高,鄉村常住人口占總人口38.4%,位于全市前列。本文從大城市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切入,研究長期護理保險政策試點實施下,分析影響農村老年人養老服務的因素,探索養老服務優化策略,為更好地制定適應上海市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的長期護理保險政策提供實證依據。
以金山區農村老年人為研究對象,采用系統抽樣調查的方法,對金山區11個鄉鎮居住在鄉村的60歲以上老年人開展隨機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83份,問卷有效率97%。并對接受過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和長期照護服務的老年人開展個別訪談。
參考“老年人社會養老服務需求特征調查”[2]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農村老年人基本情況(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收入等)和養老服務調查兩個方面。養老服務方面包括老年人政策知曉與養老理念(9條)、身體機能與生活狀況(8條)、養老服務需求方式(6條),共3個維度23個條目,Cronbach‘s α=0.822。
采用Epidata3.0進行老年人生活狀況及照護需求調查數據的錄入與邏輯校對;使用SPSS22.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的指標進行描述,比較采用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檢驗水準=0.05。
在583位受調查老年人中,男性289人占49.6%;65-69歲年齡段人數最多,占35.5%;從受教育情況看,小學文化程度256名,占43.9%最多,其次是未受教育人員155人占26.6%;從居住情況看,481人占82.5%的老年人和配偶子女同住;從老年人收入情況看,160名占27.4%的老年人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498人占85.4%的老年人每月養老服務支出在500元以下。
在老年人更傾向于誰提供服務的調查中,266名占45.6%的老年人選擇子女,223名占38.3%的老年人選擇配偶,進一步調查原因發現,老年人主要擔心護理人員專業性不夠,還有的老年人和陌生人在一起會有壓力;在調查老年人對護理人員能力的期望方面,要求最高的是基本技能操作和動手能力,其次是老年健康教育和衛生保健能力,人際交往溝通能力占比41.9%;128名占22.0%的老年人對社會養老服務不滿意,61名占47.6%的老年人不滿意是因為養老服務收費過高,其次為照顧不夠及服務態度不好,認為養老床位不夠的僅占6%;382名占65.5%的老年人不愿入住養老機構,進一步調查發現,47%的老年人認為養老機構費用過高,其次是子女反對。在老年人生活照料類需求方面,選擇保潔服務(81.3%)最多;對于醫療類服務需求,選擇需要血糖監測(58.3%)、生命體征監測(48.4%)較多;在精神慰藉類服務需求的調查中,聊天(64.5%)需求最高,進一步調查發現,45%的老年人時常會感到孤單。
對接受過養老服務且對社會養老服務不滿意的10位農村老年人進行訪談。多數老年人對長護險服務與養老服務、長護險服務對象與民政部門居家照護等基本政策,項目和頻次經常性混淆,原因是提供服務的公司是一家單位;有老人反映服務項目非所需現象經常發生,醫療服務需求也具有時間性,對掃地、擦桌子、洗洗涮涮、做飯等家政服務有較高需求。對上海市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工作不滿意集中體現在出具評估結論周期長,有的甚至一個月,對急需照護服務老年人帶來極大不便;且缺乏評估過程及評估結果等實時信息公開,沒有查詢途徑。
以老年人是否愿意入住養老機構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差異的年齡、文化程度、身體狀況、居住情況、收入情況、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了解情況、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了解情況、參加社區或集體活動情況為變量,納入回歸模型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65-69歲和70-74歲年齡段較60-64歲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意愿增加;老年照護評估政策(OR=4.783 95% CI: 1.871~7.872)、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政策知曉情況(OR=3.832, 95% CI: 1.541~6.297)以及社會養老服務的滿意度(OR=2.881, 95% CI:1.510~5.496)對入住養老機構意愿具備正效應。
以農村老年人對社會養老服務滿意度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差異的性別、是否接受過老年照護服務、月收入情況、家庭居住情況、參加社區或集體活動情況、更喜歡哪種養老類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了解情況為變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女性對社會養老服務滿意度是男性的1.861倍(OR=1.861, 95% CI:1.219~2.841);接受過養老照護服務老年人是未接受過養老照護服務老年人的1.764倍(OR=1.764, 95% CI:1.103~2.826);了解程度較高人群對社會養老服務滿意度是了解程度較低人群的2.006倍(OR=2.006, 95%CI: 1.193~3.371)。
研究顯示,作為大城市遠郊區的金山區農村老年人購買養老服務的能力和意愿都較低。調查發現老年人普遍收入較低,除去日常支出和醫療支出外,能夠支付養老服務的能力有限。大多數老年人因為養老機構費用過高而不愿意選擇機構養老。截至2020年末,金山區戶籍老年人口17.8萬,占總人口33.9%,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位列全市第三,獨居老年人1.3萬人,較2019年末增長68.8%[3]。農村地區空巢化和高齡化現象加劇了養老服務實現的難度,提高農村老年人購買養老服務能力,促進老年人增收成為關鍵。為此,在政府引導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養老服務市場的同時,通過農村土地資源,增加土地流轉費用,并發揮家庭代際支持作用,支持老年人繼續參與適度的農業生產勞動等方式,可以增加老年人自身經濟收入。
在傳統孝道文化支撐下,家庭養老是農村老年人主要的養老方式[4]。調查發現,農村老年人普遍文化水平偏低,未受教育和文化程度小學的老年人占比較高,這不僅影響了他們的收入,還影響其養老服務觀念。農村老年人也更傾向于選擇家庭由子女和配偶照顧,這與擔心護理人員專業性不夠,與陌生人在一起會有壓力、溝通不好等因素有關。配偶子女的照料供養可以讓老年人得到更充分良好的生活和精神照顧[5],說明老年人非常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日常溝通交流,以及家人的陪伴。然而,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和經濟社會轉型發展,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正在被削弱。2018 年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加速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農村養老服務體系[6]。農村是老年人一輩子的生活場所,是老年人不愿離去、具有歸屬感和認同感的地方。農村養老服務的發展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領導[7]。為此,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以行政村或小隊為單位建立本土“日間老人服務中心”,在基層政府領導下,整合黨群服務站點作用,在尊重農村傳統文化與農村現實基礎上,以家庭和村委會為依托,充分發揮政府、社會、社區和家庭多方面力量,打造農村養老社區化模式。
以需求評估為基礎的科學的照護等級評估機制,是準確預測照護費用的基礎,是制定長期照護保障制度的關鍵[8]。研究發現,對于上海市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和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政策,受調查老年人普遍不是非常了解相關政策。分析顯示,受過養老照護服務或知曉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政策的老年人對社會養老服務滿意度較高,且更愿意入住養老機構。長護險政策是減輕參保對象個人和家庭負擔,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更好照料,讓養老更有保障。政府部門應進一步探索建立滿足多元需求的長期護理保障制度,一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時反饋老年人需求,安裝可穿戴設備和數字化綜合電子服務器,實現“家家響”“戶戶聯”,片面規定服務日期、服務次數、服務時長難以適應老年人現實需求,避免人力資源浪費。二是加大政策宣傳引導力度,持續加強長護險試點政策、服務內容的宣傳普及工作,拓展宣傳渠道,加強村居聯動,健全宣傳工作網絡,推進精準宣傳,正確引導民眾預期。三是強化醫療保障、衛生健康、民政等部門以及村居聯動,加強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第三方評估中心等部門業務協同,形成“即時申請、即時受理、即時評估、規范公示、即時告知”的管理流程。四是加大評估過程信息系統建設,進一步優化評估流程,縮短評估報告時間,壓縮評估結果公示時間從15天改為7天,強化評估過程的全程監管。整合數據信息資源,通過市民“隨申辦”“鑫健康”等市區平臺增加居民查詢辦理進度功能,保障居民知情權,有力倒逼辦理機構按規定時限辦理評估、提供服務,減輕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等單位的咨詢解釋、信訪壓力,提高服務對象對社會養老服務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