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凡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福州 350108)
近年來,伴隨黨建工作在高校的全方位開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申請入黨,這也是新時代教育的根本趨勢。但是,學生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影響著正常的學習與生活。基于當下的教育形勢,高校更應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有效解決學生潛在的心理問題和負面情緒,以推動學生學習生活可持續化健康發展。
高校黨建與思政課程建設的主要目的是全面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社會適應力,提高學生個人綜合能力[1]。近年來,隨著高校規模逐漸擴大,學生結構也呈現多元化趨勢,因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學生心理層面容易出現多方面的問題,學生管理問題也日益突出。為此,學校要全面加強黨建工作,結合學生實況,探尋健全的人文關懷機制,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人文關懷”主要是關注學生社會生存條件和狀態,以促進學生全面性發展為根本導向[2];“心理疏導”更加重視學生心理層面的引導,有效解決學生潛在的心理問題[3]。要想達成這一目標,高校需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貼合學生學習生活,采取科學化的心理關懷措施,并且要深度結合思政教育工作,深入分析學生的心理訴求,從而實現最大化的教育成果。
近些年來,高校學生黨員數量逐漸增加,黨建也成為了高校學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黨支部非常重視發展學生黨員工作,爭取將優秀的學生吸引到隊伍中,健全隊伍組織結構,但在目前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學生黨員在心理層面存在一些特殊性的矛盾。因此,學校要重視人心理關懷和制度化管理,全面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效融合學生管理與人文關懷,達到共融共存,以情感牽引為途徑,促使學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加強自我約束、發展與完善[4]。
從某種角度來說,黨建活動的開展也是人才培養的有效手段,根本目的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其創造性,從而正確認識與理解黨組織,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和思想品格,成為一名優秀的黨員[5]。在高校學生黨建心理關懷執行過程中,需著重強化入黨積極分子的深厚情感,學會如何做人,健全人格體系,最終達到合格黨員的基本要求。
學生黨員應具備明確的黨性原則,體現在權益尊重和關懷層面,即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保持內在的動力。同時,有效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能夠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社會抵抗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高校管理者需深層次地分析,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查找隱藏問題,分析主要成因,再從人文關懷的視角,提出相關的解決策略,將學生黨員培育為“四有青年”,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者和建設者。
高校學生發展不僅體現在專業知識上,還需加大對思想價值觀念與心理上的雙重引領。現在的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期,如果出現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干預和解決,則會產生諸多不良影響,甚至導致行為和人格缺陷。在學生黨建教育中,黨支部需組織師生共同參與,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深入了解學生心理狀態,引導學生產生積極的心理,掌握基本的心理調節方法,增強心理抗壓素質,這不僅是高校黨建的重要內容,也符合社會和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首先,當前高校發展學生黨員中,由于黨支部工作人員忙碌,基層黨組織實行“單邊政策”,過于強調黨支部的主導地位,機械化執行發展學生黨員工作,忽略了入黨積極分子的思想狀況、情感交流,這嚴重損傷了學生的積極性,甚至產生強烈的不健康心理,這也是教育工作的缺口。
其次,入黨學生層次不同,有的是因為工作或學習成績變得不自信沮喪,有的則是對黨支部要求產生困惑,甚至因黨務工作不理想而煩躁。由于這些情況的特殊性,黨員教師要循循善誘,貼合實際,切實關心學生的核心問題,加強情感交流互動。大多數情況下,院校黨組織都是按照規章制度出發,間接約束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要求學生無條件服務管理,沒有全面貫徹以生為本的理念,心理疏導上出現漏洞。在激烈化的入黨競爭環境下,期許失敗和情感孤獨等各種因素交雜,學生就心理可能出現失衡,心理疾病頻繁發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推進黨建工作的順利開展,學校要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摒棄傳統的干預措施,完善心理疏導機制,時刻注意對大學生心態的檢測和評價,不斷發現并改善問題,找到合適的平衡工作體系。
在新時代背景下,學生黨員心理素質是黨性構成的重要部分[6]。在復雜化的社會環境下,大學生黨員在價值取向、思想理念、行為實踐上出現了一些弊端,部分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政治意識薄弱、協作能力差的情況,尤其是心理層面。根據教育部下發的《高校黨建教育改革》,學校要加強心理關懷服務,巧妙運用各種手段,增強學生心理素質。從實際調查發現,現在的高校黨員發展工作中,由于基層黨組織結構混亂,忽略對學生黨員的思想狀態關注,缺乏思想交流,經常實行單邊政策,入黨學生容易出現不健康的異常心理。此外,有的學生不能理解黨支部的一些行為,因為黨務工作出現困惑。這時候,學校要區別對待,采取針對性的情感教育和心理關懷措施,快速解決。
例如,學校要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增加關懷成分。其一,要明確學生黨員的主體性地位,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思想動態,積極組織參與黨支部活動,給予平等的機會,促使學生有足夠的自我鍛煉機會,達到黨員標準。其二,在黨課學習中,可以開展一些辯論和演講類活動,或者分配社會調查任務,增強自信力,深化黨性認識。其三,高校可以定期組織豐富多彩的黨建活動,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情感體驗,如舉辦紅色之旅、參觀博物紀念館,從各種角度來啟發對黨性教育的理解與感悟,增強情感認同,在寬松化的環境下,也能夠有效緩解學生心理壓力,促進健康學習發展。其四,要重視入黨積極分子的核心利益和熱點話題,定向向學生開展心理疏導工作。
伴隨社會變革背景,高校管理體制結構變化巨大,學生黨建工作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學校要樹立科學發展觀,提高對黨建工作的認識,創新組織形式,有效引入心理關懷元素,全面解決當下學生現況。考慮到學生黨建的特殊性,學校要有機結合思政教育,確保大學生身心健康。從宏觀角度來說,心理關懷服務是一項系統化工程,學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了解黨員學生的內在需求,突出主體性,實施個性化教育指導心理關懷在學生黨建工作中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學校要以思政教育為出發點,以心理疏導為基本方式,最大化滿足學生需要,疏導現實心理,促使學生樹立更加自信的心態,養成優良品質,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
例如,為了徹底解決各種潛在的黨員學生心理問題,教師要實地開展調研工作,以表格的形式搜集全體學生的資料,對個性偏激、心理缺陷作出初步判斷,以便后期更加有效地開展心理疏導。由于學生的差異性,教師要因材施教,正確的組織黨建活動,激發學生內在情感體驗,從不同的思維去對待,引導學生主動性發展完善自己。同時,要健全培育聯系人制度人文關懷內容,定期在黨支部會議上集中匯報學生黨員、積極分子的優缺點,及時反饋,派遣專員進行實際關懷,要積極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談心,實時了解黨員情況,將人文關懷貫徹到底。對于心理健康,黨支部要深度融合,明確基本的教育標準和要求,形成共同發展的教育路線。此外,可以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室,指定相應的心理教師,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促使學生了解自己的成長,以免進入心理發展的誤區。學校也要大力宣傳心理健康知識,通過內部媒體擴大影響,推廣各種心理調節方法,喚醒學生自我維護心理健康的積極性,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成為身心健康的黨員。
現在的大學生思想都比較活躍,個性多元化,同時有存在各類的心理問題,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實現思政教育的基本路徑,也是推動學生健康發展的有效方式。在二十一世紀社會下,思想觀念呈現多極化趨勢,在外界環境的干擾影響下,很多大學生在思想道德層面出現錯誤,心態偏離了正途,如果放任發展,最終會造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高校各級黨組織在開展黨建工作中,要精細設計規劃,展開全方位的心理關懷,由單一型轉向復合型,創建積極健康的黨內環境,鼓勵學生參加多類型的主題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貼近學生情感思想,做到真正地了解。
例如,學校要構建長效的聯系機制,加強教師對入黨積極分子的關心和監督,黨支部管理人員也能夠從中獲取寶貴的意見和建議。首先,黨支部要同黨員、黨積極分子所在班級的班主任、專業教師、輔導員間搭建專門的溝通渠道,做好完備的調查和了解。其次,黨支部可以定期邀請班委、團支部成員和普通學生一起參與到黨建學習會中,聽取不同群體的意見,安排專門的心理輔導人員談心,并給出書面的建議,從而實現關懷目標。最后,各院系黨支書記要齊抓共管,配合學工部、心理健康中心,切實推進心理關懷在學生黨建的縱深發展。此外,根據當下形勢,學校還要創新心理教育模式,設置咨詢信箱、網站、熱線電話等,為學生進行全范圍的服務。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黨建工作的重點板塊,也是培育優秀黨員的基本條件。基于新時代要求,高校首先要有機整合黨建與思政,落實科學發展觀,制定靈活化的改革方式,為學生心理健康創造良好環境。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心理障礙,教師要深入調查參與,打破傳統結構,結合學生工作實際,制定適宜的解決方案。其次,要召開心理工作匯報會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水平,形成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共網絡結構。并且,要構建預警系統,劃分等級標準,在各班安排一個監督員,由團支部書記擔任,廣泛關心與聯系黨員、預備黨員、積極分子,將搜集的心理調查報告,即刻交給黨支部,有步驟性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惑。對于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教師要嚴格篩選,統一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接受治療。最后,樹立正面典范,促使其他學生看齊,增強自我意識。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任務。在新時代環境下,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要巧妙融合心理關懷,采取多種途徑和方式積極構建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模式,注重對大學生心態的建議和評測,找到平衡點,引導大學生自我認識,形成良好的思想價值觀,正確面對各種問題完善心理疏導內容,促使入黨積極分子健康成長,培養出良好的人格和優秀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