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肇祥
(臺州學院 浙江臺州 318000)
旅游警務是一種特殊的警務內容,是新時代公安機關順應國家宏觀安全戰略、旅游發展布局規劃和現代警務模式變革的自我革新,是警務管理在旅游安全工作方面較新的應用領域。在我國旅游業迅猛發展和新冠疫情常態化的今天,如何防范外界多種因素的影響,保障旅游業健康、安全、有序和持續的發展意義重大。因此,對旅游警務的相關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儼然成為當今學界關注的一個熱點。
在旅游警務正式提出之前,旅游警察就已出現。早在1929年,希臘就為大名鼎鼎的雅典衛城設立了旅游警察,他們的主要職責是維護古跡內外的法律與秩序、調節游客間糾紛。1956年,約旦也組建了旅游警察隊伍,主要任務是負責保護旅游景點以及旅游者的安全。泰國于1974年通過了建立旅游警察的法案,但迫于預算限制,直到1992年才成立了國家旅游警察中心。在此之后,俄羅斯、阿根廷、肯尼亞、埃及、尼泊爾、韓國等多個國家都特設旅游警察,他們會外語、著裝醒目、在旅游景區隨處可見,負責面向旅游業的安保、為游客提供便利服務、擔負旅游執法等職責。2015年,三亞市公安局成立了我國首支旅游警察支隊,之后廣西桂林、河南灤縣、云南麗江杭州西湖等地相繼成立了旅游警察隊伍,主要職責是負責旅游目的地的安全管理與便利服務等。綜上可見,盡管各國旅游警察所肩負的職責和管轄的業務范圍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面向旅游業的安保功能、為游客提供各種便利服務、擔負旅游執法的職責。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游客安全涉及交通、衛生、信息、消防、治安等眾多事務,以往旅游目的地的主體界定已不符合游客安全管理的實際需要。鑒于此,國外學者提出警察機構參與旅游安全管理的時刻已到來,必須提升警察能力、增加處理旅游犯罪的治安人力、發展和配備專門的機構來保護游客。在社區警務基礎上,建立一個既服務社區民眾又服務游客的警務模式,在重點景區設立旅游公安局或旅游派出所,或將景區安保人員納入派出所統一管理,以緩解警力壓力。在此背景之下,旅游警務概念應運而生,相關理論研究也隨即展開。學者認為,旅游警務是旅游安全與管理工作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公安機關為服務旅游業、處理旅游區域治安問題、滿足游客安全需求而實施的一系列專業化警務行為活動,屬于警務管理的一個重要分支,其與普通警務的最大區別在于人員的瞬間集中與流動。在理論研究上,有學者從理論、技術和保障層面構建了旅游警務內容研究體系,嘗試在機構設置、基本職責和工作方式等方面上對我國旅游警察制度進行構建,從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兩方面進行套鏈管理結構優化,探索性地提出了創新的旅游警務模式。
國外多國在旅游警務的建設過程中面臨著各自不同的困境:羅馬尼亞相關管理部門對旅游警務的重視程度不夠,這極大地限制了該國旅游業的發展;約旦旅游警察面臨著英語溝通技能匱乏的困境;波黑在旅游警察服務的可靠性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加納的旅游警察在懲治旅游業犯罪方面呈現混亂狀態,沒有完善的旅游警務體系作為支撐;印度旅游警務組織文化和服務質量不高,這將直接影響到游客對旅游警察的信任度;韓國存在著與地區、社會及相關部門的合作不夠、旅游警察選拔標準不完善、人力不足、應對千篇一律等問題。
我國在旅游警務建設中所遇的困境:旅游警務制度的構建存在著執法依據法定化和權責法定化程度不高;思想意識不到位、工作融入不充分、多頭協作不完善、調處機制不健全;面臨著沿襲傳統景區治安管理模式、旅游警務組織職能定位模糊、旅游治理體系整體發展滯后。警務管理方式上存在著警力不足、意識缺失和救援能力薄弱等困境。
如何擺脫現實困境以加快推進旅游警務建設,眾多學者紛紛獻計獻策,各旅游目的地也相繼展開了探索性的實踐嘗試。河南省內鄉縣樹立“警務擦亮旅游名片”的理念,探索推行報警求助、巡邏防控、治安維護、游客維權、糾紛調解、消防管理、交通疏導、醫療急救等多種職能。杭州西湖旅游警務模式,構建以“六巡”為基本內容、以“六全”為特點的“全景式”巡防警務。普陀山旅游警務樣板,構筑“人防 +技防”的新型旅游警務防控圈,培養“全科警察”為游客保駕護航。河北正定古城實行“三警合一”旅游警務模式。湖南省張家界市在勤務模式、安全保障、旅游服務等方面進行了旅游警務的改革嘗試。貴州省荔波縣推行“黨建+旅游警務”工作模式,創建該省首支旅游警察女子中隊,主題新穎、亮點突出。浙江省舟山市在深化旅游警務的建設中指出應提升依法治旅能力、科技管控能力和主動服務能力。四川省樂山市初步形成了“實戰高效、安全有序、服務優質”的旅游警務特色品牌。湖南省韶山市采取優化涉旅社區警力配備、融合智慧景區管控平臺與警務系統等措施。福建省武夷山景區因地制宜創新“三聯三創”機制,探索融合式旅游警務模式。
學者們在國外旅游警務演變、特色與職責等方面上進行了大量的描述性分析,這種成功案例的典型研究,能為我國在特色旅游警務打造上學習和借鑒寶貴經驗,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和實踐范本;對國內外不同旅游目的地旅游警務建設的開展現狀、困惑問題、理論框架和實踐策略所進行的分析與探討,能為后續研究在研究方向、維度與思路等方面上提供借鑒與啟發;學者們對我國開展旅游警務建設的研究越發重視,這一趨勢能對后續研究起到正面引導和增強信心的作用。
目前的多數研究集中分析了各旅游目的地旅游警務在建設過程中所遇困境,并據此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與建議,但忽略了不同主體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未能形成合作式的整體聯動協作機制,缺乏橫向層面的相關研究,研究視野尚需進一步開拓;多數研究關注到了供給側(執行部門)所存在的缺陷,但是缺乏對需求側(游客)的深入研究,導致供需關聯性與匹配度下降,研究維度還需拓寬;學者們的研究思維大多停留在對實踐策略環節的思考之上,對旅游警務相關理論研究缺乏重視,系統內容和評價標準的完善還不是十分成熟;多數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過于單一,對相關影響因素關系的把握還不是十分透徹,研究量化程度不高,這可能會導致實踐環節的偏差;后疫情時代,旅游警務在如何提高疫情防控和處置能力等方面上也應成為后續研究的重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