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尚潤玲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江陰 214405)
生態文明教育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鍵,是培養具有環保意識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前提,也是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然而,因為受傳統文理分科影響,生態文明教育并沒有融入到高職院校職業教育中(生態環保專業除外)。目前高職院校中,不管是專業學習、基礎課程還是外出實踐課,涉及生態文明、生態技術等教學內容都比較少。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職學生群體缺乏較強的環保意識。故而突破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困境已經勢在必行。
隨著時代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重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建設的重要論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給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少,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必須要積極地保護環境,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高職院校作為社會培養中高級技術人才的教育機構,必須要跟上時代,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學當中,不斷地向學生傳輸環保思想。只有如此,才能讓未來的人才走向工作崗位后,為環境保護貢獻不竭的力量。尤其是那些和生態環境建設緊密相關的專業,更需要融入全面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包括生態技術、生態行業發展態勢等內容。生態文明教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具有重要意義。生態文明必須從娃娃抓起,從學生時代抓起。在我國,生態文明如果不受重視,我國經濟發展會進入惡性循環,最終綿延五千余年的華夏文明將面臨重大風險考驗。
將生態文明內容納入高職院校教學體系之中,有利于高職院校學生客觀認識目前中國的生態環境現狀,激發其承擔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高職院校不能因為學生培養方向為今后的一線技術人才,而忽視必要的綜合素質教育。在高職院校中進行生態文明教育,與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方向上是一致的,是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現實需求。培養出擁有環保意識、掌握環保技能的跨學科高技能人才,可以直接為我國傳統制造業升級換代提供人才基礎。全民參與生態環保,可以為中國環境改善提供澎湃動力,可以強化中國世界環保話語權。
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生態文明教育目前尚處在破局開篇階段。除了環境生態專業類院校之外,大部分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并不理想。具體而言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高職院校師資建設不足。全面教育就意味著高職生態教育課程化。要將生態環境意識、生態環保技術等教學內容融入到各專業當中,要求所有教師必須知曉環保教學內容,能夠找到自己所授學科和環境生態有關的切入點,融入相應的知識。還要結合“課程思政化”,保證專業課、思政課、環境生態教育三者統合。這需要教師積極向“雙師型”轉變。所謂雙師型教師指的是具備多學科教學能力的教師,而目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缺乏此類教師。一個是因為高職院校缺乏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經驗;一個是截止目前為止,關于雙師型教師定義還沒有統一。其次,“1+x”證書制度給予了教師一定的教學壓力。學生畢業時取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必須和環境保護課程的學習積分有關聯。再次,還需要在校企聯合中,打造與環境保護有關的實踐課。高職院校在選擇校企聯合平臺時,前置篩選程序,審視合作對象,尋找環保意識強、經營領域和學院專業匹配的社會企業,很顯然這樣的企業鳳毛麟角[1]。
全過程指的是學生進入高職院校那一刻開始,就要不斷地接受生態教育。這要求必須具備系統的教材,包括統一教材和校本教材。而目前來看,大部分高職院校生態教育邊緣化嚴重,教材落后內容老舊,沒有非常系統的教材設計,導致了學生難以對生態保護意識、生態保護技術有非常系統的掌握[2]。
生態教育當中包含了國家環保政策法規、生態技術現狀、生態技術應用等知識,和高職語文、物理、化學、英語、法律以及其他一些人文學科等會有一定的知識重疊。如何抓住這些學科的內容和生態教育內容的關聯處,形成生態化教學模式,是高職院校需要破解的難題。或者說如何讓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到專業課、基礎課、實踐課中,是高職院校繼思政教育改革之后另外一個需要面對的難題[3]。
目前生態文明教學以課堂教授為主,填鴨式教學,難以引起學生興趣。同時因為這種缺乏創新的教學方法,讓教師缺乏自我總結和分析能力,故而教學評價模式的創新也缺乏動力,教師不能通過評價總結找到自身、學生、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教學總是原地踏步,只是以學生考過60分為準。
鑒于生態文明教育面臨的師資問題、教材問題、課程生態化問題,以及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模式問題,目前必須抓住這幾個關鍵點,去突破高職生態文明教育困境。
1.“互聯網+”能夠有效實現生態文明教育的慕課、微課等教學法,融入更多先進生態知識,補齊教師生態專業知識匱乏的短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同時,通過“互聯網+”教學模式,讓師生關系向亦師亦友方向轉變,讓二者在生態環保意識的形成、生態環保技術的掌握過程中不斷地展開碰撞。
2.“新型校企聯合”模式當中,高職院校和社會企業深度溝通,實現雙方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對接,建立一個多元化實踐平臺,學生可以在3 年時間里不斷接觸先進的生態技術。 或者,高職院校讓師生建立環境生態科研部門,去和社會企業合作,為該企業環境保護工作出謀劃策。這樣的合作模式既讓企業環境保護工作獲得專業理論支持,同時校方學生也得到了鍛煉,形成了良好的生態保護意識。另外,企業也能夠深入融入到學校課程設計當中,將企業所需的專業轉化為學科,嵌入到課程體系之內,以這樣的方式保證高職院校課程的客觀性、有效性、系統性,能夠保證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和社會人才需求有效對接。
3.“雙元制+雙師制”指的是在高職院校雙師制沒有建立起來之前,先通過校企聯合形成雙元制教學,讓學生在校方教師、企業師傅率領下展開專業學習,并且能夠結合每個專業性質,有目的滲透生態文明教育內容。例如偏文科的英語專業,可以讓學生去翻譯具有生態環保價值的學術,建筑專業的則可以就建筑行業特點融入綠色施工等內容開展研討,這樣做到了因專業而異。在這期間,高職院校應積極鼓勵教師向雙師型轉化,提高專業資質審核標準,力求符合國家規定的“雙師型”,而非執業證書和專業教學不符的“雙師型”[4]。
1.課程思政化+課程生態化。生態文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屬于意識形態教育,和思政教育具有一定融合優勢。應鼓勵在思政教學當中結合目前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將環境污染危機、環境污染防治辦法等融入進來。例如將我國現代農業面臨的土壤危機、水資源危機等羅列出來,以現實案例讓學生認識到環保的重要性,讓學生形成環保意識以及環保責任意識。
2.“統一教材+校本教材”。要圍繞學生在校的3年,遵從由淺入深的原則,形成系統生態環保教材,保證學生在校期間都能獲得生態文明教育,讓大部分非專業學生不僅擁有生態環保意識,還能夠結合自己未來工作崗位特點,積極展開環境保護。尤其是一些和環境關系緊密的技術崗位,如汽車維修、工程設計師等,能結合環境保護要求,優化工作流程,減少環境污染和材料浪費。為了提高教學效率,需要教師根據各專業形成校本教材,這樣能夠保證生態文明教育深度因為不同專業而得到調整[5]。
如何保證生態文明教育高滲透性,需要對生態文明教育有關內容展開研究,例如思想層面、技術層面、法規層面,然后去反觀校內外教學,將這些教學區分為專業課、基礎課、實踐課,并實現這三類課程的有機融合。
1.基礎課包括語文、數學、美術、音樂、體育等,可以考慮將生態文明包含的人文、審美等內容與其融合,創新教育內容,引導學生參與生態建設。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態技術問題,例如河渠邊坡護理涉及到的流水剪力計算,通過這些方式,實現生態文明教育和教學融合;利用美術知識去進行生態園林設計,保證景觀的藝術性和科學性。這樣既能提升學生學科學習興趣,又提升了學生綜合素養,達成了一舉多得目的。
2.專業課根據專業特點,融入相應的生態文明內容。這需要專業教師積極地通過互聯網、社會調研,去了解學生未來工作崗位可能涉獵的生態問題,并且將這些問題融入到專業課授課當中,能夠在職業觀念教學當中融入生態觀念,豐富學生職業素養。例如農業專業的課需要將目前農業在生態方面的標準、生態農業特點、特色農業所需技術等方面全面去結合生態文明教育,讓專業課和生態文明教育高度融合,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
3.實踐課根據實習企業的生態環境以及環境污染防治工作,讓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若是環保專業學生,更可以鼓勵學生將社會實踐融入到企業環境保護工作中,增加他們的實踐能力[6]。
1.創新傳統的教學方法。
在新時代數字化學習已經成為常態,國家也鼓勵培養高職學生信息素養。因而在教學方法改革中,要直面互聯網、大數據等時代特點,積極搭建數字化學習平臺。包括應用新媒體輸出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利用在線慕課、微課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比如,通過互聯網方式,充分了解全國性生態技術領域高職競賽。該類競賽屬于國家級賽事,賽事當中包含的技術以及理論都具有國家級水準。故而高職院校有必要提高關注,發動教師積極了解該類競賽當中涉及到的技術、知識,以此作為參考豐富教學內容,確保生態文明教育具有應用價值。再如,以前沿性技術以及理論為核心,融合目前經濟發展領域普遍面臨的污染問題,展開項目教學法,發動學生創新思想,提出各類解決方法,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去闡述觀點、解決問題。
2.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模式。
該類評價模式應涉及各專業學生對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的難度認知,了解他們認為的難點在哪里。還包括教師互評,即圍繞教師教學能力、學生反饋、教學方法等來展開全面評價;師生互評,教師以學生成績、生態意識、技術掌握能力等來對學生展開評價,而學生則對教師生態文明教育內容、教學方法、課堂效果等展開評價;教師自評,教師對自己展開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內容,例如課程融入水平、學生成績、學生反饋、互動環節等展開自我評價分析。通過上次交叉評價,教學評價模式包含了教師對課程的評價、學生對課程的評價、教師彼此評價、師生互評、教師自評等幾個部分,告別了過去單一用考試成績來評價的不足。
總而言之:在“三全育人”視角下,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可以納入到“大思政”體系之下,成為思政教學內容之一。 但鑒于每個專業和生態環境關聯度深淺不一,仍然需要在教育上因專業而異。很顯然這樣的教學方式提高了教師授課難度,迫切需要高校在教學管理上改進教材、改善教學方法、優化管理方案,能夠實現“統一教材+校本教材”模式,將“互聯網+”“雙元制+雙師制”“課程生態化”有機統合、不斷錘煉,最終形成一個適合高職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