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啟示研究*

2022-02-05 01:06:46萬秀麗楊晶晶
實事求是 2022年3期
關鍵詞:文化發展

萬秀麗 楊晶晶

(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 蘭州730000)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把握世界發展潮流、人類命運走向上展現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所以能夠形成共識,一方面是由于它順應全球發展趨勢和世界人民的普遍期待,是在總結世界發展大勢與中國外交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科學理論;另一方面則在于其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與曲折,逐漸形成了王道睦鄰的交往觀、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先義后利的倫理觀、和而不同的文明觀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等重要思想。這些思想蘊含的豐富智慧,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生成的內在基因,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政治、安全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啟示。

一、王道睦鄰的交往觀:對建設持久和平世界的政治啟示

只有和平穩定才能促進共同繁榮。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中國古代王道睦鄰的交往觀崇尚以仁為核心的王道思想,推行睦鄰交往政策,反對以力服人的霸道哲學,為今天建設持久和平的世界提供重要政治啟示。

(一)王道睦鄰的中華傳統交往觀

“王霸之辨”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重要內容。尊崇王道、反對霸道是中國歷代王朝奉行的基本治國思想,也是中國傳統外交哲學的重要原則。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與鄰里的友好關系,主張在“仁”與“禮”的基礎上展開對外交往,反對恃強凌弱的侵略戰爭,提出推己及人的交往理念。這種王道睦鄰的交往觀是中國古代和諧思想的延續與發展。

1.推行王道睦鄰交往的政治傳統?!班徖铩标P系作為一種以地緣紐帶為基礎的政治關系,對于具有深厚農耕文化傳統的中國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管仲在《管子·樞言》中提出“鄰國親,則舉當矣”,強調近鄰在國家交往中的特殊地位;《左傳·僖公五年》通過虢滅虞亡的事例指出相鄰國家之間的關系往往是“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蹲髠鳌る[公六年》曰:“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親仁善鄰是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十分重要的相處之道,與鄰邦保持親近、友好的關系是我們長期以來的政治傳統。除了在鄰里關系上實行親仁善鄰以外,中國古代還有尊崇王道的政治傳統。程顥在《論王霸之辨》中指出:“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禮義。”中國古代王道思想強調將政治與道德相結合,其核心在于“仁”與“禮”。程頤在奏疏《上仁宗皇帝書》中指出:“竊惟王道之本,仁也。”“仁”是王道政治的根本,也是儒家道德規范體系的核心原則。《禮記·樂記》言,“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體現出“禮”對于社會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中國古代不僅對內推行仁政王道,而且在對外關系中也遵循王道原則,主張在“仁”與“禮”的基礎上開展睦鄰友好的交往活動。中國古代形成的以贈禮和通商為主、具有政治象征意義的朝貢體系,就是王道睦鄰交往的典型代表。如,明朝秉持“悅近來遠”的王道理念以及“厚往薄來”的交往原則,派遣鄭和七次出使西洋,與鄰國展開雙向互惠的友好往來,充分體現出中國古代王道睦鄰的政治傳統。

2.反對霸道的外交哲學。中國在與鄰國的交往中除了尊崇王道政治外,還十分強調反對霸道。霸道政治與外交的特點在于過分崇尚武力與權力,主張通過嚴酷的律令來建立社會秩序?!睹献印す珜O丑上》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泵献诱J為以武力征伐天下必須要憑借強大的國力,而以道德治理天下則不必憑借強大的國力,表達了他崇尚王道、反對霸道的政治主張。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也體現了反對霸道外交的內容。墨子在《天志》中指出,“天之意,不欲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天下之人應該互相愛護,反對以大欺小、恃強凌弱的侵略戰爭。至于化解“霸道”政治的方法,就是樹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觀念主張大多是由人際關系來推演對外關系的,[1](P24)因此這一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也被譽為當今世界處理國家間關系的黃金法則。

(二)繼承王道睦鄰的交往觀,推動建設持久和平的世界

中國傳統的王道睦鄰交往觀旨在以一種和平的方式,推動各國開展平等友好交往,這種對外交往理念為今天推動建設持久和平的世界提供政治啟示,有助于促進各國關系民主化發展,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讓和平的陽光真正普照世界。

1.推動構建新型伙伴關系,建立公正合理國際新秩序。中國古代秉承的王道睦鄰交往的政治傳統,強調要與鄰里、鄰邦和睦相處、互幫互助,對于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仍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始終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踐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這正是中國古代王道睦鄰思想在當代的延續與發展。這種向善的交往哲學有助于今天在推進大國協調發展的同時深化同周邊國家的關系,推動命運與共的共同體意識在世界各國落地生根,促使各國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際交往新路,建立起共同而非排他的朋友圈,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另外,以“仁”與“禮”為核心的中國傳統王道政治,能夠為當前國際新秩序的發展奠定重要的理論基礎,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提供鮮活的榜樣示范。

2.秉持平等理念,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國際關系民主化是當代國際關系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政治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反對干涉別國內政?!盵2](P27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重要原則,其蘊含的相互尊重的平等理念有助于促進世界各國通過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國際問題;有助于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促進各國關系民主化發展;有助于實現世界和平持久化,建設持久和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對建設普遍安全世界的安全啟示

“和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協和萬邦的天下觀是在“和合”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對整個世界秩序的看法和觀點,講求“天下一家”,主張“天下大同”,追求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中國古代協和萬邦的天下觀有助于推動世界各國攜手構建安全共同體,為促進世界共同安全提供寶貴的智慧資源。

(一)協和萬邦的中華傳統天下觀

“天下觀”是中國人的卓越文化創造,是中華文化最有氣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構。[3]中國古代協和萬邦的天下觀主要體現為“天下一家”的大公意識,認為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天下之人皆為一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天下觀形成的思想基礎,“和合中庸”“以和為貴”的文化傳統倡導協和萬邦、萬國咸寧,最終目標是實現天下一家、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1.“天下一家”的大公意識。中國古代天下觀的核心首先在于對“天下”這一概念的理解。天下是一個大于民族、大于國家、大于自我生存邊界的統括詞。[4]古人所指的天下,重要的不是它的真實面積,而是一種世界意識?!疤煜隆辈粌H作為一種地理概念而存在,它同時還代表著一種政治概念和一種文化心理概念。[5]天下觀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中國古代文人志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這種人生價值觀要求人們像愛家那樣愛國,進而延伸至兼濟天下,在客觀上形成了“天下一家”的共同體意識。中國古代天下觀所構想的就是這樣一種以“家——國——天下”為排序的政治秩序。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以天下觀天下”的理念,旨在用一種高于國家和區域的視角去治理整個天下。《呂氏春秋·貴公》有云:“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碧煜率翘煜氯说奶煜拢w現出中國古代的大公意識與天下情懷。

2.“協和萬邦”“萬國咸寧”的和合之道。“協和萬邦”一詞出自《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主張通過實現家族與社會的和睦,最終達到天下各國的和諧合作?!叭f國咸寧”出自《周易·乾·彖》,是普天之下皆安寧之意。朱熹在《周易本義》中作注:“萬國各得其所而咸寧,猶萬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薄吨芤住返谋:咸退枷霃娬{要保持萬事萬物陰陽和諧的狀態,“意即要和而不同地保持合作或融合,共存共贏地高度和諧與永久和順”。[6]

中華文化“和合中庸”的傳統特點,形成了“協和萬邦”“萬國咸寧”的交往目標與文化自覺?!爸杏故侵袊幕兄匾姆椒ㄕ撛瓌t和道德標準。”[7]《中庸章句》有云:“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國人倡導的中庸之道,追求的是不偏不倚、中正仁和,凡事強調適可而止,認為過猶不及,追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8]中國人民從來沒有欺負、壓迫、奴役過其他國家人民,在面對與他國的爭端時也多采用“和”的方式化解矛盾與沖突,和合之道已經深刻融入中華民族的歷史基因之中。

(二)發揚協和萬邦的天下觀,推動建設普遍安全的世界

我國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中國古代傳統“大同”與“和合”文化的延續。[9]中國古代天下觀蘊含的“天下一家”大公意識與“協和萬邦”和合理念,能夠為今天建設普遍安全的世界提供一定的安全啟示,有助于推動世界各國攜手構建安全共同體,實現全人類共同安全。

1.開展全球安全治理,攜手構建安全共同體。安全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石和前提。當前世界各國安全彼此聯系、相互影響,沒有任何國家能獨自謀求自身的絕對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各國共同安全,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義。”[10]全球安全問題不可能靠一國解決,需要世界各國齊心協力。中華民族“天下一家,協和萬邦”思想蘊含的全球視野和世界意識有助于各國形成命運相連的共同體意識,凝聚安全治理的強大合力,提高全球安全治理的整體性與協同性,推動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2.注重弘揚和合理念,維護世界安全穩定。當前面對聯動性、跨國性、多樣性更加突出的復雜國際安全形勢,中國傳統的和合之道能夠為維護世界安全穩定貢獻獨特安全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國古代天下觀追求的是“通過非戰爭的途徑,使天下各國、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進步”。[11]以和為貴、以“合”求“和”,成為中華民族審視自身與世界的基本準則,以及化解所處世界歧異問題的基本方法與路徑選擇。[12]“協和萬邦”就是主張以和平的方式協調國際關系,使各國能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最終實現整個世界的和平與安定。弘揚這種和合理念有助于促進各國以合作對話的方式解決安全問題,實現共同發展與普遍安全的良性互動,攜手共建普遍安全的世界。

三、先義后利的倫理觀:對建設共同繁榮世界的發展啟示

義利問題是中國傳統倫理學說的基本問題,對義利關系的思考彰顯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中國古代倫理觀崇尚道德,主張將“義”作為衡量價值的標準,強調在道義的基礎上同舟共濟、守望相助,能夠為促進世界共同繁榮提供一定的發展啟示。

(一)先義后利的中華傳統倫理觀

義利之辨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經典命題。歷代先賢在闡釋義利關系時都把道義優先作為一種基本的價值準則,逐漸形成“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中國傳統義利觀,并將這種崇尚道義的理念擴展至立身處世之中,發展出“和衷共濟”“立人達人”的倫理思想。

1.“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義利觀。堅守道義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思想,也是圣賢們必須遵從的行為規范?!赌印べF義》曰,“萬事莫貴于義”,主張道義是世間萬物之首;《荀子·榮辱》云,“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認為把利益放在道義之前是可恥的行為,強調道義的優先地位。因此,在道義與利益發生沖突時,中國傳統倫理觀主張以道義為先,把道義作為基本的價值準則。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中國傳統義利觀并不是完全排斥“利”,而是支持在道義基礎上發展的、能夠提高民眾生活水平的正當性的“利”,反對僅僅為了滿足個人私欲的不正當的“利”。《論語·里仁》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笨鬃硬⒉慌懦饫?,只是強調君子不能接受以不正當手段得到的財富?!睹献印る墓稀吩唬骸坝泻惝a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泵献涌隙ɡ娴闹匾饔?,認可合理之利的正當性,體現出傳統義利觀“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價值準則。

2.“和衷共濟”“立人達人”的倫理思想。“和衷”“共濟”分別出自《尚書·皋陶謨》和《國語·魯語下》,連用時有和睦同心、同舟共濟之意?!睹献印る墓稀吩疲骸俺鋈胂嘤?,守望相助。”孟子主張民眾出入要互相做伴、彼此提供幫助。葛洪在《抱樸子·務正》中提出“眾力并,則萬鈞不足舉也”,魏源在《默觚·治篇八》中提出“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兩人都十分強調團結協作的重要意義,認為只要匯聚眾人的力量即使再重的東西也能夠舉起,反映出“和衷共濟”的倫理思想?!墩撜Z·雍也》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薄傲⑷诉_人”不僅是儒家處世之道的重要原則,也是中國傳統義利觀的重要內容?!睹献印ち夯萃跎稀吩疲骸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泵献诱J為在照顧自己的長輩和孩子時不能忽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和小孩,在社會生活領域提出推己及人的思想。而后他在《孟子·盡心上》中提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將這種思想擴展至政治領域,反映出他對整個社會共同和諧發展的深刻關切,也體現出中國傳統倫理觀的重要道德標準與道德境界。

(二)發展先義后利的倫理觀,推動建設共同繁榮的世界

“先義后利”“立人達人”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價值準則與精神標識,而且是推動當今世界共同繁榮發展的行動指南。這種倫理觀念能夠為世界共同繁榮提供發展智慧,有助于推動各國開展經貿交流與合作,加強對欠發達地區的國際發展援助,促進人類共同進步。

1.堅持同舟共濟的伙伴精神,加強國際協作與配合。當前世界各國間的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日益加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自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全球性問題,唯有搭建國際合作的橋梁、共同走多邊主義道路才是人類的正確選擇?!昂椭怨矟薄傲⑷诉_人”的價值理念蘊含仁愛、道義等中華優秀文化基因,“這些向善的基因使得互信、合作具有可能性”,[4]這種價值理念有助于各國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礎上,加強國際協作與配合,深化多領域務實合作,拓展國際合作新空間,能夠為破解“全球赤字”貢獻中國智慧?!爸灰覀儓猿滞酃矟幕锇榫瘢湍軌蚩朔澜缃洕捏@濤駭浪,開辟未來增長的嶄新航程?!盵13](P474)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世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需要各國人民同舟共濟、攜手應對,正是對“和衷共濟”“立人達人”價值理念的繼承與發展。

2.牢固樹立正確義利觀,推動世界共同發展?!兜赖陆洝费裕骸凹纫詾槿耍河?;既以與人,己愈多?!敝袊鴤鹘y倫理觀十分強調“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堅持把道義放在優先地位,為正確義利觀的形成奠定堅實思想基礎。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內容,正確義利觀既凝結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又進一步發展了中國傳統義利觀,主張義利相兼、義利平衡,力求真正做到弘義融利?!懊總€國家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要積極促進其他各國共同發展?!盵2](P273)堅持和弘揚正確義利觀,對解決全球發展差距問題、促進世界共同進步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推進世界各國摒棄零和思維,加強對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國際援助與支持;有助于進一步推動國際發展援助向國際發展合作的轉型升級,最終推動世界共同發展,實現各國共同繁榮。

四、和而不同的文明觀:對建設開放包容世界的文化啟示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命題之一,“和而不同”主張和諧而不千篇一律,強調通過協調“不同”達到和合共處的和睦狀態。弘揚和而不同的文明觀有助于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為推動人類文明平等交流、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提供一定的文化啟示。

(一)和而不同的中華傳統文明觀

“和而不同”既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力量之源,也是造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歷久彌新的內在品格。和而不同的中華傳統文明觀主張“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與“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促進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與繁榮。

1.“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首先,“和而不同”認為不同文化之間應具有差異性。“和而不同”出自《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通過闡述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指出協調與一致的內在關系,認為應該承認彼此差異,不求完全一致?!睹献印る墓稀费裕骸胺蛭镏积R,物之情也?!泵献涌隙ā安煌钡钠毡樾?,強調世間萬物都存在客觀差異?!抖Y記·樂記》有云,“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同樣強調同一與差異都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其次,“和而不同”強調和諧是不同文化間相處的最佳狀態?!兜赖陆洝吩唬骸叭f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崩献又赋鋈f物均有陰陽兩面,陰陽二氣相合才能達致和諧狀態,反映出老子哲學思想的和諧之道。《禮記·中庸》有云,“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保篱g萬物可以一同生長而不相妨害,各種道德準則能夠同時施行而不相違背,表明世界是在多樣性與差別性中平衡發展的。這種“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推動了中華古代文明的多元發展,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繁榮進步。

2.“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中華民族歷來十分強調“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包容精神推動了中國古代各民族的文化交融以及對外文化交流,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與繁榮。佛教思想的傳入和發展是中國文化史上發揚包容精神的重要典范。中華民族歷時數百年將佛教這種外來文化發展為中國的本土文化,在融合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基礎上形成典型的中國化佛教宗派——禪宗,使佛教最終成為中國的三大宗教之一。唐朝奉行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也是秉持包容精神的重要表現。唐都長安作為國際性大都市,是當時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來自世界各地的使團齊聚長安,創造了盛世輝煌的燦爛文化,充分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

(二)弘揚和而不同的文明觀,推動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

“和而不同”思想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14]中國古代和而不同的文明觀能夠為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提供深刻的文化啟示,能夠加強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促進不同文化和諧共處,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1.尊重文化多樣性,實現多元文明共生共存。每種文明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都值得被尊重。“人類文明存在形式的多樣性,恰恰是人類文明存在合理性的根據?!盵15]文明多樣性作為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世界文明的發展演化是各種不同文化共同促進的結果?!昂投煌弊鳛橹袊糯幚聿煌幕g關系的基本原則,能夠為推動世界文明的多元共存提供有益借鑒。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的講話中指出:“文明相處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16](P256)弘揚和而不同的文明觀,以包容的胸懷去面對各種文化差異與分歧,有助于促進各國尊重世界文明發展的多樣性,增進對其他國家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有助于調和不同文明間的矛盾與沖突,實現人類文明的和諧共存,促進世界文明的繁榮發展。

2.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拔拿饕蚪涣鞫嗖?,文明因互鑒而豐富”,[2](P258)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坝腥菽舜蟆钡拈_放包容精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蘊含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啟示,即主張通過各美其美,實現美美與共?!案髅榔涿溃烂琅c共”作為世界文明發展的理想狀態,強調在尊重文化差異的基礎上,以開放包容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最終實現多樣文明的和諧共存。弘揚“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有助于切實推進各國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推動各國從多元文化中汲取優秀成果;有助于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實現世界文明深度融合、相互包容、共同發展,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五、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對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生態啟示

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中國古代哲學對于天人關系的經典命題,主張在認識、把握自然宇宙變化規律的基礎上,實現“天”與“人”的內在統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能夠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一定的生態啟示。

(一)天人合一的中華傳統宇宙觀

農業是古代中國最基本的經濟形式,由于農業生產受到氣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地理條件的制約與影響,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中國人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人合一思想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整體觀念,認為“天”與“人”之間具有相即不離的內在聯系,強調在生生不息的發展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1.“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從中國文字學的角度來講,“天”與“人”聯系密切,“人”本身就是“天”的一部分。[17]“天人合一”思想最早體現在《周易·序卦》中,“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指出萬物孕育于天地之中,人與天地具有統一性。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號》中初步論證天與人“合而為一”,張載在《正蒙·乾稱》中正式提出“天人合一”這一概念。中國古代先賢在對天人關系的思考中,進一步發展出“萬物一體”的整體觀念。張載在《西銘》中指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認為要將世間萬物當作人類的同伴去平等對待。王守仁在《答聶文蔚書》中提出“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認為世間萬物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中國古代不僅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而且形成了遵循自然法則、使天地萬物和諧共生的倫理觀念?!兜赖陆洝吩唬骸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主張順應而為之。管仲將“天”視作自然之天,主張“人與天調”的哲學自然觀,強調敬畏、順從自然。他在《禁藏》中指出,“順天之時,約地之宜……五谷實,草木美多”,認為順應天時可以使五谷豐收、草木茂盛,反映出良好的生態對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主張實現人與自然的相互協調。

2.中國哲學的“生生之道”?!吧笔浅錆M思辨色彩的中國古代哲學術語?!吧币鉃槿f事萬物處于生生不息的變化過程中,主張在萬物生化歷程中去掌握其規律性?!吧币辉~出自《周易·系辭上》,“生生之謂易”,認為易之道就是萬物繁衍生息、新事物不斷產生的過程?!短珮O圖說》曰:“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痹谶@里,周敦頤主張生生不息是天地萬物最根本的性質。

“知止”是伴隨“生生”思想形成的制度理念?!兜赖陆洝酚性疲骸爸悴蝗?,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崩献诱J為適可而止方能保持長久。陸贄在奏議《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中提出,“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指出要適度地進行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利用,主張儉約自守、知止知足。“以時禁發”也是在“生生”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制度傳統?!抖Y記·祭義》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主張砍伐樹木、捕殺野獸要在適當的時候。《荀子·王制》言:“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荀子認為在草木生長階段要禁止砍伐,否則會斷絕樹木的生長。為實施“以時禁發”理念,統治者還制定了一系列保護制度,如按照季節合理采伐樹木的制度、按照季節與農事特征進行森林防火制度、利用稅收政策保護森林植被的制度等,[18]對中國古代的環境保護具有重要作用。

(二)秉承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推動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生態智慧,能夠為推動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提供寶貴啟示,有助于引導各國尊重自然發展規律,推動各國形成綠色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共建美好地球家園。

1.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認為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前提條件,強調順應自然的運行規律,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為推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提供生態智慧。近代以來,人類中心主義對全球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在人與自然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的形勢下,吸收借鑒天人合一宇宙觀的思想精髓,有助于推動各國樹立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和平共處。世界各國應該堅持“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不能因為提升人類生活質量而肆意破壞環境,也不能因為保護生態環境而影響人類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在此基礎上共同謀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2.加強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推進世界可持續發展。當前全球性生態危機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綠色發展模式已經成為全球發展的基本共識?!吧彼枷胱鳛橹袊鴤鹘y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張萬物在自然運行的法則下生長發育、繁衍生息。這一思想有助于世界各國秉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原則,攜手開展全球生態治理,完善生態環境治理的制度體系,促進世界可持續發展。習近平主席在出席領導人氣候峰會時指出,要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全球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中國古代“知止”“以時禁發”的生態理念有助于在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探索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和治理模式,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世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不僅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產生深刻影響,而且對解決全人類問題具有重大價值。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應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推動世界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攜手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猜你喜歡
文化發展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誰遠誰近?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亚洲人成网址|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精品自窥自偷在线看| 福利在线一区|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亚洲三级网站|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亚洲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91系列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网址|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欧美午夜精品|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亚洲第一黄色网| 97在线公开视频|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97在线免费|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久草性视频| 色精品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欧美精品成人| 欧美爱爱网|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激情视频综合网|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 高h视频在线| 久久超级碰| 99ri国产在线| 亚洲看片网| 亚洲综合色在线|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成色7777精品在线|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久久先锋资源| 91在线播放国产|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黄色a一级视频|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