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夢凡
(上海公安學院 思想政治教研部 上海 200137)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1]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1]新時代我國民生建設出現了許多階段性的新問題、新矛盾,而這些新問題、新矛盾主要來自于供給側與需求側兩個方面。從供給側來看,“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意味著亟需解決民生資源的有效供給和平衡配置;從需求側來看,民生訴求有了范圍上的擴大和層級上的躍遷。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生系列重要論述主要從全民、全面、共建、漸進四個維度指出在民生建設中突出共享的重要性,即在民生建設的目標上突出全民性,在民生建設的內容上突出全面性,在民生建設的主體上突出共建性,在民生建設的過程中突出漸進性。
全民性作為共享發展新理念的一個重要維度,實質上是“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根本立場在民生領域的體現和深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要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放在發展的首位,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把“堅持人民至上”作為黨百年奮斗的十條歷史經驗之一,旗幟鮮明地強調,“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2]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出了許多關于民生建設的重要論述,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和事業基礎,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民生建設“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1]可見,人民群眾共享民生建設的成果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應有之義,民生建設的價值取向始終是為全體人民服務的。
全民共享是社會主義建設在民生領域的推進。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人始終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目標。新中國成立伊始,面對“一窮二白”“積貧積弱”的普遍貧困現象,毛澤東強調要同時改善工人和農民的生活,提出實現“缺糧戶不再缺糧”、農戶總體上轉變為“余糧戶或者自給戶”、“農村中沒有了貧農”的目標。[3](P222)這一民生目標與解決“吃”的問題直接相關,也是由當時的中國生產力情況決定的。經過近30年的建設,“全國總人口從1949年的5.416 7億增長到1976年的9.371 7億。同期糧食的人均占有量從418市斤增加到615市斤。”[4](P121)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本質的認識,突破了長期以來的計劃經濟體制框架。鄧小平提出“溫飽”和“小康”兩個重要概念,規劃了“三步走”重要戰略,進一步深化了中國共產黨對民生問題的認識,“溫飽”拓展了對“余糧戶”“自給戶”的理解,而“小康”則意味著人民生活普遍提高。[5](P216)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我國社會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為民生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但發展不平衡成了橫亙在民生改善道路上的新難題。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確立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將民生建設推進到扶貧開發新階段,把實現共同富裕與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結合起來。胡錦濤接續了“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提出“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把民生建設的內涵與人的發展、和諧社會聯系起來,強調要保證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6](P291)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改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由物質生活層面轉向全面的更高的需求,就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7]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8](P45)由此,中國共產黨將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統一起來,改革發展成果必須由人民群眾共同享有,突出了新時代民生建設的基本價值取向。習近平關于民生系列重要論述突出強調民生建設的共享特質,進一步凸顯了民生建設目標的全民性。
實現全民共享是維持社會公平正義的首要原則。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堅持以服務人民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共享理念,即“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9](P689)使所有人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保證經濟發展以滿足全體人民的需要為目的。全民共享最終要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發展新動力方向前進,也要往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向前進”。[10](P103)民生建設能否達到公平正義的目標,主要取決于民生訴求能否得到滿足,習近平關于民生系列重要論述積極回應了當前民生領域需求側和供給側之間的矛盾,具有鮮明的問題指向性。
將“共享”理念融入民生建設,也是解決當前民生問題的使然。《中國民生調查2019綜合研究報告》數據顯示,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存在時間上不同步和數量上不均衡等問題,這意味著我國民生資源配置不平衡問題比較突出,民生建設成果尚且不能及時地滿足全體人民的訴求。雖然我國民生建設整體呈現良好態勢,在居民生活領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穩定,區域及城鄉收入差距也逐步縮小,但是受到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居民生活指標區域差距縮小幅度正在降低。在公共服務領域,“各項指標不斷改善,但區域之間的公共服務差距仍然十分明顯,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任務依然較重”。[11]區域間發展的不均衡性阻礙了人民群眾進一步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也間接導致了人民需求滿足程度的不平衡,其往往決定著全民共享的最終水平。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共享發展新機制,在推動城鎮化的過程中,補齊農村居民的“身份短板”,讓城鄉居民擁有同等、同質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在收入分配環節,穩步提高低收入群眾的工資水平,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總而言之,只有統籌推進民生建設,突出民生領域“共享”的重要性,保證民生資源的供給均衡,才能不斷補齊共享短板,切實解決民生建設過程中的不平衡問題。
民生建設要遵循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層級不斷遞進,內容不斷豐富,因此民生建設必須重視全面性的維度。根據唯物史觀的觀點,“人的需要”是民生發展的起點,正是有了人的需要,才推動了民生的發展。人類最基本的需要是生存需要,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需要,“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9](P531)物質生活的滿足構成了民生最基本的內容,也決定了民生發展的邏輯起點在于滿足人民的基本生存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需要會隨著生產和生活實踐的發展逐漸提高,并逐漸由基本的溫飽擴大到物質文化層面,人民群眾要求進一步改善生活質量、豐富生活內容,這也是民生發展的新內容。民生建設的最高階段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在這一階段,民生建設以經濟、政治發展為基礎,包含精神文化、政治生活以及生態環境等多方面要求。民生建設以物質生活滿足為起點,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民生建設的內在邏輯。
新時代的民生建設呈現出一系列新特點,生活必需品由供不應求轉向供大于求,消費由數量增長轉向質量提升,民生建設也由經濟建設擴大至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等領域全面發展。在這一階段,民生建設必須在范圍和層級上實現躍升,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體來說,從民生建設的范圍來看,人民需求的多維性決定了民生建設內容的不斷擴大,不僅有物質需要,也有發展自我、實現價值等方面的精神需要,這就意味著既要共享物質文明成果,也要共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成果。從民生建設的層級來看,人民需求的層級性決定了民生建設水平從數量向質量的轉變,即人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10](P61)可見,民生訴求隨著我國物質條件的大幅度改善已經進入全面轉型升級階段,人民群眾的需求產生了多元化、品質化的特點,需求標準持續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共享就是要人民群眾共享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權益。因此擴充民生建設的七大領域、推進民生建設的層級躍遷,必須將“全面共享”納入民生建設的框架。一方面,民生訴求的范圍不僅要涵蓋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同時要在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政治參與以及生態環境等方面進行更全面的規劃,“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2]另一方面,民生訴求的層級變化要求更高質量的個人發展,具體而言,在就業方面,“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把解決人民群眾就業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12](P344)在教育方面,要“堅決突破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12](P347)在社會保障方面,要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在住房方面,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等。[1]我國人民的民生需求由“物質文化需要”轉向“美好生活需要”,我國的民生建設就需要持續升級。比如在政治領域,就是要進一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利;在文化領域,就是要助力文化產業發展,讓文化滋潤百姓生活,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在生態領域,就是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建美麗中國,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等。
發展是增進民生福祉的第一推動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著民生建設的水平,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是實現民生資源共享的必要條件,沒有生產力發展的“共享”只能是一種“空享”,改善民生就無法實現。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13](P16)只有不斷發展生產力,社會成員才能擁有更豐富的物質生活,才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追求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建設,我國生產力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解決了很多新中國初期由于生產力水平低而無法解決的民生問題,為民生建設進一步提高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推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強調主體的共建性,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只有共建才能解決供給不足、供給不均、供給質量不高的問題。一方面,共建的目的是實現共享,經濟建設是“做蛋糕”,主要是為了解決生產力不高的問題,而共享是“分蛋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讓所有人都能分到“蛋糕”,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當保證人民群眾“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14](P40)換言之,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實踐的勞動者,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體,同時也應當是享有發展成果的主體。另一方面,推進民生資源的共享必然要求全民共建,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是資源共享的前提條件,是改善民生最深厚的力量。當前,我國面臨著經濟領域問題的復雜化、尖銳化,由此需要人民群眾凝心聚力、共同破解民生建設中供給側和需求側之間的矛盾。改善和保障民生實質上是人民自己的事業,只有人民群眾廣泛地參與進來,才能積極有效促進民生事業的發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15](P27)表明了人民群眾是民生建設源源不斷的動力,只有保證人民群眾最大限度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才能最大限度激發人民的參與熱情和創造活力。
如今,我國經濟建設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人民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明顯提升,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破百萬億元,人均GDP達72 447元,[16]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標準進行劃分,我國即將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在個體方面,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3 834元,[17]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 131元,[18]人民物質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在民生的其他領域,如旅游業、文化產業、社會服務以及社會保障等也在逐步完善。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國依舊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的發展中國家,仍然存在生產力發展不充分的問題,特別是在科技創新能力和有效供給方面還有待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生產力發展水平貫穿于民生建設的始終,因此,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創新經濟發展方式,為民生領域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才能保證民生資源供給的高質、高效,才能為民生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保證民生資源的全民共享、全面共享。
化解民生建設過程中的供給側矛盾亟需把共建共享作為突破口。新時代的共建強調高質量建設,改革開放的前30年,我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以粗放型為主,如今,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就更需要以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來推進生產力水平的提升。而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要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只有匯集全體人民的智慧,才能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民生建設需要凝聚全體人民的力量,鼓勵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社會建設,創造出更多的物質和精神文化財富。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我國國情,著眼于民生的長遠發展,科學把握改善民生的途徑,為民生建設提供了基本的工作遵循。
民生是一個亙古永恒卻又常談常新的話題,是人類自誕生以來就持續關注的和諧問題,民生具有社會歷史性,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的過程就是民生建設的過程。民生存在歷時態和共時態之分,民生的共時態是指在民生建設的不同階段,民生所涵蓋的內容存在著某些共同之處;民生建設的歷時態則表明民生領域會隨著社會階段的發展拓展原有的邊界,側重點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因而,民生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民生建設所面臨的矛盾都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總體而言,民生訴求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出現新的特征,進而決定了民生建設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前我國民生供給側和需求側出現了一系列的新矛盾,但這并不預示著人民的生活質量下降,而是民生訴求的動態升級,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新時代民生建設所面臨的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發展必將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過程,即使達到很高的水平也會有差別。”[10](P216)民生建設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共同富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可實現的長期性目標。
人的需要總是與社會的發展相協調,人的發展受制于社會的發展,只有社會各領域全方位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才具備現實性。民生領域與社會建設聯系緊密,社會發展是民生建設的重要前提,但這并不意味著社會建設可以完全取代民生建設。民生不是一個孤立的領域,它涉及到方方面面,雖以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為基礎,但其跨域更廣并在內容上也更為豐富,既是基礎的物質生活需要,也涉及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由此說明民生建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從歷史來看,民生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新中國初期的生存民生、溫飽民生轉向新時代的經濟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會民生和生態民生,民生之路在漸進式的模式下越走越寬。
民生訴求的提升決定了民生建設的長期性。“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10](P362)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會停止,相應地,民生建設要達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也需要循序漸進。民生問題來源于現實社會,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變化,建設者“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發揚釘釘子精神,有堅持不懈的韌勁,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向前走”。[10](P361)當前我國的民生建設重心已經從數量增長轉為質量提升,在這個關鍵節點上,突出民生的漸進共享性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民生建設的每一個成就都是在特定時間節點上對特定民生目標的實現,民生建設者只有從實際出發,不操之過急,不超越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才能堅定不移地把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堅持到底。
民生訴求的漸進性決定了民生建設的系統性。展望新時代民生建設,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是建設者應有的態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所強調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奮斗”;[19]“量力而行”是必須要堅持的方法,拒絕一切“躍進”式思維,從民生的現實情況出發,絕不能脫離實際提出過高的目標,只能根據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穩步推進,既不開空頭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過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并沒有改變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民生建設工作必須要適應這一最大國情,不僅要尊重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規律,也要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民眾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保證民生改善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保證社會經濟發展與民生訴求變化相同步,進而保證民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全面協調發展,意味著共享的內容將不僅僅局限于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成果,同時還包括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領域,是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共享,體現了民生建設的系統性,因而只有把民生建設同其他領域的發展統籌起來,系統推進,才能真正造福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