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飛
(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錦州 121000)
傳統社會家庭養老居于主導地位,現代社會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家庭養老從絕對主體發展到相對主體,核心地位受到影響。其一,在傳統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父系社會中,父輩掌握著家里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有著豐富的耕作經驗,因此在家中的威望較高,被視作資源、財富的載體和象征,傳統家庭養老發揮著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快速推進,我國社會開始轉型,人們生活在一個以市場關系和契約關系為基礎的社會中,但是現代價值觀念和生活觀念的轉變,使父輩在家中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受到嚴峻挑戰,“一家獨大”的特權地位逐漸喪失。其二,在生產社會化背景下,家庭的生產功能消失,社會生產方式發生改變,財富的積累和分配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沖擊著依靠土地和子女在家庭內部解決養老問題的傳統孝道。一方面,隨著子女獲得經濟收入的渠道增加,經濟收入不斷提高。另一方面,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導致健康儲量和自理能力逐漸退化,他們獲取經濟資源和社會資源的能力逐步喪失。他們從兒女生活費用的資助者,轉變為接受兒女經濟資助和照料的弱勢群體,從家庭的主角變成了配角,甚至被邊緣化。其三,強制性計劃生育制度及現代生活水平的提升帶來生育成本和撫養成本的上升,我國早已掉入了意愿性內生性低生育文化陷阱,在這種低生育、精撫育文化的影響下,家庭結構逐漸扁平化,家庭規模逐漸微型化、核心化,使家庭養老負擔加重。
人口老齡化與少子化成為我國人口結構的基本特征,對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第一,人力資本的數量和質量是經濟發展的“引擎”,而當前我國正面臨人口虧損、青年赤字一系列難題。人口紅利逐漸喪失,“劉易斯拐點”即將到來,從而導致經濟發展速度滯緩甚至倒退。第二,我國正面臨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機遇期,需要大量高素質科學技術人才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而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機能逐漸下降,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年輕人力資本嚴重缺乏,還擔負著贍養老人和撫育兒女的責任,這就放大了人口生態與經濟發展之間不平衡的矛盾。第三,隨著我國人口優勢的逐漸喪失,工資的大幅度提高,西方國家對我國勞動力要素的依賴性減弱,一些外資企業紛紛搬離我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家的經濟實力與國際地位。
其一,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實行極其嚴格的強制性計劃生育政策,從短期來看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從發展的眼光看透支了人口紅利,造成人口萎縮、人口虧損一系列問題。造成國家人口資源儲備嚴重不足,陷入缺少工源、兵源的困境,削弱了經濟發展的動力并弱化了國家安全的基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受到沖擊。其二,一方面,強制性一胎化政策造就了很多獨生子女家庭,并且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失獨家庭,不僅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還加大了國家的養老負擔,導致社會養老金入不敷出,引發代際矛盾。另一方面,強制性一胎化政策受“傳宗接代”和“重男輕女”傳統觀念相結合的影響,造成人口性別比失衡,產生大量未婚“狼性人口”,在一定條件下違法犯罪行為增多,危及社會穩定,造成社會局部動蕩和不安。其三,人口老齡化問題具有長期性、持續性和復雜性等特點,并且我國面臨的老齡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老齡化,而是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的特殊老齡化,解決它需要長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我國作為未富先老的典型國家,養老政策體系還不健全、養老資源投入還不充足、養老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人口老齡化可能成為阻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絆腳石和攔路虎。
首先,在 “禮”和“孝”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及在現代尊老敬老愛老文化的環境氛圍中,大部分老年人在家庭中仍處于核心地位,是家族兄弟姐妹間情感交流的橋梁和媒介,是維系家庭和睦的中堅力量,是優秀家風家教家規的重要奠基人和傳承者。其次,“老年人不僅是單純的被贍養者,還是家庭責任的分擔者與家庭發展的貢獻者”。一些低齡老年人出于“騎上馬再送一程”的心理,幫助子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打掃衛生、照料孫子孫女、為子女提供經濟資源等,既有助于減輕子女的生活負擔,又有助于促進代際關系和諧,提高家庭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構建互利互惠的居家養老模式。最后,老年人是歷史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們有著豐富的生活工作經驗,并且這些經驗都經過了生活的淘洗和實踐的驗證,能夠對子女平時遇到的生活、工作上的難題給予解憂答惑,使他們少走彎路,指導他們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生活,在家庭發展中發揮余熱。
首先,由于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經濟產業結構轉型與優化從理論可行性變成了現實緊迫性。人口老齡化加深,使得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不能達到加快經濟發展的期望,當前要促進經濟發展,必須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內涵式發展道路,經濟發展必須由以往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轉變成提高科技含量的集約型發展方式。其次,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觀念的改變,老年人不再滿足于傳統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追求高品質、高質量的優質化服務與產品,這就為新型產業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機遇。所以,企業要抓住新機遇,為老年人提供各種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不同老年消費群體的物質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為企業發展增添活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最后,由于科技的發展與醫療技術的進步,我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在延長,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患慢性疾病的概率增加,導致自有養老資源的減少,依賴性養老需求的剛性增加,這就間接導致了老年人對醫療、社會保障、家政照料服務等剛性需求的增加,從而帶動了相關企業的發展,延長了企業產業鏈,促進了企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并帶動了社會就業率的提高,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政府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堅持民生導向,根據古今中外的經驗,一個有人文關懷的政府扮演的是“安全網”“守護神”和“守夜人”的多種角色,政府有重要的養老責任。其一,政府是最重要的養老責任主體,在一定程度上應該用戰略性思維和全局性眼光,把人口老齡化問題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進行整體性考慮。在宏觀上,要加強頂層設計、政治法律法規制定、財政資金優化利用;在中觀上,要加強社會組織培育與管理;在微觀上要充分調動各養老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最終形成以社區居家養老為主體,鄰里互助為中間環節,政府幫扶為兜底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養老服務體系。其二,政府要用發展的、積極的眼光和負責任的態度對待老齡化。政府制定政策制度,要考慮前瞻性和可行性并加強政策制度的銜接性和連續性,發揮政策優勢,整合各種養老資源,以滿足老年群體多樣化與個性化的需求。明確各主體的功能定位與職責權限,由過去大包大攬的“全能保姆型”政府逐漸過渡為服務型政府。
首先,一方面是老齡化速度的加快和井噴式養老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家庭養老資源的減少,兩者的矛盾日益尖銳,所以全面放開三孩政策有利于改善人口結構、有利于應對人口老齡化、有利于保持人力資源稟賦并促進經濟發展。其次,生育權是天賦人權,是人民最基本的權利?!昂葱l胎兒的生命權、孩子的出人權、生存權與發展權,詮釋了對權利的尊重、對生命的愛護、對希望的培育的全部含義。”我國政府應積極踐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尊重家庭的生育權,讓生育權回歸家庭,徹底還權于民。在努力鼓勵生育的基礎上,實現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最后,就現實性來說,政策制度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調整,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是我國特定歷史時期國家強制干預和計劃經濟的產物。隨著我國進入新時代,面臨新形勢、新格局、新階段,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已經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與社會文明進步,具有滯后性、靜態化等特點。我國要通過前瞻性的、發展的眼光靈活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生育制度,使其具有靈活性和時代適應性,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國家強盛的美好生活追求。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關系到我國國計民生和國家長久治安的一項國家戰略,當前的核心和關鍵是全社會統一認識,共同行動,解決“未備先老”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涉及領域廣、參與主體多,我國既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又要堅持走新時代群眾路線,充分調動社會、市場、家庭的積極性、主動性,最終形成多元主體合力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新局面。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發展的基石,而居家養老是目前我國主要的養老模式。孝是中華民族的始德和首德,是傳統中國社會一個根本性、始基性的價值觀念。應該大力弘揚尊老孝親的優秀文化傳統,加強新時代養老文化體系建設,形成“尊老敬老孝老”的優良家風與文化氛圍,減少代際隔閡和家庭鴻溝,建設友好、和諧的家庭氛圍,促進新時代家庭養老功能的發揮,讓老年人活的放心、安心、舒心,使其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顯著增強,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市場主體和社會力量是公共服務供給的有益補充,政府要大力培育社會組織,既要發揮其“安全閥”和“減震器”的作用,又要發揮其公益性、市場性、經濟性等優勢,完善老年人人文關懷,服務保障及養老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強對社會組織事中事后監管和統籌管理,建立健全社會組織養老保障體系,更好地滿足老年群體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養老服務需求,最終形成福利與贏利并存、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的養老服務新局面。
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人口老齡化問題不僅是人道主義問題,還是社會發展問題,更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戰略布局。在新時代,我國需要立足于本國國情,走出一條符合我國人口發展現狀與發展需求的,多方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的具有我國特色的積極應對老齡化道路,打造“中國新優勢”,最終實現個人層面的幸福老齡化、社會層面的和諧老齡化、國家層面的成功老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