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邢恩陽
(渤海理工職業學院 河北滄州 061199)
在相關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及鼓勵引導下,目前我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城市投入智慧城市建設,所有一線城市,超過50%的二線城市,都加入了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希望能夠通過信息技術改善城市在公共服務上的基礎水平,包括交通擁堵問題、霧霾嚴重問題及能源衰竭問題等,真正地實現節能減排,促進城市實現健康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現階段,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上獲得了較為可觀的發展成果,例如北京、上海及廣州等,有關智慧城市的研究和探索也越來越豐富。現階段,有關智慧城市的學術研究大都集中在智慧城市的概念解讀、構建智慧城市的指標體系等層面,針對智慧城市對進一步改善城市經濟效益的研究不足,因此進一步強化智慧城市對改善城市經濟發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進一步降低人工投入,提高相關工作效率,實現成本節約是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所在。在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但是近年來,隨著AI技術等高精尖信息技術和不同領域之間的融合發展,城市自動化也獲得了較為可觀的發展成果,能夠幫助城市在管理和維護工作上的高效有序。由此可知,未來在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會變得越來越普遍,對普通城市和智慧城市進行劃分的重要指標就是城市管理的工作效率。想要進一步改善城市的經濟效益,就要建立更為現代化和信息化的硬件軟件作為基礎,不同部門和不同領域通過信息技術進行跨界協作,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效率。通過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及傳感器等相關現代化技術,真正實現城市管理24小時工作,對城市展開動態監測,掌握各類數據信息,和其他系統進行有效銜接,規避城市資源被過度浪費的問題,實現資源的高效率、高質量運用,提升城市運行水平,確保城市逐步走向高效發展和成本節約之路,以提升城市的經濟增長水平。
近年來,隨著產業的迅速發展和建設,智能化逐步演化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無法缺少的重點要素,使得人們的生活效率更高,建立了更為現代化的生活環境,包括移動支付技術及食品安全追蹤技術也得到了高效發展。二維碼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付模式,進一步迎合了社會大眾高水平、高質量的生活標準,也為大眾帶來了更多的便捷,真正解決了人們生活中的支付難題,改善了消費模式,帶動消費增長。
進一步建設智慧城市,能夠推動創新型企業實現進一步發展。早在2010年我國國務院就針對創新型產業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需要在互聯網、云計算及智慧終端等層次上,提升行業的發展水平。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構建智慧城市的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及云計算技術等產業的發展空間得到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也得到有效拓寬。近年來,物聯網等相關行業快速發展,相關政府部門也明確制定了與物聯網相關的戰略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建設與物聯網相關的產業體系,建立與物聯網相關的產業鏈,構建更為完善的物聯網區域建設示范工程,并強化對中小型物聯網企業的深度培養。因此,進一步強化智慧城市建設,能夠促使這些新興產業穩定發展,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形成城市的新型經濟增長點,推動我國社會實現不斷進步。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正在穩步向前推進,但是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和挑戰。近年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雖然已經獲得了較為可觀的發展成果,但其中的問題和缺陷也不容忽視,主要體現在:
(1)缺乏統籌規劃。不同領域之間的智慧化建設較為獨立化,在建設過程中不同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標準不夠統一,沒有構建更為完善的統一化智慧城市建設體系。不同城市構建出來的智慧城市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信息無法進行有效共享,也無法對不同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資源進行有機融合。現階段,城市和城市之間,不僅無法實現有效銜接和溝通,跨地區的產業和企業還無法對資源進行有機共享,整個智慧城市的系統管理工作還有很大的改善和進步空間。
(2)相關部門的角色定位不夠精準。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政府在定位上不夠清晰,個別地方政府過多干預,導致智慧城市建設的進程延緩,政策無法得到精準落實,建設工作無法得到有序推進。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應該盡量將社會企業作為主導,讓企業和企業之間構成良性的競爭循環,相關部門需要對其進行引導,在宏觀上做好戰略規劃和有效調控,這樣才能保障資源的高效率、高水平配置,展現市場的價值和優勢,并確保智慧城市能夠穩步向前推進建設。
(3)智慧產業發展不夠均衡。智慧城市的建設和進步需要智慧產業作為基礎,實現科技領域的高速發展,也就是與高端智能相關的產業企業。但在現階段,我國智慧城市的實踐發展過程中,智能產業發展不夠科學合理,云計算和物聯網相關產業發展相對來說較為落后,無法真正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服務和保障。
智慧城市建設工程較為復雜,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基于長遠發展的戰略規劃角度,對城市經濟增長和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有效協調,展開相應的頂層規劃設計。因此,在智慧城市的設計工作上,要立足在當前地區的優勢地理位置、歷史文化特征、社會經濟發展形態及人文風情等相關基礎條件下,基于更為長遠的發展角度,采取因地制宜的建設原則,對智慧城市制定相應的規劃,保障規劃制定滿足城市的實際發展特征。因此,在對規劃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規避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局限性,包括地理位置的不占優勢及資源環境的不夠生態等。
通過進一步展現當前地區的地緣優勢和產業發展上的價值,改善智慧城市的推進效率,降低在智慧城市建設上的成本投入。例如,寧波為我國重要的港口城市,每年在貨物吞吐量上高達五億噸,因此在對智慧城市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可將其戰略發展規劃主要集中在智慧港口和智慧物流上,在其中加強資金和技術投入,提升港口在運營上的綜合水平,物流基地的整個管理系統也能得到改善。另外,為了進一步保障和周邊城市之間的協調及分工合作,展現在經濟發展上的優勢互補和協同進步,也應始終秉承因地制宜的工作原則,對智慧城市展開規劃。例如,沈陽和大連都是遼寧省的重要城市,兩者具備一定的競爭性,同為整個遼寧省的經濟核心,在沈陽的智慧城市建設工作過程中,需要更加側重對農業的改革和升級換代,大連的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應將重點放在軟件通信的產業培育上。因此,在智慧城市的推進過程中,規劃需要相得益彰,促使城市經濟實現穩步增長,走向智慧化的發展道路。
智慧城市是新興技術高速發展及城市建設需求不斷提高衍生出的產物,需要將大數據技術、傳感器及物聯網等相關技術作為基礎,實現和社會運轉及管理功能之間的深度融合,對技術進行不斷改革和創新。但我國現階段這些領域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企業發展規模及自主研發水平都比較弱,雖然近年來在技術依賴上已經逐步下降,但對一些核心技術來說,對西方發達國家的依賴度仍比較高。為了進一步有效改革我國技術依賴的尷尬境地,促使智慧城市能夠真正實現自主研發、自主建設,需要將科學技術的創新和改革作為抓手。
首先,政府等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強化與社會企業之間的分工協作,通過激勵機制的建設,運用更為豐富多樣的政策,對企業進行鼓勵,可以基于企業的發展政策和在稅收上的優惠,對高新技術產業和相關人才賦予政策上的傾斜。企業要進一步強化在科學研究上的資源投入,構建內部激勵機制,讓企業內部能夠真正實現自主研發、自主創新。政府通過與企業之間的融合發展,創建一批具備國際影響力的高精尖信息技術企業。
其次,要進一步強化智慧為城市建設過程中核心技術的改革和創新,打破技術瓶頸。在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技術體系內,與智慧城市建設核心內容相關的技術僅占到了五分之一,大多數是已經獲得較成熟發展成果的技術,因此需要將側重點放在改善關鍵技術上。
最后,要進一步強化科研創新服務體系的建立健全,包括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相關的技術孵化器、技術加速器及高新技術產業幫扶中心等,進一步降低人工成本投入,提升我國產業發展綜合水平,為城市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
信息化基礎設施對進一步建立我國的智慧城市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尤其是實現無線網絡的全面覆蓋,5G網絡的全面建設為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設施。依照我國及相鄰亞洲地區的實踐發展經驗能夠了解到,信息化技術設施若是建設不足,則會導致智慧城市的建設步伐受阻,因此需要進一步強化信息網絡的覆蓋面積,為智慧城市的建設體系打下堅實基礎。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構建,其價值和作用毋庸置疑,但建設模式是否科學合理也會直接影響城市的信息化水平。
現階段,在我國各個地區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信息化技術設施的建設主要包括政府主導、市場主導兩大類,綜合考量政府在管理工作上的管理模式、市場發展趨勢及運營綜合水平,我國在智慧城市的推進過程中,可以通過市場進行主導。例如,廣州的智慧城市建設,其基礎設施都是通過運營商進行引導,綜合利潤及市場競爭,運營商的發展規劃需要基于整個市場的發展需求及人群購買力,因此通過運營商進行主導,信息化技術設施的建設質量和建設水平也會更高,同時能夠滿足人們的發展需求。在信息化基礎設施實現進一步改革升級的條件下,也會促使市場中不同部門實現資源的有機共享,讓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逐步走向信息化的發展道路。
綜上所述,社會高速發展,城市化建設進程逐步加快,城市問題也日漸凸顯,導致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受到了阻礙,同時也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我國各個地區都開始將城市發展的重點放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智慧城市的建設除了能夠有效改善現階段城市發展現狀,滿足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上的便捷需求外,還能實現城市經濟的進一步增長。本文針對智慧城市的建設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展開了分析和探索,并明確了我國現階段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經濟增長的發展對策,旨在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理論參考,以期為我國城市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