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赫 張文鵬
(1.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 山東煙臺 264000;2.陽光一家家庭綜合保險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山東省分公司 山東濟南 250000)
“十四五”時期,中國已然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將進入一個新時期、新階段,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濟從低效率的計劃經濟轉向高效率的市場經濟,經濟發展模式也由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轉變,大量資源投入逐漸收束,經濟增長目標由高速增長轉向追求高質量發展??傮w來說,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但自主創新能力仍處于薄弱地位,長期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還未得到根本改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措施仍在深入落實;對外開放力度日趨加大,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在經濟科技方面對比發達國家優勢地位仍面臨長期壓力,在現今民族主義盛行、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國際形勢動蕩等情況下,中國面臨諸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矛盾、新問題,需要進一步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重視國內大循環、國內大市場[1]。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重視高質量發展,重視高新科技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需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打造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格局,需要對現行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從制度層面破除市場不暢通、市場不活躍的經濟現象,健全和完善市場機制,破除壟斷行為和地方保護主義,充分發揮價格調節機制,充分激發各級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讓經濟制度建設腳步跟上時代發展、國內國際形勢發展變化,讓改革充分促進全國市場的統一、促進了全國市場的協調有序高質量發展[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粗放式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經濟實力的快速積累,我國的經濟實力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單薄脆弱逐漸轉變為改革開放以來在世界擁有經濟大國地位。由于中國長期以來對經濟發展的薄弱管理和體制機制的不健全不完善,中國經濟發展中出現了生態破壞、資源浪費和貧富差距變大等經濟發展的負面現象。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14萬億元,同比增長8.1%,中國GDP連續兩年超過百萬億,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中國經濟的發展獲得了顯著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已然實現,“先富帶動后富,實現共同富?!钡哪繕艘矊⒃谖磥淼闹袊洕l展中更加強調“共同富裕”,不斷追求通過深化財政體制、市場機制等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中國深化改革成效發揮,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立,引導各類各級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協調合作,提升國內經濟市場建設發展水平,將經濟發展成果落實到實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上[3]。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現象,地區與地區之間重復建設同類型工業、制造業、技術產業等,導致區域與區域之間產業集中度小,而且區域產業體現為小片集中、密度低、技術含量低、發展前景不佳等現象,產業建設總體表現出的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協調發展缺失等特點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破局難題。我國擁有超大規模和完整完善的市場,大市場中的結構形態需要不斷優化升級,面對零散分布的企業分布與重復建設的市場主體,區域之間力量分散,同樣的行業在區域內呈現散亂小的發展局面,需要對市場破立并舉,統一各地區各區域的行業企業力量,減少地區間重復低效的企業建設,統一更為集中的力量領導地區間的合作、促進地區內各行業的協調與高質量發展。
地方保護主義是地方政府利用手中的行政權力,對本地企業和外地企業在經濟上實行差別對待的行為,對本地企業進行保護,對外地企業則進行各種限制和禁止,嚴禁外地產品進入本地市場,即使外地產品質量、價格都優于本地產品,但政府在不給出明文限定的情況下,通過稅收等手段對外地企業予以限制,導致其利潤空間降低,被迫退出本地市場的競爭。地方保護主義自改革開放以來被眾多地方政府利用,以扶持地方企業發展、促進地方就業率提升,在一定階段內對經濟發展有積極的影響。但在如今經濟發展放緩、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嚴峻的背景下,地方保護主義從明目張膽到隱形發展,需要對政府管理手段和管理權力進行約束和規范,并嚴格落實公開透明的市場秩序建設[4]。
經濟規劃建設中,對地區與地區之間協調發展的監管與重視程度低,缺少協調發展的意識。地方考核以地方經濟發展公報為主要考核結果,但考核指標較為傳統且不涉及協調發展部分帶來的經濟效益的體現。在政府的人才隊伍建設中,對經濟類人才、金融類人才的吸納較少,層層下達的政府通知和年度經濟發展要求與規劃實際上缺少前沿觀點與視角來配合中央對新興產業、科技產業、能源產業等指導意見的實際落實。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GDP總量不斷攀升,但是從經濟數據中可以看出,中國民眾的收入不均狀況體現為從加劇到改善再到惡化的總體趨勢,中國民眾的收入與財富差距逐漸拉大。2021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相比國際仍然處于較高水平,精準扶貧政策、脫貧攻堅戰及鄉村振興戰略,以及近些年提及的對小城市、中國眾多城鎮的建設政策中,廣大居民普遍受益,自2008年基尼系數到達頂峰0.491之后,2021年中國基尼系數為0.474。中國的收入水平和財富儲蓄仍存在較大的差距,2022年國家統計局調研數據表明,2022年各類失業率均有小幅提升,且隨著新冠疫情防控態勢的發展,失業率的升高和廣大應屆畢業生的工作問題需要較長時間來消化。綜上,中國目前的收入結構和再分配機制不夠完善和健全,消費能力不足,在新冠疫情中有所降低的儲蓄與逐漸增加的失業人數使市場消費端的活力降低。
房地產行業在如今經濟轉型發展期和疫情考驗期面臨較為嚴峻的考驗。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經濟發展放緩,政府財政收入緊張,部分地區放開對購房數量的限制,希望從房地產行業中再次尋求快速財政資金補充,但實際效果顯示居民購房意愿低,購買房屋人數少并且涌現一批拋售二手房的居民群體,因此政府對房地產限購政策再次收緊。一切現象表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等房地產政策不斷發揮效用,房地產行業面臨探索新發展模式的現狀不可逆轉,政府財政收入靠賣地和依賴房地產的時代已經難以為繼。不同地區的政府需要在新冠疫情期間與接下來的經濟發展階段中把握經濟發展新方向,重視科學技術、高新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潛在的巨大帶動作用。政府需轉移產業關注重點,將主要的優惠政策和財政資源傾斜到有長遠價值的產業、行業上,做好地區與地區之間政府的協調聯動發展,在經濟發展重點轉移過程中互相配合與合作,順利實現地區經濟轉型與促進新興產業做大做強[6]。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地方失業率和消費水平銳減,主要依賴地方小市場的各級各類企業受到影響,企業活力減弱,收益降低,依托政府的隱性支持與相對穩定的地方市場已然不能滿足此類企業的維持與發展,經過新冠疫情的打擊后,此類企業的表現也可以看出其科技實力弱等諸多發展不利因素和暗淡的發展前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帶來廣大的市場與更多同類型的競爭對手也將打擊此類缺少核心技術等優勢的企業。由此,需要加強地區之間的合作,將此類小企業合并發展,或地區之間協調促進實現產業鏈整體延長或產業多樣化、附帶高技術附加值等,促進協調創新發展理念在基層政府與鄉鎮市場的貫徹落實[7]。
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打破壟斷現象,更要打破為壟斷現象服務的背后制度、管理推手,通過對地方商品售賣情況的摸排和對地理市場的劃分,明顯的地方壟斷行為需要通過嚴格落實反壟斷法來回復市場的正常競爭秩序,在標準市場制度建設中要同時維護好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法律關系和實際效用,在實際執法過程中要科學配置反壟斷法的實施權力,嚴格管控地方執法單位對法律的行使和解釋權限,充分保障通過法治手段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營造、維護和發展穩定、公平、透明和可預期的營商環境[8]。
地方政府需要加強對地方經濟發展和區域合作發展的正確認識,減少政府管理、市場建設中的短視行為,清晰認識到市場優勝劣汰的運轉法則,減少違背市場調節機制、資金運轉規律等行為的發生,積極推進落實中央的戰略規劃,加強地區間的合作、協調發展,消除區域間的貿易壁壘,合作調整經濟結構,堅持科學、可持續發展,加強以市場基本制度為規范的大市場建設,從而促進市場整體營商水平的提升。
地方市場往往以地方行政區規劃為劃分依據,發展成為分割的經濟發展模塊,需要以區域合作的新經濟發展模式代替簡單粗暴的行政區域劃分的經濟發展模式,促進地區與地區之間全要素的順暢流動,打造互利共贏的區域經濟發展體系。需要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健全城鄉統一的土地和勞動力市場,尤其是對人才要健全全國范圍內的戶籍管理制度,促進廣大科學技術人才在地域內的流動,加快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市場,讓市場的力量集中起來,建設全國統一的新興市場,在各種新興行業內凝聚統一的力量,促進新興行業站穩腳跟,實現創新發展[9]。
新發展理念中,“協調”發展為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參照與執行要求。經濟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粗放發展時代,在現如今能源、資源逐漸匱乏的發展階段,需要貫徹落實好協調發展的理念,重視經濟發展的規劃和地區之間積極有效的經濟互動,促進新發展格局的落實發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消費”成為目前經濟增長與轉型的重要抓手,需要把握好我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地位,充分認識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國情,從中央到地方積極完善經濟發展規劃,尤其是注重考量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把握消費重點,促進以消費為抓手實現國內大市場的良性循環。
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中,應始終堅持共同富裕的要求,充分把握共同富裕的全民性與全面性等方面,扎實推進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途徑落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將中國的經濟制度優勢和中國大市場優勢發揮出來,全面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與小微企業的發展,切實實現以小微企業為主的廣大市場主體的創新發展與協調發展,推動小微企業解決中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中的就業難題、收入難題和創新發展難題,利用好政府的管理和調控作用,推動廣大城鎮市場、鄉村市場的制度化、標準化和高水平發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