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波 王鵬龍
(張家口學院 河北張家口 075000)
2021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匯報會上提出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的指示,并指出“做好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是我們的光榮使命、意義重大,同時要統籌謀劃好賽后冬奧場館的持續利用,將全國人民的健身活動與此次冬奧盛會有機銜接?!庇纱碎_始,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的提法迅速引起京張兩地學者的熱烈討論。作為冬奧協辦城市的張家口可謂意味深長,隨著籌辦冬奧會的深入推進,這項新的發展任務成為北京、天津、河北(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戰略和首都兩區建設的新內涵和重要抓手,是“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和“體育強則國家強,國家強則體育強”的有力舉措。
張家口作為冬奧會舉辦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里泥河灣文化、涿鹿三祖文化及張庫大道、邊塞文化、長城文化等均享譽國際。作為張垣兒女,深入領會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的主旨、內涵及發展對策,積極思考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的體制機制、環境、交通、產業創新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為促進張家口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以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為重要抓手,堅定不移地貫徹這一發展理念顯得尤為重要。
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15年,當時張家口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冰雪資源為優勢,重點發展冬奧文化旅游,啟動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產業帶的發展規劃[1]。該旅游產業帶是以冬奧會、冬殘奧會為引領,推動京張兩地體育文化旅游產業一體化、集聚化發展。
2016年3月15日,京張體育文化旅游產業帶高層研討會在京召開;2016年7月,編制了京津冀旅游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16-2018年),提出延慶、張家口共建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2018年6月,北京冬奧組委在冬奧經濟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提出“一帶、三軸、三核、多節點、多片區”的京張冬奧文化體育旅游產業帶建設倡議,目的是進一步明確冬奧會對區域經濟社會的帶動作用;2019年10月,張家口市旅發委與北京市旅游委就京張體育文化旅游產業帶建設進行座談,北京延慶區旅游委介紹了《延慶區建設京張文化體育旅游帶工作方案》,張家口市旅發委則介紹了《京張文化體育旅游產業帶規劃》編制情況;2021年1月,國家領導人在北京、河北考察時作出部署,積極建設好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并將冬奧場館賽后使用和群眾健身、地區持續發展相結合,堅定貫徹這一發展理念成為今后的重要發展任務。同年,延慶區已將加快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寫入“十四五”發展規劃,并制定《推動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延慶區工作方案》。
近年來,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升國民健康水平,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如《“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政策面世。與此同時,2015—2020年,中國體育產業規模從1.71萬億元增至3萬億元,北京、張家口分別有2個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建成。
隨著2022年冬奧會的成功申辦,張家口市冰雪體育產業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契機,張家口積極搶抓冬奧機遇,將“冰雪+”經濟作為全市主導發展產業,逐步構建了完整的冰雪產業鏈發展體系,并出臺了《張家口市冰雪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2020年,全市冰雪產業增加值達到16億元。在冰雪產業發展方面,張家口建設有高新區和宣化區冰雪運動裝備產業園,同時建有國家首個冰雪產業大數據平臺。截至目前,張家口兩大冰雪產業園累計簽約項目62個,總投資44.99億元。與此同時,宣化冰雪產業園某企業產品銷售額從2000余萬元增加到9600萬元,生產的產品也被冬奧會賽場之一的云頂滑雪場和延慶高山滑雪賽場選用。
由此可見,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的建設正將冬奧賽事活動拓展到可持續發展的冰雪文化、創新發展的冰雪科技方面,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優勢正初步形成。
張家口市地處河北省西北部,連接京津、溝通晉蒙,被稱為京畿門戶和首都北大門,素有“北京的后花園”之美譽,京張高鐵開通后,張家口融入了北京“1小時交通圈”,實現了與北京的同城化發展。張家口旅游資源非常豐富且歷史悠久,這里有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的泥河灣文化,有草原絲綢之路美稱的“張庫大道”還有官廳水庫國家濕地公園、崇禮冰雪旅游度假區、懷來葡萄康養休閑產業區、張北草原天路生態旅游區(號稱中國66號公路)。2018年,張家口全市旅游收入達859.35億元,共接待國內外游客7354.83萬人次;2019年,張家口全市旅游收入突破1070億元,接待國內外游客8700萬人次。
張家口作為冬奧城市,最具特色的就是冰雪旅游方面,張家口雪場被國際雪聯稱為“世界上最適宜滑雪的地方”之一,“中國十佳冰雪旅游城市”,2021年張家口被評為“中國高端體驗型滑雪度假城市”。
古語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作為全域旅游城市的張家口,春可賞花、夏可避暑、秋可觀景、冬可滑雪,這里有山巒、河川、草原,冰雪、溫泉、美酒。展望未來,張家口將以首都兩區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規劃為統領,圍繞體育文化旅游、冰雪等“六大產業”,打造國際知名的冰雪運動和體育文化旅游勝地而不斷前行。
張家口市毗鄰北京市,距北京僅170公里,因北京冬奧會而備受矚目。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快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開始,就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門命題。王兆紅、羅樂[2](2021)結合加快推動協同發展、體育強國兩個方面認為,其內涵是借冬奧東風,將大型體育賽事舉辦與本國群眾性健身相結合,不斷增強人民體質,深化體育教育、體育衛生、體育旅游相融合,促進群眾性體育消費。孫睿、秦元萍[3](2021)圍繞建設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首都生態環境支撐區和國際冰雪運動旅游勝地等方面提出,其內涵為區域體育文化、旅游資源整合優化,實現體育旅游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協同發展。王靈恩等[4](2021)認為,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是京張兩地優質、協同發展背景下區域性經濟、社會、文化、產業資源要素在空間上實現集聚發展的帶狀空間集合體。武義青等[5](2021)認為,北京張家口舉辦冬奧會,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首都兩區建設的重要標志,京張高鐵、京禮高速的建成,使張家口真正融入北京“一小時生活圈”。因此,以北京優質的體育旅游文化產業帶動張家口實現兩地產業的融合發展,既是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需要,又為京張兩地經濟、文化、生態建設的合作共贏提供了可能。
本文在分析張家口冰雪體育產業的現狀、今后發展趨勢,張家口圍繞首都兩區建設定位、協同發展、后冬奧發展現實的基礎上,認為北京、張家口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內涵就是以張家口冬奧文化宣傳為核心,以冰雪旅游為落腳點,其他旅游資源深度融合,助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發展規劃。
2.2.1 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具有“帶動”“輻射”特征
北京、張家口體育文化旅游帶是以北京-張家口高鐵、北京、崇禮高速沿線廣大區域為“一帶”,同時向西、北、南延伸至懷來、崇禮、宣化、張北、康保、沽源、赤城、涿鹿和蔚縣等地,帶動京張兩地體育人才、物流、旅游產業務實合作,促進環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首都兩區建設背景下北京對張家口的帶動作用和對其周邊區域的延伸。
2.2.2 京張體育文化旅游資源相融合,賽事舉辦與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特征
把握好張家口“兩區”建設功能定位、協同發展戰略、延續冬奧發展勢頭,建設適宜健康養生、運動休閑的生態小鎮,舉辦重大(國際、國內)滑雪比賽,持續發揮好冬奧效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懷來葡萄酒文化、官廳國家濕地公園、歷史名城宣化府、崇禮草原天路、張北草原音樂節、蔚縣打樹花等體育文化旅游品牌,持續拓展“全域體育文化”旅游示范區,帶動本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在北京、天津、河北《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和《河北省旅游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的框架下,盡快編制“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十四五’發展規劃”工作,明確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的發展目標、產業布局和重點任務,我們不等不靠、主動作為,積極對接北京市政府主管部門,構建協調、建設平臺,打破行政區劃阻隔[6]。
后奧運時代即將到來,奧運場館如何持續“發力”,做好冬奧遺產開發利用[7],是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需首要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借鑒以往主辦方賽后經驗,可將北京、延慶和張家口崇禮奧林匹克公園納入整體規劃,打造一批優質奧運遺產旅游產品,是延續冬奧效應、突出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的一個重要思路。
根據北京、張家口現有資源狀況分析,北京市作為首都經濟圈的核心,擁有最優秀的體育、文化、旅游及融合資源,要實現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的真正發展,只有依據張家口自身特色,實行與北京錯位發展,才能走出一條發展之路。
據世界旅游組織研究表明,當一個國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就會進入一個度假經濟時期,體育旅游產業將呈現迅猛的發展態勢;當一個國家、地區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時,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將會是體育健身產業。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的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2020年中國人均GDP已達1.05萬美元,北京人均GDP在2020年則已經達到2.13萬美元,而張家口人均GDP在2020年則達到6000多美元。由此可見,京張地區體育旅游、休閑度假需求非常強烈,而且呈現越來越多元化的發展態勢,未來休閑度假游很可能成為體育旅游發展的重要方向。
從體育旅游市場在整個旅游市場的比重來看,歐美發達國家占比為25%,而我國家僅占5%[8]。體育+文化+旅游還處于“大有可為”的新業態,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舉辦,體育文化旅游市場持續升溫,并將持續產生輻射效應。為此,本著就近原則,可在地方院系、職業教育、技能培訓中,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增加體育旅游教育專業或培訓,依托旅游局、體育局和高等院校三方共同建立人才培養基地,實施體育旅游人才培養、培訓計劃,加強國內、國際體育旅游人才交流合作,培養和引進高級體育旅游人才,尤其是體育旅游創新人才、高級經營管理人才,設立體育旅游研發中心,結合旅游發展規劃、大數據、市場營銷等方式,加強人才在相關產業發展的支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