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夏雨
(廣西財經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7)
中馬欽州產業園區自建園以來,致力于打造成為中國與東盟國家深化合作的典范,“兩國雙園”產業園區深度合作發展帶來的效應將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在“一帶一路”建設上取得更多實效。基于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對推動中馬關系乃至中國與東盟國家的關系有著深遠影響,至建園以來,吸引了不少學者對園區進行研究,梳理文獻發現,最新研究成果發表于2021年,跟進研究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發展動態仍具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當前,關于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的研究文獻相對較少,通過文獻梳理發現,已有研究成果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側重于園區的戰略意義研究。黃益、肖融冰(2012)[1]和冼艷、李興智(2014)[2]分別從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的優勢和自身建設闡述了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建設的意義和作用。第二,側重于園區核心競爭力研究。黃建英(2015)指出應從強化管理體制、運營機制等方面的創新入手[3]。黃洲等(2013)認為,打好“軟硬基礎”、激活運行機制是園區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思路[4]。第三,側重于園區發展路徑研究。馮娟(2015)從合作博弈視角,建議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應著重從制度接軌、產業分工、優惠政策、公共服務、生態建設入手制定適宜的發展對策[5]。陳慧(2017)強調,要發揮產業聚合效應,完善管理體制,健全人才引進機制和激勵機制[6]。
已有研究對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的研究意義、核心競爭力、發展路徑做了探析,為研究奠定了基礎。作為以企業合作為發展動力的園區,如何加強園區內企業間的深度合作,強化彼此的共生基礎,打造良好的共生關系和共生環境?目前,已有不少文獻運用共生理論視角研究產業集群和區域的合作發展,共生理論三要素對于解決產業集群和區域合作發展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有值得借鑒的新思路。因此,基于共生理論視角,探討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建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從共生理論視角提出有利于推進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優化發展的路徑,以提高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的整體競爭力。
“共生”的概念由德國生物學家德貝里(1879)提出,最早應用于生物學領域,并將其定義為不同屬性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通過相互分工、相互共存,形成共同生存、協同進化的共生關系。[7]“共生”的核心是實現共生單元的雙贏與共存。焦薇、劉凱(2013)歸納出共生概念應具備的三個要素:共生基礎、共生關系、共生環境。其中,共生單元是基礎、共生關系是關鍵、共生環境是外部條件[8]。目前,運用共生理論視角研究的領域包括區域間的經濟合作、區域間的統籌協調發展、區域旅游共生發展、城市群區域合作、物流園區合作發展等。共生理論在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和園區合作發展等領域的運用表明該理論在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的發展問題研究上具有適用性和兼容性,為本文提供了理論視角。因此,本文基于共生理論視角,探討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基于共生理論視角提出發展路徑,推動園區企業實現共存與共贏。
第一,占據明顯的區位優勢。地理位置上,中馬欽州產業園區位于廣西欽州金鼓江地區,毗鄰北部灣集裝箱干線港和30萬噸碼頭,距欽州保稅港區僅5公里,距首府南寧僅100公里[9]。背靠大西南,面臨北部灣,面向東南亞,對內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對外則是促進中國—東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橋梁[10]。第二,平臺優勢突出。中馬欽州產業園區作為中外政府合作建設的第三個國際化產業園區,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與支持,每年享受中央財政補助10億元并享受各項優惠政策,獲得在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金融國際化等方面的先行先試機會。在地理位置、平臺和優良政策支持等方面享有更大優勢。
人才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園區目前面臨高層次人才緊缺問題,尤其是規劃、金融、外交、經濟管理等專業高端人才支撐明顯缺乏。據園區企業反映,園區內化工專業人才緊缺,而區內本土院校開設化工專業較少,企業面臨專業人才緊缺的現實困境。此外,雖然欽州經濟增幅較大,但經濟總量仍舊不夠高,導致經濟集聚力和輻射力不足。總體而言,目前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在發展過程中依然面臨著人才匱乏、經濟總量偏小、低成本融資工作難度大、離主城區較遠的劣勢。
中馬欽州產業園區于2012年正式開園,目前園區已完成“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的任務,產業園已經形成以棕櫚油、燕窩、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等為主的產業集聚,獨特的區位、資源、政策和國際合作平臺優勢為園區內新興產業發展迎來蓬勃發展的機會。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及RCEP的生效實施,將為中馬欽州產業園區依托區位優勢,打造RCEP區域跨境物流、跨境貿易及投資融資合作平臺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產業園區的發展需要一定數量的基礎性勞動力和專業性的高層次人才支撐,而欽州經濟總量較低,薪資水平不高,從而對外省勞動力吸引力較低,本市勞動力也更傾向于外出擇業。同時,產業園區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吸引和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才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但當前產業園區的人才發展保障機制仍不完善,高層次人才發展平臺有限,從而無法吸引和成功留住高層次專業性人才,這些都是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發展面臨的挑戰,亦是在發展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共生基礎是共生企業之間進行物質生產和交換的單元,需要園區具備完善的基礎,中馬欽州產業園區作為園區內產業地理空間聚集區,共生單元包括園區管理方、企業主體、第三方服務商等,各個共生單元的物質要素、資金要素、信息要素,互惠共生、相互聯系、相互交流,才能夯實園區內的共生基礎。當前,園區內各大項目和配套服務方面的設施正在建設中,園區內的產業項目區域之間、城市功能區和產業項目集聚區之間、生產區和生活區之間的總體規劃未能進行有效銜接。此外,由于公共服務體系尚未成熟,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金融服務平臺及智慧城市平臺尚未正式運行,因此園區內眾多產業項目還難以發揮其在園區內的產業聚合效應,園區內共生單元之間進行合作交換的基礎薄弱。
共生理論的核心是互惠互利、謀求共同發展,產業園區發展的關鍵在于具備良好和穩定的共生關系,園區內各共生單元管理方、企業主體、第三方服務商之間物質要素、資金要素、信息要素流動構成了錯綜復雜的共生關系網。但目前產業園區的入駐企業與園區管理方、企業與企業之間協作配合度不足,產業鏈單一,集群內的企業間依存度不高,共生單元主體之間的關系網仍不牢固,導致園區內部共生關系不穩定,從而給園區各類企業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除共生單元以外,對共生主體產生影響的所有因素構成了共生環境。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的共生環境是指影響產業園區發展的區位條件、經濟發展水平、政策支持、人才資源、公共服務等因素。中馬欽州產業園區享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國家政策優惠支持,共生環境需改善的是人才管理環境和公共服務環境。在人才管理方面,當前中馬欽州產業園的人才引進機制缺乏強有力的配套政策支持,園區面臨高層次科技人才和領軍型創業人才的缺口與因交通不便而造成人才流失的現狀。在公共服務環境方面,目前園區內的城市建設配套設施項目仍在建設階段,園區內的公共服務跟不上園區的發展速度,尚無法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務。
基于SWOT分析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現狀及基于共生理論視角對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發展問題探討,運用共生理論視角提出有利于推進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優化發展的路徑。
在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內,園區管理方、企業和第三方服務商共同構成了園區內的共生基礎。從共生的角度來看,三方共生主體應本著共存、共贏理念構建順暢的協商交流合作機制,使共生單元的物質要素、資金要素、信息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交流,構建穩定的共生基礎。如針對已建成或正在建設的產業功能區、城市配套區、生態功能區、預留發展區提出各功能區塊的發展導向和建設要求,以創新引領,注重生態可持續發展。搭建園區管委會與企業協會溝通平臺,通過專題研討會,研究解決入駐企業創新創業中的難題,為園區內企業排憂解難,通過加強對話了解各方需求,實現信息與資源互利互通,夯實共生基礎。
圍繞重點產業合理布局打造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塑造特色產業。目前,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內已形成中國首條集毛燕進口、檢測、標準化加工、供應鏈金融服務、文化研究、展示展銷、特色旅游與燕窩交易于一體的中國—東盟燕窩跨境產業鏈。為構建園區企業穩定的共生關系,強化產業聚集效應,產業園區應依托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門戶港的優勢,集中優勢打造多條特色產業鏈,如針對園區內新型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構建電子信息產業鏈,依托園區電子信息龍頭企業整合上下游產業鏈。通過補全、拉長、增粗產業鏈條,促進園區內產業鏈之間的業務往來,加強合作聯系,構建園區內企業之間緊密的共生關系網。另外,建設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大數據信息平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數字化手段,使產業鏈企業共享產品的供求信息,構建穩定共生關系。
在人才儲備方面,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管理方應為園區企業與社會科研機構、高校搭建快捷高效的人才交流平臺,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及人才資源市場建設。如針對園區面臨的人才缺口和人才管理方面的問題,在園區內建設相應的人才服務培訓機構,同時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工程研究院開展校企合作建設屬于園區的人才儲備庫,加強與片區院校交流,促進更多畢業生就近就地就業,并穩步做好“留才、穩才”保障措施。在公共服務方面,緊跟園區發展的腳步,及時解決園區醫療、教育、娛樂、消費等方面的公共需求,如在中馬欽州產業園區集中建設功能酒店、城市綜合體、體育中心、學校、綜合醫院、特色書店、主題樂園等,通過完善園區的第三產業服務功能,解決企業與人才入駐園區的后顧之憂。
本文基于SWOT分析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現狀,從共生理論視角出發,探討了園區建設發展存在的問題,最后從共生基礎、共生環境、共生關系三個要素提出相應的發展路徑。2022年是中馬欽州產業園區設立10周年,產業園區作為創建高質量實施RCEP先行示范區、打造跨境產業鏈集聚和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區、建設國際陸海貿易大宗商品集散中心,立足園區設立10周年新起點,在“一帶一路”有效推進和RCEP協定助力下,中馬欽州產業園區仍需繼續在實踐中提高綜合硬實力和軟實力,利用RCEP生效實施機遇,如何推動中國—馬來西亞“兩國雙園”共建跨境產業鏈、供應鏈,留住專業型人才為園區高質量發展“蓄能”仍是可深入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