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薇薇
(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分行營業管理部 天津 300457)
天津港保稅區于1991年5月12日經國務院批復成立,總開放范圍達5平方公里,坐落在天津港區,是目前中國北方區域面積較大的綜合保稅區,與港口相鄰,和天津濱海機場相距150千米,同鐵路線相接,具備十分優異的區位條件和交通條件。天津港保稅區初步具備轉口國際貿易、過境國際貿易、加工出口業務及國際貿易業務的生產加工、運輸、包裝、存儲與產品展示等功能,并享有海關、稅務和外匯給予的一定價格實惠。天津港保稅區從1991年建立迄今,以保稅為特性,將臨港經濟作為發展基礎,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形成了進出口貿易、智能物流和出口商品機械加工等三個產業,成為天津城市開放的主要口岸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環渤海地區及我國北方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服務、輻射和促進功能。
天津港保稅區于2004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在區位條件方面,保稅區總規劃面積超過400萬平方公里,與相鄰省、市的物流行業往來頻繁,經濟范圍可覆蓋整個環渤海經濟圈,具有較為突出的區位優勢。其次,天津港保稅區不僅享有保稅區的現行優惠政策,在貨物進出口過程中,也可享受一定的海關、稅收優惠政策。同時,具備國際轉運、國際派送、全球采購及進出口貿易等功能。
2005年5月,作為我國首個空港保稅區,天津港保稅區(機場)正式竣工,并逐步進入經營狀態。空港保稅區在經營前期,運用現行政策,吸引到很多的優秀企業與跨國企業,并大力推廣出口加工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2008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天津港保稅區成立了濱海新區綜合保稅區,整體規劃面積接近2平方公里。與保稅港區現行政策一樣,綜合保稅區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功能于一身,是國內政策最優惠、功能最齊全、開放度最高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之一。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中國保稅區屬于不斷發展完善的自貿區,而自貿區又可劃分為功能細化與功能外化兩個功能方向,天津港保稅區也符合這一劃分特點,下文針對這兩個方向展開討論。
我國保稅區最早建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保稅區歷經六七年的發展,基本建設完成,通過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完善保稅區基礎設施設備,為企業帶來便捷。但很多保稅區在運營初期,通常會因為缺乏經驗、目的性不強等原因,導致引入的企業行業雜亂無序。天津港保稅區吸取這一經驗,成立了專門的區域性園區,如信息園、科技園、專利園、新材料園、現代保稅區、中國商務園及留學生創業園等,保證納入的企業能夠在有序和諧的環境下運轉,充分地發揮港口特色,提升了對外貿易服務水平。
區港聯動是推動保稅區功能外化的最大原因。21世紀初,天津港保稅區開始解放思想、開拓工作思路,相繼研究設立了兩座城市保稅區:空港貨物處理園區和保稅城市保稅區,并成立了我國首個空港保稅區,使空港貨物率先擁有了保稅功能,為濱海新區的發展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天津市空港國際保稅區繼1991年在天津港保稅區(海港)設立后,經天津市政府和民航華北地區局的批復,在2000年10月正式成立,由天津港保稅區管委會和天津市濱海國際航空港公司共同開發建設。該國際貨運產業園區進出的所有快遞,在政府合理的監管下均享受保稅區稅務和外匯優惠政策。
2002年,空港經濟區建設完成,與天津市濱海國際機場相鄰,是天津市臨空產業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將智能化、信息化、環境生態化及以人為本作為主要發展目標,打造出一個生態化現代工業園區。空港經濟區通過優越的地理條件和先進的發展思想,吸納超過1000家企業在此落戶,形成了當前規模較大的國內外企業集散中心。
天津港保稅區借鑒國際保稅區經驗,充分利用區位優勢、政策優惠和基本功能特點,逐步提升保稅區信息發展建設水平,推動物流產業現代化發展,通過創新工作思路,加強國際貿易和產品運輸功能,提升對外貿易服務水平,積極引入國外優秀的物流企業,形成門到門的第三方物流服務體系,從貨運、船舶代理、貨運代理到清關、倉儲、分揀、分撥的全過程,形成中國唯一具備海、空、陸、鐵聯運的保稅監管區域。
近年來,天津港保稅區發展迅速,各項經濟指標、區域增加值均超過1000億元,201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70%左右,在占比方面,國際進出口貿易在很大程度上為第三產業增加值提供了貢獻,而且占比還呈持續加速狀態。由此可見,保稅區在國際進出口貿易中獲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增長態勢較好,發展前景十分可觀。
保稅區域內主導產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推動了與產業發展規劃有直接關聯產業的進步,通過產業關聯發展,進一步帶動區域生產總值提高、就業收入增加、產業結構完善及國際進出口頻繁的貿易往來,從而提升城市區域經濟效應,帶動母城的經濟增長。對天津經濟增長數據進行充分的研究剖析可知,區域GDP的貢獻率呈逐年升高態勢。此外,在對各行業增長值產出率進行對比的過程中不難發現,物流行業增加值的產出率均值最大,其次是貿易行業。這兩個行業在天津工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通過對保稅區貿易物流加工業集聚率的測算,可以得出貿易物流業集聚率非常高的結論。作為腹地最大的貿易量和物流集散地,保稅區擁有優秀的產業集群,具備形成區域增長極的條件,并對該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形成了強大的輻射覆蓋作用,推動了區域內國際進出口貿易、物流運輸和出口生產加工業的進一步發展,促進腹地相關企業完成技術革新,增強核心實力。
不管是從定性還是從總數上進行分析,天津港保稅區對腹地經濟的推動作用都十分顯著,特別是保稅區的貿易、物流和出口加工三大主導產業對腹地的經濟增長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而天津港保稅區依托自身的區域優勢和政策優惠,引進了很多優秀的國內國際企業,在擴大區域經濟效應的同時,帶動了腹地區域的經濟發展。根據經濟增長數據可知,天津港保稅區和天津市經濟指標存在密切關系,其中關聯性最高的就是外資總量,由此也證實了上述分析。此外,自貿區對整個天津的進出口總額也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由于自貿區對外化的特點,對進出口企業的貿易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力。
總的來說,天津港保稅區的區域經濟效應能夠更好地帶動保稅區及其腹地企業完成產業結構優化,實現企業創新,進一步擴大自身經濟收益。
保稅區應該轉變思想、開拓思路,將發展規劃重點放在發展民族產業層面,充分運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逐步將金融資本向保稅區進行遷移。借助我國—東盟自貿區、綜合性自貿區的區位特點,將資源集中于核心開發區,增強綜合保稅區的實際競爭力,建設具備社會經濟發展競爭優勢的北部灣經濟區。此外,自貿區要主動加入北部灣經濟區的產業發展規劃,積極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加大和腹地及相鄰地區與國家的協作,通過和國家地區共享市場,實現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區域間的互補互助、共同進步、共同創收,從而更好地推動自身的經濟發展效應與實際發展水平。
自貿區應將自身的區域優勢和優惠政策作為發展基礎,構建以自身主導產業和與之發展規劃產生直接關聯的產業為主的產業鏈,并將該產業鏈進行功能和空間延伸,加強保稅區和相關腹地產業的關聯性,以此推動腹地的產業和經濟發展。另外,保稅區應積極納入優秀項目,開展招商引資工作,重點開展具有助推作用的項目建設,形成以綜合保稅區為核心的產業發展鏈,并培養相應的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已成為當前最具備核心競爭實力的區域經濟模式,是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形成的關鍵條件??偟膩碚f,天津港保稅區應根據現有形勢,吸取總結經驗,將產業的主要發展規劃目標著眼于自貿區的產業集群,對其進行培養、發展與推動,通過對資源的合理利用,逐步提升保稅區內部的生產加工能力和外部吸收資源能力,集中精神發展產業集群,使區域產業邁向新臺階。
保稅區應充分把握利于自身發展的優勢條件,借助地區和政策優惠,為保稅區的企業發展提供便利,以此吸引更多的優秀企業和人才落戶,并積極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同時,根據上文所述,保稅區應及時建立以主導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在對未來的發展前景進行規劃時,保稅區應更加注重對基礎設備的完善與優化,打造良好有序的內部經濟環境,借助區位與政策優勢,積極推進保稅區的發展壯大。在保證保稅區經濟效應的同時,增強對母市經濟的貢獻率,推動城市的整體經濟發展,縮小和其他國家保稅區之間存在的差異與距離。
就自身經濟效益而言,根據近年的經濟增長數據可得出結論,天津港保稅區一直處于逐年增長態勢,其中,第三產業的增長值占比較大,增幅為200%以上,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增加值中的比重貢獻最大。天津港保稅區國際貿易、現代物流、出口等主導產業逐步發展和功能完善,為母城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對腹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和整體的經濟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與幫扶作用。換句話說,如果天津港保稅區在未來依舊能按照現在的速度發展,未來五年的貢獻率將突破10%大關,因此保稅區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政策優勢,其母城經濟對未來的貢獻將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此外,保稅區具有區域經濟增長極的作用,具備形成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的必要條件。天津港保稅區貿易物流業市場集中,是當前我國規模較大的國內國際優秀企業集散中心。因此,天津港保稅區能夠對腹地經濟的貿易產業、物流運輸產業和技術革新起到較強的助推作用,從而帶動腹地的相關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