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壓西 賈 倩
四川美術學院設計學院
手工紙是一項特殊的文化資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以淡雅古樸的質感譜寫傳統藝術的東方神韻,不僅涵蓋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更是歷史文化的見證者與承載者。一項技術的興起需要多種因素的集合,最初的紙張或許受到自然現象的啟發,但真正意義上的造紙還應歸功于東漢的蔡倫,通過一定的工藝技術改變自然材料而形成紙張。在《中國手工紙的傳統技藝》一書中記載:“采取中國歷史上的傳統造紙方法,以人工使用紙簾(竹簾)把紙槽中的纖維懸浮液撈起,經過濾水、壓榨、干燥而成的單張紙。”①劉仁慶:《中國手工紙的傳統技藝》,知識產權出版社,2019,第4頁。中國現有的傳統手工紙主要分為草紙、皮紙、竹紙三大類。
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生命是一個過程,文化是一個過程,技術與工藝更是如此,是一種不斷運動著的存在,它們都遵循適者生存的法則。手工紙并非可以脫離環境而獨立存在,隨著技術與社會的變革,手工紙逐漸開始邊緣化,它的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其是社會需求、民族精神、地緣政治、生態環境等多方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而文化的多元性及藝術形式的多樣化,使手工紙在實用價值減弱后,與藝術結合是一種新的機遇與轉化。
手工紙區別于高產的機械紙張,從量、質、表、情四個方面展開敘述。
1.量:溫和綿柔
《天工開物》中講道,造紙的厚薄由人的手法而定,輕蕩則薄,重蕩則厚,紙的厚薄與匠人的手法息息相關。手工紙的纖維結構松散,分布均勻,縱橫交錯,拉力差小,放久后不硬化,溫和綿柔。
2.質:耐久不陳
手工紙對原材料的選材要求極高,抄紙時不施膠加礬,紙質呈堿性,不易腐蝕,可久存不陳,有“紙壽千年”的美譽。
3.表:肌理豐富
手工紙采用天然的植物手工制作而成,在紙漿干燥過程中,表層的紙纖維附著在紙簾上,透光觀看可見明顯紙簾紋路,也可看到植物纖維的排布和走向,肌理豐富多樣。
4.情:親和自然
手工是心手相連的工程,造紙多以家庭作坊形式進行生產,成員各司其職,這項工藝把生產者聯系在一起,齊力合作充滿情感的交流,而紙纖維源于自然,觸碰它,如同感知自然的溫度。
雕塑是一門空間藝術,其是建構直觀真實的表達。用眼睛觸摸空間的維度,在三維空間中補充對平面未知區域的理解。隨著當代雕塑對材料的解放,很多無法被應用的傳統材料也能在空間藝術中得到一方舞臺,謀求新的對話與交流。
手工紙介入雕塑語境,使平面的紙張拓展到空間中,以新穎的手法展現紙的魅力,不僅能促進手工紙的傳承與保護,而且為當代雕塑提供了新的表現與可能,也能以溫和柔軟的形態營造出具有親和力的場域空間,消解時代的冰冷感。
首先,手工紙需要順應時代的潮流,繼承傳統之精華,嫁接當代之表達,形成良性可持續的發展。其次,手工紙不僅有特殊的文化背景與現實意義,在材料實踐中也為雕塑提供了新的表現與可能。尤其是手工紙的視觸感,能加強作品與觀者的溝通,呈現一種更加開放的表現,謀求藝術與生活的新組合。手工紙是富有人文精神的材質,也是自然溫度的另一種饋贈。以手工紙材料展開雕塑創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現代生活硬質材料的冷漠感,以紙的溫度緩沖時代的冰冷。
將平面的紙張運用在空間中,需要解決工藝的問題。一方面,追溯傳統工藝的智慧,找尋可以參考的技法;另一方面,學習國內外相關案例,通過實驗形成創作方法。筆者對手工紙的材料展開了三個方面的研究,分別是肌理實驗、著色實驗和塑形實驗,挖掘材料的可能性,為后期的雕塑創作夯實基礎。
肌理是物體的表面紋理所呈現的質感體現,不僅可以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也能在心理上引發視覺觸感。在裝飾藝術中常采用拼貼、扎染、編織、折疊、疊壓等方式改變材料的肌理效果,以體現裝飾的多樣性和材料的豐富性。手工紙材料本身就具有特殊的自然肌理與手工痕跡,筆者通過褶皺與堆積(如圖1)、拼貼與重復(如圖2)、雕刻與鏤空(如圖3)、線條與編織(如圖4)等方法為后續藝術創作提供肌理樣本。

圖 1 褶皺與堆積

圖 2 拼貼與重復

圖 3 雕刻與鏤空

圖 4 線條與編織
手工紙的纖維松散,質地均勻,不同的顏料所呈現的效果也不同。筆者利用三種類型的顏料進行實驗,分別為水彩、礦物顏料、色粉,根據實驗得出:水彩暈染速度較快,色彩過渡有層次感,顏色溶于紙張的中間層,正反色差較小;礦物顏料暈染速度最快,色彩過渡均勻,顏色溶于紙張的里層,正反色差較小;色粉暈染速度較慢,色彩過渡較弱,且顏色浮在紙張的表層,正反色差較大(如表1)。

表1 手工紙與不同色彩品類的實驗
相對于傳統雕塑所用的泥料,紙的塑形較難把控。筆者采用了濕拓法、翻模法、骨架拼貼法、纏繞法、綜合材料塑形法進行實驗。濕拓法將浸濕的手工紙敷在物體上,借助濕紙的貼合性成型,待紙張干透后取出模型,即可拓印出形態,這種塑形方法雖簡單但內無支撐體,易變形(如圖5)。翻模法是以紙漿加膠灌入模具風干后而成。這種方法較前者雖然胎體變厚,但形體細節不易處理,也容易變形(如圖5)。骨架拼貼法通過借鑒傳統紙扎燈籠的造型原理用竹條搭建立體的骨架,再將手工紙剪裁成一定形狀貼附在骨架上,形態飽滿,不易變形。筆者將竹條變為鐵絲,使框架更加穩固(如圖6)。纏繞法與綜合材料塑形法是將紙剪切成條狀或捻成線,通過纏繞的方法,增加了紙的韌性和強度。再以紙漿和紙泥修整,使視覺表現豐富,適用于細節與結構等方面的修整(如圖7)。

圖5 濕拓法與翻模法

圖6 骨架拼貼法

圖7 纏繞法與綜合材料塑形法
從手工紙的自然屬性出發,審視“紙”與“自然”的關系,筆者創作了《紙物與植物》《對話自然》兩件作品。《紙物與植物》以書籍的形式呈現,內嵌手工紙制作的植物“標本”,色彩淡雅,栩栩如生,模糊紙物與植物的邊界,“紙”與“植”本為一,增強共生的概念,又融合與植物相關的詩集,使作品可視、可讀、可觸,多元地認識自然,感知自然(如圖8)。《對話自然》通過擬人化表現自然界的動植物與人物產生互動,表現出人與自然美好和諧的關系(如圖9)。作品放置在不同的方盒中,如一個個劇場,奇幻又充滿故事性。

圖8 《紙物與植物》

圖9 《對話自然》
在空間中探討手工紙的張力與表達,作品《脆弱與生命》由七件紙制動物骨骼構成,從墻面延展到空間,相互呼應(如圖10、圖11)。手工紙張的本白是植物不斷洗滌后的白,與動物骨骼的色彩相同,以柔軟的紙張表現堅固而永恒的化石,從視覺和形式上闡述筆者對生命意義的理解。

圖10 《脆弱與生命》

圖11 《脆弱與生命》細節圖
“意境”是美學研究的重要元素,是藝術辯證法的基本范疇之一。情與物是意境的兩個基本要素,將外化的客觀景物與內化的主觀精神有機結合,使人身臨其境,展現意境之美。手工紙多作為書畫作品的承載物,筆者將書畫中的意境轉接在三維空間中,借“紙”溫馨的自然質感、特有的觸覺肌理以及親和的視覺形象,從內在理解東方美學之境,喚起當下人們對中國傳統手工紙的感知。
作品《紙境》將傳統國畫中的花鳥、人物、山水的表現語言挪用在雕塑上,保留中國古典美學意味,使整體作品呈現出靜謐、典雅的意境美(如圖12)。

圖12 《紙境》
筆者從回應自然、空間的拓展、意境的傳遞三個主題展開創作實踐,從手工書到雕塑,紙張不斷抒寫它的魅力,以當代的審美體驗喚起人們對傳統手工紙藝術的理解。
快節奏的時代,機械化的生活,常使我們感到疲憊,而手工的溫度正是這個時代的良藥。未來藝術的發展會如何我們可能無法知曉,但筆者堅信始終會有紙藝術的一席之地,它是我們文化基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的物質載體。傳統手工紙嫁接雕塑,發掘紙在空間中的藝術表達,加強了造紙匠人的心理認同感,也為雕塑的表現帶來新的可能。
未來手工紙的探索仍有很大的空間,在創作和實用方面還可以更深地融入當下的生活。希望通過筆者的研究,為更多愛好傳統手工紙的研究者提供借鑒、參考和啟發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