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菲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都市情感作家,專為本刊撰寫熟男熟女的奇情美食。
插畫 曹語庭

一琴難求 價值連城 其價值是匠心 也是純粹“斫琴”是對古琴制作工藝技術的簡稱
是一門將文化 藝術 聲學 美學 木工 漆工等融匯貫通的綜合技藝也需要斫琴師有相當程度的古琴演奏水平和鑒賞力
古琴,國樂之父,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傳統彈撥樂器, 有3 000 年以上的歷史。古籍記載伏羲、神農都曾作琴,也有黃帝、唐堯等造琴的傳說。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討伐又增一弦,共七弦。
《詩經》有云:“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白虎通義》曰:“琴者,情也; 琴者,禁也。”春秋戰國時,琴成為文人的必修樂器,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的凌霜傲骨、超逸情致,在修身養性的各種技藝中列為首位。無論在杏壇講學抑或受困于陳蔡,孔子的操琴弦歌之聲不絕。師曠、列子也都是著名的琴人。魏晉
時期,士族階層琴風盛行,以“建安 七子”和“竹林七賢”的作曲與彈奏 為代表。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 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他的《廣陵 散》為千古絕唱。當年老子所崇尚的 “大音希聲”思想,被后世阮籍、嵇康、 白居易、周敦頤、陶淵明、蘇軾等人 所吸收、繼承 , 令“希聲”之境成為 眾多文人追求的目標。可以說,古琴 早已超越了音樂的意義,成為中國文 化 和 理 想 人 格 的 象 征。2006 年,古 琴藝術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 物 質 文 化 遺 產” 名錄,2008 年 被 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 產”名錄。 伯牙擅古琴,好友鐘子期是他的唯一知音。伯牙志在高山,鐘子期曰: “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志在流水,鐘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 子期心明,于是有了《高山流水》。此曲到了唐代,分成《高山》《流水》兩支。昔年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被錄入美國“航天者號”太空飛船攜帶的一張鍍金唱片,并向太空發射,以向宇宙傳達人類智慧與文明。著名古琴演奏家成公亮的《流水》是我之前印象最深刻的,其次就是王兆鋼的現場版。
初冬,巨鹿路庭院深深的老洋房是時隔12 年我和王兆鋼再次相見的地方。 王兆鋼是古琴藝術國家級“非遺” 傳承人龔一的徒孫,7 年前,從官場退隱的他開始逐步浸潤在古琴演奏和斫琴技藝中,撫摸到了古琴深厚、沉默而玄奧的脈搏。他的書桌上始終不離三樣東西:琴譜、古典著作、讀書筆記。

沉香裊裊,香茗幽幽,屏氣凝神, 但見他右手彈古調,左手合正音,泛音擊清磬,實音搗寒砧,聲聲入淡遠, 余音繞梁,心神俱安,讓人不僅養了氣, 更領略了太古心。
王兆鋼演奏了《大悲咒》《女人花》《笑傲江湖》《梅花三弄》和《流水》, 涉及宗教、流行和經典古曲。《大悲咒》里,他甚至還加上了自己創作的翻開與合上經書的兩個小橋段。他說:“從唐代開始,古琴有了自己專用的記譜法,記錄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彈奏方法。它由漢字的部首、數字和一些減筆字拼合而成,稱作‘減字譜。減字譜盡管神秘,但它記錄古琴曲的仔細程度和科學性無法被現代五線譜取代,且不直接記錄音高,寬容了演奏者對原譜作適度靈活處理,以體現個體對琴曲的理解和表達。”

一琴難求,價值連城,其價值是匠心,也是純粹。“斫琴”是對古琴制作工藝技術的簡稱,是一門將文化、藝術、聲學、美學、木工、漆工等融匯貫通的綜合技藝,也需要斫琴師有相當程度的古琴演奏水平和鑒賞力。
古人對琴材及音韻總結有“四善” (蒼、松、脆、滑)和“九德”(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之說。宋人朱長文曾說:“琴有四美:一曰良質,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 良質與善斫,道出古琴的形、質之美。琴材之美、大漆工藝及斷弦之美、絲弦的音色之美,構成古琴藝術重要的審美情趣與內涵。合乎古法要求的琴材匱乏而昂貴,重良材,亦重古材。若得古良材,勝于精金美玉。

古琴制作有100 多道工序,一位斫琴師一生出琴的數量極其有限,好琴更是難得。唐代四川雷氏家庭所斫古琴,在當時就高達黃金三百兩。唐琴“大圣遺音”曾先后兩度在嘉德拍賣會上現身,最終以1.15 億元人民幣高價成交。
王兆鋼最初買過兩把琴。5 年前他的古琴工作室成立,追隨老師學習斫琴,攀登古琴藝術的另一座高峰。他四處尋覓采購琴材,足跡遍及安徽黃山、江西婺源和泰和等,找尋至少百年歷史的木料,且必須是做過老宅棟梁的房料,因其木性穩定,音質通透, 傳聲性能好,有利于均勻地傳播高頻聲音而音調不變,直抵人心。在江西泰和縣,王兆鋼買到了平生第一把桐木古琴的材料。
每塊琴材都是獨特的,王兆鋼買了足足可做幾十張琴的老木料,并將這些直徑三四十厘米的老木料運回上海,找專人開片,自己再順紋理、辨陰陽、選擇琴式、刨制外型、挖琴腹、合琴、裹麻布、上灰胎、髹漆、配件安裝及校音調試……許多工序需經不斷試驗,并無定法,但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唯靠自己對木材音色的把握和判斷。斫琴既是技術活又是體力活, 是個系統工程,考驗斫琴師木工、雕刻、漆器制作技藝,也考驗其音樂素養、藝術修為與審美能力。
斫琴耗時最長的是上灰胎,要反復涂抹20 遍左右。灰胎是漆下的膩子, 用鹿角炭化后碎磨、搗制而成,既利于共振傳聲又能保護琴器。
生漆珍貴,也極易引發過敏。在髹漆時,王兆鋼的皮膚嚴重過敏,鉆心刺癢,整整半個月難以入睡。髹漆完成并晾干后,還要反復幾十遍進行擦漆試驗,直到做出滿意的斑駁滄桑、云蒸霞蔚之美。試音百遍,方能合琴。在試音環節,王兆鋼一次次去斧正微調。一年半后,他制作的第一把古琴完成了。他背著這把琴參加古琴界年會,業界大師評價其音質、器形、髹漆都十分卓越,這不僅是時間的釀制, 更有靈性的加持與神來的天成。
王兆鋼幾乎走遍整個中國,也將他心愛的古琴帶去了山河湖海。在海拔4 800 多米的岡仁波齊峰下,他撫琴一曲,內心澎湃虔誠。自有文字記載古琴的3 000 多年來,王兆鋼是第一個把古琴帶到這一海拔高度的人。從初級階段的技術層面演繹,到如今情感與靈魂層面逐級領悟與升華,古琴的美學格調讓他學會從容與沉淀。風雅、淡然、正靜、通悟,古琴于他, 淺予深深,長樂未央。
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花。古琴與茶自古就是精神伴侶,如同鋼琴與咖啡,精通琴藝的宋徽宗就著有《大觀茶論》。這些年,我常與包括王兆鋼在內的友人們聽古琴、品香茗,聚敘形式與之前有了不小的轉變。無主題的宴飲少了,琴茶相伴,在單位時間內能傳遞更多有效信息與情感, 多了靜水深流式的鏈接溝通。古琴是神秘的東方樂器,香茗是高潔的東方飲品,兩者同樣地攝心凝神,暢通經絡, 頤養性情,陶冶情志,且自古就與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聯系在一起,有一定教化作用。
藥,即“藥”,樂無疑也是一味藥, 宮調式和徵調式健脾養心,羽調式和角調式補腎疏肝,商調式清肺并具有極強的情感撫慰作用。有琴瑟相伴, 清茶也有了壺中日月、杯里乾坤的意味。琴與茶兩者精神獨立,卻能彼此提升。琴茶為伴,讓人暫時有了一處安寧離俗的棲心之所和靈魂寄放之處, 宛如某句昆曲的唱詞中所寫:偶然間, 心似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