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文,胡曉華
(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6)
內部審計是一項提供管理信息產品的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審計人員收集審計證據、撰寫審計工作記錄、整理審計工作底稿,形成審計項目各階段的“原材料”、“半成品”和“產成品”,最終,通過擬寫審計報告、提交審計建議等形式,完成審計成果和審計產品的產出過程。因此,審計質量管理其實質也是“產品”質量全流程跟蹤管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把控好核心業務流程的工作程序,管理好重要工作節點的審計成果,是實現審計目標的關鍵。因此,審計業務“載體”的質量管理十分重要。
從內部審計業務產出的角度來說,審計業務的“載體”主要包括審計證據、審計工作記錄、審計工作底稿、審計報告、審計建議等,做好審計質量管理工作,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審計證據是內部審計人員發現問題的基本渠道,是支持審計結論的全部事實,是借以發表審計意見、出具審計建議的重要依據。在審計項目中,內部審計人員要依據被審計單位按需提供的業務資料、搜集整理的線索內容以及對外征集獲取的有用信息,對審計事項進行查證和分析,并在審計證據的支撐下,確認審計事實、得出審計結論、評價審計對象。審計證據不準確,會直接導致審計結論有誤差,甚至偏離審計目標,產生“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質量事故,審計證據只有客觀、完整、準確,具備較強的支持性,才能保證審計結論準確無誤,審計結果客觀公正。
在執行審計業務時,取得、檢查、分析、判斷審計證據的工作不僅業務量大、過程復雜,也最為辛苦,并且貫穿于審計項目的始終:事前科學收集、事中合理獲取、事后仔細整理,才能擁有完整的審計證據鏈條,充分支撐審計結論。取得準確的審計證據,一般要做到以下三個“準”:
審計證據的存在方式多種多樣,紙質資料、電子數據、實物證據、口頭證詞、視聽信息、鑒定結論等,都可能成為得出重大審計結論的重要突破口。在不同的取證環境下,審計人員要通過恰當的技術方式、審計方法合理獲取和妥善保存審計證據:直接索取、現場查閱、科學抽樣、實地盤點、問卷調查、仔細觀察、對比分析等都是有效獲取審計證據的方式,審計取證方式的準確性決定了審計人員能否快速、高效地取得有用信息。
審計人員獲得的審計證據原則上需要由被審計單位或被審計人員確認后存入審計檔案,以確定審計證據獲取信息的準確性,取得途徑的合法性,提升其證明能力,規避被審計單位或人員對已提供的證據“矢口否認”或是“出爾反爾”的風險,審計人員采取準確的程序確認審計證據是防范審計風險的有效措施。
審計人員應按照重要性和相關性原則整理審計證據,與審計工作記錄和審計工作底稿,共同支持審計結論,形成“串聯式”證據鏈條,使審計結論有據可查、有理可依。
實務中,獲取審計證據依靠審計人員的職業敏感性、專業判斷力和業務技術能力,只有獲取充分相關、足以支撐審計結論的證據群,才能一擊中的,得出準確的審計結論。
審計工作記錄是內部審計人員按照分工,在核查審計事實的具體操作中形成的記載疑點、明確重點、實錄過程的記錄,是形成審計工作底稿的依據,審計工作記錄的特點是全面、全程詳細記載。
審計工作記錄應包括對發現問題的全面概括,包括:具體描述、線索記錄、取證方法、核查過程、判斷依據、資料來源以及審計意見等,通過一系列詳細記錄和全面描述,證實審計結論的準確性,方便日后結論復核和質量檢查。
審計人員在形成審計工作記錄時,應全面記載業務核查的過程和步驟,明確審計方法;在完成審計工作記錄時,還應全面簽署姓名、日期等信息,明確審計責任。
審計工作記錄應環環相扣,按步驟記錄問題發現的過程,全面反映審計業務的開展情況。審計人員應該提升審計工作記錄的標準化程度,設計通用格式,明確審計工作記錄的核心要素,避免遺漏重要的要素。
審計工作底稿是審計人員依據審計證據和審計工作記錄等內容,匯總業務數據、梳理審計事實、得出審計結論、發表主要意見的書面文字,審計證據在審計工作底稿里進一步提煉整理,審計記錄在審計底稿中進一步匯總升華,審計報告以審計工作底稿為形成依據。審計工作底稿要在以下三個方面精雕細琢:
審計工作底稿應完整記錄審計事實、準確分析業務信息,不脫離審計證據、不偏離實際情況,通過對審計證據進一步提煉整理、分析復核、細思慎視,得出審計結論;在審計工作底稿撰寫過程中如果發現審計證據不充分,應進一步補充證據內容、完善證據鏈條。
審計人員要仔細核實審計工作記錄中的內容,以確定審計發現問題的準確性和重要性,明確審計報告披露的重點,并按照固定格式匯總審計工作記錄,在審計工作底稿中描述審計事實和審計處理意見與建議,做到重點突出、無遺漏。
審計工作底稿進一步檢驗了審計證據的充分性和審計工作記錄的質量,并一定程度決定了審計報告的水平。因此,在兼顧質量與效率的原則下,應建立審計工作底稿“復核機制”,形成常態化的審計工作底稿的檢查和監督機制,保障審計工作底稿的質量。
一般來講,審計工作底稿在形成審計報告之前,要經歷“三次復核”:首先,審計人員要在業務過程中加強對自己工作成果的審核,在工作底稿提交前對自己的工作成果進行“自查”,對審計工作底稿與審計證據的關聯性、一致性進行檢查和確認;其次,審計組小組成員要對審計工作底稿“互審”,確保審計事項之間交叉內容數據一致、結論相符;最后,項目主審對組內成員的審計工作底稿要進行“復核”,確保審計工作底稿符合審計項目的目標,達到審計報告的需求,審計項目中重要的審計事項和風險點無遺漏,查證方向和內容準確。
審計報告是內部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或個人做出專業評價的報告文件,是內部審計工作成果的展現形式,是審計項目的業務總結。
在審計報告的形成和發布的過程中,如果審計人員忽略質量管理,會導致前期工作功虧一簣,再好的審計流程管控都不能最終形成優秀的審計成果。高質量的審計報告要高度精煉、突出重點、有的放矢。
審計人員應在形成審計報告之前,先對審計報告的重點、層次進行組內討論,按審計報告的行文規則和報告結構,初步撰寫審計報告的層次和提綱,避免盲目撰寫審計報告造成的質量返工。
審計人員在擬寫審計報告時要充分依據審計工作底稿,對報告合理布局、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詳略得當。事實描述清楚、處理建議恰當、問題定性準確、審計依據充分、結構調理精細的報告,才會被使用者重視,并發揮促進管理的實效。
審計工作底稿是由不同的審計人員,按照各自的工作經驗、書寫習慣整理的,具有分散、不系統的特點,同時,行文帶有審計人員的個人色彩,審計人員應甄選符合審計目的的內容,梳理工作底稿的條理,并統一語言風格和措辭習慣,審計報告要做到語言精煉、表述清楚。
審計報告撰寫人一般要滿足經驗豐富、業務能力強、深度參與審計項目的條件,避免由于審計人員的主觀因素造成審計報告的質量缺陷。審計報告對問題的描述要盡量避免繁冗拖沓,做到舉要治繁、重點突出,并努力提升內部審計報告的“可讀性”,避免使用晦澀的語言和過多的專業術語,審計報告要做到所做的意思表示和專業建議讓讀者在短時間內充分消化并產生共鳴。
審計建議直指問題,是審計人員針對所查出問題提出的改進措施和整改方案,目的是揭示問題的危害,幫助被審計單位整改,規避同類風險,促進企業管理。
審計建議對現存的具體問題通過書面文書、專題會議、口頭建議等方式傳達和輸出,由于其具有非強制性、建議性、靈活性的特點,審計建議如果想觸動管理要害、對重大風險產生預防性作用,就不能避重就輕、不痛不癢,一定要對問題正中要害、說清說透,引起被審計單位和管理層的高度重視。
審計報告發布以后,審計人員需要對審計整改情況進行動態追蹤,督促被審計單位運用審計成果改善管理。再優質的審計成果也會“拖”成“一紙空文”,只有審計成果及時落地,才能發揮立竿見影的效果。內部審計要建立良好的促改機制,保證審計實效及時落地:對于需要立即整改的問題應實時推進,對于短期內不能整改的問題要協同相關管理部門聯合督促,對于整改有難度的問題要匯報管理層專項解決。審計意見和建議的及時落地,正是審計成果運用的途徑,是審計實效和時效結合的產物,是內部審計的價值體現。
審計質量的管控需要從企業外部環境、內部機制、人員管理、業務環節等方面齊抓共管,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工程。以“審計成果載體”為核心開展審計質量管理,是直接抓審計業務過程、抓審計工作細節、抓審計項目成果,貫穿于審計項目始末的質量管控機制。內部審計人員只有掌握科學的管理方法,把質量管理放在第一位,才能把控好審計業務各階段的“產品質量”,最終實現審計項目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