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 沈錦標 徐江彪
近年來,海寧市堅持差異化競爭,構建“泛半導體產業”理念,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大力培育發展泛半導體產業,聚焦半導體專用設備、基礎材料、核心元器件三大基礎型、支撐型重點領域,逐步向設計、封測、制程等核心高端領域拓展,產業集聚化程度不斷升級,產業生態鏈日益完整,研發創新能力持續提升。泛半導體產業發展成效顯現,已成為驅動產業升級和帶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2021 年,全市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46.65 億,數字經濟發展評價列全省第21 位,其中數字產業化關鍵指標列全省第6 位。2021 年,海寧泛半導體產業已有規上企業115 家,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9.5%;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8%。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市落地在建項目27 個。泛半導體產業影響力不斷增強,產值突破180 億大關,成功入選浙江省首批“新星”產業群培育名單;企業培育有亮點,晶科、正泰、天通3 家企業入圍省電子信息制造業30 強,浙江晶科、海寧正泰新能源成功通過“國家光伏制造行業規范”驗收。海寧市泛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加速“蝶變”,成為我市制造業轉型發展的又一張“名片”。
海寧市始終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發展模式,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和政策引領作用,前期圍繞泛半導體產業培育探索建立的“八個一”系統培育機制,即一家上市公司、一個領導小組、一個產業規劃、一個實施意見、一套扶持政策、一個產業基金、一張招商地圖、一所專業學校,即海寧制定了《海寧市泛半導體產業發展規劃》;成立了由市主要領導親自掛帥的泛半導體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出臺《海寧支持泛半導體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意見》《海寧市創業人才項目投資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海寧市引進重點產業緊缺人才資助實施辦法》形成泛半導體高質量配套政策體系;成立由海寧國資為主、總規模達25億元的海寧泛半導體產業基金;請專業機構研究海寧細分行業招商路線圖;海寧技師學院(籌)成立了為泛半導體產業發展培養人才的“海寧市集成電路技術學校”,有效構建了產業培育的全程服務體系,短時間內在招商引智、平臺建設、人才引進、企業培育等方面實現多點突破。
海寧市泛半導體產業培育過程中始終堅持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路徑,聚焦泛半導體產業鏈中專用裝備、元器件和基礎材料三大重點領域,本土企業延鏈培育與新項目建鏈招引雙管齊下,打造了“三區一城”產業平臺布局,較快時間實現產業規模和競爭力雙提升。謀劃建設的泛半導體產業平臺配套支撐日益完善,一批建鏈、補鏈項目加快建設,“平臺+項目”撬動發展要素效應顯現。海芯微建設中國第一座擁有三維集成電路制造核心關鍵工藝的300 毫米生產線,芯盟科技成功研發出全球首款超高性能異構集成單芯片,成為我市泛半導體產業培育發展的標志性成果。天通控股、凱成半導體、瑞宏科技等一批重點企業,依托長期技術積累和人才儲備,深耕細分領域,在半導體器件、基礎材料、專用裝備細分市場形成了一定技術、產品比較優勢,并穩步向設計、封測、制程等產業鏈核心環節拓展,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串聯發展。
盡管近幾年我市泛半導體產業實現了較快發展,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兩位數增長,2018—2020 年規上產值分別達到66.21 億元、118.37 億元、145.96 億元,但相較蘇州、廈門等產業發達地區,我市泛半導體產業整體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體量小、企業少、規模效應不突出短板明顯。目前上市企業僅天通控股1 家,億元以上企業28 家,缺少在國內具有規模優勢、技術優勢的行業領軍企業,多數企業產值體量千萬級別。對照《海寧市半導體產業發展戰略布局和戰術指引規劃》提出的到2024 年產值規模達到600 億元的目標,則2021—2024 年年均增長需達到42%以上,要實現產業規模快速躍升的既定目標難度巨大。
泛半導體產業不僅僅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更是技術密集型、人才密集型,準入門檻較高,需要專業技術人才支撐保障,但是受城市能級、產業基礎、人才儲備、泛半導體產業集聚尚未形成等多種因素制約,我市現有泛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人力資源要素相對缺乏。致使目前企業大多數處于產業鏈協作和外圍配套位置,處于核心產業鏈的企業少,缺少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等核心產業鏈企業。例如重點企業天通控股主要業務集中在材料、裝備等環節,承擔的也是產業鏈協作配套角色,對上下游關聯企業引領帶動作用總體有限。高層次人才引留存在難點。泛半導體產業是人才聚集型產業,“融杭接滬”既是機遇更是挑戰,大城市對人才、科技的虹吸效應對海寧的人才引留帶來了一定影響。由于部分政策的制定缺少實地調研,雖然我市陸續出臺了“人才新政30 條”等一系列極其優惠的政策,但是部分政策比較理想化、簡單化,部分政策還不能夠落地,發揮效用的并不夠。同時泛半導體企業比較集聚的尖山新區、經濟開發區等幾大發展平臺均遠離市區,子女就學難、看病難、配偶安置難、上下班交通擁堵等生產生活配套短缺,與無錫等地人才生活環境差距較大,年輕的產業工人留不住,更嚴重影響高端人才的引留,制約泛半導體產業人才的招引與發展。
泛半導體產業在海寧是一個新興產業,海寧的招商人員缺乏足夠的產業知識儲備,還不能敏感、快速地獲得產業機構變化帶來的機遇,對產業的工藝流程、技術發展趨勢等市場性因素研究得還不夠透徹,這種信息不對稱,不能很好地預見市場的風險。同時因這一產業的培育時間長、見效慢同時受國際市場技術的影響大因此風險較高,因此對地方政府來說,培育和發展這樣一個新型產業極具風險和挑戰。海寧泛半導體產業起步時間晚,基礎較為薄弱,多數產品還處于產業鏈和價值鏈中低端,產品附加值與規模效益不高,企業綜合競爭力不強,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不多,導致單體經營成本較高,抗風險能力較弱,缺乏集約化優勢,制約產業做大做強,因此要發展一個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需要追趕的時間比較長。產業鏈中低端分工也直接導致我市泛半導產品技術含量有限、附加值不高,缺乏拿得出手、叫得響的具有海寧辨識度的高端產品,產業競爭力、市場話語權不強。
堅持平臺建設、項目招引、企業培育三駕馬車齊頭并進,持續做大泛半導體產業“塊頭”,推動形成“企業集中、資源集聚”的產業創新發展格局。一是推進高標準平臺建設。主動對接上海、杭州等產業集聚區,對標提升“三區一園”平臺承載力和資源吸引力,構筑產業鏈創新鏈融合主戰場。積極推進泛半導體產業園創建省級特色小鎮,爭取“國字號”授牌,打造成為長三角區域具有影響力的泛半導體產業創新高地。二是推進高品質項目招引。編制半導體產業鏈頭部企業目錄清單,全力招引2 ~3 家帶動力強的頭部企業落戶我市。緊盯產業發展中急需的建鏈、強鏈、補鏈環節項目,發揮平臺各自優勢,創新招商載體和方式,加強商協會對接,強化以商引商,實施產業鏈精準招商,加快引進落地一批重大項目。三是推進高質量企業培育。深入實施“五企”培育工程,建立泛半導體企業梯隊培育庫,按照孵化培育、成長扶持、推動壯大不同階段,給予差別化、全生命周期政策支持。支持創新型領軍企業、鏈主型龍頭企業建設配套產業園、產業鏈孵化器等載體,培育集聚一批細分領域“專精特新”企業群體,加速形成產業鏈上下游銜接、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創新型企業集群。
堅持“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政企學研聯動,合力推進協同創新。一是建立技術創新供需對接機制。建議行業主管部門定期編制發布泛半導體產業技術需求和高校、科研院所可供轉化的技術成果“兩張清單”,積極搭建高校、科研院所資源與我市泛半導企業科技創新需求對接機制和渠道,常態化組織交流活動。二是建立關鍵技術項目攻關機制。梳理緊盯產業鏈關鍵技術、“卡脖子”技術,委托高校院所或企業高校聯合體,探索采取“揭榜制”“定向研發合作制”等方式,集中財力每年組織實施3 ~5 項技術創新攻關項目,突破制約我市泛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問題,發展一批具有海寧辨識度的高附加值產品。三是建立創新成果產業化機制。基于泛半導產業技術、人才密集特質,努力爭取國家、省市科技成果權屬改革試點,完善創新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建立以成果轉化為導向的科技創新評價體系。鼓勵我市龍頭企業聯合高校院所,謀劃建設一批產業鏈關鍵技術成果中試基地、熟化基地和科研試驗站等,加快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應用,促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精準對接。
立足我市泛半導體產業精耕細作領域,主動融入長三角產業發展大局,以“拼搶”姿態爭取人力要素資源,厚植高質量發展土壤。一是組建專業的發展咨詢團隊。從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規劃機構、產業投資機構等不同層面,高標準選聘一批有精深專業知識、豐富經驗以及行業領域有知名度的學者、專家,組建我市泛半導體產業發展咨詢團隊,對我市泛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規劃、方向、產業鏈構建、技術創新突破、人才引進等全方咨詢,提升泛半導體產業培育的戰略性、前瞻性、科升學性、精準性、有效性。二是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利用“啟明計劃”等加大泛半導體領域海外工程師、省級以上高端人才等研發類人才的引育力度,積極建立產業人才供給、引流、交流機制。加大與浙江大學、浙江財經大學、浙江機電學院的交流合作,建立泛半導體產業“創新合作區”,支持海寧泛半導體企業與高等院校間建立長期友好合作關系。充盈人才“蓄水池”,鼓勵海寧市集成電路技術學校培養泛半導體專業高級技工人才,提高本土泛半導體人才、技術藍領的培養供給能力。三是開展泛半導體專業人才政策調研。對我市泛半導體產業人才現狀開展專題調研,加大調研的力度、深度和廣度,完善修訂泛半導體人才吸納政策,加快完善人才生活配套設施,為人才改善居住條件,完善出行條件,提高生活休閑空間的開發,為人才提供高端的配套資源,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讓政策更具有海寧特色、產業特色,更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