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議
黨的十九大指出,產學研協同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做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部署,協同創新已成為我國科技發展的基本趨勢。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指示要求,“生態銀行”這一金融模式應運而生,將生態自然資源進行資本化處理的政府融資平臺轉變為現代市場化主體,在“生態銀行”經營整體中,實現規模化、產業化和專業化的生態銀行管理機制,促進人才資金等要素進入鄉村振興發展領域。以協同創新為基礎,通過多主體價值共創機制創新,將生態自然資源進行市場化重組,“生態銀行”這一金融制度,能夠解決生態優良的后發展地區面臨的共性難題。
山川、湖泊、森林、草地、田野共同組合成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需要管理整個生態系統才能充分實現其價值,但目前我國生態資源的資源利用權是分散的,再加上中國目前小規模的分散林業生產和管理模式,分散經營者對森林資源的經濟依賴程度低,管理、保護和恢復森林資源的動力不足,不利于森林資源的整體生態和經濟功能,生態系統資源管理難以形成規模經濟。
現階段,我國生態補償基金的資金來源主要限于匯款、財政補貼、財政獎勵等,并未充分了解用戶或受益人直接支付的原則。一方面,生態補償的概念不明確,導致部分主體無法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另一方面,生態補償資金主要由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投入,缺乏社會資本的參與。
生態銀行的生態補償和部分生態產品市場體系尚不健全。在市場運作方面,生態產品分配、合作經營、森林贖回等臨時性支出較高,但相關政策性補貼較少,使得各主體間無法合理利用管理資金。同時,部分生態產品市場交易體系不完善,導致生態產品沒有充分實現其經濟價值,好的產品難以銷售。
人力資源是進行一切工作的關鍵因素之一,生態銀行人才隊伍建設受生態銀行由于生態銀行的工作環境較差、薪酬待遇較低等影響,導致難以吸引高層次人員的加入,產生人力資源總量不足、人才結構不合理、缺乏高素質人才等問題。另外,生態銀行運營過程中缺乏對員工的培訓,使相關人員的整體專業素質較低,從而阻礙了生態銀行的發展。
政府作為自然資源的管理者和森林資源利用的宏觀決策者,應真正理解保護生態環境就意味著提高生產力的重要意義,并從戰略高度看待當地森林資源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在初始階段,政府負責提供自然資源資產的信息,促進對外投資和資本技術的發展,協調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大規模積累“生態銀行”運作產生的資本效益,提高“生態銀行”的價值創造。
森林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多方面的,其開發價值和潛力也各不相同。但企業一般都是以追求利潤為經營目標,在經營過程中需充分利用各種生產要素,為市場提供產品或服務。在遵循自然生態發展規律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前提下,以企業為主體進行自然資源開發和運營市場化,吸引生態、綠色的高新技術公司共同經營生態自然資源,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林業經濟的發展程度也取決于對森林資源的依賴程度,由于缺乏其他高收入的勞動機會,森林茂密地區的農民往往過度依賴森林資源。加強“生態系統銀行”農民專家隊伍建設,開展協同創新,通過農民、林農、國家農(林)場、國有企業等幾個主體參與,支持引導村鎮集體經濟、合作社和農戶等入股,共同對生態銀行進行開發,促進農民增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持續性發展。
中國林業產權的發展已進入全面推進“三權分置”,培育新型主體,促進林業轉型,提高農民收入,促進森林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的階段。金融機構通過市場化融資和專業化運作,充分發揮多主體價值共創能力,解決自然資源開發全過程的融資需求,緩解政府資金壓力,化解地方債務風險,提高“生態銀行”的多主體價值共創能力。
遵循“政府設立、市場運作、農民參與、企業主體”的生態自然資源發展模式,生態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開發、運營、管理生態資源利用平臺,促進“生態銀行”市場化發展與可持續經營。以政府政策為導向,發揮資源配置中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堅持市場與政府相結合。改造自然資源資本借貸主體,將原有的政府借貸平臺轉變為現代市場主體,引入專業經營者統籌經營,實行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機制。
在生態銀行管理體制向協調發展目標演進的過程中,以森林資源管理技術創新為主導,以森林資源管理體制創新為保障,變革和重選其管理技術和管理體制,發揮創新機制的引導、推動、調動和整合作用提高生態銀行管理的質量和效率。深化科技與金融、生態與場景相互融合,構建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助力在線化、數字化、智能化系統重構。加快數字生態銀行體系建設,形成零售中小企業本地生活生態、企業業務投行生態、資產投資生態提供強有力的技術和組織支撐。
在合理規劃下,建立健全生態銀行保護的激勵機制,引導和鼓勵當地農民參與生態銀行的開發建設,為生態銀行的良好運行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不斷提高生態銀行的生態和經濟效應,并將“生態銀行”當地的每一戶人家房屋、院落、田地均存放于“文化生態庫”中,打造生態工業化和產業生態路徑。村集體、村民可獲得多種收益,包括資源份額分紅、資源租賃費、職工就業收入等諸多福利,成立生態資源處,發放生態資源登記卡,使村民小組和農民轉變為銀行存款人。
充分發揮“生態銀行”的績效考核體系的主導作用,推廣綠色經濟發展理念,釋放綠色經濟價值,制定綠山及優質生態產品供應商、生態價值標準踐行者、生態價值實現踐行者,走綠色發展、有特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堅持戰略導向,運用評價機制,推動地方政府承擔保護森林資源的責任,對于發揮生態銀行的生態保護作用,制定和協調生態銀行的方針、政策和運行措施,促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建設“生態銀行”這一生態自然資源金融平臺,優化碎片化資源,集中采購、存儲、整合等一系列流程,形成優質“資產包”,為社會資本投資開辟了資源渠道,探索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途徑,在實現森林的生態和社會效益、滿足人類對森林資源的基本需求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的使用價值,以便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實現矛盾和沖突的互補,使生態產品成為經濟資產,將生態資源的收益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收益。
加強內部晉升體系,實現各主體的價值契合,加強內部晉體系構建,實現多元主體間最大化的價值共創。同時,通過加強對各主體價值共創間協同創新水平,實現主體價值鏈的重構,實現“生態銀行”各主體協同創新績效的最大化,塑造生態銀行實體之間的融合模式,進一步促進生態銀行之間的協調發展,形成基于協同創新的多元主體間價值共創動力機制。
結合生態銀行的資源獲取與儲存功能,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綜合規劃發展理念,以產業融合、功能拓展為依托,振興鄉村自然生態產業;同時,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訂單”的經營模式,與當地企業合作,采取“訂單農業”方式,通過專家指導,促進生態產品質量的提高,每個農民建立一個生態賬戶,由生態銀行直接發放給農民,減少購買環節。
政府應發揮政策領導作用,實施“鄉賢回歸”人才招引計劃,發揮外鄉賢群體與本土鄉賢群體的協同作用,結合生態銀行的鄉賢回歸計劃,建立多方合作推進生態銀行高素質人才發展。在農業發展方面,與各大高等院校進行合作,形成“政府+高校+企業+農民”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同時,通過“黨建引領+農村人力資源回歸”,吸引農村人力資源回鄉創業,培養當地的高新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