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今天,中國四十余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實現了“全面小康”的既定目標。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在新的發展階段,仍然存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間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收入差距過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偏小等客觀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直面現實,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中國已進入了更加扎實、更加有力地促進共同富裕的新階段。
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實現共同富裕2.0版,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系統工程。其中,財政分配、財政調節具有基礎保障的作用,是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核心手段。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財政體量越大,作用越關鍵,責任越重大。必須與時俱進地完善現代財政制度,進一步強化共同富裕的財政制度支持。在這方面,還有很多課題值得深入研究。
一是走共同富裕之路,中國特色的現代財政制度優勢何在,如何進一步發揮這些優勢?中國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將追求共同富裕視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有學者認為中國政府具有超脫利益集團干擾的“中性政府”屬性,這一點非常重要。財政制度的供給、財政資金的取用、國家預算的編制和執行都必須體現黨的執政理念和意圖,更大力度地支持共同富裕。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能保障強大的財政統籌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有利于解決階層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問題,調節收入差距。中國有規模巨大的國有資產,絕大多數國家無可比擬的國家資產收益應該在公共服務、置換居民社保負擔等方面作出更大貢獻。
二是如何做到既實現共享財政,又避免一些西方國家迎合民粹主義掉入福利主義陷阱,損害社會活力、經濟效率的弊端?其中有不少具體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解決。財政分配作為再分配有別于市場原則,更加注重公平是理所當然,問題在于“更加”這個度如何把握好。一方面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一條必須堅持,建立兜底的社會政策體系,增強中低收入群體抗風險能力、再生產能力的國家責任必須落實,根據經濟發展階段適時推出更多的普恵性全民福利也可資借鑒,還要因應當前各種風險和矛盾交織、經濟下行的實際繼續實施減稅降費政策,“放水養魚”,處理好國富與民富的關系。另一方面,要更加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內涵,兜底、補弱、普恵不是搞平均主義,劫富濟貧,要始終保持社會活力,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不能形成“等靠要”的風氣。
三是要客觀分析財政領域存在的不利于實現公平和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問題,消除既得利益干擾的痼疾沉疴。如:各類轉移支付、財政救助要做到精準有效;黨政機關過緊日子要建立剛性標準、硬性約束;要清理養老、醫療、住房、部門和單位福利等方面產生負福利效應(增大基尼系數)的財政支出,逐步形成全國統籌、標準統一、普恵共享的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