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數字財政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財政現代化水平的高低,在數字經濟時代就表現為財政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了數字技術以及現代財政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程度。那么在您看來,何為數字財政?對于現代財稅體制建設而言其重要性何在?
王志剛:數字財政尚未有統一的界定,我們認為數字財政是以財政大數據價值為基礎、財政大數據應用為支撐,以現代信息技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主要手段,實現優化收支結構、提高效率以及促進公平的政府收支活動。所有技術算法等的運用就是為了改進財政職能,優化政府收支,最大限度發揮政策效能、更好地促進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此外,基于數字財政跨部門、跨層級、網絡化、智能化的特征,一個龐大的財政資金網絡將政府、企業、個人等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數字技術的運用讓財政資金運行更加有效和安全,促進資源配置優化,強化財政再分配作用,提升財政資金績效,更好促進經濟發展有助于提高政府治理效率。
代志新: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數字財政是提升財政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定不移建設數字中國”“加快數字化發展”,將“數字化”提升至關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高度。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的規模為39.2萬億元,占GDP的比重為38.6%。數據已經成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后的第五大生產要素,財政數據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正在成為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建設的前沿陣地。數字財政是數字政府建設的核心,更是現代財稅體制建設的關鍵,能為加快建設現代財政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注入新動力。
鄺艷華:數字財政是指應用數字技術和大數據理念開展財政管理。其意義在于:一是推動財政管理積極主動融入大數據智能化時代。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入數字政府建設,“掌上辦”“指尖辦”成為政務服務標配,云平臺政務流程再造、數據跨地域協同管理正在變為現實。新一代信息技術正逐漸驅動社會生產方式、人民生活方式和政府治理方式發生巨大變革。數字政府、數字財政的構建,以及信息化、大數據挖掘、智能學習等技術手段的運用,重構了基于大數據的政府治理和政府財務會計體系,建立了以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為核心的財政管理流程,更新了傳統財政監督管理的基礎和流程,改變了傳統財政監管的重心,促進了財政監督管理思維的重建。數字財政順應了數字經濟發展的時代潮流,準確把握財政數字化運行的新規律,以數字財政建設作為推進數字經濟建設和數字社會治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再創營商環境新優勢的重要抓手和動力引擎。實施財政數字化運行分析監控正是主動融入大數據智能化時代、實現數字社會治理目標的要求體現。二是提高財政決策精準性。以廣東省為例,目前廣東省數字財政系統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效,實現省、市、縣區、鎮(街)四級行政區劃全覆蓋,項目庫、預算編制、預算執行、會計核算等預算管理核心業務全覆蓋,每一筆財政資金都可以在系統上全流程追蹤,也實現了全省各地財政管理業務規范和標準的統一。下一步將利用拓展廣東數字財政目前的基礎和成果,優化預算決策,比如,單位申報采購預算,財政部門審核單位的采購預算合理性,自動貫通資產管理系統,在摸清設備存量、使用狀況的情況下更精準地做出決策。推動數字化財政監督體系構建,實現對財政資金全景、全流程的跟蹤監控與分析,以及對財政預算全過程、全口徑的智能化監控與風險預警,提高財政決策的精準性和科學性。
周振:個人認為,數字財政,指的是政府收入汲取、支出安排、支出執行到效果評估的全過程、全口徑數字化管理,是現代信息技術在財政領域的全面綜合運用。數字財政建設,實現財政數據的集中與共享、財政系統的融合與貫通、數據資產的管理與應用,是財政管理信息化的全新定義和升華,是利用信息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具體實踐,是建設現代財政制度的必然要求,對提升政府效能、推動政策實施、實現政府數字化轉型及公共服務便捷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數字財政建設,既是數字政府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數字政府建設的重要支撐。數字財政建設,是又一次“向管理要效率”“向支出要效益”、促進“資源配置最優”“財政取之有度”的深刻變革,也是適應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數字貨幣、數字稅收等新發展趨勢下的一次技術革新。
主持人:結合您的研究和實踐,如何評價近年來數字財政在我國的發展?除背景材料示例,在您了解的實踐探索中,還有哪些可圈可點值得推廣的經驗做法?
王志剛:我國數字財政建設可以說從1994年的“金稅工程”、1999年的“金財工程”開始建立并不斷完善財政信息化系統。2018年12月,財政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會議上,劉昆部長指出: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迫切需要運用信息化手段推動現代財政制度建立、助力財政治理能力提升。要求下一步要大力推進信息系統集中化部署,支撐財政預算、國庫管理業務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管理目標;積極開展財政大數據應用,著力推動財政網信工作從以“流程為主線”向以“數據為核心”轉變;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不斷強化財政網絡安全建設,強化網絡安全意識和責任落實。當前,數字財政建設中生產系統建設和大數據應用在同步推進中,前者以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建設為代表,后者主要以財政大數據應用為代表。
從實踐層面來看,從中央到地方都積極探索數字財政建設。預算管理一體化加速推進并不斷取得新突破,在中央統一部署下,地方多省份已紛紛上線一體化管理系統,將為現代財政制度建設打下堅實的制度和技術基礎。大數據應用層面,財政數據資源得以有效整合、數據資源價值不斷釋放。例如中央財政資金直達機制、縣級庫款監測機制、數字消費券、浙江政采云平臺、云南省國庫監測機制、福建省扶貧資金在線監管系統、焦作市財經沙盤系統、鄂爾多斯市財經大數據平臺、威海經濟運行大數據平臺等等。財政大數據建設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組織管理和協同機制建設,提升財政大數據能力建設,將數據治理與財政治理有機地融合起來,實現“以數理財”“以數控收”。
代志新:數字化起源于信息化,是一種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技術模式。一是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搭建的“金財工程”,伴隨著基礎設施布局的不斷擴圍,財政信息化程度得以加速完善。二是數字法幣的發行。數字法幣發行將給財政收支帶來二元化的變革。部分財政收支依然采用銀行貨幣,新增部分或將漸次采用數字法幣。政府部門的財政收入部分地數字化,其支出部分亦將漸次數字化。財政收支的數字化將最終促使政府部門、企業部門和居民家庭部門的資產負債表數字化。
因此,財政數字化的應用場景應不局限于數字技術對財政數據的挖掘利用,更意味著借助于數字技術對現行財政治理體系進行系統性變革。財政數字化轉型提高了財政治理水平和效率,進而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
鄺艷華:數字財政在我國各地的發展水平差異明顯。第一,發展數字財政需要一定的財力支撐,因此搭建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對于經濟發達地區建設進程較快,經濟落后地區建設進程較慢。第二,數字財政的特點是財政信息往上集中,最終實現全國一盤棋,因此上級政府建設積極性較強,基層政府的積極性較弱。第三,數字財政在技術中嵌入制度規范,推動財政管理規范化,因此管理水平較高的政府能夠較快地適應數字財政,管理水平較低的政府需要長時間的磨合。
廣東省采用了交易型權威的理念,提升專業能力、構建伙伴關系、吸納地方充分參與、照顧地方聲譽等方式,具體用下派工程師、加強培訓、加大宣傳力度、給予地方經費支持、省廳領導定點聯系各地市、善于表揚鼓勵先進地方等舉措,克服重重阻力,率先實現全面貫通。
周振:近年來,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在信用認證、信息加密與傳輸、數據存儲與處理、數據分析與應用等方面為建設數字財政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推動了我國財政管理由過去分領域、分部門的“割裂化”“煙囪式”“孤島式”信息化,向集中化、一體化、智能化邁進,并將催生財政管理體制的一次深刻變革。總體來看,我國財政信息化建設可分為信息化、一體化和智能化三個階段。信息化階段,實現了由手工到機器、由紙質到電子、由單機到網絡的轉變。一體化階段,實現了預算編制、執行管理(申請、采購、支付、核算等)、調整調劑、決算及審計等全生命周期的一體化、集中式管理,打通了“關節”,消除了“煙囪”,樹立起了財政大系統觀念。智能化階段,將通過大數據挖掘、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開展對財政相關數據資產的綜合運用,實現智能決策支持、資源最優化配置、績效最優化管理。目前不少省份已啟動或完成財政預算管理一體化建設,部分地方已開始嘗試財政大數據分析應用及智能化管理探索。
主持人:數字化趨勢下加快數字財政建設,不僅涉及技術支撐完善的問題,亦涉及財政理論更新、觀念迭代等諸多問題。那么在您看來,在數字財政建設過程中,應著力把握哪些關鍵點步步推進?從理論和實踐層面談談您的想法。
王志剛:從理論上看,數字財政并不是對傳統財政理論的顛覆,而是強化已有的財政職能(經濟穩定、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經濟發展等)可以得到更好地發揮。從實踐層面看,作為數字政府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化治理的理念還需進一步樹立。還要進一步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推進各地財政大數據平臺建設和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及標準體系建設。同時要進一步打造復合型人才隊伍,強化學習培訓,促進業務人才和數字技術人才的雙向流動。最后還要加快數字財政治理體系建設,涵蓋人才、組織機構、基礎性制度體系(數據資產交易與評估、數據資產證券化、數據產權、數字經濟統計、數據資產出讓等等)、業務融合應用等方面,實現技術進步和制度優化的良性互動循環。
鄺艷華:目前數字財政理論尚處于探索階段,沒有成熟的理論為實踐提供指導,需要產學研共同推進形成合力,政府建設數字財政的過程中吸納智庫充分參與,以實踐需求啟發理論探索的方向,以理論突破引導實踐發展。
目前應著力把握的關鍵點,理論方面是在數字化背景下對傳統概念的重新認識。比如賦予財政監督新的內涵,拓寬財政監督范圍,主動將財政運行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關聯,與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相關聯;明確財政監督的對象,從傳統的對財政資金的監督拓展到對資金、資產和資源的實時運行監控和智能化分析;突出財政監督重點,從傳統的合規性監督向更加強化績效性、效益性監督轉變;豐富財政監督手段。
實踐方面是在財政資金全景全流程監控基礎上,加強對財政收支動態平衡情況的研究,實現預防收入風險、支出風險、債務風險和資產風險的目的。在財政大數據宏觀分析基礎上,加強對財政政策執行和效應的研究,例如分析減稅降費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分析稅收結構對產業結構態勢的影響,分析財政支出結構對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的影響,分析債務變化對財政金融風險的影響等,為政府管理、宏觀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及時、準確、全面的財政支撐和保障。
周振:個人認為,數字財政建設,“一體化”是基礎,“智能化”是未來,“現代化”是目標。要順應經濟數字化和數字經濟化發展大趨勢,加快數字財政轉型。一要更新觀念。牢固樹立“公共財政”理念,財政信息要公開透明、互通共享,破除和防止財政信息的“部門利益化”和“信息封閉化”。二要系統規劃。公共財政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涉及政府治理的各個方面,推進數字財政建設過程中,要著眼全局,立足“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定位,結合數字政府建設,做好統籌建設和規劃論證,防止出現新的“信息孤島”。三要一體推進。要著眼系統建設與應用、管理體制革新、創新人才培養,全方位一體化共同推進。據了解,西南財經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已經聯手開設了數字財稅本、碩專業,設置了相關教學培訓課程,聯合培養數字財稅創新人才。四要防范風險。數字財政將形成龐大的財政數據資產,其中又蘊藏著政府政策、運行狀態和長遠目標等信息。在數字財政建設中,數據資產的安全管理非常關鍵,要有完善的防丟失、防竊取、防泄密等安全防范措施和應急處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