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蓉
租賃業務作為企業經濟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短期內獲取資產的重要途徑,對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和經營風險起到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租賃交易業務日趨復雜化,承租人的會計處理面臨新問題。在此背景下,在借鑒國際會計租賃準則的基礎上,中國財政部于2018年12月修訂發布《企業會計準則第21號——租賃》(財會〔2018〕35號)(以下簡稱“新租賃準則”),要求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企業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或企業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表的企業,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其他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新準則采用使用權模型,能切實反映經濟實質、明確權責關系,通過進一步規范企業租賃業務的確認、計量以及列報,減少舊準則下承租資產非資本化處理,提升財務信息的可比性以及信息披露質量。2021年新準則全面實施后,承租方在原有的業務處理上進行較大的調整,在這個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問題,承租方企業需要積極采取措施,更好地適應新準則的要求,促進企業進一步發展。
首先,本文對新租賃準則的具體內容變化如內涵界定、承租人會計處理模式、承租人信息披露等進行梳理,并與舊租賃準則進行比較分析,以深入理解新租賃準則的實質。
相較于舊租賃準則,新租賃準則增加了關于租賃合并、分拆和識別等相關內容,重新規范了租賃的定義,對租賃合同的識別做了進一步解釋。在租賃的定義方面,新租賃準則明確規定了在雙方約定的期限內,按照租賃合同,出租人把資產的使用權讓渡與承租人并收取相應報酬的行為,就是租賃。承租方享受資產的使用權并付出對價即為租賃,在租賃合同開始時承租方就要確認使用權資產和相應的租賃負債,從新準則的定義可以反映出租賃的定義更加明確。在租賃合同的識別方面,新租賃準則規定了三項基本判斷標準:一是存在一定的租賃期間,二是存在用以租賃的資產,三是出租方向承租方轉讓了使用權的控制。同時,新準則還對租賃的分拆和合并的處理作了相關規定。
在會計處理模式上,承租人不再區分經營租賃與融資租賃。對于承租人而言,新準則改變了其會計處理模型。在舊準則下,承租人在會計業務處理上采用“雙重模型”,即將租賃資產劃分為經營租賃與融資租賃;而新準則中規定不再區分經營租賃與融資租賃,改為“單一模型”,即承租方確認資產使用權以及租賃負債。
在會計計量上,新準則做出較大的調整。舊準則要求承租方在初始計量上,融資性租賃從租賃開始日確認資產,經營租賃不確認資產,而新準則要求承租企業不進行租賃區分,在租賃期開始日按成本確認使用權資產。后續計量上,舊準則下承租方在融資性租賃資產上采用與固定資產一致的折舊方法,采用實際利率法計算融資費用;新準則要求承租方確認使用權資產并采用成本模式計量,對使用權資產計提折舊,并在期末進行資產減值測試,做出相應的調整。同時新準則在后續租賃變更與選擇權重估上進行了補充,在租賃條件影響購買選擇權、續租權的時候行使,允許企業進行重新評估;針對超出原合同租賃范圍、對價以及期限的變更,承租人可以將其作為一項單獨租賃進行會計處理。
在舊的租賃準則體系下,未對承租方通過經營租賃租入的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上進行列示,僅在利潤表中對租金進行反映。新準則實施后,明確要求承租方在報表中對租賃確認的使用權資產和租賃負債進行單獨列示,并且對使用權資產產生的折舊和利息費用進行單獨列示,同時在報表附注中對相關使用權資產的使用信息進行披露。一方面,在資產負債表中要求承租人對使用權資產、租賃負債等進行列示,更加清晰的反映租賃業務引起的資產與負債的增加;另一方面,在利潤表中要求承租人對使用權資產折舊和租賃負債利息費用等進行列示,相較舊準則對于承租人租賃發生的費用披露更加完善,全面反映出企業的租賃資產結構、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水平,有效提高了企業財務報告的透明度,提升了資產的監管能力。
新租賃準則的變化主要是針對承租人,新準則實施后承租人的會計處理將會發生很大變化,承租人不再區分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而出租人的會計處理未發生明顯變化。因此,本部分將重點分析新租賃準則出臺對承租人會計處理和財務行為的影響。
由于在舊的租賃準則下,企業未將租賃資產納入自有的資產進行核算,而新準則要求承租人不再區分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將所有的租賃資產納入企業的自有資產核算,并在資產負債表上進行列報。根據新準則要求,除了短期租賃和低值租賃以外,所有租賃資產都應該按照使用權資產在“非流動資產”項目進行反映,同時將未支付的租金作為租賃負債在“非流動負債”項目進行反映,其中將在一年內支付的部分在“流動負債”項目進行反映。根據新租賃準則的要求,承租人未納入資產核算的使用權資產在短期內會導致企業的資產大幅度上升,同時租賃負債會導致企業的負債上升,可以得出結論:新租賃準則將會導致企業的資產結構發生變化,資產負債率可能會出現較大幅度的變動。另一方面,從業務實質來看,雖然經營租賃資產的所有權仍屬于出租人,但是在新租賃準則下承租人必須將使用權資產作為企業資產的一部分進行核算,因此在企業所得稅的規定中承租人的資產計稅基礎將出現顯著增加。
新準則統一企業會計處理模式,租賃業務采用“單一模型”,將經營租賃納入資產使用范疇,提升企業財務報表的可比性以及信息披露廣度。這使得財務狀況較差的企業很難獲取社會融資,導致承租企業無法按照原有的經驗進行資本運營,進而增加了其經營難度,使資金周轉率下降,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節奏。一方面,使用權資產折舊的處理以及租賃負債計提利息會使資產與負債同時增加,影響企業的財務杠桿。增量借款利率的引入帶來企業議價能力的削弱、借款利率的提升,利息費用的增加,降低承租企業長期償債能力,增加企業長期融資成本,使企業融資難度增大。另一方面,折舊的計提會降低租賃期前段的營業利潤,影響企業的部分盈利指標,如總資產報酬率、每股收益率等。而企業的償債能力以及盈利能力,會直接影響投資人對企業的評價以及后續的投資決策。當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均較低時,承租企業獲取外部融資的可能性將會降低,減少了企業的融資機會。
根據稅法關于租賃費用扣除的相關規定,經營租賃的租賃資產發生的租賃費用,一般應在租賃期內按直線法均勻扣除,即允許在所得稅前扣除的租賃費用就是實際發生的租金費用。但是根據新租賃準則的規定,承租人計入與租賃相關的當期損益包括使用權資產的折舊以及租賃負債的利息費用,因此新租賃準則的應用導致承租人存在稅會差異,需要承租人在所得稅匯算清繳前進行納稅調整。雖然在短期租賃和低價值租賃上承租人可以不確認為使用權資產和租賃負債,在這種情況下的租賃會計處理與所得稅的規定沒有差異,但是除此之外的經營租賃都存在稅會差異的情況,同時在會計實務中遞延所得稅的確認變得更加困難,因此承租人在應用新租賃準則的情況下要充分考慮稅法規定與會計處理的差異,對使用權資產的折舊、租賃負債利息的攤銷和遞延所得稅的計算等保持高度重視。
舊準則規定租金作為與經營活動相關的現金流出,而新租賃準則要求承租人將支付的租金計入與籌資活動相關的現金流出。這就意味著新準則將導致承租人的籌資活動凈現金流減少,經營活動現金流則會增加。雖然從總體來看,總現金流未發生變化,但是新準則仍會對企業資產配置產生影響。在舊準則體系下,企業往往通過經營租賃來引入企業所需要的資產,并且經營租賃資產無需在資產負債表上列報,承租人可以有效利用低資產降低資產負債率,形成高資產周轉率來提高企業的經營能力。而新租賃準則實施后,企業需要思考如何進行資產配置才能合理維持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資產周轉率等相關指標,對企業來說買資產與租資產的選擇,需要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及市場行情變化來做決策。同時,新租賃準則下的租賃業務核算更加清晰透明,對企業的資產狀況的反映也更加真實,企業的資產配置決策能從財務報表中獲取更多有效的數據信息。
為加深企業對新租賃準則的理解與運用,合理調整企業的會計處理、信息披露、財務決策等事項,本部分從以下四方面為承租方企業提出相應的建議。
在新租賃準則實施后,企業應該對新租賃準則中的內容進行剖析研究,尤其是涉及到會計核算、財務報告信息披露、經營指標等相關內容的變化,為適應新準則創造理論研究的條件。企業應結合自身發展戰略和實際情況,對新租賃準則對企業的影響進行分析和判斷。例如:以往維持低資產運行,靠租賃資產來進行經營的企業要評估增加的使用權資產對企業的影響,判斷購買資產和繼續租賃資產的不同方案哪項更能適應企業的經營策略。并且對租賃方案做好籌劃,選擇短期租賃及低價值資產租賃,則無需確認使用權資產;選擇經營租賃,則要按新租賃準則做好資產的核算與列報,企業應深入剖析這些細節上的差異,準確掌握租賃合同的性質,對租賃的方案進行有效規劃。同時,企業應該對新準則實施的影響進行合理地評估,提前對財務報告的影響做好分析,有效利用新準則帶來的積極影響,降低新準則引起的負面影響。因此,企業應重新對自身進行戰略定位和決策分析,確認是否繼續沿用租賃業務來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或是退出租賃業務采取購買資產的方式來經營企業的資產,都是企業應該重點關注的地方。
由于目前我國的租賃業務模式較為單一,租賃制度還處于不夠完善的時期,企業可以選擇運用的租賃業務模式還不夠豐富。在新租賃準則實施初期,企業應該深入挖掘新租賃準則中涉及到的不同租賃業務模式,積極探索適合自身企業發展的租賃業務模式。在新租賃準則實行的背景下,我國租賃模式落后單一的缺點會更加凸顯。所以,企業應該在面對新租賃準則實施的挑戰時,認真分析新準則對企業日常財務核算、經營指標以及財務信息披露造成的影響,并合理通過創新租賃方式來加強租賃資產全周期管理,提高資產管理效益。此外,企業通過不同租賃模式組合,既可以快速高效的獲得經營所需的資產,又可以防止企業盲目擴大資產投資造成過度投資,實現了成本精益化控制,達到了降低成本提升企業經濟效益的目的。所以,企業應該通過挖掘新租賃準則內在的因素,創新組合應用短期租賃、經營租賃以及融資租賃等方式,在控制企業經營成本的條件下,實現成本控制并將租賃資產的經濟效益發揮到最大化。
在實施新租賃準則前,企業應該針對新準則組織財務人員、資產管理人員等相關人員進行專題培訓,增強租賃業務人員對新準則的內涵、會計核算方法、財務報告編制規范等要求的認識和理解,培養租賃業務人員具有較強的專業水平。承租人更應該關注新舊租賃準則變化的關鍵節點,做好新舊準則過渡的會計處理及會計變更,增強企業風險管理能力。企業可以有針對性的邀請高校專家、會計準則制定相關部門開展專題講座培訓,為企業相關業務人員提供專業培訓,深化財務人員對準則理論的掌握,結合企業會計實務,實現新準則下的租賃業務的準確核算,提高相關人員的業務處理能力。另外,關于企業新資產核算信息系統也應加以改進,過去無法核算使用權資產與租賃負債的相關折舊與攤銷等問題必須得到完善,以適應新租賃準則下的資產自動化核算、財務報告和附注編制等需求。在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方面,企業應對使用權資產和租賃負債進行納稅調整,按照稅法規定的資產折舊與費用攤銷完成調整,處理好稅會差異造成的財務工作量的增加與報表項目的調整。
新租賃準則會導致承租人資產與負債的大幅增加,尤其是對電信、航空、零售等行業影響巨大,在應用新租賃準則的過渡期,企業一定要事先對新準則的實施影響做好評估,同時針對新準則對企業負面影響做好相應的預案。在我國政策制定層面,為新準則的實施提供了兩種過渡方案:一是調整企業首次執行新租賃準則當年年初留存收益科目及財務報表中與租賃業務相關的科目;二是允許企業對前期租賃業務采取追溯調整法進行調整。前者適合前期租賃業務較少的企業,僅就年初的科目進行調整,后者則適應于前期租賃業務較多,且賬務處理需要調整的企業。因此企業應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結合財務處理的難易程度,選擇最適合本企業的過渡方案,防止出現較大波動。此外,承租人應提前做好適應新租賃準則的準備,及時與資產供應商做好溝通,合理安排租賃資產的引進或退出,防止短期內無法租入或退租相應資產,給企業經營帶來影響。
新租賃準則實施以來,承租人在會計核算與財務報表編制上有了明顯的變化,要求企業財務人員的工作量與工作能力提升到更高水平,對企業財務管理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一方面,新租賃準則對承租人在資產計稅基礎、融資能力、會計處理、資產配置等方面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承租人的償債能力顯著下降,同時財務風險和經營風險出現了大幅度的上升。另一方面,新租賃準則雖然增加了企業的會計處理工作量和難度,在短期內讓企業財務人員難以適應,但是新準則提高了承租人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對企業資產管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加強了企業對經營風險的關注,提升了企業財務報告對報表使用者決策的相關性。總而言之,新租賃準則的實施在短期內可能會對會計水平薄弱的企業造成一定的困難,但是它能幫助企業在財務信息的披露上變得更加透明,在戰略決策上更加科學,與此同時我國的租賃市場及各項租賃業務也能得到創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