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夢婷
(中南民族大學 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大漠旅游成為世界旅游組織預測的未來五大時尚旅游產品之一。沙漠旅游高質量發展有利于推動阿拉善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阿拉善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是12個盟市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多民族盟市,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接壤,與蒙古國交界,邊境線長736 km。阿拉善沙漠由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組成,具有豐富的沙漠旅游資源。狹義沙漠旅游指以沙漠為載體的事物、活動為吸引物,以獵奇、探險、環保、科考、求知等方面的需求為目的,進行旅游活動;廣義的沙漠旅游既包括沙漠旅游資源,又包括鄰近地區的旅游資源,也是筆者所指的沙漠旅游。旅游業是關乎人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民生產業,其高質量發展是阿拉善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沙漠是生態脆弱地區,沙漠旅游具有特殊性,因此在開發中要充分考慮所面臨的困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為高質量發展準備充分的條件。
阿拉善沙漠地質公園是全球第三家、中國第一家以沙漠、戈壁為主要景觀,融合了蒙古族草原文化為特色的沙漠旅游目的地。擁有眾多自然旅游資源、文化旅游資源和歷史景觀資源,結合特色美食、服飾、動物、植物,形成獨特的沙漠旅游資源。
內蒙古月亮湖、通湖草原、居延海和天鵝湖是涵蓋沙漠、戈壁、湖泊、草原為一體,集生態觀光、文化體驗、旅游集散、特色商業、研學旅游的生態旅游區。月亮湖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沙漠深度旅游體驗地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家以“生態旅游和環境教育”為主題的沙漠生態探險大本營。通湖草原被譽為沙漠中的“伊甸園”,是古絲綢之路北路要塞。居延海毗鄰策克口岸,與邊境口岸風情游有著極強的互補性。天鵝湖風景區沙峰高俊,湖泊密集,其中香爐峰是騰格里沙漠的心房。額日布蓋峽谷形成于距今約65百萬年~137百萬年前白堊紀時期,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海森楚怪石自然景區漫山遍野都是風蝕的奇石,怪石石質是花崗巖,形成距今約1.5億年~1.8億年的侏羅紀花崗巖。大漠胡楊林是當今世界僅存的三大原始胡楊林之一,集沙漠、弱水、紅柳、怪樹、胡楊林于一體,堪稱大漠“明珠”。
阿拉善文化旅游資源主要表現為蒙古族歌舞、食品、服飾、旅游紀念品等蒙古族文化。蒙古族音樂獨有風格,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熱情豪放的性格,傳統樂器是馬頭琴,因為琴桿頂部有一個精致的馬頭而得名;傳統的刀馬舞、筷子舞等,表現了蒙古族勞動人民的生活場景;食品大多以各種奶食品和肉食品為主,例如奶酪、奶貝、酥油、牛肉干等,這些食品易儲存,方便食用,一般用烤全羊、羊背子招待尊貴的客人,載歌載舞,表現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的性格;服飾以長袍為主,有其特定的花紋,例如騎紋、魚紋,大多寓意吉祥;旅游紀念品有戈壁奇石、駝絨或羊絨制品、蓯蓉、牛肉干、奶食品等,獨具特色,很有紀念意義。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特別的文化,由夢想汽車文化主題樂園和夢想航空文化主題樂園兩部分組成了阿拉善夢想沙漠汽車航天樂園景區,在10月左右會舉辦汽車體育賽事、汽車文化展、汽車文化旅游等各項特色活動。
歷史景觀資源是一種經過多年的沉淀、積累而形成的,具有不可再生性。阿拉善有兩座古寺,一座古城還有一處古巖畫。賀蘭山廣宗寺,坐落于賀蘭山西麓,俗稱“南寺”,藏語名“噶丹旦吉林”,始建于1756年,因供奉著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肉身靈塔而聞名于世,每年都有佛教信徒前來虔誠朝拜,故有“小塔爾寺”之稱。福因寺俗稱“北寺”,蒙古語名“布音溫都斯勒格其蘇木”,始建于清嘉慶九年,其建筑是典型的藏式風格,亭、堂、殿、閣一應俱全。佛學大師阿旺丹德爾曾在福因寺修行,并在這里圓寂,為北寺留下大量的文化遺產和深厚的蒙藏文化底蘊,是藏區和蒙古高原地區佛教信徒宗教朝圣、覲見和廣大游客前來求學、求財、祈福的圣靈之地。一古城,定遠營城里城外大到王府的建筑群落,小到一般的居民住宅是京城相仿與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有塞外“小北京”之美稱,一方面體現了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蒙古、滿、漢等民族文化的融合。定遠營的營建還是和碩特部從游牧走上定居的一個標志和起始點,是阿拉善左旗歷史的縮影與見證。一處古巖畫,曼德拉巖畫以其歷史久遠、雕刻精湛、圖案逼真的特點被譽為“美術世界的活化石”,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巖畫年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晚期至唐、宋、元、明、清各代,距今約有6 000年的歷史,由羌、月氏、匈奴、鮮卑、回紇、黨項、蒙古等北方少數民族制作,形象生動地記載了當時的生活情景、自然環境和社會風貌,對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民族史、畜牧史、美術史以及民族遷徙等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極高的藝術價值。
旅游是生活方式,是幸福產業,靠未來導向。沙漠旅游在發展過程中也有障礙,要客觀的了解、摸清旅游資源的現狀,從旅游資源開發規劃到旅游產品創新再到旅游服務體系的充分了解,為沙漠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順利進行奠定基礎。
阿拉善的沙漠旅游資源豐富,但缺少長遠合理的開發規劃。從現實來看,當前很多地方尚未制定旅游發展規劃,一些地方即使有旅游發展規劃,也缺乏科學性、前瞻性及可操作性。有些項目開發到一半就終止了,當地牧民入股之后沒有收益,遭到重大損失。例如,那仁淖爾湖的旅游資源開發目前處于停滯狀態,前期已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但未形成可投入使用的旅游資源,造成資源的浪費,也給參與旅游資源開發的牧民帶來損失,進退兩難。對于旅游發展項目,未科學規劃其如何發展,未評估其是否超出生態環境承載力、是否存在潛在危害,就對其進行開發是盲目的,損失也是較大的。有些規劃缺乏整體性,景區發展各自的“旅游+轉場”,產生過度競爭和重復建設等問題,導致內耗嚴重,甚至特色“失色”。
旅游產品創新,是以滿足旅游者需求為首要目的,既要注重經濟效益,又要注重社會效益。沙漠旅游發展主題或內容具有相似性,缺乏差異性、唯一性、個性化,缺乏高端的體驗、休閑、領悟的內容。月亮湖、天鵝湖等都以集沙漠觀光、文化體驗、沙漠探險等為主要產品,沒有品牌特色,未形成獨特吸引力。在產品創新中,有些旅游產品還只是停留在設想層面,并沒有實際產品支撐。產品創新不足,造成資源的浪費,也使某些利益相關主體失去信心,損失社會效益;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損失經濟效益。
在沙漠旅游服務方面,景區服務設施基本完善,但是缺乏專業的服務人員和經營者,一直以傳統的理念與方式經營景區,無法滿足旅游者的個性化需求。在出行方面,游客選擇自駕游比較方便,但是因為對地理環境的不熟悉,會影響到旅行體驗。重點景區的道路基本通暢,駕駛時仍需要考慮當地實際情況,加油站之間距離較遠,充電樁較少,有時遇風沙天氣會影響視線,還會遇到牲畜出沒在道路上,景區或者旅游相關部門還未做出服務貼士,給予旅行者相關提示。還有一些路段信號微弱,會有部分時段與外界失聯,遇突發情況只能等待救援。從整體來看,沙漠旅游的服務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不僅僅是景區服務的提升,還包括景區外的基礎設施,讓旅游者從出發點到目的地都有一個舒適的體驗。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人民的旅游需求已經成為剛性需求,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徑,并且旅游需求已經從簡單吃住行、游購娛,轉變為對旅游目的地的全面需求。沙漠旅游的高質量發展是阿拉善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維度,推動沙漠旅游的高質量發展既是實現創新升級的重要推力,也是實現經濟效益的重要部分。
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優化營商環境,著力構建“一核、兩帶、三廊、三區、六群”新布局。阿拉善盟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在發展中守住生態底線,禁止發生先發展、后治理的情況,讓發展和保護并存。合理利用自然人文資源,全面細致推進旅游資源普查工作,摸清資源底數,同時也要調查資源所在地的經濟、文化、社會所發展的情況,在開發資源中協調各方關系,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奠定科學支撐。同時,依照《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國家標準,加強對已開發資源的調查、梳理、挖掘,統籌科學保護和資源開發,促進特色資源向旅游產品轉化,人人共享祖國大好山河。
獨特的旅游資源作為旅游地的形象,也是當地人文精神的象征,可以促進旅游活動的開展,從而有助于旅游地形象的樹立與傳播。推動沙漠旅游高質量發展要樹立品質意識,塑造品牌形象,進行高質量宣傳營銷、品牌打造,打造爆款項目,推出網紅產品,增強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沙漠旅游產品的開發首先要維護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和生態環境的安全舒適,保障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并提升產品質量。其次,優化供給結構,推出更多定制化旅游產品,針對不同人群的需要,開發體驗性更強的旅游項目,結合現有旅游產品,提升自駕游、體育游、牧區游和養生游等旅游產品質量,為游客提供沉浸式體驗。最后,打造網紅打卡地,利用旅拍、網上直播等方式,提高胡楊林、月亮湖、通湖草原、額日布蓋峽谷、定遠營、廣宗寺等網紅打卡地的熱度,突顯“美麗價值”,吸引更多游客到這些旅游景區留念。
用理念、思維、創新的融合推動資源整合、產業融合、項目結合,推動沙漠旅游產業鏈實現從低端價值鏈向高端價值鏈轉變,成為打造新發展格局下沙漠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打造全新的、綜合立體的“旅游”項目,形成“旅游+文化”“旅游+農業”“旅游+體育”“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振興”“旅游+康養”的多維發展格局。沙漠旅游與影視、演藝和科技等結合,推出一批深度體驗游產品,為沙漠旅游融合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通過對5G基建、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和智能能源基礎設施等建設,培育消費新場景和新渠道。組建“旅游+”聯盟,共同推進旅游與共有資源融合,解決重復建設和同質化難題。通過引導旅游企業開發高品質的休閑娛樂、微度假、定制游、專享服務等精品和高端產品,擴大旅游知名度和影響力,形成轉移消費,成為實實在在的市場增量。